查看完整版本: 上传一本好书《成兆才与评剧》

zhaoyingli 2015-8-2 16:53

上传一本好书《成兆才与评剧》

[size=6]上传王乃和著《成兆才与评剧》说明[/size]
[size=6]一、王乃和著《成兆才与评剧》一书,分为六个部分:1、成兆才的生平与创作;2、成兆才年谱;3、成兆才剧本创作考略;4、《评剧杨三姐》的创作启示;5、评剧史略;6、后记,
二、一九五七年,评剧界为纪念成兆才这位农民出身的民间戏曲作家和杰出的评剧创始人逝世三十五周年与八十五岁诞辰,河北省文化局曾派作者沿着他生前走过的足迹,遍访故知,对他的生平事迹做过一次调查。尽管当时要想全部搞清他的有关资料,已存在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依靠几十位知情者的回忆和热情介绍,毕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作者在调查访问中,深深被兆才先生那种异于常人的好学精神,那种植根生活,面向人生的创作道路,那种日以继夜、埋头写作的勤奋精神,那种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在丰富的民间艺术海洋中培养出的聪明才智,那种为了事业、为了集体含辛茹苦,勇于革新,而从不慕恋个人名利的崇高艺术情操所感动。
三、通过读《成兆才与评剧》一书,可以使广大评剧爱好者对这位评剧始祖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四、本书中作者对成兆才一生所创作的102个剧本,从时间、来源、首演时间、地点、首演者等,都做了详细介绍,故从评剧剧情介绍角度把此书上传到“剧情介绍 通晓梗概”这个栏目里。
五、为使广大评剧爱好者加深对成兆才的进一步了解,本人在“评剧戏词,传世之作”栏目里,陆续上传由墨瑶著的《哪家烟窗不冒烟》(话剧剧本:主要是介绍的评剧始祖成兆才轶事)供大家学习参考。[/size]

zhaoyingli 2015-8-2 16:56

《成兆才与评剧》目录

zhaoyingli 2015-8-2 16:58

[size=6][color=Red]成兆才的生平与创作[/color][/size]
[size=5][b]一个剧种的形成及其艺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需要有一批艺术家与革新家的精心创造和大胆探索。如果问,是谁挽救了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垂死命运,将其推向了平腔“拆出”的艺术阶段?是谁又将“拆出”的莲花落发展成平腔梆子戏。是谁为“平腔梆子戏”的巩固、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开辟了广阔的阵地,并经过“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两个补充,提高阶段,使“平腔梆子戏”定名为评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的发展?除了历史的原因、群众的哺育,许多同代合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之外,那就应首推成兆才先生了。他是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能够被后人仅知的、被评剧前辈有口皆碑的一位民间戏曲家。他家境贫寒,身世孤苦,但从未被生活的    困难所吓倒,他为人谦虚、和蔼,主正义而重友情,他处事公正无私,喜清廉而忌舞弊。不仅如此,他还有着惊人的学习精神,坚定的事业心与顽强的进取态度。他的生平与评剧形成前后的历史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如同血与肉那样不可分离:他一生对评剧事业的贡献,说明了他不只是位可敬的良师、出色的民间戏曲艺术表演家,而且,是位重要的戏曲作家与地方戏曲艺术的革新家。因此,评剧界皆尊称他是评剧艺术的奠基者与杰出的创始人。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8-2 17:00

[size=6][color=Red]一、 悲惨的身世[/color][/size]
[size=5][b]成兆才,字捷三(又洁三),艺名“东来顺”。直隶滦州(即今河北省滦南县大沙窝公社绳家庄大队)人。生于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清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卒于一九二九年二月八日(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享年五十六岁。据成家坟地墓碑记载:兆才的祖父名顺,祖母李氏,父名永义,母张氏,号皆为贫农。祖辈以来,—-直过着贫苦的农民生活,父亲常给本村地主金子风家扛活,饱受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兆才出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这样一个农民家庭里。他的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生活,就是在这样贫困的家庭环境里与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渡过的。

一八八一年(光绪七年),兆才九岁时,唐山开平矿务局创建铁路,冀东地区以唐山为首的资本主义煤矿工业和城市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加上“滦县属海滨,其利鱼盐,咸丰年后,大庄河民船出海,向关东运粮,滦人在家者十之二三,出外经商者十之七八”。因而,使冀东滦县等地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随着陆路、海运的发达,亦有了迅速的变化。据《滦县新志》记载;“滦县近逼故都,为冀东要塞,自元明清定鼎燕京,而幽蓟之地,遂一变其鄙野旧习,而且,趋于文明。虽近日争以侈靡相尚,远非昔日之朴素可比。……古称滦为夷桑梓之乡,民易兴起,则以其形有圭棱、砺廉耻,而尚节义虬近年来则交通方便,世尚翻新,田夫市侩,乡曲佻达,一切弃旧趋新,大都染都市狡黠诡诈之习,而古风少替矣。”

另方面,由于一八八三年(光绪九年)之后,“夏多苦雨滦河半改旧道……沃壤变平沙,居民多凋落……”再加上。皇粮庄头的盘剥,军用征发,操切弥甚,改民力拮据生活非常困苦”。当时,滦县民间流传着“七狼,八狗,六虎头” ,“滦县六虎头,清官不到头”、  “滦县无清官,一有清官闹歉年”等几句民谣,就充分反映了当时随着社会经济情况变化之后,统治阶级对农民新的、更加残酷的剥削,压迫程度。因而,使兆才的家庭生活亦遭到了重大的摧残与破坏,更加困苦不堪,经常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被生活所迫,他从十三岁开始就绐地主放猪,十六、七岁时就给地主打杂,做庄稼、扛大活。传说还给一个梆子班当过水锅,在那里学会了吹横笛、拉板胡。他十八岁前后,娶滦州涂庄贫农女儿张氏为妻。婚后,夫妻二人辛勤劳动,本想过起个温饱的日子,但到他二十二岁的时候(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冀东农村又不幸发生了特大的饥荒与瘟疫。父母相继逝世不久,其妻张氏与所生二子,亦不幸身染伤寒病,无钱治疗,先后死去。在短短的时间内,除兆才一人,一家五口全部死亡。又加父母死后,只给他留下三间破旧的草房和四亩薄沙坟地,无力重整家园,使他的精神和生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孤苦伶仃的身世加深了他的痛苦,贫寒交迫的生活迫使他无路可走,只好充当一个比乞讨强不了多少的莲花落艺人,去卖艺谋生。待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因其舅怜其无子,又给他娶滦州鲁各庄另一张氏为继室。但,张氏身寡居,人笨拙,带来一子名“瞎秃”,不久亦不幸掉在村东水塘里淹死,使兆才的精神和生活又遭到了无情的摧残。从此,他孑然一身生活到五十岁前后。

兆才的青少年时期,有着一种异于常人的好学精神和顽强的求知毅力,但旧的社会制度和贫困的家境剥夺了他求学的权力利,使他不得不利用一种特殊的办法去进行学习。到他十八岁的时候,该村为地富子弟办了一座私塾,名叫“古槐堂”学坊,聘请一位金秀才在那里教书。他便经常找机会隔窗眼去看金秀才教字,去听他讲述《今古奇观》、《聊斋》里边的故事。并且,每用拣柴、拾粪,做工的空闲时间,以大地为纸,拿树枝当笔,练习跟别人学到的字句。就这样,使他终于学会了一本《百家姓》,熟悉了一些《今古奇观》、  《聊斋》里边的故事,受到了一些启蒙教育。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8-3 07:16

[color=Red][size=6]二、为谋生学唱莲花落[/size][/color]
[size=5][b]成兆才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冀东地区北靠长城,东临渤海,土地平坦,地处京沈走廊:又因鱼米富庶,交通方便,所以戏曲演出与民间艺术活动均较发达和活跃。到清光绪年间以后,除高腔。河北梆子 (当时叫秦腔),京剧,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唐山秧歌、渔鼓、什不闲宙等活动外,还有莲花落的广泛活动。一些农民利用这种艺术形式,在农闲,在春节“花会”中,活跃着自己的文化生活。不仅如此,由于破产的农民增多,到一八九O年前后,还相继出现了许多职业性的莲花落班社。兆才由一八九一年(十八岁)开始跟滦州光水坨村著名莲花落艺人金开福(艺名“金长腿”)等人学唱莲花落“包头“(男旦),并参与了“二合班”的演出。到一八九五年(二十二岁),冀东农村大饥,夺去了他家五口人的生命之后,为谋生计,才离开了苦难的家庭,跟他的叔父成永玉一块儿出庄,到丰润魏庄赵小斋班与乐亭庙上崔家班去唱莲花落,由一个业余爱好者,变成了以卖艺谋生的职业莲花落艺人。除了当演员,有时还领班当箱倌。由于他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了一个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男旦“西来顺”相媲美的“包头”,在喜峰口外的边远山区和滦州附近的集镇与乡村,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和爱戴,因此,群众给他取名“东来顺”,并成了冀东一带著名的莲花落演员。[/b][/size]

【待续】

zhaoyingli 2015-8-3 07:17

[color=Red][size=6]三、打开永平(现今秦皇岛市卢龙县)禁地[/size][/color]
[size=5][b]成兆才虽在冀东一带唱红,但莲花落总的形式和艺术水平,比之以前并没有多少提高和变化。只不过仍以走街串巷,到处“撂地”的形式表演那么几个节目,歌唱那么几个曲调,阵容也只不过那么三五个人。

一八九一年,东北“二人转”艺人王大脑袋⑩进入冀东,参与了莲花落的演出活动。一八九五年,又有二人转演员大碗粥(周)、凉(梁)半截夫妇,倪宏、倪亮、何有余等人,先后由喜峰口、迁安一带进入冀东地区,参与了莲花落职业班社的演出活动。他们以丰富的唱腔,生动的表演与“拉场”形式,曾给莲花落以很大的影响与哺育,促进了莲花落演出形式的变化。不仅由此使莲花落职业班社的演出阵容得到扩大(每班多达二十人左右),而且,还使莲花落的每场演出有了完整的程序,创造了与什不闲,唐山秧歌,对口莲花落,二人转,拉场玩艺经常同台演出的形式。

这时成兆才在艺术上受二人转很大影响。他以好学的精神向二人转艺人王荣等学习了很多节目与唱腔。他从群众欢迎程度上,以他敏锐的艺术感觉感到二人转的“拉场玩艺”较之莲花落的原有形式具有新的生命力,远远超过了“单口”、“对口”代言体演出形式的作用,值得借机使莲花落得到补充和提高:觉得二人转艺人能够经过努力,使多年前的莲花落别开生面,冀东的莲花落也能步其后尘得到改进。于是,他便借机大量吸收二人转的曲牌、唱腔,借鉴其“拉场玩艺”和地方戏曲的分场形式,把莲花落原有节目《借琵琶》,《乌龙院》,《小姑贤》等改编成“拆出”剧本,把莲花落原有“单口”,“对口”形式逐渐推进到能够拆开,分场演出的程度。并于一九O八年  (光绪三十四年),莲花落在天津、永平被禁之后,又重新被张化文、姚及胜、金菊花等人邀请再次进入执行禁令最严的永平府,以求重新组织队伍,争取观众,恢复莲花落职业班社的活动。当时成兆才为了穷哥们的生活,为了广大农民能够继续看到莲花落,为了混过官府耳目,讨得当局许可,又重新鼓起信心,充满斗志,组织大家借用“二人转”唱腔的平音之故,又指地为名,把莲花落的“拆出”节目定名为“平腔”,并以《开店》 (对口)、《乌龙院》 (拆出)、《鬼扯腿》(小武戏)等三出唱做俱佳、文武兼备的剧目博得了永平官员和群众的欢迎,从而打开了永平禁地,使莲花落获得了一个起死回生的时机。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O八年,历经十三年,终于完成了从“单口”、“对口”莲花落到“拆出”的艺术演变,在永平完成了莲花落第一次改革的历史任务,使莲花落以“平腔”的名义,正式进入“拆出”的艺术阶段。再次开辟了滦州。昌黎,乐亭三县的阵地,使莲花落再度兴盛起来。此间,成兆才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

从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至一九O八年(光绪三十四年),也就是从他十八岁到他三十五岁这一时期,既是莲花落从“单口”、“对口”发展到“拆出”的艺术阶段,也是成兆才艺术生活的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里,他坚持了半农半艺、劳艺结合的道路.保持了劳动人民朴素正派的作风与勤恳好学的态度。不仅从表演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活,进而能在文武场上“走圈儿”,而且,还通过学唱、念词、“偷艺”等途径,  获得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与音乐修养,奠定了较深厚的民间文学基础,初步熟悉了一些戏曲形式,显露了作为一个劳动人民出身的民间艺人的聪明与才智。因此,他在冀东农村“撂地”、 “跑棚”演出的间隙和被禁返乡充工、扛活期间,能够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唱本与河北梆子剧目移植、改编了《乌龙院》,拾方金》、《偏心眼》、《美女思情》、《打灶王》、《小姑不贤》、《借女吊孝》、《告扇子》,《黄爱玉上坟》,《劝爱保》、《三头案》、《打狗劝夫》,《感亲孝祖》、《李桂香打柴》,《狗报人恩》、《杀子报》,《安安送米》,冯逵卖妻》等十八个剧本,不仅使莲花落班社有了“拆出”戏,为他以后的表演.剧本创作以及“拆出”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还在上述《偏心眼》、《劝爱保》、《打狗劝夫》,《李桂香打柴》、《安安送米》、《黄爱玉上坟》等多数剧目中,表现了清末农村中某些生活侧面。这些剧目通过婆媳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姑嫂之间、男女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善恶之间的因果关系,申明了成兆才对生活扬善惩恶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农民中间朴素的道德观念与对美好,友善,和睦生活的向往,因而,受到了农村观众的拥护与欢迎。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8-5 20:01

[color=Red][size=6]四、战胜困难,立志革新[/size][/color]
[size=5][b]1,在迫害下坚持活动
在那种暗无天日的旧时代里,民间艺人,民间艺术,也和劳动人民的命运一样,是处在被压迫,被凌辱的卑微地位的。在成兆才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就遇到了舆论的讥讽与打击。有的说:“唱莲花落是‘漂行’,“没有正经人”,有的说:“有好人也学坏了,谁唱就和谁断亲”。在他们由农民的业余活动,进入有班社组织的职业性活动的时候,特别是进入“拆出”阶段,使莲花落有了再兴希望的时候,他们却意想不到的遇到了多方面的刁难与阻碍。“西路莲花落。艺人认为他们没有师承,不论“家门”,不传给他们任何东西,京、昆、高、梆大剧种更不承认他们是“梨园子弟”,有时还跑到后台抢走唐明皇的牌位,以取消他们的演出资格。官府、地主、豪绅、封建阶级的遗老遗
少更对他们竭尽诬蔑、排斥、迫害之能事,处处歧视他们,限制他们的演出。

九O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兆才与王荣、金鸽子、张玉琛,孙风鸣、孙风岗勃等人,由唐山进入天津,他们除了给天津观众带去一些“合簌”、“抱篇”、“对口”等形式的莲花落原有节目,还带去了一些健康,活泼的“拆出”戏,如老八套里的《借髢髢》、《小姑贤》、《小借年》、《四大卖》,《拾枝梅》等。尽管如此,亦未能逃脱统治阶级的迫害。清张喜在《津门杂记》中,著文诬蔑其演出是“妙龄女子登场度曲,虽于妓女外别树一帜,然名异实同”。当时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杨子祥,又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将庆顺、义顺、二合等九个莲花落班社与成兆才、王荣等一批莲花落艺人驱出天津。此外,一九OO年的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津、京,一九O八年的“两次国丧”(即慈禧和光绪死),禁止响器,强令带“双国孝”,亦曾使莲花落多次受到损害与禁演。因此,迫使大部分职业班社解体,演员生活穷愁潦倒。兆才回乡之后,一方面以卖香料“街包”,盖帘为生。没有集日可赶的时候,就在家打柴,割棵子,用刻苦的劳动转变人们的看法,博得乡里的称赞。过去说,唱莲花落的都是下九流,谁唱就和谁断亲的人,皆改口称道:。唱莲花落的,原来也都是这么肯干的人。后来,兆才又在茨榆坨的烧锅,当了很长时间的酿酒工人,去乐亭县给地主家扛活、做月,当短工。

然而,莲花落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的不容而消亡。一九O一年,在天津被驱以后,他们回到农村,在广大农民支持下,仍维持了一定范围的演出。此时,兆才的事业心虽有某些动摇,想离开莲花落演出,另觅生路,但在广大农民与同辈艺人的拥戴下,又再次坚强起来,在迫害下坚持了活动。除在农闲时间参加一些演出活动外,还开始了剧目的移植、整理与改编工作。对于这项工作,当时的莲花落艺人虽普遍感到重要,但自己却无能为力。统治阶级的文人墨客不屑于给他们写本子,自己又根本没有能写“地文书”  (指剧本)的人。正在大家十分为难的时候,兆才自报奋勇承担了这个困难。他说:“求人不如求已,好赖我还多少识几个字,我来试试看吧!”他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活。在他家破旧的草房里,编写了《乌龙院》、《珍珠衫》,《移花接木》等许多剧本初稿,以期有助于再兴莲花落的演出,并为达到这个目的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斗争。  

一九0八年,他与张化文,令菊花、姚及胜等在太平完成了对莲花落的第一次改革,以“拆出”的形式改莲花落为“平腔”。在冀东地区再度兴起之后,他又与主演会菊花的骄傲情绪做了应有的斗争,拒绝了他不顾同班艺人生活,提高个人“戏分”的要求。金甩掉共患难的伙伴,冒然离队之后,兆才又与姚及胜、张化文、任善丰(即后来的月明珠)等人,用站(栈)上张景会箱又另组一“庆春”班,坚持了“拆出”的推广工作。
2,创造平腔梆子戏
  一九O九年(宣统元年),农历三月三日,唐山开明绅董王永富④,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市民等底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依靠南厂工人的资助,在唐山市贫民聚居的小山修建了一所“新永盛茶园”,以“什样杂耍,改良杂技。为营业范围,被批准开业。成兆才与张德礼,姚及胜、张化文,张化龙,李春盛、张玉琛等二十余人为了扩大莲花落第一次改革的影响,以“平腔拆出戏”的名义,从永平进入唐山,宿川兴店;而占用永盛茶园演出。兆才与其合作者们本想在打开永平禁地之后,再顺利地开辟唐山这一冀东仅有的工业城市的演出阵地。但相反,却遭到了唐山警察当局、部分上层观众更加非理的阻挠和冷待。他们一方面挑剔莲花落低级、俗气;另方面,又嫌其节目内容尚缺封建道德与因果报应的宣传。致使他们面临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苦恼和困难的境地。对于他们那种野生的,裹着泥土芳香的艺术,当时投以青睐者无几,而抱以冷跟者实属多数。

多年来官府的迫害。统治阶级的歧视,行帮势力的排斥以及严酷生活现实的教育,使兆才等方逐渐认识到,要想使莲花落及其艺人得到生存和发展,只从形式上模仿二人转的“拉场玩艺儿”,搞些“拆出”节目是不够的,必须适应时代与群众的需要,从内容到形式对莲花落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基于这样一个认识,于是,他们便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取得河北梆子、京剧某些艺人的帮助,有分工有目的的又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的一些唱腔,锣鼓经,身段,对莲花落及其“拆出。节目进行了较全面、较系统的艺术改革与创造工作。据当时参加改革的任善庆,张化文、李春盛等介绍,当时兆才领导改革的重点是:一,删掉“拆出”节目中的淫词滥调,编写新剧本,反对“跑梁子”,主张有固定台词。二、建立乐队,学习河北梆子、京剧锣鼓经,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节奏,创造新腔,新板式,采用板胡、横笛,笙,唢呐伴奏,三,学习戏曲表演程式,发展角色行当。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艺术改革的顺利进行,兆才和全体艺人一起还吸收“梨园行”的经验,联系当时所处的恶劣环境与班内情况,制订了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逗凑、不准错报名姓,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批事不尊、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等十大款,以为生活和工作的纪律。这十款,不仅集中体现了成兆才本人的为人为艺、团结尊师的优秀品质,而且反映了当时那些创业者坚强的事业心与严肃的艺术态度。此时兆才本人,虽孑然一身在外生活,但他身居闹市,一尘不染,不往来于酒市,不出入于娼门,不在生活上失德,不在艺术上苟且。一有空闲,不是看书,就是写作。他每晚散戏以后,常是闭门锁身,  秉灯为文,不做任何与写戏,演戏无关的事情。人们回忆说: “遇到夏天在后台写戏,他不怕天气闷热,不觉蚊,蝇搔肘,想起戏来如痴如呆!”他在改革中,抓住了一个剧种、一种艺术形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即狠抓了剧本的创作。  他首先从反映低层群众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愿望出发,不仅编写了生旦唱做具佳的《马寡妇开店》、文武带打的《占花魁》, “三小”行当并重的《花为媒》等许多优秀剧本,而且,还善于了解观众的需要,听取群众的意见。一次在饭馆吃饭,听说女秀才的故事可以改戏,回去不久他就写了四本《移花接木》,一次,他听到观众对马寡妇唱“公爹做过四品都”一句有反感,觉得他家败落得太快了,他就改成了“公爷做过四品都”,取得了观众的赞同。《马寡妇开店》有一段唱词,原来是这样;“你说比古咱就比古,有几个古人我也恍惚:三国貂婵明许董卓暗许吕布,倒惹得父子争风不和睦,洞宾也曾把牡丹戏,张四姐临凡自寻夫。神仙都有思凡意,何况你我一人乎!”,后来,他根据观众的建议,为了明确集中,又改为:“你说比古咱就比古,有位古人我也恍惚:汉朝有个文君女,孀居卖洒自当炉:听琴暗解求凰曲,夜等公子司马相如。她设酒铺我开店,她是孀居我无丈夫……”。兆才以敏感,严肃、虚心的态度对待创作,为“拆出”的进一步戏曲化,首先在剧本文学上打下了有力的基础,并促进了“拆出”形式的改变与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是年,经过多次改革,创造,一个新的地方戏曲剧种便在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正式形成了。它是在“平腔拆出戏的基础上,吸收更多梆子腔的艺术成分形成的,故名“平腔梆子戏”。  这个崭新的剧种,因其剧目内容的社会化,通俗化,演出形式的民族化,大众化,生活气息浓厚,艺术风格富有冀东的乡土特色,反映了群众心理,体现了底层劳动群众的审美要求等,故诞生伊始就得到了唐山市煤矿工人、木厂工人、商店店员以及广大贫民阶层观众的热烈欢迎,显示了她特有的生命力。就连来自塞外八沟、喇嘛庙⑧赶驮子的农民、小商贩,也无往而不至“永盛茶园”听听月明珠的“落子,看看成兆才所编的几出新戏。为此,正在唐山“庆仙茶园”演出的河北梆子,京剧等班社的人,亦均感惊讶,说他们“真是土疙瘩成精”。

  3,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
   一九一五年(国民四年),四十二岁的成兆才与他领导的。“庆春”班,带着莲花落第二次改革的成就——平腔梆子戏,以新的阵容、新的面貌,去天津河东“晏乐茶园演出。由演员月明珠,张志广、张德信,金开芳、刘永泰,张化文,侯天泰,陈均,汪喜奎,张来,张明才、陈斌、于如江,张德札,任善年、张德智、成祥、傅长青,李国禄,王记,任善庆;康永盛,殷盛元、卢德山等三十多人,给天津观众带去了《巧换婚》,《劝爱保》、《父子巧婚缘》、《斩窦娥》、《合家欢乐》,《侠婢代主出嫁》,《劝戒洋烟》、《夜审周子琴》,《于公案》,《孝感天》《狠毒记》,《井台认母》、《吴家花园、《洞房认父》、《盛德格天》、《高成借嫂》,《开店》等二十余出剧目,并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德信等在“晏乐茶园”首演了成兆才同年在天津的新作《败子回头》。这些剧目,除了个别几出外,大多都是成兆才的创作。在此期间,“平腔梆子戏”及成兆才的剧本由男旦月明珠等唱红,开嗙、开店、花为媒,因果美报、占花魁”成了在观众中经常评论的剧日,并常与京剧名师刘鸿声演出的《三斩一碰》寻相媲美。月明珠演出的《杜十娘》还受到了梅兰芳,刘鸿声的观摩,从而,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形成在唐山的“平腔梆子戏”,终于在天津市真正兴盛起来了。除    某些商绅联合赠送他们绣有“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等字样的一幅贺帐外,逊清太保吕海寰还赠送给他们 “风化攸关”匾额一块。票价由三个铜子涨到十个铜子。成兆才的剧本,不仅得到了观众的承认和鼓励,还经常受到某些观众的特邀演出。
一九一七年(民国六年),为扩大营业,准备出关,换“永盛茶园”班主王凤廷箱,改“庆春”为“永盛合班”兆才除继续管理业务,担任编剧,演员,还担任了管理帐目的工作。

一九一八年,由唐山经秦皇岛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时,  还首演了他的新作《珍珠衫》、《二县令》、《樊金定骂城》,《雌兄雄弟》、《百年长恨》、《阻善毒儿》等。这次联结关内关外的演出亦获得极大的成功,其演出盛况空前。据老艺人回忆: “每场演出,观众多似人海,大有挤塌两侧包厢之势”时有当地乡绅魁旭东者,认为“平腔梆子戏”的剧目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作用,遂将“永盛合班”给更名为“警世戏社" (即头班),并送“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继之,又给六十余名演员各送一号。兆才取号捷三。是时,班主王风廷及同班演员为酬劳兆才的贡献,决定给他提戏份,但遭到了谢  绝。他说:“有千里马还得有千里人,本子写的再多再好,没有月明珠唱也没用。有功劳是大家的,给我一人加份不行”,

4、对评剧艺术的奠基作用
从一九O九年“平腔梆子戏”在唐山形成开始,到一九一八年出关为止,是“平腔梆子戏” (俗称‘落子’和‘蹦蹦戏’)形成,补充、崛起的阶段,因其活动以唐山为中心,故又称其为“唐山落子”时期。
这一阶段是成兆才艺术生活的第二阶段,也可以说是个重要、辉煌的阶段。他从农村进到了大、中城市。随着时代的影响,生活的启迪、斗争经验与艺术生活实践的丰富,使他的创作思想;艺术观点都有了重大的转折,形成了一定的正确倾向。他在表演上,努力克服个子高大、嗓子不好的缺点,苦练做戏本领,使其获得了坚实的基本功,使他的“跑方”快如流水,他的“五股翻心”宛若游龙。他的戏路越来越加宽广,不只饰演过《旋风案》里的蒲贤(小花脸)、《李桂香打柴》里的李金氏(彩旦)、  《狗报人恩》里的张义(老生),《六月雪》里的张母(老旦)等不同行当的人物,还善于从生活出发,塑造了一些不同个性的盲人形象,如《桃花庵》中的张铁嘴、《十粒金丹》中的胡半仙,《双婚配》中的王瀛和等,有的忠厚诚朴,有的滑稽轻佻,各具特点。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直到现在还仍被评剧前辈所津津乐道。

他的剧本创作也越来越和生活相结合,越来越和时代相靠近。    这一时期,我国经历了辛亥革命由胜利到失败,也正处于反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崛起的前夜。其历史特点,一方面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已严重地破坏了我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地主阶级,商业资本相互结合加重了对农民和市民的剥削,代替满请王朝而起的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与帝国主义势力密切勾结起来,对人民进行着残酷的统治。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虽然欧洲帝国主义流入我国的商品大大减少,但我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山地区,因开滦煤矿投资增多,经济 状况和阶级关系更随着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广大农民和城市中下层市民纷纷破产,许多良家妇女沦为娼妓,出现了人间的黑暗底层。就唐山而言,当时仅在小山、八道湾、白薯地,老车舶等地就有妓院七,八百处。那种罪恶的社会势力又孵育丁一批批的地痞。流氓、土豪、恶棍以及形形色色的势利小人,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妇女,陷入了极端贫困、痛苦和不自由的境地。另方面,随着辛亥革命的影响,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新文化思想的启示,主张社会改良,要求民主,进步的思潮亦在风起云涌,荡涤着几千年来的封建积习.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那些光怪陆离、魑魅魍魉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兆才的强烈思索,那些被侮辱、被损害女性的悲惨命运,引起了他由衷的同情,那些害人的恶势力,引起了他万分的痛恨,那些歌颂正直,自由,反对迫害、险诈的民间故事与古老的传说,也引起了他心底里不平凡的反响。特别是“五四”运动反封建的彻底性和戏剧改良活动,不能不说给他们以深刻的影响。于是,他站在被压迫、被凌辱的人们的立场上,以朴素的道德观念,用同当时广大被压迫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思想态度与日以继夜的顽强精神,进行了广泛而又繁重的创作.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他创作、改编了六十一个剧本(包括个别在这一时期演出的),占他一生创作数字的二分之一以上。按其题材来源来分是:
   
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整理,改编的有《开店》,《双婚配》、《回杯记》、《雪玉冰霜》、《高成借嫂》、《卖子孙贤》、《状元桥》、《小天台》、《金精戏窦》、《芈建游宫》、《禅宇寺》、《高怀德送女》、《樊金定骂城》等,
根据弹词,宝卷,唱本创作,改编的有《巧奇缘》,《黄氏女游阴》,《十粒金丹》、《三节烈》等,

  根据《宣讲拾遗》、《宣讲集要》创作,改编的有:《盛德格天》,《阴谋遭谴》、《孝感天》、《代友完婚》、《悔过愈疾》、《贤女化母》,《异方教子》、《悍妇传法》、《阻善毒儿》等,
   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创作、改编的有:《占花魁》、《杜十娘》,《移花接木》、《恶奴告主》,《金钗钿》、《珍珠衫》、《二县令》、《雌兄雄弟》、《百年长恨》、《夜审周子琴》、《因果美报》,《王少安赶船》、《花为媒》等:
  
根据梆子移植、整理了《大劈棺》,根据京剧剧目仿写了《败子回头》,移植了《恶虎滩》等,   

根据皮影影卷与小说改编的有:《六月雪》、《横霸杀楼》、《水露出阁》、《薄命图》、《刘城杀婿》、《假鸳鸯》,  此外还有《生死恨》,《秦家花园》、《七人贤》、《诓妻嫁妹》等。
  
在上述剧本中,虽因当时的时代及作者思想的局限,在一些剧本中尚存有许多问题,仍然做了些宿命观念,因果报应、封建道德的宣传,一些意在反封建的作品,反而在结局上又向另外一种封建思想妥协,但他好多语言生动优美、风格明快,生活气息浓厚、人物形象鲜明,富有强烈人民性的代表作,亦大多产生在这一时期,不仅是这一时期作品中的主导部分,而且,也构成了评剧传统剧目中优秀部分。除了其他主题,题材的剧本外,他从当时时代的社会生活出发,着重在剧本中反映了男女婚姻,娼妓制度、节操观念等三个问题。
  在《开店》中,作者以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开始冲击的时代思潮为指导思想,写了新旧两种道德观念的冲突,提出了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特别是“夫为妇纲”的“贞操”观念的置疑,站在同情马寡妇守节痛苦的立场上,对她大胆冲破封建思想牢笼,敢于大胆追求合理生活的行为给予了具体的肯定和细致的表现。在《占花魁》、《杜十娘》两剧中,作者通过对花魁,杜薇等命运遭遇的描写与善良,美丽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娼妓制度的危害,抨击了造成娼妓制度的商业资本与剥削阶级的罪恶,无情的鞭挞了负心薄幸、重利薄情的李甲与蒋兴哥,尖锐的批判了破坏别人幸福的阴邪小人,道德败坏分子孙富与陈商:热烈地讴歌了花魁,秦仲,杜薇等对于爱情  的忠贞以及敢于摆脱妓女悲惨生活,争取从良的反抗性格。就是对于慷慨助金,周金美眷的柳迎春,作者也给予了应有的颂扬。在一批以男女婚姻问题为题材的剧本中,特别是这类题材  的代表作《花为媒》一剧中,作者不仅表现了他(她)们对婚姻自由的追求,而且,还赋予它以时代的特点和民间的生活色彩。《花为媒》虽是取材于我国中世纪男女婚姻生活的故事,但却宣扬了“五四”前后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民主自由的新思想,新观点。作者借着开朗、大胆的张五可去花园与王俊卿对相对看的时机写道:“你看看我的头,再看看我的脚,说什么我六寸金莲蠢大难瞧。你说我脚大,我不羞也不臊,现如今讲文  明大脚为高……。”这种做法在艺术上虽不可取,但从思想倾向上看,当时还是一种追求进步的表现。
  
因此,我们说,成兆才在这一阶段的创作,不仅题材之广,数量之多十分惊人,而且,“在辛亥革命、五四”适动前后新文化思想影响下,他在创作思想上民主,进步的倾向已逐渐形成。所以,他在这一时期的贡献,不只是在“平腔梆子戏”形成过程中,首先在剧本方面创造了条件,使演员的表演、音乐的改革与一个剧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有了一批戏曲形式比较完整,内容比较新颖的剧本做为基础,而且,也为尔后的评剧剧本创作、评剧艺术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8-14 15:18

[color=Red][size=6]五,在东北的十年[/size][/color]
  [size=5][b]一九一九年,伟大的“五四”运动爆发。是年春天,成兆才及其“警世戏社”头班,带着胜利的喜悦,应营口某银号经理郝相臣(冀东人)的邀请,从山海关径至营口张海山所营剧院演出,从此,使“平腔梆子戏”的足迹踏上了东北的广阔大地。

  当年, “警世戏社”头班以成兆才的剧目和月明珠等人的成功演出,粉碎了报界的围攻,取得了与营口李子相“隆春"梆子戏“对垒”的胜利。之后,兆才与“警世戏社”头班又转赴长春、哈尔滨、丹东、奉天(今沈阳)等地演出,从而,取得了更为广大观众的承认,使“平腔梆子戏”逐渐进到了以奉天为活动中心的“奉天落子”艺术阶段。其他职业班社的迅速发展、女演员的兴起与成兆才剧本的广泛流传,成了这个时期的主要趋势。

  成兆才及其“警世戏社”头班,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五年的七年中,在东北各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得到了在东北经商的冀东人的热烈欢迎,而且,也博得了东北当地观众的承认与赞许,成了“奉天落子”时期五个重要班社的首要班社⑩,并使“平腔梆子戏”在东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一九二五年,虽因月明珠病故,排斥女演员进班,班内产生分裂与艺术上产生保守等原因,使“警世戏社"头班解体,但兆才并没有被前进的步伐抛在后边。他既没有骄傲、也没有灰心,而是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向前迈进。就在“警世戏社”宣告解散的当年(一九二五年),就与其侄成国祯等一块去到了“警世戏社”三班,与主演花云舫合作,为其编写了《枪毙驼龙》、《枪毙驼虎》、《对银杯》等戏,并且,还在这个班社无代价的收了金桂芝、金桂兰等几个女徒弟,为其写了《猴儿变》这个实习剧目。那时,为了筹措资金培养徒弟,为了给徒弟示范演出,年过四十以后,他仍经常坚持参加《小姑贤》的演出。因此,他以严格要求。耐心教导、细心关怀,照顾徒弟饥寒温饱起居衣着等崇高情操,博得了人们的敬仰,被尊为评剧界的一位良师。事实也确是如此。在他的一生中,他这个无名的先生,确用极大的热情与满腔的心血,造就了许多知名的评剧演员,如月明珠、金开芳、张润时等。一九二七年,他被邀请到“北孙班”,专任文戏教师和编剧工作时的北孙班。(振兴戏社)正在哈尔滨与“奉天落子”时期艺术代表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但因兆才在几日内写出《盗金砖》一剧上演,很快就使得这个班社转危为安,营业大兴。    ;
  
正在全体演员惊佩不已、万分感激并对他寄予更大希望的时候,不幸又因故病倒在吉林“丹桂戏院。,并久治不愈。一九二九年,由其侄护送返里,终于二月八日,死在绳家庄故居。.  五十六岁的成兆才先生,为莲花落,为评剧事业,奔波劳碌了将近四十年。’虽然他自己在一贫如洗,穷愁潦倒的悲惨生活境遇巾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却把用全部心血凝结成的无价的精神食粮与艺术财富,留给了人民,留给了社会,留绐了后代。同年夏天,安东(今辽宁丹东)诚文信书局汇编丁《评剧大观》一至六集,出版了成兆才的《花为媒》,《夜审周子琴》、《珍珠衫》等几十个剧本。那时正值评剧的女旦兴起,  《评剧大观》的出版,不仅使评剧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普及,而且普及的结果也促进了不少女声唱派的形成。女声唱派的形成,又大大带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与提高。    !

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九年,这是兆才在东北活动的整个十年。这一阶段,是成兆才艺术生活的最后一个时期。虽然在这—时期,他年事已高,但由于他又经历了“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一些新的重大的政治运动与社会变革,出关后又接触奉系军阀暴政统治下东北人民生活中层出不穷的反抗旧势力的斗争事件,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军阀,地主、商业资本家等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矛盾的尖锐性与复杂性。“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迪,又促成了他后期创作思想与创作倾向的继续与发展。虽然在取材和选题上,仍没有放弃皮影、梆子原有剧目和《今古奇观》等已有题材,并根据河北梆子移植、整理了《对银杯》、《铁牌山》,根据皮影改编了《凌飞镜》、《桃花扇》、《绿珠坠楼》,《岳霄醉酒》、《潘刁诡计娶表妹》,《保龙山》,《珍珠塔》,根据《宣讲拾遗》改编了《埋金全兄》,根据《今古奇观》编写了《芙蓉屏》,《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根据其他题材,传说与虚构故事编写了《盗金砖》、《金钗计》、《老娶少妻》、《丑开店》,《韩湘子讨封》等一些剧本,但主要的题材来源,则是放在了时事新闻和重大的社会事件上了,从而产生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冤怨缘》、《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等七出时装戏(现代戏)。其中《杨三姐告状》一剧,比较正确的反映丁民国初年的阶级斗争关系,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抨击了旧中国法制的黑暗;歌颂了杨三姐正义与反抗的性格。《枪毙驼龙》一剧,触及了军阀暴政的统治,它通过旧社会一个反迫害的贫女因生活屡遭不幸,沦为娼妓,后又由妓女成了与统治阶级官兵顽抗,杀富济贫的胡子头,最后惨遭军阀杀害的悲惨遭遇,对万恶的旧社会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安重根刺伊藤博文》一剧,更摆脱了过去取材的旧轨,大胆地表现了一个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朝鲜民族英雄。连台本戏《冤怨缘》,虽然也是写的名妓从良的故事,表现的是男女爱情生活,但已不象辛女革命后他所写的那几个戏那样存在着严重的改良主义色彩,而是具备了较为明显的倾向性。剧中不仅以近代大城市中的商业资本家为批判对象,而且,还大胆畅快地歌颂了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与“宁失孝款,也要自由”的叛逆行为。剧中人田小青有一段唱词,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思想观点:“……自古婚姻由父母,至到目前宣统年。自从改换民主国,男女学生自配姻缘。由父母包办不论丑俊,只敢怒而不敢言。有许多俊俏郎娶了丑妇,也有那傻小子丑陋娶天仙。老夫少妻更不攀配,这样的夫妻焉能投缘。也有人为此生痨病,男嫌女丑离家园。女孩儿嫌夫憨寻了短见,老夫少妻生祸端。父母之命不如自由好,改良的法律条条周全。……”由此可见,在这些作品里,不仅明显的看出他注意了新颖题材和当时广大群众所密切关心事件的表现,而且,他创作思想上民主,进步的倾向,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评剧创作题材范围的扩大,也逐渐地丰富了评剧的表现手段,提高了评剧剧种的艺术水平,增强了评剧上演剧目的时代感。从而,也赢得了更多青年观众的欢迎与拥护。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8-14 15:19

[color=Red][size=6]六,结  语[/size][/color]
   [size=5][b] 总之,成兆才先生,四十余年为莲花落,为评剧事业而艰苦奔波的艺人生活,丰富的舞台经验,对民间说唱文学和民间戏曲的广泛了解,对农民和市民阶层,各行各业观众中间的人物、生活的多方面接触和观察,以及由于官府、军阀、豪绅,行帮势力的迫害、排斥、侮辱所激起的求生欲、求知欲和坚强的奋斗精神,丰富了他的社会生活,培养了他的天才和智慧,锻炼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他不仅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二代演员,在戏曲音乐方面成了“六面通透”的人物,在表演方面获得了多方面的修养,而特别又在剧本创作方面达到了惊人的成就,先后创作,改编、整理了一O二个剧本。
   
当然,他的剧本创作,特别是他的早期创作,以及取材于《宣讲抬遗》,《宣讲集要》的剧本。如《拾万金》《大劈棺》《因果美报》、《杀子报》,《丑开店》,《黄氏女游阴》等,  由于作者的思想与时代、历史的局限,不可否认,是夹杂一些荒诞不经、封建迷信与因果报应的消极因素的;就是一些较好的剧本,也是存在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的。但不能因此而全部否定评剧剧目,特别是成兆才自身创作剧本的主要贡献。由于时代,社会生活的作用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两次民主革命运动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在绝大多数的作品中,以他劳动人民的立场,善良、正义的情感和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了他对被迫害者、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勇敢,大胆,敢于反抗,敢于追求合理生活的青年男女的歌颂,对流氓、恶棍、势利小人的痛恨,对恶霸、地主、刀笔劣绅,军阀暴政、新兴城市资产阶级罪恶的无情揭露,使其作品,特别是中后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半封建厂半殖民地的社会面貌和阶级关系,成了“五四"前后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戏,流传至今,久演不衰,不但为评剧形成后的剧本创作奠定了基础,为评剧如何继承、接受前人遗产,如何吸收民间艺术营养,如何移植,整理其他剧种剧目,如何坚持艺术革新,如何面向人生,正视现实,反映当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等一系列重要方面,创造了不少值得研究的经验和值得继承,发扬的优秀传统。它们证明,一个作者,一个剧种只有与时代相结合,与群众相结合,坚持革新,坚持进步,才能有它持久的生命力。他以无数心血和毕生精力为评剧留下的剧本,在社会主义时代里,在党的“百花齐放,椎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与研究,成为祖国文化遗产和戏曲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产,并在评剧发展史上占据着光辉的一页。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8-31 16:30

[color=Red][size=6][b]成兆才年谱[/b][/size][/color]
[size=5][b]一八七四年  清同治十三年  甲戌
    一岁。
    成兆才,字捷王(一作洁三),乳名来顺,艺名“东来顺”。清直隶滦州茨榆坨绳家庄人(现属河北省滦南县大沙窝公社绳家庄大队)。
    据成家坟地墓碑所载:兆才祖父名顺,祖母李氏,父名永义,母张氏。
    是年十二月二十日(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兆才生于该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

一八七五年  清光绪元年  乙亥
    二岁。
    是年前后,其父永义常给该庄地主金子风家扛活,终年不得温饱,受尽了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一八八一年  光绪七年  辛巳
    九岁。
是年,继咸丰年后,大庄河民船出海向关东(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运粮,开平矿务局又创建铁路。唐山地区的煤矿工业与城市商业有了新的发展,冀东地区(现河北省唐山地区)的农村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迅速的变化。

一八八三年  光绪九年  癸未
十一岁。
    冀东农村遭特大水灾,农业歉收,但皇粮庄头的盘剥与军用征发却日趋加剧。兆才的家庭生活更加贫困。

一八八五年  光绪十一年  乙酉
    十三岁。
    因生活所迫,开始给本村地主家放猪、打杂、做小工。

一八九一年  光绪十七年  辛卯
    十八岁。
本村私塾“古槐堂”聘请金秀才教书。兆才好学心切,  但无钱攻读,常来窗外偷看教字,偷听讲学,并学会了一本  《百家姓》,知道了一些《今古奇观》与《聊斋志异》里的  故事。   

时,当地农村不仅有高腔,梆子、京剧、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唐山秧歌、什不闲、莲花落的广泛演出,而且,个别职业性的莲花落班社,由于破产的农民增多,而相继出现。  兆才开始跟光水坨村莲花落艺人金开福(艺名金长腿)等人正式学唱叶花落,并参与本县“二合班"的演出。
   
在乐亭何家店演出时,与同班著名莲花落演员刘春生  (滦州人)换谱。
   
是年,东北西路“二人转”艺人王大脑袋(名王荣),一说汪荣,今辽宁锦州人)由山海关进关到冀东地区,参与丰润魏庄(一说苇庄)赵小斋等莲花落班社演出,并以其丰富的唱腔、生动的舞蹈表演与“拉场玩艺"的戏曲分场形式,  给当地莲花落演员以很大的影响。
   
同年前后,兆才娶本地涂庄贫农女儿张氏为妻,

一八九四年  光绪二十年  甲午    ,
二十一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离“二合班”到丰润魏庄赵小斋班演出,结识王荣并开始向东北“二人转”学习。
    是年,随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莲花落班去天津演出。这是莲花落首批进入天津的职业班社。   

一八九五年  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二十二岁。
    冀东农村大饥,父母相继死亡,兆才弃艺还乡。但因留下三间草房和四亩薄沙坟地,无法维持生活,遂又随叔伯哥哥成兆文到喜峰口外的山区乞唱莲花落,赖以讨钱糊口。
    未几,其妻张氏与所生二子亦遭瘟疫,先后死去。从此,  兆才与成永玉一起再次出庄,到丰润赵小斋班与乐亭庙上崔家班搭班,真正开始由一个莲花落的业余爱好者,变成了一个职业性的莲花落艺人,斯时,兆才除了当演员,有时还领班,当箱倌。
    是年,因兆才的“包头”  (男旦)与丑行的表演,能与西路莲花落著名男旦“西来顺”的表演相媲美,开始被群众称为“东来顺”,并以此“艺名”的演出驰名于冀东广大城乡。
    同年,与同班演员张玉琛(滦州人,艺名。佛动心。),张声远、刘玉川换谱。
    继王荣入关以后,这年,又有东北西路二人转演员大碗粥(姓周,宁远州——即今辽宁省兴城县人,为当时辽西,热南一带著名二人转艺人)、凉(梁)半截夫妇、倪宏、倪亮,何有余等人,先后由喜峰口、迁安一带进入冀东,参与了当地莲花落班社的演出活动。莲花落班社的演员阵容由此扩大到二十多人,出现了与什不闲,唐山秧歌,二人转同台演出的形式,并使莲花落的演出有了一个由击鼓开场,报四喜、单口、对口莲花落或二人转“拉场玩艺”压轴等四个段落组成的完整演出程序。    •
    兆才进一步向“二人转”的文学节目、唱腔,曲脾,特别是二人转中“拉场玩艺”的分场形式学习。

一八九八年  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二十五岁。
    戊戌政变(百日维新)起。

一九OO年  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二十七岁。
  义和拳运动起。帝国主义八国联军入侵津京。冀东一带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使莲花落演出活动遭受巨大损失。
    是年,兆才开始编写莲花落“拆出戏”  (当时又称“小拉场戏”)  《乌龙院》等,并开始移植、整理其它剧种的剧本。

一九O一年  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二十八岁。
    清政府与入侵的帝国主义者签订《辛丑条约》。
    兆才与王荣、金鸽子(名杨继起,迁安县人),张玉琛。孙风鸣(冀东人,后为南孙评剧班社的领班与演员),孙风岗  (冀东人,艺名“三架子”,后为南孙评剧班著名男旦)等,携带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四大卖》,  《拾枝梅》与莲花落“拆出戏”《借髢髢》  《小姑贤》,  《小借年》等,第二次由唐山进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现天津人民剧院旧址)与胡家坟等地演出。
    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杨子祥,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将庆顺、义顺、二合等九个班社驱逐天津境外。兆才被迫还乡,在茨榆坨烧锅当酿酒工人。
    娶鲁各庄另一张氏为继室。张氏身寡居,人笨拙,带来一子名“瞎秃”,于是年夏季掉在村东水塘里淹死。张氏忧虑成病,未几亦亡。

一九O二年  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
    二十九岁。
    莲花落职业班社因官府迫害、大剧种的排斥与封建文人的诬蔑,大部解体转回农村,维持有限范围的演出。
    兆才除断续参加业余演出外,仍继续坚持剧本的改编与移植工作,先后改编了《美女思情》、  《借女吊孝》,《偏心眼》等剧。   

一九O五年  光绪三十一年  乙巳
    三十二岁。    •
    在农村继续参加少量演出。
    是年,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

一九O八年  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三十五岁。
    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清政府强令全国人民戴“双国孝”,禁止响器和娱乐活动。直隶,天津、永平府 (即今河北省芦龙县城,清辖冀东各州、县)当局重申前令,再次禁止莲花落的演出活动。
    兆才被迫停止参加演出,以卖“香料荷包”、卖盖帘为生。无集日可赶时,在家打柴、割棵子,还常去乐亭给地主家扛活、做月、打短工。
    是年夏季某日,一些被迫还乡的著名莲花落艺人,如张化文(字彩亭,小金龙长兄,滦州滦坨人,莲花落与评剧早期演员,工老旦与丑行)、姚及胜(一说姚继生,艺名“佛动心”,今河北省乐亭县人,莲花落与评剧早期演员,工小生,小旦,以小生见长)、金菊花(名杜之意,一说杜枝玉,今滦县杜家坨人,一说乐亭仓林人,时为莲花落著名“包头”演员,后为莲花落“拆出”时期及“平腔梆子戏”形成初期的艺术代表,工旦行,擅演悲剧,以青衣见长)等,在乐亭一个地主的土地上找到了正在耪地的成兆才,邀其重组织班社,到冀东首府永平去演出,以恢复莲花落班社的活动。兆才允之,与他们到永平。为重新取得观众的承认,混过官府耳目,取得对莲花落的开禁,兆才提议在唱腔上借用二人转的平音唱法,在名称上指地为名,把莲花落改名“平腔”,并以《开店》(对口)、  《乌龙院》(拆出戏)、  《鬼扯腿》“拆出”小武戏)三个唱做俱佳,文武兼备的剧目,博得了永平官员及群众的承认,从而打开永平禁地,完成了莲花落第一次改革,使莲花落正式进入了“拆出”的艺术阶段。
    是年前后,由金菊花在冀东农村首演了成兆才改编的《偏心眼》,《黄爱玉上坟》、《劝爱保》等剧;
    成兆才等继打开“永平禁地”之后,于同年秋冬又继续开辟了昌(黎)、滦(州),乐(亭)三县阵地,使莲花落以。“拆出”形式再度兴盛起来。至此,兆才已为莲花落“拆出”戏创作、改编、整理了《乌龙院》、  《偏心眼》、  《拾万金》,  《告扇子》、  《美女思情》、  《黄爱玉上坟》,《打皂王》、《小姑不贤》、《劝爱保》,《三头案》,《打狗劝夫》、《感亲孝祖》、《李桂香打柴》、《安安送米》、《狗报人恩》,  《杀于报》、《冯奎卖妻》、《借女吊孝》等十八个剧本。这些剧目,从剧本到表演,都具有一定的或较多的戏曲因素。

一九O九年  清光绪元年  己酉
    三十六岁。    •
    金菊花以“拆出戏”在冀东一带唱红而居功自骄,要求长份儿。兆才等以理拒之,金遂傲然离班。但兆才未被吓倒,他大胆地提议将年仅十一岁的月明珠推向主演的地位,用栈 (站)上(今河北汉沽)张景会衣箱另组一“庆春”班。
   
是年春,兆才与“庆春”班的张德礼(字执堂,艺名。海里蹦”,滦州东吴家坨人,后为评剧的老生、小生演员),余钰波(名余勇,艺名“杨柳青”,滦州雷庄北人,后为评剧初期名青衣,以唱功见长),月明珠(名任善丰,字久恒,乳名“围柱”,滦州胡家坡人,后为唐山落子时期的著名男旦与艺术代表),任连会(月明珠之父,莲花落老艺人)、张化龙(宇风舞,艺名“小金龙。,滦州兰坨人,后为评剧初期著名小生),张化文,李春盛(又传为李春生),张玉琛,王常顺(白菜心)、马奎(艺名。月牙红。,原为西路莲花落艺人),董春祥(艺名“金银花”)、李颖云等二十余人,从永平径至当时的冀东煤都唐山。宿川兴店,而占用当时的贫民聚居区小山的“永盛茶园”演出。
    “拆出”戏虽在永平所辖地区唱红,但到唐山这个城市,却再次遭到了警察当局,上层观众与某些大剧种班社的歧视,排斥与迫害。
   
事实使兆才认识到,要想取得生存与发展,特别是要想在城市站住脚跟,光从形式上模仿二人转的“拉场玩艺”搞些“拆出”剧本是不够的,必须从内容到形式都来一个人的变化,都要适应城市观众的需要。因此,他便与月明珠、任善庆(艺名“金不换”,滦州胡家坡人,明珠之胞兄,为评剧形成时的第一任鼓师)、任连会,余钰波,张德礼等人一起,取得梆子鼓师宋冠英,京剧鼓师张永德、梆子演员张有  (艺名“小老儿”,工武生)的帮助,大力吸收二人转,梆子,  京剧、唐山秧歌、什不闲、皮影,乐亭大鼓等相近的艺术营养,  从剧本、鼓经,唱腔、导表演等各个方面,又对莲花落进行  了第二次彻底的改革,完成了“拆出”戏向戏曲形式的全面转化,形成了具有自己班社,自己剧目,自己演员、自己音乐唱腔,自己艺术风格的一个新兴剧种——“平腔梆子戏” (即评剧形成伊始的剧种名称),并以它社会化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崭新风格等特有的生命力,博得了各阶层观众,特别是工人、市民等底层观众的欢迎。
   
兆才第一批“平腔梆子戏”戏曲剧本《开店》,  《花为媒》、  《占花魁》等,由月明珠等首演于“永盛茶园”。
   
是年,为保证改革,巩固成果,取得信任,继续发展。平腔梆子戏”,兆才组织全班演职员,吸收“梨园”行的有益经验,共同制定了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逗凑,不准错报名姓,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批事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互相妒嫉、挑剔,拆台)等十款,以为全体演员与班内务家族成员生活和从艺的守则。

一九一一年  宣统三年  辛亥
    三十八岁。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满清政府。
    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平腔梆子戏”的兴起,创造 “平腔梆子戏”的“庆春”班已拥有演职员五十余人。除了成兆才,任善庆,余钰波,张德礼、月明珠,张化文,姚及胜外,其他主要演员已有如下等人:
    于安久:字如江,艺名“人样子”,今河北乐亭人,为该班花脸演员。
    张治广:字集荫,艺名“大娘们”,为该班老生,小生,老旦、彩旦演员。
    任善年:字鹤声,月明珠之弟,工小生。
    张德信:字利民,艺名“蒲州红”,先工小旦,后改小生。
    张化雨:字平时,滦州兰坨人,工小生。
    成国祯:名成祥,又号聘儒,兆才之侄,工小生。
    傅长清:字定安,艺名“傅小辫”,滦州霍各庄人,工三花脸。
    张贵学:滦州西六庄人,为该班后起的花旦。
    张乐滨:名贵方,么六庄人,•以闺门旦见长。
    王玉昌:艺名“浪半台。,丰润县人,为该班旦行演员。
    王风池:名王起,玉田县人,工武生。
    金开亮:又名金长腿,滦州光水坨人,兆才之师。
    是年,金开芳(字漱六,光水坨人)入该班,拜张治广等为师学艺,后为该班主要花旦、彩且演员。

•一九一二年  民国元年  壬子
    三十九岁。
    继续在唐山“永盛茶园”演出。  《老妈开唠》、《胭脂判》、《黄爱玉上坟》等戏,约在这年写成。
一九一三年  民国二年  癸丑   
四十岁。
    辛亥革命失败。袁世凯为大总统,继续统治全中国。

一九一四年  民国三年  甲寅
    四十一岁。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因战争关系,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进口减少,唐山地区的民族工商业乘帆得到抬头与发展,开滦煤矿的投资亦有增加,因而,使唐山一带城乡经济状况与阶级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变化,城市贫民、娟妓增多。
    被迫害与被凌辱妇女的悲惨命运与给妇女带来苦难的社会制度,引起了兆才的同情与痛恨。是年,表现妓女不幸命运的文明戏《二妓夺客》与古装戏《杜十娘》先后于“永盛茶园”问世。《杜十娘》并由月明珠、张德礼、张治广等首演,受到了下层观众的欢迎。此外,从一九O九年到本年年底,在“永盛茶园”这个 “平腔梆子”剧种的诞生地,还首演了成兆才编写的其它剧本,如:  《卖子孙贤》,  《六月雪》,  《王少安赶船》、《巧奇缘》、《双婚配》、《回杯记》、《刘诚杀婿》、《洞房认父》、  《雪玉冰霜》、《移花接木》,《高成借嫂》、《盛德格天》、《状元桥》、《小天台》、《张小风过年》,《孙悟空上坟》,《金精戏窦》、《假鸳鸯》、《阴谋遭谴》、《禅宇寺》、《孝感天》、《大劈棺》、《因果美报》,《黄氏女游阴》等。写于该园而未演出的还有《芈建游宫》、《刘善人》、《高怀德送女》三剧。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8-31 16:33

[size=5][b]一九一五年  民国四年  乙卯
四十二岁。
    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订立二十一条卖国条约。
    李大钊同志与鲁迅先生等开始发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和新文化。北京、天津、冀东一带,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放足、剪发的浪潮云起。斯时,兆才不仅与全班演员剪掉了辫子,而且,还修改了《花为媒》中部分唱词,借张五可之口唱出“劝同胞,快放脚,现如今讲文明大脚为高”的反封建思想。
    是年, “庆春”班带着莲花落第二次改革的成就,以“平腔梆子戏”的崭新面貌第三次进入天津,在河东“晏乐茶园”演出。全班三十多名演员,在该园演出了成兆才的剧本《巧换婚》,《劝爱保》(《还阳自说》)、《父子巧姻缘》、《王少安赶船》,《花为媒》连台本戏、《六月雪》、《孝感天》、《吴家花园》、《洞房认父》、《盛德格天》,《高成借嫂》,《开店》、《异方教子》等。此外,并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德信等,在该园首演了成兆才在天津的新作《败子回头》。
    “平腔梆子戏”及其主要男旦演员月明珠,以兆才的《开店》,《杜十娘》,《父子巧姻缘》、《劝爱保》,《败子回头》等戏唱红。观众常以“开唠、开店、花为媒,因果美报,占花魁”等戏与名赫天津剧坛的京剧名师刘鸿声的《三斩一碰》(即《斩经堂》、《斩子》、《斩马谡》、《托兆碰碑》)相媲美。票价由三个铜子涨到十个铜子。斯时,成兆才的剧本及月明珠等人的演出,可说“化腐朽为神奇”,确系誉满津门。
    同年,据“永盛茶园”班主王凤廷与鼓师任善庆回忆,李大钊同志在天津看过《花为媒》的演出,并赞扬他们是“似戏非戏,改良平戏,评古论今,此戏出奇”(关于李大钊同志和评剧的关系,艺人中传说不一。除此一说外,尚有:(1)一九一五年到天津,唐山一带做过反封建的宣传(2)一九一八年在唐山看过《开店》,并鼓励评剧界励精图治,锐意改革。笔者广查本款,事实存在,但时间有异。今据《李大钊传》摘引如下,以为进一步考证之据。按《传》中记载,大钊同志回冀东时,有如下几个时间:一九一三年八月与十一月,两次回乐亭故乡,筹划赴日留学。一九一五年,在日本求学未在国内。一九一六年一月回国。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日,由北京又回故乡,去五锋山,九月二十一日,应觉悟社邀请列天津讲演。按此推断,大钊同志看《花为媒》当在一九一六年或其它时间。)
    梅兰芳,刘鸿声观摩月明珠演出的名剧《杜十娘》。受特烦演出,商绅联合赠送贺帐,上写“明珠新出蚌,一起子腔,压倒男伶女乐”  (下联失传)。
    酷爱戏曲的名流,清末逊清太保吕海寰(据传曾做过两广总督),赠送该班匾额一块,上书“风化攸关“四字。

一九一六年  民国五年  丙辰    •
    四十三岁。
    袁世凯死,黎元洪任大总统,皖系军阀段祺瑞掌握中央政权。各省军阀拥兵自雄,互相厮杀。
    “庆春”班移到马鬼子楼大铁桶剧场——“夭福楼”演出。兆才的新作《脏水记》,由月明珠,成国祯等在此首演。

一九一七年  民国六年  丁巳
    四十四岁。
    导演月明珠的名剧《桃花庵》,并扮演剧中的瞎子。   
是年夏季,天津水灾,“天福楼。剧场被淹。兆才与“庆春”班,由河头乘船转回唐山。
    为扩大营业,准备出关,  “永盛茶园”班主王风廷正式以一堂衣箱入股,改“庆春”为“永盛合”班。兆才继续担任编导,演员,并兼做管理帐目的工作。
    是年春,兆才的《百年长恨》编成。其它新作《薄命图》,《恶奴告》,《金钗钿》、《代友完婚》,《悔过愈疾》  《贤女化母》、《三节烈》、《横霸杀楼》、《水露出阁》、《十粒金丹》、  《悍妇传法》,《恶虎滩》等剧本,于本年在“永盛茶园”首演。

一九一八年  民国七年  戊午
    四十五岁。   
   与“永盛合班”由唐山经由秦皇岛,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
    是年秋天,附近农村因遭灾而歉收。地方当局,欲在艺人身上取利,用禁演《开店》、《花为媒》、《杜十娘》、《败子回头》,《黄氏女游阴》、《占花魁》,《珍珠衫>)(首演)、《开唠》等八出名剧,强迫该班给北区五乡灾民唱十天义务戏。  演后,始开禁公演。
    《百年长恨》、《二县令》《雌兄雄弟》,《阻善毒儿》,《樊金定骂城》等新作在“兴业茶园”演出,亦受到极大的欢迎,使这个古老的关口出现了“落子热”。这种强烈的艺术影响,随着流动的观众开始波及东北各地。
    时有当地乡绅魁旭东者(曾任河南三任知府。一说此人为任河南督统的李某),曾先后数次观看演出。认为成兆才的剧本及该班的演出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作用,遂将“永盛合班”给更名为“警世戏社”  (即头班),同时,又给全班六十余名演职员各送一号。兆才取号捷三,月明珠取号久恒,任善庆取号福堂,张德礼取号执堂,张治广取号  积荫……
    同年,河北省滦县冯家狗儿庄发生地主子弟高占英为与其大嫂、五嫂通奸,而合谋杀害其妻杨二姐事件。杨三娥告状一事,成了轰动冀东一带的奇闻。

一九一九年  民国八年  己未
    四十六岁。
    春天,应营口某银号经理郝相臣(冀东人)之邀,随“警世戏社”去营口“永大茶园”演出,并取得了与当地李子祥 “隆春”班(演员有开花炮等)对垒的胜利。此后, “平腔梆子戏”的演出活动转入了以奉天(今辽宁沈阳)为中心。
    两月后,去哈尔滨途中,被长春“龙春”,“燕春”两茶园班主与军警劫持下车,到长春演出一月(一说是程大屠户勾结一营人将月明珠与金开芳劫持下车留唱十天)。
    后,转赴哈尔滨。庆丰剧院"演出。
    是年,  “五四运动”爆发。
    根据滦州皮影影卷《五锋会》改编的《保龙山》在哈尔滨“同乐舞台”问世。
    同年,兆才的同乡、杨三娥的表兄,滦县甸子村的李兴州因经商到哈,向其介绍了杨三娥告状的全部经过。兆才痛恨之余,奋笔疾书,赶写了《杨三姐告状》一剧,并由金开芳(饰杨三姐)、月明珠(饰杨二姐)。成兆才、王凤池、张乐滨、成国祯,张贵学等,首演于“庆丰剧院”。这出评戏是第一个表现当代阶级斗争生活的现代戏,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方面,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另方面,又在唐山、滦县、昌图(牛诚跑到此处任县长)等地屡遭禁演。
    入冬,从哈尔滨到安东(今丹东)  “永安”舞台演出《杨三姐告状》、《开店》、《花为媒》等剧。

一九二O年  民国九年  庚申
    四十七岁。
    继续在“庆丰”剧院演出。
    是年,逄张作霖做东北三省巡按史和其岳母寿日。奉系军阀统治当局以张要举办慈善事业和为其岳母作寿为由,派奉天“庆丰茶园”班主袁授清出面去哈,强迫“警世戏社”连夜抵奉演唱一月义务戏。张之岳母颇爱“落子戏”,促其给该社送“当仁不让”匾额一块。从此,该班始取得在奉天的演出权利。
    结束在奉天的“义演",又去安东“永安", “永乐"  两茶园演出。兆才在奉天根据时事新闻编写的《黑猫告状》  一剧,由金开芳、任善年、陈彬(艺名。文丑子”,滦县辛庄人,以三花脸见长)、李小舫(名李韵文,河北抚宁人,  工小生)等,首演于“永乐茶园”。
    夏季,  从安东经长春“燕乐”剧院回哈尔滨“中舞台”, “同乐”,  “庆丰”等剧院演出。

一九二一年  民国十年  辛酉
    四十八岁。
    夏季。由哈去长春、四平、开原,铁岭等地演出。
    是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九二二年  民国十一年  壬戌
    四十九岁。
直奉战争起,黎元洪复位。
    仲夏,与 “警世戏社”第二次进入奉天。在“日华”茶园演出。主演月明珠因劳致疾,于八月二十九日(农历七月十八日)死于奉天“悦来栈’,。
    “警世戏社”因主演的逝世,暂时告散。  —月后由班主王风廷与成兆才组织金开芳,成国祯等人在唐山恢复演出。

一九二三年  民国十二年  癸亥
    五十岁。
    兆才随班第四次进入天津,以“警世戏社”的名义在法租界。“天福楼”演出。不久,又第二次出关,到东北各地演出。
    是年,王凤廷委托莲花落著名演员李春盛出面,以营口李子祥班演员为主,在唐山成立“警世戏社”二班。演员有:
    王东海:旦,河北省丰润人,艺名“盖月珠”。
    吴福成:旦,河北省丰润人,艺名“明月珠”。
    王兆永:小生,籍贯未详,艺名。露水珠”。
    王万良:武生,花脸,丰润人。    !
    李义廷:小生,丰润人。
    碧莲花:女,旦,天津人,原为曲艺演员。
    杨红玉:女,旦,籍贯未详。
    金灵芝:女,旦,河北省献县人。
    总计该班共有演员三十余人,成立后到天津演出。之后又径至安东演出。
    同年,又由刘成章等组织王庆昌(艺名“盖五珠”),赵月楼、黄翠肪(女)、花云舫(女),何翠仙,周凤鸣、王喜瑞、门玉麟等演员,在天津(一说安东)成立了“警世戏社”三班。初在唐山活动,后又到哈尔滨,黑龙江,奉天等地演出。

一九二四年  民国十三年  甲子    ;
    五十一岁。
    在哈尔滨、奉天,抚顺等地演出。
    李金顺到天津演出。时,因“平腔”与。平剧”(京剧)名称雷同,经当地戏曲改良社林墨林等建议,遂将“平腔”定名为“评剧”。  (亦有说是一九二三年, “警世戏社”头班在天津“天福楼”演出时,经吕海寰建议“平”字旁边加个“言”字,有“评古论今”之意,才定名为评剧。)

一九二五年  民国十四年  乙丑    ;
    五十二岁。
    继江浙之战、直奉之战,是年又发生上海“五卅”惨案与浙奉之役。
    “警世戏社”三班出关到哈尔滨演出。
    由郭子元、李金顺组织“元顺剧社”,在天津成立。
    “警世戏社”头班,因主演月明珠之死和为成兆才《枪毙驼龙》一剧分配角色事产生矛盾,加上艺术上产生骄傲、保守、排斥女演员进班等因,于本年在长春宣告解散(一说于一九二八年垮散于长春)。
    同年,与其侄成国祯去哈尔滨,到“警世戏社三班”工作。
    此间,兆才的新作《枪毙驼龙》在哈市 “同乐舞台”问世,《枪毙阎瑞生》、《岳霄醉酒》,《埋金全兄》.在哈市“庆丰剧场”问世。
是年,兆才为其女徒弟金桂芝,金桂茹等编写教学实习剧目《猴儿变》一剧,并亲任此剧司鼓。   

一九二六年  民国十五年  丙宣    ’    .
    五十三岁。
    《铁啤山》,  《丑开店》,  《枪毙驼虎》等新作,首演于哈市“同乐舞台”。   
    此间未见演出的新作还有:《安重根刺伊藤博文》、《冤怨缘》  (六本)、《潘才诡计娶表妹》,《韩湘子讨封》、《珍珠塔》等。

一九二七年  民国十六年  丁卯
    五十四岁。
    被邀到北孙班——振兴剧社,任文戏教师与编剧。
    时,北孙班正在哈市与“元顺剧社”  (即醒世戏社)的李金顺打对台,营业见绌。经兆才编《盗金砖》一剧上演,方使营业转兴。
    继之,;兆才在此班编写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对银屏》,首演于哈市“庆丰戏院”
    同年,去长春演出时,还有《绿珠坠楼》、  《桃花扇》 《凌飞镜》三剧,在“燕春剧院”问世。
    李金顺演出《爱国娇》;剧后,这年,还首演了兆才的《芙蓉屏》一剧。

一九二八年  民国十七年  戊辰
    五十五岁。
    是年,济南惨案发生,张作霖在奉天被炸。
    随北孙班到吉林演出。兆才因在长春后续之妻年轻不轨,蓄气成疾,病倒在“丹桂剧院”。
写《金钗计》、《老娶少妻》两剧,在吉林“华乐舞台”首演。

一九二九年  民国十八年  己巳
    五十六岁。
    因久病不愈,由其侄成国祯护送返里。一位一生给评剧创作,整理、改编—-O二个剧本的“戏圣人”,终因贫病交加,于二月八日(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在绳家庄病
  故。享年五十六岁。
是年夏季,安东“诚文信书局”经理童某,为取厚利,从评剧演员手中购集了许多评剧剧本,汇集、出版了《评剧大观》一至六集,成兆才的剧本多数收辑在内。这个《评剧大观》的出版,不仅集中的展示了成兆才的创作成就,给许多不同坤伶唱派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且,更促成了评剧在更加广泛的区域内得到普及与发展。
    同年,芙蓉花的“复盛戏社”正式以“奉天落子”的名称进关到北京演出,其它四个主要班社(“元顺”、“警世”、“岐山”、  “洪顺”)仍继续活动在东北的广阔土地上。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于承德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9-3 15:55

[color=Red][size=6]成兆才剧本创作考略[/size][/color]
[size=5][b]前    言
成兆才(1874—1929)是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一位民间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是评剧杰出的创始人之一。据调查与近年来有关资料所载,他一生曾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不仅为评剧的产生,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奠定了剧本基础,而且,也为如何继承前人遗产,如何根据群众欣赏习惯运用民族形式,如何进行艺术革新,如何反映当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值得研究、继承的优秀传统。    :
为便于对他的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现仅根据他的创作札记,剧本手稿、同代艺人回忆与有关评剧;传统剧目说明等资料,对他的剧本创作做一考略,以资参考。   
一、拆出时期(1895——1908)
这一时期,开始于东北“蹦蹦”入关与冀东莲花落同台演出,结束于莲花落“拆出”艺术阶段的形成。其剧本包括。小彩扮”  (初具戏剧因素的小拉场玩艺),也包括一些根据其它剧种移植、整理的“大拉场”剧本(根据其它剧种移植。整理与根据小说改编的刚本,场次、人物均较复杂),他在这一时期改编、整理的剧本共一十八本。
(一)根据唱本、莲花落,二人转节目改编的剧目:

1、告扇子  又名《告金扇》。由张德礼、刘永太、李国禄,尹福全、余钰波等首演于冀东农村。根据西路莲花落改编,人物、情节与原本略有增加。
清代,贫女康秀英随父母为陈家看坟。一日,父母外出,少坟主陈国洪路过坟旁,与秀英眉目传情,因遇人冲散,将扇失落。秀英疑其有意于己,遂将扇拾回家中。时被皮匠丘三暗中窥见,调戏秀英。秀英不允,被丘杀死。康老夫妇归,持扇控告于官,将国洪定罪。后有贼人张士功夜进丘宅,偶得丘三自吐实情,乃投堂替国洪鸣冤。案情大白,国洪得释,将丘三治罪。张士功得赏后改邪归正。   

2、黄爱玉上坟  又名《旋风案》,《铡黄爱玉》。故事出自小说《刘公案》,系根据同名唱本改编。由金菊花、侯天泰,张德礼、康永胜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黄爱玉与武举张配元通奸,将丈夫蒲贤用毒蛇钻腹害死。蒲邳三日,荤佯去甲:坟,适遇吏部天官刘镛路过,•蒲贤含冤显魂,起旋风将黄孝衣刮开,露出红袄,刘疑其谋害亲夫,乃开棺验尸。惟无伤痕,遂暂收黄妇待查。刘改扮云游道人,出外私访,得遇黄之邻居刘青告密,始破案,将黄正法,
   
3、美女思情  故事源于民间小调,系根据二人转原有节改编。因有色情描写,停演较早。首演情况未详。
剧本写绣楼中有一美貌的小姐正在思春,恰遇一年少书生夜入绣楼,向其求爱。二人一见钟情,遂同枕求欢,之后由书生烦媒成亲。

4、借女吊孝  根据同名唱本改编。由金菊花等首演于冀东农村,为“拆出”时期和评剧形成之后较为流行的剧目之一。
王九忠托媒婆巧言,将丑女美容许张彪之子保童为妻。保童为探实美容之貌,趁祖母丧,召其前来吊孝。王父惧女丑容露,乃借邻女凤英冒名往之。但事被张家得知,遂留风英与保童成亲,使王九忠弄巧成拙。

5,打狗劝夫  又名《德孝双全》,《赵连弼借粮》,  《和睦家庭》。
元有肖德祥《杀狗劝夫》杂剧,明有徐(田+臣字)《杀狗记》传奇,《宣讲集要》亦有此目;此剧系根据唱本改编,情节与元曲略有出入。由张来,余钰波、侯天泰、康永胜、陈彬等首演于冀东农村。解放前后均颇流行,为评剧著名的传统剧目之一。
赵氏兄弟二人分居。兄赵连弼因除夕缺粮,求助于富有的弟弟赵连芳,连芳隔墙抛袋拒之。事被芳妻桑氏得知,暗助连弼银米而去。桑氏贤德,见夫手足情薄,又结狐朋狗友,遂思计打死老狗,着以衣帽,做死尸状,置于后门草房之中。继之,又去酒楼寻夫,佯称家遭横祸,令其处置。芳惧,恳求赌友车三、王二助其移尸!,车、王惧祸溜走。桑氏继而又促其夫到连弼家求助,但连弼却念手足之情,不记前仇,慨允之。移尸毕,车、王欲图敲诈,旋又诬告连芳于官,声言死者为其舅。公堂上,桑氏历述杀狗劝夫之经过,不仅使官府勘明真相,亦促兄弟二人重归于好。   
   
6、狗报人恩  又名《义犬救主》。故事出处不详,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由成兆才、张化文,张来,成国祯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张义、张从二人乃为同胞兄弟,张义四十乏嗣,张从早生二子。从欲将伊子过继长房,谋取财产,不料,张义忽生一手。张从夫妇遂暗买稳婆将义子掐死,扔在后院。家犬不忍,在夜间为子哺乳得活。日后事露,张义乃与张从分居。后,张从家宅被火烧毁,从子亦被狼吞食。
   
7,冯奎卖妻  亦做《冯逵卖妻》。故事出处不详,根据莲花落“对口”节目改编。
有冯奎者,因年荒度日为艰,将家中仅有衣物,典当净尽,得钱又被贼人偷去。奎见儿女嗷嗷待哺,行将废命,乃忍痛将妻卖与河南客商夏经秀,以救子女;惟骨肉分离,痛哭难舍。夏商见之,遂动恻隐之心,不仅情愿身价不要,促其阖家团圆,并另赠银两而去。

8,偏心眼  又名《赴善会》、《老妈赴会》一说据唱本改编,一说据民间传说编写。由金菊花,李祥、于安久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
某媪有长次二媳,长媳聪明俊秀,次媳丑陋笨拙。因之,待二媳厚薄不同。一日,婆母去赴善会,二媳向其嫂哭诉委屈,长媳无可奈何,劝其再加忍耐。婆母归,见二媳未做活计,大怒,竟用刀将其杀死。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3 15:56

[size=5][b] (二)根据《宣讲拾遗》《宣讲集要》编写的剧目,   
   
1、劝爱保  又名《还阳自说》《周兰香上吊》。  《仁慈增寿》。根据《宣讲抬遗》一卷《还阳自说》编写。由金菊花,陈彬,•张化龙、张治广等首演于冀东农村。此剧为评剧著名传统剧目,解放后亦有很多剧团整理,演出。
    周土春之子爱保,性愚痴。其妻姜氏不贤,为争主家务,诬其妹兰香有外遇,逼其自缢身亡,旋又赶走双亲,冻死途中,被兰香鬼魂救活。邻人张氏不满爱保夫妇所为,遂劝其接回父母,以尽人子之道。未允,张氏自己将周老夫妇暂收家中赡养。兰香在阴间控告姜氏,并将其灵魂勾走,令其游十八层地狱后还阳。姜氏还阳后,自述阴间报应,遂悔过迎回双亲。
   
2、感亲孝祖  根据《宣讲拾遗》二卷《感亲孝祖》篇编写。由月明珠、成兆才、任善年,于安久,尹福全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荆州枝江县赵本固为人佣工,忠厚勤劳,娶妻伺氏,生一子松华。松华年长娶妻汤氏,生一女一男,女名贵莲,男名贵安。松华夫妇素不尽孝。因其父母晚年不能劳动,深恶之,乃在山坡修一茅屋,造一小车,将父母送往居住。事被贵莲、贵安知,跪在父母面前,以仲由负米,王祥卧冰等故事劝其尽孝。松华夫妇不但不听,反加斥责。后。贵安姐弟私自上山,侍奉祖父祖母,并在途中设计,隐瞒真情,以好言宽慰之。秋凉之日,父母仍不接回二老,乃由贵安回家窥探父母之意。行至途中,遇一半跛道土,授《体亲养育歌》一首,命其带至家中朗诵。父母听歌后,仍不介意,贵安遂藏前送祖父母之车,声言留此以待亲老。松华夫妇闻之,愕然感悟,遂接父母回家奉养。
   
3、李桂香打柴  又名《慈虐异报》、《苦肉计》,《清官断》《打丁会》《双继母》。根据《宣讲拾遗》三卷《慈虐异报》编写。由陈君、成兆才、刘永泰,侯天泰、金鸽子(河北冀东人,评剧形成前后曾领班活动于迁安一带)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李大发丧妻,遗一女桂香。继娶金氏,性悍刁,带来一子名丁会,亦甚恶劣,常助母为虐。时,大发出外经商,金氏常逼桂香上山打柴。一日,因打柴不足,在街头啼哭,被秦克礼看见,遂问明原委,禀告继母柴氏,赠以饮食,送其归家。事被丁会探知,转告金氏,并诬桂香与克礼私通,施以毒打。桂香含冤,拟投井寻死,因犬吠声惊动克礼,救其回家。柴氏父亲到李家,劝余氏善诲共女。但事后挂香又遭金氏母子拷打。丁会怒气不息,又到秦家寻衅,被克礼失手打死。柴氏亲生子克让素得母教,为救其兄,自认凶手前去投案。经知县调查,真相大白,判秦氏兄弟无罪,奖誉了秦母,并将桂香判与克礼为妻。

4,安安送米  又名《爱女嫌媳》、《积米奉亲》《雷击邱姑》由金菊花、张化龙、张来、张一根、陈君,张治广等首演于冀东农村。为评剧形成前后著名剧目之一。
    故事出自明《跃鲤记》传奇。《宣讲集要》有《姜诗跃鲤》篇:武安落子,五调腔等地方剧种亦多有此目。此剧是根据《宣讲拾遗》一卷《爱女嫌媳》编写。
    四川进土姜文进,有妻陈氏、子姜诗,女邱姑。姜诗娶妻庞三春,生子安安。后文进病危,嘱妻女善视庞三春。文进死后,陈氏患病,三春为其祈祷。邱姑因妒面谗于母,母怒,命子责三春,三春只得容忍。邱姑为图三春妆奁,又谋于母,命其至江心取水,希其溺死。不料三春得龙王相助,安然而归。邱姑一计未成又生二计,复将毒药放入茶中:,诬三春欲害陈氏。姜诗无奈,逐三春出门,被老尼救入尼庵,以纺织为生。数年后,三春之子安安成人,积米三升,送至庵中,被三春忍痛驱回。时,邱姑已嫁,陈氏病笃,苦思邱姑,邱姑不来,经多次催促,始至。陈痛恨邱姑不孝,咬去邱姑一指,母女之情遂绝。此时陈氏方痛念三春,悔不当初。安安告陈,谓伊母犹在,乃遣姜诗接三春回家团聚。后安安得中状元,邱姑遭雷击毙。
   
5,小姑不贤  又名《费姐》根据《宣讲拾遗》编写。据传由玻璃脆首演于冀东农村。
故事写小姑费姐不贤,常在家中搬弄是非,挑拨婆媳不合,使勤俭贤淑的嫂嫂月英受气。后费姐被一彪形鲁莽的大汉娶去,过门即遭大汉毒打,是时,方使费姐得知,这是报其在闺中不贤之恶。
    此剧是对照《小姑贤》一剧而写,塑造了与贤慧的小姑英英相反的一个人物,借以说明善恶总有不同的结果。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5 17:36

[color=Red][size=6][b](三)根据河北梆子移植整理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 1、拾万金  又名《大上吊》、《李翠莲盘道》。由余钰波(杨柳青)、张德礼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元杨显之有《刘全进瓜》,清张大复有《钓鱼船》传奇,吴承恩有《西游记》小说,皮黄戏有《刘全进瓜》,哈哈腔、武安落子、东西路乱弹等均有《拾万金》或《李翠莲大上吊》。故事源自《李翠莲施钗记》与唱本《李翠莲盘道》。此剧是根据河北梆子《大拾万金》移植整理,从当钗起,到望乡台止。
    善妇李翠莲盘道后,以金钗一只施与化缘的唐僧。唐命道童典当,恰巧当在李夫刘全手中。刘疑妻与僧人有情,遂回家捣毁经堂,责打翠莲,并以“前门接僧,后门送道"相诬,强逼翠死。事被翠之儿女觉,遂找来刘三解救。时,阎王正差刘、张二鬼捉张翠莲死。因二鬼酒醉,拘魂的金牌、路引被张之亲戚吊死鬼刘三姐偷去。二鬼醒,惧无法交差,乃施计传地方鬼诬指李翠莲为张翠莲,逼李吊死。李至阴曹,在望乡台上望见家人哭奠,万分悲痛。
    此剧人物形象丑陋,情节阴森,充满恐怖气氛,于1950年被文化部禁演。
   
2、乌龙院  又名《阎惜姣》,《坐楼杀院》故事出自小说《水浒传》。
明许自昌有《水浒记》,皮黄有《乌龙院》,京剧、武安落子、隆尧秧歌、二人转、莲花落等均有此日。此剧系根据河北梆子《乌龙院》移植整理。由张德礼,金菊花等首演于冀东农村。一九O八年(光绪三十四年),成兆才等以“拆出”形式的剧目赢得群众承认,打开“永平禁地"时,此剧的演出曾起到重大作用。
    宋江为押司时,蓄妓阎惜姣,置乌龙院中。姣素淫荡,厌宋年长,曾与宋之弟子张文远私通。一日,梁山晁盖遣刘唐下书,请宋江上山聚义。宋纳书于招文袋内,回到乌龙院中,因姣拒之,遂生口角。晨起,宋仓卒离院,将招文袋遗落,被姣拾得。姣得晁书,威胁宋江欲去公堂出首,宋乃一怒将姣杀死。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9-5 17:38

[color=Red][size=6][b](四)根据小说等编写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 1、杀子报  又名《油坛记》,《清廉访案》《迩州奇案》。由月明珠、张化龙,任善年、张德礼、任善庆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
    故事源自清光绪初年,江苏南通州实事。京剧,越剧均有此目。此剧是根据河北梆子《杀子报》移植整理。
    有王徐氏者,夫死后与和尚那云通奸,被其子宫保下学看见,打走那云。于徐氏因通奸未遂,将官保怒打一顿。官保不忿,又到天齐庙责打那云,逼那永不再去。王见那云数日不至,乃借口赴庙降香,与那云定计。是夜三更将官保杀死,并将尸体大拆八块,装入油坛之内。官保老师钱正林(河北梆子称钱文秀)隐知其情,告于官,但因缺乏证据,反被知县诬以讹财不遂,押在监中。官保前去托梦,告以死尸所在,钱又嘱其妻复告。知县遂乔装私访,从王家长工老王等口中得知真情,终将王徐氏、那云逮捕转解,判处死刑,并释钱出狱。
此剧因存在恐怖凶杀,早巳停演。
  
  2、三头案  又名《艾仆救主》。清刘镛私访本戏。根据小说《刘公案》编写。由张德礼,月明珠、尹福全、张化文、张来、成兆才、康永胜等首演于冀东农村。
    王土龙偕妻赵玉珍赶考,因落第而归,流于乞讨。交河白翁怜王遭遇,将王收留。后白死,王外出游学。一日,翁子云生偶遇珍于菜园,闻陈妈言,知赵贫苦,心悯之,乃命陈送去柴米银两。陈误认云生对珍有意,遂设计从中撮合,迫珍与云夜间相会。珍无奈,写状揣怀内,拟以死拒之。陈归至云处,称珍有爱慕之意,约于当夜相会,但被云怒斥而去。是夜三更许,有屠夫朴瑞明夜归,过珍门首,见其貌美,欲行奸污,因珍拒之,被朴杀死,并将人头掷于仇人郑走食院内,以图陷害,待陈妈来探,珍已死,遂报官相验。官据诬告将云生屈打成招,但人头不在,无法定案,又苦逼之。老仆白风念白翁待已有恩,不忍少主人再受酷刑,乃杀其女小桃为云定案。时值刘镛放粮过此,重理此案。知珍非云所杀,人头非珍之头,乃扮卜者出外私访。适遇朴问卜,并泄露杀人之事。刘得实,遂捕朴传郑,各问其罪。郑供人头为更夫李二所埋。传李二来,又招出人头之上又横死尸一具,为埋头时被己打死之黄七。至此,案情乃大白。
   
3、打灶王;又名《打灶分家》《紫荆树》,由金菊花等首演于冀东农村。唱本、莲花落和其它地方小戏亦有此目。根据莲花落节目改编。    !
    田家有弟兄三人。同居时,院中紫荆树枝叶繁茂,一派生气。三弟之妻李三春出于私欲,力主分家,因二兄不允,日夜吵闹,并迁怒灶神,打碎其像,逼使二兄嫂不得已而从之。分家后,院中紫荆树顿时枯死。后因兄弟三人悟而复合,紫荆树始得复活。三春见之,羞愧而死。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12 21:44

[color=Red][size=6][b]二、平腔梆子时期(1909—1918)[/b][/size][/color]
   
[size=5][b]这一时期开始于一九O九年,莲花落“拆出”戏在唐山正式形成为一个崭新的剧种“平腔梆子戏",结束于一九—•八年“平腔梆子戏”首创班社“庆春班”  (即“警世戏社”头班)准备出关。这一时期因“平腔梆子戏”的活动是以唐山为中心,故称其为“唐山落子”时期。他在这一时期创作、改编,整理的剧本共六十二本,除尚有一部分“拉场玩艺”的剧本外,绝大部分已是具有自己艺术特点,具有较多戏剧因素的戏曲文学剧本。

(一)、根据唱本,莲花落、二人转改编的剧目:

1,马寡妇开店  又名《状元图》、《女开店》,《阴功报》,《狄仁杰赶考》。由月明珠、张德信首演于唐山真真永盛茶园”。一说一九一七年首演于天津“宴乐茶园。京剧有《天开榜》,莲花落,二人转、鼓词等亦有此目。故事参见《唐书.狄仁杰传》,此剧是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
    全本的《状元图》、《阴功报》是从狄仁杰赶考起到中状元止,不论在结构、表演,语言,主题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糟粕,但这是其他艺人为了迎合观众低级趣味,单纯追求票房价值演变的结果,并非成兆才的原著。
兆才的剧本,只有《开店》.一折。故事写:唐时,山西书生狄仁杰赴京应试,夜宿马寡妇店中。马因爱其翩潮年少,遂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将狄引进雅宾,倍献殷勤,并子夜间潜入自献。狄仁杰: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他拒绝了马寡妇的要求,以安心守节、教子成名等说教,劝马息念而归。
    此剧是评剧形成时的著名剧目,不论对剧本的创作或对生。旦两行音乐、表演风格的形成,都曾起到了奠基作用。
   
2、巧奇缘  又名《吴家花园》、《东斗星》、《邱瑞白》。根据弹词、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由成兆才,张治广。张有泰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邱百万丧妻,遗子瑞白、女瑞红。继娶郎氏之弟郎青趁邱外出讨帐,拟娶瑞红为妻,遭瑞坚拒之。瑞红知郎氏姐弟欲更加害,遂逃至白玉庵中躲避。郎氏姐弟为骗过邱翁,又将瑞白毒死,扮女装予以掩埋,伪称瑞红病死。时,适遇卡奇盗墓,瑞白始得复活。卡欲逼瑞白成亲,瑞实告,方罢。后,瑞白因无处投奔,乃暂避于吴家花园内梧桐树上。告老知府吴方正夫妇,夜梦东斗星落于花园,与小姐瑞雪有夫妻之分,故在花园没宴庆贺。是时,瑞白从树上惊落在养鱼池中,被丫环秋霜发现,因代为更衣,知为男子,遂与其私订终身,并同扮女装,共侍瑞雪。其后,二人明告瑞雪,要求结婚。瑞雪禀明方正,知应前梦,亦以女儿相许,遂命三人同拜花烛。

3、双婚配  又名《瞎子算卦》、《巧换婚》、《颠倒记》、《陈子连科》,根据西路莲花落节目改编。由月明珠,刘永泰、任善年、成国祯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何、陈两家各有子女二人:何子廷俊、女喜姐,陈女美娥、子连科。美娥许廷俊为婚。一次,二人于庙会相遇,互道情愫。别后,因相思得病,何母允其完婚。然廷俊病重不能成礼,乃思以喜姐乔装新郎。事被长工胡闹知,泄于陈家,陈复以连科充扮美娥送至何家。洞房之中真相毕露,竟弄假成真。隔日,廷俊病愈,又娶来美娥,兄弟姊妹遂分别成为两对夫妻。
   
4、云玉冰霜  又名《秦雪梅吊孝》、《双吊孝》、《三元传》,鼓词中有此目,此剧是根据莲花落原有《秦雪梅吊孝》蔓路改编。由月明珠、金开芳、成国祯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公尹商林在岳父家读书时,因在花园中偶遇未婚妻秦雪梅,得相思病回家。商家提议迎娶,秦父见商林病重未允。商母无法,命丫环爱玉佯扮雪梅出嫁。后,商林死去,雪梅到商家吊孝,并与爱玉结为姊妹,共誓守节终身。
  
  5、卖子孙贤  又名《子孝孙贤》《苦中苦》,故事出处未洋。根据西路莲花落原有节目《苦中苦》改编。
    盛京有营统领朱槐,离家六年未通音信。家有老母幼子与发妻张氏,逢荒年不能谋生。时,张氏赴兄家借贷,其兄张茂义本拟接济,但其妻玄氏颇为不满。后,茂义得知朱槐在盛京做官,欲往投靠,遂将张氏等三口接到家中。茂义走后,其妻复生恶意,把张氏三人逐出。张氏等无处可去,乃乞讨投奔盛京。途中,朱母病死,张氏沿街求助,得钱仍不能葬母,其子!连生乃自卖自身以葬祖母,适遇员外程良才无后,乃收连生为义子。朱槐在盛京见到茂义,得知家中境遇,遂回家探母。途中巧与程良才同宿一店,因连生啼哭,疑而召问。父子相认,遂还程身价将连生领回。后,朱槐又设法寻找张氏,正遇张氏在林中自缢,乃救下,并于回店祭奠老母之后,同回原籍。
  
  6、回杯记  《回杯记》共有三本,即《玉杯记》  《回杯记》《金牌调》,全称《三全回杯记》。故事出自《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张廷秀逃命救父》篇。评剧《回杯记》系根据弹词《三全回杯记》和部分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共包括《十三姐进城》(与月明珠合作),《王二姐恩夫》、《花园会》、《张廷秀私访》四折。   
    其故事梗概是:苏州珠宝商王现有女二人,长女大姐嫁赵昂,次女二姐则爱上了木匠的儿子张廷秀。大比之年,赵趁张与他同去赶考,设计将张推落水中。后,赵得官先归,谓张已死。张走后,二姐日夜思念丈夫。王现闻张死后,又迫二姐改嫁苏家,二姐拒之。张落水遇救,秋闱得中,钦命八府巡按。正当二姐被迫出嫁之时,廷秀化装乞丐入王府私访,与二姐花园相会,因以玉杯相认,夫妻方得团圆。后,廷秀查明赵昂害人之罪,将其正法。
    此剧是评剧优秀的传统剧目之一,为穷生、花旦唱。做较重的启蒙戏、看家戏,尤以《王二姐思夫》一折为最。因之,久演不衰。一九八O年,天津市评剧团完整的改编、演出了此剧。其场序是:赠杯、遇害,思夫、闻耗,拒婚,私访,园会、戏辨等。    。    ,
   
7、高成借嫂  又名《借盟嫂》,《打马红眼》.《密云县》,《昏官断》,根据西路莲花落原有节日改编。由姚及胜(一传继生)、月明珠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
    赌徒高成妻早故,因赌输无以为生。为向岳父佟绅骗钱,乃与盟兄马洪源定计,借其妻刘瑞卿假充继室,并同去岳父家中,佯称继室系借债所娶。佟允为还债。是夜,洪源因醉未归,刘、高被逼同房。刘见高年轻貌美,弄假成真。次日,马酒醒告到密云县官沈不清处。沈马虎了案,将刘断与高成,罚高成大洋八百与洪源,令其另娶。
    此剧因荒涎不经等因,被文化部明令禁演。
  
  8、状元桥  又名《鲁达割肉》、《鲁达除霸》、《劈关西》,;为三场小戏,故事出自《水浒传》小说。此剧系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由金开芳,于安久、张治广、王风池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金风姐随父母投亲不遇,被困在状元桥旁郑关西宙中,更因金父病重,欠下店内川资无力偿还而不能脱离。恶徒郑关西见风姐美丽,竟逼凤姐为妾,并对风姐百般虐待。三月后,凤姐被赶出郑宅,在大街卖唱为生。一日,在酒楼卖唱,遇好汉鲁达,见系良家女,询之,凤以实相告。鲁达怜其遭遇,将其认为义女。后,径赴郑家肉铺寻衅,将郑关西全家杀死,逃往梁山。
   
9,小天台  又名《湘子渡妇作法》、《天台山》、  《三渡林英》故事源自《韩湘子三渡林英》小说。由成国祯、余钰波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清韩小窗子弟书有《韩湘子三渡林英》,曲剧、怀梆,横歧调,笛子调,哈哈腔、豫剧等均有此目。此剧是根据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
    秀才韩湘子出家得道后,欲渡其妻林英成仙。一日,林英与丫环春白在花园降香,祷告丈夫回家团圆。韩乃趁机变一丑陋乞丐道人,前来点化。韩见妻唇点胭脂,身着五色,凡心未退,遂说明来意,令其忍耐数载,再来渡化,别妻而去。
    此剧因宣扬封建迷信,久已停演演
   
10,金精戏窦  故事见于《宣讲抬遗》。子弟书有此段。此剧是根据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由张贵学、张化南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燕山窦义为求取功名,发愤读书,废寝忘食。玉帝欲试其志,特派仙女金玉娘化一美女,赴书房戏诱窦义,并强迫与其成亲。窦不允,拔剑斩之。金复化黄金一贯,窦仍不贪,并将其深埋土下。玉帝知其志坚意诚,遂留诗点化,指明其甲子年间必将得中,
   
11、芈建游宫  又名《金爪击顶》,吴越春秋故事。子弟书,淮调,丝弦等多有此目。此剧系根据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首演情况未详。
    战国时,十六国王子在临潼斗宝,伍子胥保楚平王赴会,在宴前力举千斤鼎,佯醉,逼秦楚两国结亲。后,楚平王派费无忌前去搬娶。费先在乎王面前领赏,得金银各十锭,后又欲在芈千岁面前领赏时,反遭责打。费无忌怀恨在心,在土山口前生下抵龙换风之计,借口恐山贼(为费两个侄子所扮)要抢金轿吴香女,令伴嫁马昭仪换乘金轿,抬到东宫与芈建为妻,将吴香女用银轿抬到西宫与老王为妃。后,楚平王出外打猎,赐芈建龙泉宝剑一口,命其代管三官六院。一日,芈建游至西宫,晤吴香女露出实情。芈建大怒,乃在乎王返朝,群臣朝贺之时,欲杀无忌。事未遂,不料斯时吴香女反吞金自杀。无忌又诬芈建调戏国母。平王大怒,将芈建绑至午门,金爪击顶而死。
    上依说唱情节,改动后的剧本情节是,一日,。芈建无事,赴西宫请安。时,吴香女吐露实情,请其留宿。芈建畏罪未允,割袍而去,香女羞愧用剑自刎。芈出宫适遇无忌,乃怒追杀之;未果。无忌跑到金殿,诬世子私自游宫,必有淫乱之事。时,香女死讯传来,平王大怒……(下同)。:    —    ;
   
12、禅宇寺  又名《伍子胥救驾》。子弟书,淮调、武安落子、丝弦、越调,隆尧秧歌等,均有此目。此剧系根据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由王风池,余钰波、张治广、于安久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故事紧接《半建游宫》。芈建死后,马昭仪抱幼主逃至古庙掸宇寺中避难,为伍子胥过此认破。伍为救幼主,乃奏请娘娘投井自殉。后,子胥力护幼主冲出楚兵包围,逃出楚国。
   
13、高怀德送女  又名《全德报》。清韩小窗子弟书有《千金全德》篇。此剧是根据莲花落原有节目改编。首演情况未详。
    有功臣后裔高怀德者,失势落魂。携幼女桂英寄居燕山时,曾借窦公银两,拟做小本经营,为子高童拐走。窦公索债,高无银奉还。一日,怀德见朝中张榜招贤,欲前去投效,以展壮志,遂将桂英抵卖与窦家为婢。挂英为助父进取,忍痛许之。!窦公好义,乃认桂英为义女,并许以少年英豪石守信为妻。桂英闻石拟赴京夺魁,深勉之,助其赴京投考。怀德素与柴王有仇,乃改名从军,尽与守信双双得官荣归。
   
14,三节烈  又名《王定保借当》、《双莲宝琴》、《春秋素烈》《绣鞋记》。定县秧歌、弹词.哈哈腔、老调腔,武安落子等,亦有此目。此剧是根据唱词等材料改编。两道蔓均为成兆才所写,故有大。小借当之分。由月明珠,金开芳,任善年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此剧是评剧优秀的传统剧目之一,是评剧生、旦唱、做艺术风格的代表戏。其中《王定保借当》一折,常单折演出,并为启蒙的教学剧目。
    正定府尹赵华光之兄赵华恩(河南新安县人),于灾荒年携妻女往正定寻弟,路宿恶霸李武举家。李见赵女素琴貌美,欲霸占为妾。素琴不允,被囚入冷室。又有书生王定保,因在南学赌钱负债,去舅父张瑞三家借钱还债。经表妹张秋莲示意,从表姐(未婚妻)张春莲处借到衣服二包,进城典当。时有李武举家失盗,因查当遇定保,诬其典当不明,乃带到官府,届打成招。春、秋姊妹闻之,偷奔公堂辩理,李仍称衣物为其妹所有。县官见包中误装绣鞋一只可证真伪,乃命其妹上堂试鞋。李妹面丑脚大,不敢上堂对试,乃设计命素琴上堂代试。素至公堂,终于乘机将李告发,因县官恰巧为其叔父赵华光,冤遂得伸。王定保同时亦获自由,回南学读书。
   
15、樊金定骂城  清韩小窗子弟书有《樊金定骂城》段。京剧、哈哈腔亦有此目。故事不在《征西演义》中见,而出自《三皇宝剑》传奇。此剧系根据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为评剧第一出刀马戏。由余钰波、王风池、尹福全、张德礼等,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
    东晋王薛礼幼娶樊金定为妻,婚后带樊家祖传方天戟投军征东,别妻二十余年未归。因转战营中,屡建功勋,又在邦郡暗娶柳迎春为妻。后,薛礼与唐太宗在锁阳被困。薛之子景山知,报母金定定夺。金定便带兵至城头认父寻夫。薛因娶柳时未奏明圣上,惧有欺君之罪,遂拟遗弃金定,并诬其为西凉红粉之计,扰乱军心,使唐王深信。金定见薛背义,便指城大骂,白刎身亡。时,唐王得知真情,遂拿问薛礼,诏安公子,追封了金定。
   
16、秦家花园  又名《二美夺夫》。据唱本改编,由钰灵芝首演于东北城市。
    秦相之子秦豹在花园欲强奸丫环大红,大红因不允而遭杀害。秦豹为逃罪责,反命家丁访拿凶手。家丁至土地庙,正遇受继母迫害逃出门外,避雨于庙中的董良才。家丁不问情由,将其绑到翠园,董痛哭之。董为东斗星下凡,土地将其哭声传到小姐秦凤英楼上。英闻声,差丫环小红前去探望。红见良才貌美,以身相许。待带到绣楼,小姐亦将亲事许与良才。二人经过一番争执,让小姐为正,小红为偏,同事一夫。

17、老妈开唠  又名《傻柱子接媳妇》、《枪毙小老妈》。民间传说故事。此剧根据嗰本《老妈回家叹十声》改编。由“庆春”平腔梆子班首演于唐山一带;,为评剧形成后第一个表现现代生活的实验剧目,唱腔运用的亦是民间流行的曲调,当年曾广为流行。
    河北三河县农民傻柱子的媳妇小老妈.因家遭水灾,到北京阔大爷家充当女仆。数年后,家乡收成好转,傻柱子接小老妈回家。夫妻相见,百感交集,各述见闻。小老妈骑在驴背,大讲北京风物及东家的阔绰与吝啬。全剧充满着农民中小夫妻间的欢快情调与浓厚的生活气息。
    原本是一出朴素、健康的剧目。后续《枪毙小老妈》,是一出渲染色情,凶杀的坏戏,为他人所作,久已停演。故事是写小老妈与阔大爷关系暧昧,后因谋害亲夫,而遭枪毙事。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9-12 21:48

[color=Red][size=6][b]  (二)根据《今古奇观》编写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1、大劈棺  又名《蝴蝶梦》、《庄子戏妻队《庄子掮坟》,《田氏五鬼分尸》,《劈灵棺》《庄子点化》。故事源于《警世通言》卷二与《今古奇观》第二十四回《庄子休鼓盆成大道》篇。
    元李寿卿有《鼓盆歌庄子叹骷髅》,明谢弘义有《蝴蝶梦》传奇,皮黄戏有《敲骨求金》,高腔、武安落子、越调,,淮梆,京剧等均有《大劈棺》,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河北梆子,高腔等节目改编。由张化龙,尹福全、张德礼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庄子得道后伪死。化一美公子楚王孙,往试其妻田氏之贞节。田氏见楚貌美,果定改嫁。回房中,楚王孙伪装头痛,并谓只有死人脑髓方可治愈。田氏为给楚王孙治病,刀劈棺欲取庄子之脑浆。劈棺后,庄子从棺中出,说破点化之事,田氏羞死。
    此剧因存在色情、凶杀、恐怖等糟粕,中央文化部已于一九五六年明令禁演。
  
  2、占花魁  又名《卖油郎独占花魁》《瑶琴女》,《花魁从良》。故事出自《今古奇观》第七卷《卖油郎独占花魁》。
    清李玉有《占花魁》传奇,京剧有《独占花魁》,楚剧有《酒醉花魁》秦腔、二人转,鼓词等,亦多有此目。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和莲花落原有《占花魁》改编,为评剧形成后第一出文武带打的剧目。由月明珠、成国祯等,首演于天津河东“天福楼”。
    宋时金兵入侵汴梁,女子辛瑶琴与父母避难失散,被恶人诱至临安,卖入勾栏为妓,取名花魁。时,汴梁少年秦仲亦流落临安,以挑担卖油蝴口。一日,仲卖油于勾栏前遇花魁,惊为国色,遂节衣缩食,积得纹银十数两,换装怀银而往。待至半夜,花魁醉归,倒床即睡。仲危坐身旁,不敢打搅。魁醉吐,仲又以衣承之。天明魁醒,识为油郎,甚感其诚,劝其不必再至,并赠银两与仲,为设油肆之资。从此花魁之心,已倾于秦,拒绝与外人交往。后,因花魁不愿与恶徒姜坝(评剧皆报吴坝)陪酒,被抢出院中,剥光衣服,弃于雪塘之中,适又被秦仲救归。到此,花魁感激之余,遂脱籍嫁与秦仲为妻。   
   
3,杜十娘  又名《青楼遗恨》《百宝箱》,《活捉孙富》。故事出自《警世通言》第三十二卷与《今古奇观》第五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明郭彦深有《百宝箱》传奇,河北梆子有《杜十娘》,子弟书有《青楼遗恨》。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第五回改编。由月明珠。张德礼。张治广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明万历年间,有绍兴世家子弟李甲进京应试,偶与同乡柳迎春闲游妓院,结识名妓杜十娘。因两情缱绻,蓄下嫁娶之意。后甲得柳与杜私储所助凑金三百为十娘赎身,乘舟南归。船至瓜州被雪阻住,甲乃设酒赏月,并求十娘唱曲伴酒。时,曲被邻舟盐商孙富听到,知为丽人。翌晨移舟相近,窃窥十娘,并设计将李甲诳至己舟,用酒灌醉,以娶妾不利家风等为由,调唆李甲。李中计,愿得千金将十娘卖与孙富,回舟告十娘。十娘大怒,即抱百宝箱立于船头痛斥孙、李罪愆,将密藏珍宝投掷于江后,亦捧匣投江而死。十娘死后,与柳托梦,诉甲薄幸,并将孙富活捉,以报阴谋夺妇之仇。
    此剧为评剧优秀传统剧目之一,“三小”行当唱、做并重,久演不衰。解放后,由中国评剧院整理演出。
   
4、移花接木  又名《女秀才》《女秀才移花接木》,根据《今古奇观》第三十四回《女秀才移花接木》编写。由金开芳,月明珠,成国祯、任善年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参将闻确女俊卿,幼扮男装,与杜子仲、魏撰之二人同窗攻读。二人才貌不相上下。俊卿欲于二人之间选嫁,难于定夺,遂暗祝上苍,箭射飞鸟,以得箭者为婿。箭被杜生所得,转与魏手。卿至误以魏得,乃谓射鸟者为其姊。魏乘机以班指为凭,请卿代为求婚。后,闻确被害入狱,卿乔装赴京,代父伸冤。因途中宿店,被邻女景芳莲所爱,并传诗求婚,卿却之不得,乃假应之。卿到京后,魏,杜均已得中,魏因亲事先返。俊卿与杜相见,被杜识破行迹,遂向俊卿求婚,并说明箭为本人先得,二人乃成夫妇。杜,卿归家后,闻确已得救出狱。魏与杜争婚,将成讼时,卿、杜乃施移花接木之、计,将景芳莲撮合嫁魏。
   
5、恶奴告主  根据《今古奇观》第二十九回《怀私怨恨仆告主》编写。由张宋,张德礼、张化文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书生王杰一日郊外踏青醉归,适遇一湖州姜客吕大,因还价事与家僮争吵,王因酒醉误将其伤。姜客原有宿疾,一时晕倒在地。王见状大惊,乃扶回家中,用汤灌醒,;又赠以白绢一匹为调理之资。吕回嗔作喜,转回渡口。事被船家周四知,为图诈骗,用高价买过白绢,又捞江边浮尸一具,夜至王家,伪称吕大已被打死。王畏罪,又用巨银买动周四,暗将死尸埋在家坟之内。一年后,王女得病,命仆人胡阿虎请医治疗。胡途中酒醉误事,致王女无救。王怒,将胡毒打。胡怀恨在心,思欲报复,竟将王告至永嘉县堂,诬王有打死姜客一人之债。知县误认尸证俱实,将王拘押。不久,吕大又来至永嘉经商,赴王家酬谢,知王被冤事,遂投案作证,使案情大白。王获释,周、胡二人,因用刑过严,当堂毙命。   
  
  6、金钗钿  根据《今古奇观》第二十四回《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编写。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化文,成国祯、任善年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
    鲁学曾家贫,其未婚妻顾阿秀趁父外出,暗派家人请其来至家中资助之。鲁因衣服褴楼,向表兄梁尚宾告借。梁素不务正,遂设计拖延借衣日期,假充学曾前往,待骗取银杯首饰后‘,又将阿秀诱奸。待鲁来,阿秀始明真象,乃悔恨失身,赠鲁金钗钿留念后自缢而死。顾父归后,将鲁告于官。鲁受刑不过,届招因奸逼命是实。时有御史陈廉至此巡查,见案情可疑,乃扮一布商私访,并巧遇梁以阿秀所赠之银杯等物换布。陈获此凭,乃捕梁归案,审清治罪。梁妻田氏怕受牵连,亦往顾家哀告,阿秀魂附其身,哭诉前情。顾老夫妇因痛女心切,遂将田氏收为义女,嫁与学曾为妻。
   
7,芙蓉屏  根据《今古奇观》第三十七回《崔俊匝巧会荚蓉屏》编写。传说此剧写于唐山,但“警世戏社”头班并未演出,而由郭连锡班(醒世戏社)的李金顺(天津北部虐为评剧早期的著名女演员)、刘子熙!(河北迁安人,为该班主要小生)首演于东北。
    崔俊臣以父荫授温州知县,在携妻王氏赴任途中,被水寇顾永劫掠。顾将臣推落水中,又逼王氏与其子成亲。王氏乘群寇酒醉,逃入尼庵为尼,更名福元。后,顾以劫掠暴富心亏,入尼庵祷祝,知老尼素爱画图,又以劫崔之芙蓉屏相赠(此屏绘芙蓉一株,乃俊臣夫妇所画)。王氏见画思夫,遂于画端题诗寄意。时有祁庆春者,与老尼有旧,一日入庵见画,老尼见其喜爱;乃以画赠之。继而,祁又将画转赠与御史高谦。俊臣落水被救后,投高谦府中教学,见画及妻题诗大恸,遂以前情告高。高允其查访,得王氏于庵中,乃接入高府团圆。顾后亦被监察史薛浦纪捕获正法•    .
   
8、珍珠衫  又名《循环报》,《珍珠汗衫》故事出自《古今小说》《剑啸虎》传奇。
    明沈宠绥《弦索辨讹》有《歆动》一折,清袁于令有《珍珠衫》传奇,韩小窗子弟书有《循环报》,川剧、滇剧有《赠衫》《休妻》《登门问婿》《酒楼失义》(晒衣),《三巧挂画》《二堂释放》、《三巧平醋》等折,京剧,梆子等亦有此目,但情节各有异同。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第二十三回《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编写,为评剧形成以来著名的代表剧目之一。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德信,任善年,张德礼等,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东阳县商人蒋兴哥出外贸易,其妻王三巧在家,经薛婆撮合与另一商人陈某成奸。半年后,陈返里,王赠以家传珍珠宝衫一件。陈离东阳后,在贸易场中与蒋兴哥偶遇。蒋在酒楼与陈饮酒时见到珍珠衫,知三巧失节,乃赶回家中,将三巧休回。王父屡求复婚,蒋不允,遂将三巧改嫁与知县吴坚。不久,陈又至东阳,因得知三巧被休,改嫁他去,思念成疾,病死店中。其妻陈氏,闻讯赶来,不幸,因财物被盗而卖身葬夫,巧配于蒋兴哥为妻,并将前夫所遗珍珠衫带回蒋家。后,蒋又出外贸易,因人命事被羁于吴知县案下。三巧欲救蒋,假称蒋是伊之表兄,恳求吴坚予以开脱。蒋得释,知为前妻三巧营救,二人相见,悲痛交加。吴问明情由,念其夫妻情重,又准其破镜重圆。
  
  9、二县令  又名《义婚孤女》。故事出自《醒世恒言》卷一,《今古奇观》第二回《二县令竟义婚孤女》。此剧据此篇编写。由成国祯,张乐宾,张化文,金开芳等,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
    南唐德化知县石壁,曾秉公放一商人贾昌,后因粮仓失火事,畏罪悒郁而死。遗女月香及其养娘,被交牙婆官卖。事被贾昌闻之,遂备棺营葬,并将月香及养娘赎回家中,敏为恩人。贾妻马氏为人刁恶,常乘贾外出贸易,虐待月香及养娘,并召牙婆将月香卖与新任县令钟离义,将养娘与牙婆之侄赵二为妻。钟有女许配德安县令高大尹之长子为婚,欲以月香陪嫁。一日,月香在庭前扫雪,触景伤情,适为钟见,怪而问之。月香痛述前情,义大惊,念系同僚女,遂改认为义女,并写信告高,不愿己女先月香而嫁。高见倍,亦愿娶月香为儿媳。钟遂以月香配高次子,己女仍与其长子完婚。养娘及其夫赵二,亦被贾昌设法送到高府为奴。
   
10、雌兄雄弟  根据《醒吐恒言》第十回舷叫、官雌兄堆弟》编写。由成国祯、张乐宾等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
    宣德年间,龙虎卫军士方勇,携其子申儿(为其女所扮)为葬其妻返里求款,不意途中遇雪,得病死于河西务镇刘德家中。刘卖酒为生,因无子女,广行善事,将方勇安葬,又收申儿为嗣,更名刘芳。两年后,有少年刘奇,因搬父母尸体归葬,乘船遇难得病,亦被刘公救至家中调养。二人同居一室,亲如手足,因念处境相同,乃结拜为兄弟。又年余,刘公夫妇,年迈病死,兄弟二人遂将酒店改为布店,因物价公平,买卖兴旺。镇上富家见二人年轻未娶,皆央媒与之议婚。刘芳百般阻挠之,刘奇不解其意。斯时,刘芳见家业成就,孝道已尽,遂传时说明原为女子,与刘奇结为夫妻。
   
11,百年长恨  又名《王娇鸾》。鼓词、莲花落中均有此目。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第三十五回《王娇鸾百年长恨》编写;由张乐宾,张贵学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
周司教之子廷章,与王千户为表亲,在王府花园攻读时,借丫环明霞之助,与千户之女王娇鸾私订终身,誓不负约。后,其父官升蛾眉县尹,旋又因病告归田里。廷章因阅邸报得知,遂别娇鸾,回家探亲。廷章抵家后,为贪财色,竟不顾娇鸾之约,另娶了魏姓女子为妻。历时三年,娇鸾思念廷章成疾。后得廷章退回的罗帕及诗文,知廷负心另娶,万分悲愤。时值其父向吴江回文,令其代笔,乃作长恨歌一首,写明廷章悔婚始末,附在公文之内,自缢身死。吴江官府知,并呈上宪樊公阅,樊怜娇之才,忿廷之薄幸,遂将廷章捕来问罪。建父因此气愤身亡,魏女亦改嫁他人。   

12,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子弟书亦有此目。此剧系根据《今古奇观》第二十八回《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编写。开始由金开芳、张风楼等首演,“头班”到东北后,又由金灵芝(山东人,小金叶----张玉璞的徒弟,花旦,小旦均唱,为当时唱做俱佳的坤伶之一)、金凤凌(吉林人,当时著名坤伶,为“北孙班”主演之一),莲五朵(长春市人,花旦,彩旦均唱,后以彩旦著称)等,演出于哈尔滨“庆丰剧院”。
    刘家有子女各一人,女慧娘,幼许婚于华世元,其子则聘妥孙珠姨为妻。珠姨母寡居,有一子玉郎聘定李氏女为妻。是时,刘,华两家均拟各为其子完婚。不意刘子将届吉期,忽然患病,孙家请延期,刘家不从,并云决定以其女慧娘代兄拜堂。孙家怕女守寡,则亦决定以其子玉郎乔装其姐过门。花烛之夜,玉郎竟与慧娘弄假成真。事泄后,刘、华两家同诉于官。乔太守征得各方之同意,遂断慧娘嫁与玉郎,珠姨许与世元成亲。玉郎原订李家之女改嫁刘家,方了此案。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20 08:01

[color=Red][size=6][b](三)根据《宣讲拾遗》《宣讲集要》改编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 1、盛德格天  又名《卖身葬父》,《刘元谱双生贵》根据《宣讲拾遗》三卷《盛德格天》改编。由月明珠,成兆才,张德礼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知县裴习因怜惜囚犯,开狱发放茶汤,被囚犯劫狱而犯罪,囚死监中。裴女兰荪卖身葬父,被刘元谱收买为妾。抵家后,问明身世,怜其遭遇之惨;乃改认为义女,另买一妾,并将兰芬许配给李状元为妻。刘之盛德感动天神,特派送子娘娘送来两子,后均显贵。
   
2、阴谋遭谴  又名《莲花池》。根据《宣讲拾遗》六卷《阴谋遭谴》改编。由张治广、张化文、余钰波、陈彬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谷秀生幼丧父母,靠兄秀实与嫂张氏抚育成人,并娶妻贡氏,生子保福。后秀实病危,弥留之际,嘱其弟善视孤儿保寿与寡嫂张氏。秀生应之。
    一日,实子保寿与生子保福因争食物吵起,生遵兄遗嘱,痛责己子,但引起了其妻贡氏的怀恨。贡氏为害保寿,使己子独承家业,屡在秀生面前挑唆,使其渐生恶意,将保寿推入池塘淹死。继而又施阴谋,诬嫂与刘某通奸,并招来四邻打死刘某,逼嫂白缢。是年,兄嫂等鬼魂趁秀生科考时齐来索命,使秀颠狂,自诉害人经过,自刺咽喉而死。贡氏,保福在家,亦被鬼魂索命。

3、孝感天  又名《罗爱莲卖身》。根据《宣讲拾遗》第二卷《仁慈格天》改编。由张德礼,张化文,月明珠、张乐宾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王子谦夫妇有三子三媳,时遇荒年,举家无食。长媳薛氏愿卖身奉养公婆,二媳罗氏怜嫂有幼子待哺,遂争卖己身,以全孝道。时有富翁杨万里善人,因年老乏嗣,将罗氏买去,欲纳为妾。罗至杨家,终日啼哭。杨询知其情,遂改认为义女,并亲至王家将罗夫守信聘为塾师,又以罗配之。夫妻洞房相会,深感杨翁之恩德不已。
   
4、代友完婚  根据《宣讲拾遗》第六卷《代友完婚》改编。由咸国祯、张明才、张乐宾等,首演于“永盛茶园"。
    富翁梁富正之长女秀英,幼许书生邓文茹为妻。后文茹家遭火灾,家道中落。富正嫌贫爱富,遂将文茹请至家中,逼茹写下退婚文书,继之,又听仆人谗言,诬茹盗银五百两,被打出门外。茹之好友王维新文武双全,好打不平,得知此事后,遂定下一计,托媒婆至梁家说亲,拟娶过门后,暗与文茹完婚。梁不解其故,欣然应允。迎亲之日,秀英逃走,梁乃被迫以次女风英代姊出嫁。合卺之夜,维新下书将文茹请至家中,用酒灌醉,使其与风姐同入洞房。次日事明,文茹乃偕妻归家,不料秀英已先至,经媒人劝说,姊妹共事一夫。后维新又将富正请至邓家,当众大加奚落,梁羞悔不已。
    本剧人名、情节与原著少有出入。
   
5、悔过愈疾  根据《宣讲拾遗》六卷《悔过愈疾》改编。由张德信、张乐宾、金开芳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庠生严天朗之妻邢秀姑,性嫉妒,常在丈夫面前挑拨家庭是非,丈夫不信其言,竟一怒数日不食。严无奈,送其归宁。秀抵家,又在母亲面前百般诬蔑婆母,丈夫不善。母怒,命其子邢文礼往严家辩理。礼不从,又责妹妹饶舌。秀挑拨未成,一气病倒。礼无法,又将秀姑送回婆家。病中,秀姑性情益加恶劣,屡医不愈,奄奄将死。久之,想起兄言,良心发现,自悔错误,病遂霍然痊愈,且能孝敬婆母,顺从丈夫。后生三子,.皆成名。
   
6,贤女化母  又名《新小姑贤》。根据《宣讲拾遗》二卷《贤女化母》改编。由成国祯、金开芳、张治广、张乐宾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渔夫邹廷林死,留一子春元。其继室余氏性素刁悍,视春元为眼中钉,蓄意加害。初损船杆使春落水,得救未死,旋又趁春元病重时暗下毒药,幸被其亲生女瑞瑛窥见,未遂。春元病愈,娶寡女荆必莲为妻。余氏又对其夫妻百般加害,逼必莲夜宿马棚中,不许与其夫同房。必莲不堪虐待,乃悬梁自缢,为土地救活。瑞瑛品质贤慧,常劝母善待兄嫂,因母不听,遂心生一计,向母质问:“儿出嫁,亦要受公婆如此虐待,奈何?。母从此霍然感悟,与春元、必莲重归于好。
   
7,异方教子  根据《宣讲拾遗》四卷《异方教子》。改编。由成兆才、张明才、张治广等,首演于天津河东“宴乐茶园”。
    蒲州黄德辅以戒逃学、戒轻狂、戒骄傲,戒帐博、戒奢华……等十款严训其子宝善,财主王光瑶则以家资万贯自豪,对其子宝珠则万分放纵、溺爱。后,宝善终于高榜得中,宝珠则品德败坏,与强盗为伍,入狱身亡。王在宝善还乡,大家贺喜的酒席宴前,大遭乡亲奚落。
   
8、悍妇传法  根据《宣讲拾遗》五卷《悍妇传法》改编。由月明珠,张乐宾,金开芳、陈彬、成国祯、王凤池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寡妇张氏有三媳,长媳曹氏.性刁悍,次媳陈氏极贤孝,三媳崔氏好吃懒做。一日,崔传曹氏偷懒之法,骗信了婆母丈夫,归宁闲散数日方归。曹复又欲传法陈氏,被陈拒绝。后值张氏寿诞,曹氏以偷吃果子事发,诬陈所为。张误认妯娌不睦,遂为三子分居。阎王见怒,遂差鬼卒捉崔,曹二氏至阴司受罪,并拘曹弟游阴,目睹二妇遭遇。后,令他们还阳,以证阴司之报应不爽。    •
   
9、阻善毒儿  又名《月饼记》根据《宣讲拾遗》第四卷;《阻善毒儿》改编。由于安久、张治广,成德信、成国祯等,首演于山海关“兴业茶园”。
    嘉兴孔氏吃斋念佛,曾背夫布施福善庵,生子金哥、银哥。其夫金钟吝啬成性,见其妻与庵中尼姑往来,思阻之。遂施计将月饼下毒,送至庵中,欲毒死尼姑。不意其二子下学至庵中避雨,尼以金钟所赠之月饼与其食之,二子均中毒死。孔氏闻之,亦悲愤丧命。至此,金钟方大悔。孔氏因生前好善,死后与二子均成仙位,并托梦以警其夫。
   
10、七人贤  又名《荒草坡》、《生死板》。根据《宣讲拾遗》改编。由倪俊声等首演。    •
    刘全定、刘全义兄弟二人,系一父二母所生。刘全定为继母刘氏所妒,趁其赴京赶考,乃差仆人刘成截杀。成乃义仆,放走全定,佯称全定已死。刘全义闻全定死讯,与嫂王氏至荒草坡遥祭,不幸,被太平军冲散。刘氏诬王氏谋害全定,并将王氏投入狱中。王氏子金童欲替母受刑,在官府抢走生死板,替母发配。刘全定科考得中居官,全义也因战功显赫任八府总镇。弟兄相见,一齐还家,救出王氏与金童,一家方告和睦。
    此目依铁健《评剧剧目考略》补入。
   
11、埋金全兄  西路莲花落有此目。此剧据《宣讲拾遗》二卷《埋金全兄》改编。一说由倪俊声演出于冀东,一说由王万良(唐山西部人;,以小生,武生见长)、王兆永(河北宝坻人,高景山班著名小生)、小灵芝(辽宁铁岭人,评剧早期著名坤伶)等,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    :
    赵康氏夫死后,以家财付长子云彦,使之经商。村有赵狗儿,其妻美娇素淫荡,乃同谋诱云彦至家奸宿。日久,事被彦母康氏知,趁其寿日云归,遂用酒将其灌醉,意欲活埋。幸得其弟云霄苦求其母,方被释。未几,云彦故态复萌。康氏病危,乃使二子析居。母死不久,彦将金用尽,狗儿、美娇又唆使其卖掉妻子,彦亦从之。狗儿得银五十两,驱彦出,使其冒风雪栖身破窑中。时,云霄益富,闻兄落难,甚怜之,遂将其接回家中,彦感动,从此渐知勤劳。一日,于园中种菜,挖地得金,疑是其弟宽厚得神之酬,弟乃实告之日。未析居前,因兄游荡,乃埋金地下,以待今日,此金原为兄有。彦大恸,且追念其妻。弟又将买回家中的嫂嫂请出相见,举家复得团圆。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20 08:04

[color=Red][size=6][b](四)根据《聊斋志异》编写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1、花为媒  又名《指花为媒》、《张王巧配》、《张五可》。系根据《聊斋志异》第十二卷《寄生》篇编写。故事与《王少安赶船》紧接。但实际写于《王少安赶船》之前。由月明珠,金开芳、任善午,张治广,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为评剧艺术风格的代表戏与优秀的传统剧目之一。解放后,经中国评剧院整理,迄今久演不衰。
    少安子王俊卿于父寿诞日,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生爱慕之情。俊母得知,乃遣阮妈为媒,向李母求婚。母女欣然允诺,唯月父李茂林泥于古礼,不愿以中表联姻为由面却之。时有张女五可,貌亦娟秀,经阮妈说媒,拟嫁俊卿。俊卿醉心表姐,相思成病,不愿与五可订婚,阮妈乃设计引俊卿到花园与五可相见。俊卿见五可之美不在月娥之下,方应婚事。后,月娥因素爱俊卿,亦与母设计,趁父外出,于俊卿迎娶五可之日抢先:送亲上门,使俊卿巧得二妻。
   
2,王少安赶船  又名《玉阳县》、《舍命追舟》,《访美人》,《玉镯记》是评剧优秀的传统剧目,也是青年演员的启蒙剧目之一,常做单折演出。根据《聊斋志异》第十二卷《王桂庵》编写,情节、人名与原著皆有出入。由刘文泰、成兆才、侯天泰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
    玉阳县富家子弟王少安,游至江边,偶遇渔家女张翠娥,•因悦其貌美,乃投银、镯以戏之,方欲通话,适张父归来,扬帆而去。王希再见翠娥,遂沿江追赶之,王赶至临安县,憩一草舍旁。有女子开门闲眺,正为翠娥。娥见赠镯书生,乃延入,与其互道相思,不幸,又被张父冲散。归途中,王又遇表叔傅德恩。至家后,王以心事告之。经傅撮合,王终入赘张家为婿。成亲之日,张父乐极而死。后,少安夫妇乘船返里,又因戏言误会,使娥悔恨投江。幸被平原令(评剧皆报平泉令)刘在礼搭救,收为义女,带到家中。翠娥堕江后,少安懊悔万分。一年后,因闲游遇雨,避于刘宅之外,被翠娥在楼上看见。娥经命老妪问明姓氏,乃禀明义父义母,并引至内室,责其薄幸,以死自誓。经王恳切相求,说明误会,又经刘老夫妻从旁劝慰,夫妻始得合好如初,同返原籍。
    《王少安赶船》与《花为媒》两剧,一般均做为单——本戏独立演出。但在一九一五年前后,“庆春”平腔梆子班在天津河东丫宴乐茶园”等地演出时,还曾多次以全本连台的形式演出过,剧名叫《父子巧姻缘》,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德礼、张德信,成兆才等二十五名演员参加演出。
   
3、黄氏女游阴  故事出自《黄氏女游阴》宝卷。《宣讲集要》亦有此段。此剧是据《大香山》(观音投胎)的情节编写。由月明珠、张德礼、王凤池,于安久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
    赵连芳之妻黄氏,吃斋诵经,乐善好施。阎王知之,遂遣金银二童,将其请至阴司盘道,并令其遍游地狱,.目睹恶人所受之各种酷刑,以明因果报应之理。事毕,使其借巡抚李风春之男尸还阳,尽享人间荣华富贵。
    此剧因宣扬封建的因果报应思想,人物形象丑恶,一九五六年已由中央文化部明令禁演。
   
4,因果美报  又名《箱中出鬼》,《陈玉梅》。根据《聊斋志异》第七卷《梅女》编写。由月明珠,张化文、陈杉、张德礼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是评剧的起家戏之一。
    陈贵德妻宋氏,与郭富通奸,反诬陈妹玉梅(梅女)与外人有染。梅未婚夫魏占魁闻之,遂休退玉梅。梅告于官,知县周士杰又断玉梅不贞是实,使梅羞愤吊死店中,周因错断官司,受到阴司报应,妻女均暴病而死。商人姜殿为住宿该店,晦鬼魂出现,托其代为伸冤。姜见悔貌美,要求成亲,梅不允,将阴司妓女叫出,陪姜饮酒。事被店家看见,传至知县耳中,亦亲至店中查看,命姜叫出妓女鬼魂。周见是自己的妻女,方知是错断玉梅一案之报应。是的,玉梅鬼魂亦出,将周士杰掐死。
    此剧因掺杂严重封建糟粕,亦曾由文化部明令禁演。
   
5,夜审周子琴  又名《胭脂判》。根据《聊斋志异》十四卷《胭脂》编写。由刘永泰,张德信,张治广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为评剧的早期重要剧目之一。
    女子周子琴(即胭脂)门前闲眺,与少年吴凤歧(鄂秋隼)相遇,互传爱慕之情,被寡嫂冯氏(龚王氏)所见。冯夜告情夫郑小嘎(宿介),郑遂伪充风歧以往,用计诳进门内,欲行非礼。琴惊喊,郑乃搂其绣鞋一只逃走。郑途中与更夫李二(毛大)相撞,!将鞋落地。李拾鞋,知有异,遂尾郑至冯家,偷听始末。李又冒吴生前往,错叩了周万禄(卞牛医)门。周疑有贼,持屠刀追出,杀李不成,反被李夺刀杀死。子琴疑凤歧所为,乃告于官,官遂捕吴问罪。官太太孙氏精于世故,疑风歧有冤,乃于深夜提子琴入内衙审讯,果得线索。次日,捕冯氏,郑某、李二到案,一鞠而服。于是将风歧开释,并判与子琴成婚。
   
6、诓妻嫁妹  又名《勘玉钏》。故事-S自明人《钗钏记》传奇。根据《聊斋志异》中《素秋》篇编写。由金开芳等演出于东北。
    秀才张少连与俞仁之女素秋订婚。后,少连因家境破落,拟除婚约。素不愿,令婢女鸾英将玉钏赠予少连,促其早日迎娶。鸾英误将玉钏送给少连学友韩臣转递。韩臣冒少连名,夜入俞家,将素秋欺骗。时,又有一贼人入俞家,!杀死素母与鸾英,并盗走包裹及另一只玉钏。继之,又路过韩臣家,将韩所持的一只玉钏盗走。俞家将盗贼杀人案告于官,张少连因拾得贼入作案时所遗落之包裹而遭逮捕。后,巡案将贼人拿获,逮捕韩臣问罪,始知少连之冤。斯时,素秋知自己上当受骗,亦羞愤自缢。时,又有韩臣之妹玉姐至公堂为兄申辩,并嫁给少连为妻,代兄赎罪。    ;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9-26 19:55

[color=Red][size=6][b](五)根据梆子、京剧、皮影剧目移植,改编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1、六月雪  又名《斩窦娥》。《金锁记》,俄天雪》。
   
元关汉卿有《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明叶宪祖有《金锁记》,清袁于令有《金锁记》传奇,上海广益书店刊有《六月雪说部》,河北梆子、京剧等亦多有此目。此剧系根据评剧演员张治广父亲皮影改编本整理。:由月明珠、傅长清、张治广。成兆才等,首演于唐d1“永盛茶园。。
   
窦天章(河北梆子报名窦祥)之女窦娥,许蔡昌宗为妻。夭章在金总镇部下当旗牌官,因随金调职,将娥送至蔡家童养。后,蔡昌宗因进京科考,中途落水,被龙女所救,招为夫婿。蔡夫人闻公子落水死,悲痛成疾。时有张驴母子乞讨门前,蔡夫人因家中无人,将其收留为奴。  (河北梆子为:某日,蔡夫人至赛芦医家讨帐,赛芦医将其引至郊外,欲行谋杀,被张驴母子所救。蔡母感恩,收驴儿为义子,留居家中驴儿见娥貌美,常用言语调戏,但均遭娥严拒。驴儿蓄恨在心,趁蔡母病,思饮羊8i:汤,遂暗下毒药,欲将蔡母毒死,嫁祸于娥。娥以汤奉蔡母,蔡母未饮,被张母喝下毒死。驴儿为霸占窦娥,侵吞家财,先告蔡夫人毒死其母。娥为救婆母,认人为己害,县令不察,将娥屈问斩刑。出斩之日,六月飞雪。适遇八府巡按李风春至此,因疑百奇冤,乃发刑牌至刑场,命其停刑,将娥收监复审(河北梆子为:窦祥居官巡行至此,方使窦娥冤狱大白)。后,案情大白,并赐“炎天雪。节烈牌”一面。
   
2,败子回头  又名《王昌嫖院》、《败子于回头金不换》、《沉香床败子回头》
    《宣讲集要》有此故事,京剧有;《青楼梦》、《沉香床》,《夜雨秋灯录》早载有《沉重街》一段,叙述蜀人金不换事,情节略与此剧相同。此剧是根据京剧文明戏《王大少爷寒心》仿写。写于天津,当即由月明珠、金开芳,张德信等,演出于天津河东“晏乐茶园”
但《败子回头》和京剧的《青楼梦》有很大出入。
   
《青楼梦》的梗概是:镇江金伯道,令其侄不换携金至扬州岳父家读书,兼做贸易。金不换被曾孝仁诱往妓院,荡尽金钱。龟鸨知其有家财,令妓假欲嫁之。不换回家,求妻向伯道陈请代己娶妓。伯道携金亲往扬州,命不换故装乞丐以试妓心,妓果将其驱逐之。不换醒悟,说明真情,并且故显家富,妓乃羞愤自缢。  (据《京剧剧目初探》)
   
《败子回头》的梗概是:富商子王昌,素嫌妻丑。某日,随父四川讨帐,留在半路,结交妓女花翎。花假意随王从良,并赠假发一缕为表记,同时,王亦打下门牙,以示其诚。后,事被王父知,令王昌改扮乞丐去试花翎。花果不理睬,并使恶语相讥。至此,不仅使王悔悟,且焚毁为花翎置买的珠宝首饰,使花羞愧自缢。时,王父又令王昌复扮乞丐,归家试探其妻。因其妻毫无嫌弃之意,方使王感动,夫妻从此重归于好。
   
3、水露出阁  又名《侠婢代主出嫁》。故事出自皮影剧目《五锋会》。此剧系根据其中部分情节改编。由张化文、金开芳、侯天祥、于安久、任善年、张德智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关于此剧情节有两种介绍:    ;
   
(一)贫女陈玉清随父上坟,被御史乔不清之子所遇。乔子见玉貌美,欲逼成婚。一日,曹保,丫环水露与老人同去保安报号,因夜宿陈家,得知其情。水露见义勇为,愿替玉清出阁,并在乔家洞房中将乔子刺死后被俘。曹保见水露被俘来归,遂偕玉清父女逃走。玉清为报救命之恩,后许曹保为妻。
   
(二)恶霸到小姐家逼婚,丫环见义勇为,替小姐出嫁。洞房中,!丫环将恶霸刺死。  (据铁健•《评剧剧目考略》补入)
   
4、横霸杀楼  故事出自皮影《五锋会》。此剧根据其中部分情节改编。由王凤池,金开芳、月明珠、任善年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
   
宋时,曹克让被奸相沈恒威所害。次子曹保,更名尹保坤,潜入桃花山避难。寨主横霸,见其年少英俊,遂羁留,并以其妹秀锦妻之。斯时,横霸下山为其妹购办妆奁,家中只剩妻、妹二人。其妻艾云青见曹貌美,亦欲与之私通。一日,秀锦被三嫂请去。待曹保醉归,艾云设计将曹扶至秀锦楼上,假称己为秀锦而诱惑之。秀锦归来,见状大怒,拔剑欲杀曹保。后知其为未婚夫方罢。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9-26 19:58

[color=Red][size=6][b](六)根据其它小说、传说等编写的剧目:[/b][/size][/color]
   
[size=5][b] 1、洞房认父  又名《赵秀云寻父》《拾金不昧》  《父女合婚》《花烛恨》。为评剧形成初期,比较流行的便衣戏剧目之一。根据冀东一带的民间实事传说编写。由张治广,刘永泰,金开芳、成兆才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光绪二十一年冀东大饥。平古有一赵国壁者,因官司所迫,更名玉弼逃至辽宁新民。因拾周员外百万金不昧,深得信任,招入店铺经商一十六年,未归原籍。赵走后,其妻生一女名秀云。因家境贫寒,无法度日,曾投奔舅父钱文礼家求助,其舅母不仁,趁文礼出外寻赵时,将其母女赶出。母女别无生略,乃乔扮男装,奔新民寻赵。途中遇雪,冻僵于路旁,;被周员外救回,并将秀云许与铺中赵国壁为妻。花烛之夜,秀云悲伤不已,经询问始知父女相遇。二人羞于父女合婚,欲同时自缢,幸又被李掌柜所救。周员外得知,遂用移花接木之汁,将秀云立许李掌柜为妻。赵国壁夫妇,同时亦得团圆。

2、脏水记  存目待考,据传曾首演于天津河东。天福楼。。

3、张小凤过年  虚构故事,为评剧第一个儿童现代戏剧目。由成兆才、张贵学、张化雨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男女两儿童,女名张小风,因家贫沦为乞丐,并在乞讨中互订终身。除夕之夜同居庙内,用一破布相隔,为尚未结婚之分,作过年戏。时,有一老汉至此,二人遂用讨来的菜饭,请老汉同过春节。
   
4,孙悟空上坟  故事出自《西游记》,为《大闹夭宫》中之一段。
其情节的始末未详。由王凤池,张明来,侯庆祥、张贵学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5、假鸳鸯  故事出处不详。据传曾演出于“永盛茶园。。
   
两广都堂钱铣在任所病故,遗一子钱林,一女月英,随其妻马氏度日。马氏身体多病,急欲完成儿女婚嫁,以了平生之愿。一日,将女儿唤出,与之议婚。林提将英嫁与同窗好友冯馗,马氏念其亦是刑部尚书之后,允之。月英精通诗文,欲面试冯之才学。一日,为母还愿赴庙降香,途遇冯馗。冯素轻薄,见其貌美,遂尾随至钱家花园中,被家仆关于园内。是夜,月英与丫环翠秀、落霞于花园中对雪咏诗,因丫环难成诗句,冯乃乘隙出来相助。经月英询问,始知庙上所遇之人,正是未婚夫冯馗。英视其聪明英俊,私心窃喜,乃命翠秀陪伴冯生,自领落霞回楼取开门之钥匙。月英走后,冯生托翠为其求婚,翠告老夫人早有此意。冯复见二丫环亦十分俊俏,欲兼得之,遂拉翠对天发誓,暗订婚约。待落霞取钥匙至,方冲散,开门走去。
   
6,刘善人  根据民间传说编写。成兆才所在班社均未演出,其它演出情况未详。
   
善人刘万成家资巨富,年逾七十,尚无子嗣。神仙见怜,托梦示意,应与十六岁孤女王玉梅结婚,梅父亡魂亦托梦与梅,言生前欠刘债,嘱女嫁刘报恩。翌晨,刘在河边遇梅,当即遣媒说亲。婚后,梅生一子,取名百寿。满月前夕,刘之侄女与其夫金开朗忽梦亡父指点,言于祝贺百寿满月:时,万成与玉梅将被天上召回,令其代为抚养百寿。次日,万成夫妇果无病死去。
   
7、二妓夺客  又名《王八投胎》《大闹第一楼》故事出处不详。一说根据小说改编,一说根据社会上的传说编写。是评剧形成后第一个表现当代妓女生活的剧目,但未演出。
   
富家子弟贾潘安,嫌原配妻丑,在杭州结交名妓张翠花。伞甲欲从良,见其年轻貌美,遂与其定下白头之约。贾归家与父商议,父母不从,又暗与妓女宛香玉结为夫妇,在杭州开设书馆一座。日久,翠花相思得病,派人多次寻贾,皆未得其踪迹。时,香玉已怀胎数月。水府龙王见水将王老治常混入民间,有贪恋红尘之意,贬其投胎为香玉之子。香玉分娩后,与贾潘安在第一楼设宴祝贺,被翠班鸨儿和翠花看见,遂上前相认,因香玉不让,乃在酒楼之上争闹起来。二妓争执不下,乃告贾于警察局长胡伦处。胡见玉已生子。乃判贾与香玉结婚,并赔款千元与翠,令其别选良人。
   
8,薄命图  即全部《白玉楼》,根据小说改编。包括讨饭,休妻,金秀荣抛彩,张彦赶船(单折演出时又名《书囊记》,《小赶船》)。画画、张彦观画、哭床等数折,其中尤以《赶船》一折最为流行,为评剧穷生行的代表剧目。全剧由余钰波、张德信、月明珠、金开亮等,首演于。永盛茶园”。
   
苏州昆山有一书生张彦,娶妻白玉楼,虽家境贫寒,不废攻读。玉楼因遇婶与人私通,得罪婶母李氏及恶徒周大贵。李等怀恨在心,遂设计诬玉楼有外遇。张彦信以为真,遂将白氏休出门外。白宿“观音堂”内,又被周大贵所见,将其卖于人贩子江夏。幸得好汉祝明星营救,始得女扮男装,逃奔扬州寻父。日久,张彦得知白氏为其婶所害,乃出外寻妻,沦为乞丐,被渔家女刘蕊莲所爱,招为夫婿,收在船内。后张彦得病,刘父顿生歹意,趁命张彦打柴际,将其抛在峰上,扬帆竟去。时有四川督政金辉女秀荣,在十字街前抛彩择婿。玉楼化名张彦,行至楼下,为彩球击中。玉楼惧身分泄露,施计脱逃,不幸行至中途,又被山贼洗劫。白无奈,投至林中上吊,  幸被纪九经救下,收为义女。白逃走时,金府派人追赶,途中巧遇张彦,.将其带至府中为婿。因金病不能完婚,张乃进京赶考。张走后,刘蕊莲亦探知下落,找到金府,被秀荣收留。白到纪府后,因思夫心切,积虑成疾。病中,玉楼为抒发自己“红颜薄命”之苦,画连环画《薄命图》一套。纪老夫妇见而爱之,遂命王忠送到京城裱糊。是时,张彦与其友齐朋(金辉外甥)皆在京高榜得中。一日,因去裱糊铺观画,得见《薄命图》与王忠,始知玉楼下落。彦悲甚,立即随王忠赶至纪府探病,夫妻团圆,又偕秀荣、蕊莲一道回家祭祖,并清昆山知县纪禄审明,将李氏,大贵治罪。
   
9、十粒金丹  原名《宋史奇书》。根据弹词《第一奇女传十粒金丹》编写。由余钰波、张贵学,成兆才,侯庆祥,张乐宾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连台本戏。现仅存《高公纳妾》,《问卜求子》、  《高寇结亲》《杨瑞娘归天》《黎素娘投河》(注)、《姐妹相会》六折。《无佞府更信》《高千岁平北》,《拿耶律通》等折已失。
   
镇国公高廷赞,娶妻杨氏,因先人高兴周等杀人过多,阴司降罪,致三十无子,又纳黎秀才之女素娘为妾。又两年未育。高乃写哀表祷于吕祖。吕见其为人好善,遂转奏玉帝。玉帝刚欲拒绝,忽接一表,知廷赞一本救活山西七万余人,方见其虔诚,遂贬贪耍思凡的金童投胎杨氏为女(因玩耍时扮过女孩),取名梦鸾,贬玉女投至翰林寇俦山府中为嗣(因玩耍时扮过男孩),取名文龙,并经吕祖指点,订为夫妇。三年后,又使东斗星投胎黎氏为子,取名双印。杨氏病故,廷赞偕素娘返里,又继娶伏氏为夫人,伏氏并将其侄伏准带至府中攻读。不久,廷赞平北别家。伏准为夺取家中大权,乃与丫环喜儿、看坟婆王氏合谋,怂恿伏氏,加害素娘,将双印偷走。索娘思子心切,乃请吕祖指点。吕祖梦示:必须死后,方能母子相见。素娘见生路已绝,遂于一夜晚携丫环秋月逃出高府,投河自尽。幸得柳仙暗助,被其姐淑娘乘船救起(扶夫尸归里过此),姐妹相会,互诉红颜薄命之苦。    ,
   
注:  《黎素娘投河》一折,在连台本戏之外,尚有一单折存在,名《迁安镇》。但某些情节与人物姓氏并不尽相同。
   
《迁安镇》的梗概是:
   
高廷赞离家后,继配伏氏与其内侄伏准为断高门之后,独吞家财,遂用巨银买动看坟婆任氏(连台本中为王氏),加害素娘。中秋节时,任设用酒将素娘及其婢女秋月灌醉,嘱其哑儿任守志将黎子双印偷走埋于坟地。黎失子痛甚,乃派人四方寻找,不知下落。幸任守志良心不泯,不欲害此幼儿,遂偷去其母全部金银,将双印抱走。志途中遇雨,乃投宿盲人单守仁家,次日仓卒成行,将银遗落。单妻得银不昧,促其夫守仁持明杖追赶。单至途中掉于水坑之内,因难忍失明之苦,欲碰树自杀。经神人搭救,不仅未死,反而双目复明。后,终于遇到守志,为还金银事遂将其和双印又带回家中。(手稿至此结束)
   
10、生死恨  故事见明陆采《分鞋记》传奇,沈鲸《易鞋记》传奇,陶宗义《辍耕录》,《醒世恒言》第十九卷。
   
又名《韩玉娘忍苦成夫》由朱宝霞首演于东北。   
   
金兵犯宋,士人程鹏举与韩玉娘(一作白玉娘)同被张万户掠去为奴,并迫程鹏举与韩玉娘婚配。韩玉娘羡程才气出众,劝其逃归故里。事被万户知,怒将玉娘卖与妓院。临别,玉娘,赠程绣鞋一只,!为日后相逢之凭。程乘机逃回故里,投宗泽部下为官,因感念前情,誓不再娶,并遣人携鞋寻访玉娘。玉娘不堪妓院之苦,逃往尼庵,尼亦不良,又逃至一老妇家。老妇怜其苦,收为义女,以纺织度日。一日,寻访者急于路侧行时,遗落所持绣鞋,为玉娘所见,遂呼寻访者返。玉娘重见绣鞋,勾起三十年的痛楚,因而得病。待程闻报赶至,玉娘已病卧不起,含恨而终。
    此目依《评剧剧目考略》补入。
   
11,恶虎滩  又名《北黄庄》《三十六友》。由。永盛合"班全体演员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京剧有《恶虎村》,源于《施公案》第六十四回至六十八回,演黄天霸与施纶事,亦有《三十六友》(即贾家楼),源于《隋唐演义》第二十三至二十四回,演单雄信与程咬金事。此剧的出处与故事为何?现尚待查。
   
12、刘诚杀婿  又名《刘翠屏哭井》、《于公案件》
   
根据小说《于公案》编写(见北京集锦堂本第十五至二十七回)。此剧原分为前后两部,后部久已无人演出。由王玉昌、成国祯、刘喜才、成兆才等,首演于唐山“永盛茶园。。•
   
屠夫刘诚嫌婿李金禄家贫,愿将女儿翠屏另嫁高门。翠屏不允,刘诚怀恨在心。某日,金禄得舅父所赐银子,马匹,路过刘诚家,刘用计将李骗进家中杀死。李死后,翠屏归宁省亲,在干井中发现丈夫尸首。正在翠屏扶井痛哭之际,刘又用刀逼翠改嫁。翠无奈,假意应允。待其出门后,终将刘诚控告,于公乃捕刘归案正法。
   
此剧是评剧形成初期一出著名的悲剧,尤以《哭井》一折唱功较重,常为训练演员的基本唱段。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 16:50

[size=5][b][color=Red]三、奉天落子时期(1919年一?)[/color]
   
这一时期,开始于一九一九年唐山首创“警肚戏社。(头班)出关,形成于“警世戏社”二班、三班,歧山评剧社(南孙班)、洪顺剧社(北孙班),元顺剧社,复盛剧社等几个重要班社的出现及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喜彩莲,芙蓉花,花云舫等一大批著名坤伶的崛起。因这一时期“平腔梆子戏"以奉天为活动中心,又具有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故称这一历史阶段为“奉天落子时期。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和中期,兆才共创作、改编剧本二十二本,其中现代戏的剧本创作,不但数量而且质量均已占着重要的地位。
   
[color=Red](一)根据皮影影卷改编的剧目:[/color]
   
1、保龙山  又名《五锋会》《青峰山》、《全家福》。根据滦州皮影影卷《五锋会》改编。由张德礼、于安久、成国祯,任善年,金开芳,张贵学,任玉振,张化雨,张乐宾,成兆才等,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此剧是评剧传统剧目中行当较全、阵容较大的历史故事剧。改编、排演以后,颇受群众欢迎。解放后,亦曾有许多剧团整理,演出。
   
宋神宗时,平西侯曹克让受奸相沈恒威所害,遭灭门之祸。仅曹珍,曹保兄弟及珍妻兰素艳得脱。保逃至青峰山,寨主鲍虎见曹保英雄,请上山寨,并将妹彩文许配为妻。珍因其妻途中产子,只身逃至青松寨,为国公郑世勋收为义子,又以其女春芳匹配之。数年后,珍考中状元,主考官沈恒威又强以其女冰洁相配。珍因惧其权势,只得留居府中。珍妻素艳寻至青松寨后,闻珍招赘沈府,乃与春芳修书催其返。一夜,珍自看家书,被冰洁窥见,颇使珍慌恐。经洁说明亦不满其父所为,愿与其同甘共苦,珍方以实相告,并乘回乡祭祖机会,偕其同回青松寨。时,曹克让得压解钦差所救,并逃至青松寨。于是父子儿媳全家始得团圆(曹保途中与珍相遇同归),克让派人至保龙山圆觉寺,于沈恒威手中接出神宗(原沈恒威与番邦定计,欲趁降香时将神宗刺死),忠奸分明,克让乃官复原职。
   
2,潘才诡计娶表妹  又名《文殊庵》《文玉霜买马》。根据《五锋会》影卷中部分情节编写。“警世戏社”头班未演出,其它班社是否演出,现尚不详。
   
淮安紫雁村,刑部正堂文汉华妻早亡,遗有一女名玉霜,续娶潘党族妹为续弦。潘氏见家中无人,找来侄儿潘才照管家事。潘才乃恶徒,借文家被难,欲骗娶表妹玉霜为妻。玉霜不肯,到母坟处痛哭,并欲自缢一死。幸被坟旁义士胡标救至家中。玉霜为感救命之恩,认胡母为义母。文府丫环春红知小姐未死,偷出金银首饰,男衣男帽送与玉霜,并与其一同逃奔镇江舅家,再做寻父计。主仆二人途中疲累,被老尼仗义收留,宿在文殊庵中。
   
3、岳霄醉酒  又名《镇冤塔》、《岳霄出世》。《精忠说岳》无此段故事。此剧根据皮影影目《镇冤塔》中之一段改编。由王文舫(滦县光水坨人)、张贵学等首演。是评剧较早的文武小生、刀马花旦剧目之一。
   
岳飞抗金时被奸相秦桧所害,埋骨于镇冤塔下,其子岳霄幸免于难。秦桧女玉兰因不满其父所为,神赐其与岳霄结为夫妇。岳霄逃难途中,巧遇玉兰及其丫环,遂劫杀之。因丫环冒充玉兰被其杀死,而玉兰反被当作丫环收留。岳霄病倒店内,得玉兰耐心伺候始愈,因之两人情素日深。一日,岳霄酒醉,玉兰吐露真名,愿偕白头。霄因杀父仇深,拒绝为婚。逼使玉兰上山学艺,艺成后屡败金兵。后,霄念其卫国有功,又极钟情,终于结为夫妻。
   
4、铁牌山  此剧人物,情节与京剧《探阴山》基本相同。一说是根据西路莲花落节目改编,但多数则说是根据皮影影目移植、整理。由“警世戏社”三班首演于哈尔滨“同乐舞台”。
   
柳金蝉于上元节随母观灯,被风刮散,落至桥下,被屠夫李保引至己家。李为夺金蝉身穿的宝衣珍珠衫,遂将其杀害,但珍珠衫又被小鬼暗中接去,放在路旁。金蝉表兄颜查散途中拾得珍珠衫,知为金蝉之物,遂送还舅父家中。舅疑金蝉为查散所害,乃赴开封告于包拯处。包疑查散情屈,乃亲下阴曹查访。包见《生死簿》上明书金蝉为查散所害,还阳欲斩查散,但因刀断三截而罢。包二下阴曹,亦未查出真情,终将查散三绞而毙。查散死后,母得梦,又亲自上堂鸣冤。包见案有疑,又三下阴曹,得遇金蝉鬼魂。经详讯,方知金蝉死后大判张宏欲纳伊为妾,因蝉不允,被压于阴山,又知李保系大判之甥,判与查散原有宿仇,乃擅改《生死簿》,移祸于人。包得真情,遂怒铡判官,并使查散,金蝉还阳,结为夫妇。    •
  
5、绿珠坠楼  故事出自唐乔知之的《绿珠篇》唐传奇有《绿珠恸》,叙晋石崇姬绿珠死节事。    •
   
此剧根据皮影同名影目改编。由张跃文,金风凌(吉林人,为北孙班女主演之一)、花利春(北孙班女主演之一)等,首演于长春“燕春剧院”。    ;
   
绿珠貌美,西晋散骑常侍石崇以明珠一斗聘回,纳为姬妾。清明日,绿珠赏春于园,被赵王伦经过其地所遇,赵涎其美丽,便差孙秀索之。石崇不允,赵王怒,遂诬崇叛国,率兵抄其家,并捕石崇,强索绿珠。珠乃在金谷园坠楼而死,魂至阴间控赵。阎王谓赵阳寿未终,劝其等待,日后,当由石崇之子手刃亲仇,复命五鬼带绿珠魂活捉孙秀。适赵王欲斩石崇,绿珠遂魂附赵体,将石崇发配西川,崇乃得不死。
   
6,桃花扇  故事出处未详。四本连台本戏,据皮影同名影目改编。由金凤凌、张贵学,莲五朵(长春市人,花旦。彩旦均唱,后以彩旦唱红)等,首演于长春“燕春剧院”。
   
明朝,吏部尚书沈某,广西桂林西山县人氏。夫妻早亡,遗下两子,长子沈昭,次子沈明。昭娶本县韩玉娥为妻,明与表姐现娘、表妹瑞娘有婚姻。一日,昭去舅家探望未归,其妻又因母病归宁,只剩沈明一人在家。邻居伯邪妻金平因丈夫嗜赌,常不返家,遂夜至沈明处求欢。明拒之无效,遂躲至酒铺宋四家借宿。宋询问始末,暗至沈家找到金平,与金苟合。时,昭归,误以叔嫂迩奸,用刀将其二人杀死。继之,昭携人头到韩家出首,见玉娥健在,又疑误杀其弟,复转回投案。平死,伯邪控沈明所杀。县官刘正卿知其中有冤,未予定罪,而将沈明暂压监中。昭至中途,被船手毛包见财谋害,推入水中,幸得雨神所救,未死。毛劫包袱回来,见是两只人头,又畏罪将其抛至方茂德家中。方见头大惊,刚欲掩埋,不意又詖赌棍朱琴、尤许看见,告宫,将方扣押。昭妻弟韩玉,为沈家官司去河南岳父家求助。时有落凤山女寨主伍羞花乔扮男装,下山择婿,在一酒店中遇韩,相与结拜,实欲日后成亲。玉至岳父朱彦处,因见其家贫,反被昧婚撵出。其内弟朱景标、其妻朱美蓉不满其父所为,遂暗赠其金银数锭、“雄性桃花扇”一把,促其赴京赶考。途中,因遭劫,杀死集风山寨主伍桐,被其女伍闭月赶至落风山。花将王迎至山上,刚欲与之成亲,闭月冲进。闭月乃羞花族妹,花遂没汁将闭月用酒灌醉,使其二人先入洞房,以爱抵仇。次日事明,经过—番冲突之后,三人终于同拜天地。当时沈昭因病倒途中,被周仁积所救,并将其女玉臻、玉琴许其为妻。昭妻这时亦乔改男装,更名刘玉,出外寻夫。因难忍途中之苦,林中寻死,被刘正卿所救,收为义子。刘任徐州知府后,朱彦见玉貌美,又将其女美蓉强许刘玉。洞房中,因美蓉欲刺刘玉,方知是其未婚夫韩玉姐玉娥所扮,二人遂假为夫妇,以搪眼前之祸。在此同时,现娘,瑞娘亦被奸党黄振抢至府中受难。到此巳时过数年,沈昭(因姐妹争婚逃出),沈明(因发配从军,途中被释)、韩玉(因不安山寨生活逃出)、朱景标均赶到京中科考得中。后,沈明任徐州巡按,因私访至黄家,得遇其妻现娘,瑞娘。韩玉因任徐州按察司,亦得逢其姐玉娥和其妻美蓉。正在举家团圆之际,安南国王李腾忽造反,并用“雌性桃花扇”生火,追烧沈昭兵马。沈明乃遵旨去落风山求救,请伍家姐妹发兵,并取来救火所用的“雄性桃花扇”,前去相助,一举得胜。至此,沈昭与妻玉娥,其妾玉臻。玉琴,沈明与妻现娘、瑞浪,韩玉与其妻美蓉,其妾羞花,闭月,方得团圆相聚,并皆得到了朝廷的加封。
   
7、灵飞镜  亦作《凌飞镜》,又名《滑台关》。根据同名影卷移植改编。由王文芳、金灵芝等,首演于长春“燕乐戏院”。南宋北魏故事,连台本戏,评剧只演过《滑台关》.一折。
   
南宋兵马大元帅檀道吉奉命镇守滑台关。奸臣刘占之子刘门乘机在京城抢男霸女。道吉子檀直视之不平,暴打了刘门。刘占为报打子之仇,奏明圣上,用八道金牌将檀道吉调回朝中治罪。时,北魏发兵犯境,危机边陲。幸得谢珍获素云仙姑所赠灵飞镜一面,进京献宝,方使圣上照明忠奸,除了刘占。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 16:52

[color=Red][size=6][b](二)根据实事,小说编写的现代戏剧目:[/b][/size][/color]
   
[size=5][b]1、杨三姐告状  皮影曾有此目,滦县于池水亦写有鼓词儿《杨三姐告状》此剧故事源于民国七年(1918)河北滦县冯家狗儿庄所发生的一件实事。民国八年,兆才编写于哈尔滨。原为两晚连台本戏,全剧六十二场。由金开芳(饰三姐),月明珠(饰二姐),王凤池,张乐宾、张贵学,成兆才,成国祯等,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
   
滦县(现属河北省唐山地区)冯家狗儿庄的地主兼商业资本家高贵章(暴发户)生有六子。六子高占英在校攻读,幼娶滦县甸子庄杨二姐为妻。  占英流氓成性,与其大嫂裴氏、五嫂金玉(唐山某院妓女出身)通奸。因二姐劝阻,怀恨在心,遂与裴、金二氏及叔父高贵和合谋,将二姐杀死。杨之胞妹杨三娥随母到高家吊孝,见高家做事鬼祟,二姐身上:肓伤,疑系被害,乃赴滦县告状。因帮审牛诚受高家之贿,屡不得直。三娥不服,复又去天津上告。监察长华治国审理此案,后经私访、验尸,确证二姐被害,终将高占英捕获毙命,为二姐雪冤。
   
此剧虽不是评剧剧种的第一个现代戏,但它是评剧形成以来最早获得成功的一出现代戏,六十多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这个剧本的创作与演出,奠定了评剧表现现代生活的基础,为评剧如何表现同时代人,如何解决现代戏民族化,戏曲化问题,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
   
2、黑猫告状  根据沈阳实事和演义传说编写。由任善年,金开芳、陈彬,李小芳等,首演于安东(今辽宁丹东市)“永乐剧院”。
   
手艺人段其山之妻殷素花,与流氓罗小明通奸,用钉子将亲夫害死,不意被家猫看见。一日,段友柳林台来访,在村外大便,猫为替主报仇,遂衔去柳脚边之钱包跑入段坟;复又将柳引至饭馆乱吃柳菜。柳用碟打猫,恰巧打在罗小明的头上(罗正在饭馆用饭),因而造成官司。警察所长听说是黑猫引起,遂按线索开棺验尸,猫又伏在段头示之,乃从段头上起出大钉一颗。至此破案,殷,罗均被治罪。
   
3、枪毙驼龙  又名《驼龙出世》、《大龙嫖院》。唱本有此段,评剧本亦各有差别。此剧是根据东北事实创作。由张贵学、余钰波等,首演于哈尔滨“同乐舞台。。
   
贫女张素贞(即后来的驼龙)因生活屡遭不幸,逃至辽阳,姨父刘海欲将其卖入娼门,贞不允:又逃至哈尔滨,因无法谋生,遂嫁江北大粮户李森为妾。因李森头房妻子嫉妒过甚,乃被迫在哈落娼。后,为脱离风尘,认绿林首领大龙于海楼,得赎身出院,更名驼龙,随大龙到处闯荡江湖,,杀富济贫。苏家营一仗,大龙阵亡,驼龙被众拥为首领。时有二龙杜海楼,亦拥众千余,活动于吉林、黑龙江两省。经占东洋等撮合,驼龙乃改嫁于杜。不幸,二龙阵亡,同伙失散,遂又潜至公主岭为娟。其后,驼龙又被官府侦知,惨遭枪决。
   
4、枪毙驼虎  又名《双烈女》根据东北实事创作。由红蓉花(哈尔滨市人,评剧著名坤伶,警世戏社三班主要演员),唐贺年(河北人,来自京剧班,三花险、老生均唱,并独有特点),成国祯等,首演于哈尔滨“同乐舞台”。
   
绿林首领刘廷举与其妻洪玉莲(驼虎)、同伙王永等人,到处杀富济贫,闯荡江湖。因有恶匪朱四、秦花暗中冒名抢掠,引起宫府悬榜捉拿,刘遂逃至金家屯金永年处隐藏。乡练团团长蔡省三和刘家屯百家长刘长胜,探知永年暗通峨嵋匪人,为保护商民和地主阶级的利益,遂设宴邀金,将其诳至团部内击毙。金女蝴蝶,蜜蜂闻父丧命,立志为父报仇,乃请峨嵋盖天王,刘廷举,洪玉莲发兵相助,火烧刘家屯,并将刘长胜枪毙。刘死,其女鸾英乃巧扮男装,到处寻找蝴蝶,蜜蜂,以报杀父之仇。一日,因借宿青岭娘娘庙(尼庵),与蝶,蜂、驼虎等相遇。驼虎见其年少英俊,强将蝶、蜂二人许其为妻,并将其带到万宝山“四合盛”商号成婚。洞房中鸾英露出真象,被蝶、蜂拉出庄外枪杀。时,吉林督军探马何玉,探知驼虎等盘据万宝山,乃请兵围剿,将驼虎、蝶,蜂等惨杀。
   
5、枪毙阎瑞生  又名《莲英惊梦》京剧、文明戏均有此目。此剧系根据连载小说编写。由成国祯,金开芳等,首演于哈尔滨“庆丰剧院”。
   
上海拆白党阎瑞生,将名妓王莲英骗至郊外害死,并劫去首饰、戒指等贵重物品。莲英鬼魂与妹托梦,并缠住阎瑞生,阎终于被官府捕获枪毙。
  此剧为禁演剧目。

6,安重根刺伊滕博文  说部,皮影均有此目。此剧系根据时事新闻编写。演出情况不详。是评剧形成后第一出外国戏。
   
朝鲜民族英雄安重根,为破坏日本首相伊滕博文对朝、中的侵略计划,乃投入伊府为奴。一日,安乘伊从沙俄返回哈尔滨时,将其刺死。后,安亦光荣就义。
   
7、冤怨缘  出处、演出情况未详。根据小说改编,为连台本现代戏,全剧共有六本,是成兆才生前所写的最后一出现代戏。
   
汉口名妓董小青积金百万,欲择人而嫁。适遇店员田雨人,遂赠金与刘春,托其为之撮合成婚。田舅阎士青(五金行经理) 嫌小青出身低微,又用金钱买动刘春,命其从中破坏。刘遂捏造田与某妓要好之伪证,以离间之,被小青看破未逞。刘又生二计,一面伪称田母来信告病,令田速归,一面又函告田母,谓雨人在外嫖妓。田被诳回家,为母软禁,竟与小青断绝信息。刘继而又宣扬雨人在家暴病身死。小青信以为真,遂将家财全部散与穷人,自缢而亡。后田归,告于官府。官府为小青建节烈坊,并将阎、刘二人治罪。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 16:54

[color=Red][size=6][b](三)根据梆子与其它题材创作,改编的剧目: [/b][/size][/color]   ;
   
[size=5][b]1、猴儿变  教学剧目,为学员实习用。由“警世戏社。三班金桂芝,金桂兰、金桂茹等,首演于东北。故事的出处与情节未详。
   
2、韩湘子讨封  又名《湘子上寿》。清韩小窗子弟书亦有《湘子得道》一段。此剧系根据东路莲花落原有"对口。节目改编。演出情况未详。
   
湘子在终南山修仙得道。一日,知唐王寿日,遂提篮前去,借祝寿讨封。唐王在金殿令其献礼,韩施展法术变出仙桃、西瓜,由西瓜又变出仙女。唐王欲令仙女作乐,湘子不允,又从篮中变出四座名山和瀑布。湘子使法多时,未见唐王下封,心中不悦,复又变出一巨船,自己手捧莲花伴仙女在船上欢舞。唐王大悦,欲上船同乐,又被湘子以“凡人体不可上船”为由拒之。唐王又怒谓湘子:我是凡人体,难道你是仙人中八仙?”湘子听唐王道出“仙”字,便乘机跪倒,谢唐王封其为仙中八仙。
   
3、丑开店  又名《刘四秋赶考》、《毛寡妇开店》。虚构故事。由筱菊花(天津人,评剧著名坤伶)、筱桂花(天津人,评剧著名坤伶,唱做俱佳,为“警世戏社”三班主要演员之一)首演于哈尔滨“同乐舞台”。   

丑公子刘四秋赴京赶考,夜宿于毛寡妇店中。毛于夜深往戏之,田刘不应走去。情节与《马寡妇开店》相似,唱词亦颇雷同,只是人物换成丑与彩旦而已。
   
因其故事、表演存有严重低级趣味,露演不久,即已停演。
   
4、盗金砖  故事出处不详。由金风凌,金灵芝等,首演于哈尔滨“庆丰舞台”。    •
   
张家女怀玉嫁与刘金生为妻,并以十二块金砖为陪送。洞房夜,贼人盗走金砖,又将金生杀死。刘家告怀玉勾引奸夫,杀死丈夫。怀玉冤不得伸,遂破腹使县官检验,使刘家知其贞节。刘,张死后,阎王见其阳寿未终,乃命怀玉借罗家女还阳,命刘借马县令之子马建之尸还魂。二人复活,县令又令其二人结婚,并做为四家后代。  
   
5、老娶少妻  秧歌、二人转均有此目。民间传说故事,情节佚传。由周凤鸣(周歧,老生,河北滦县人)、筱月舫等,首演于吉林市“华乐舞台”。
   
6,金钗计  故事出处不详。演出情况待考。
   
秀才林少甫误入洪大田家花园,与其女玉梅一见钟情,遂烦媒说亲。洪嫌林家贫不允,将玉梅另许与富家丑鬼哈兴为妻。其后玉梅又于花园见林,并赠林金钗一只,嘱其发奋攻读。不意事被洪大田所遇,遂诬其女不贞,逼其自缢。玉梅连夜逃走,又路被女匪张翠花掠劫。梅欲自缢,幸被张老媪救起,收为己女。翠后被另匪所杀,弃尸于苇塘,其魂无所依,乃冒充玉梅与林托梦。林见尸误为玉梅;遂求四邻助其掩埋。大田闻知,控林于宫,,并在林家搜出金钗为凭,问为死罪。文行至总督府,郭秀见而疑之,乃扮一布商私访。丑鬼哈兴,因玉梅死,又烦其友刁大哥命刘、李二媒婆寻访美女。李访得玉梅,欲为哈兴撮合,张老媪不允。刁遂诬玉梅是逃婢,欲强抢之。时值郭秀寻访至此,乃得脱。郭就此探知始末,林冤大白,致使林与玉梅终得婚配,刁,哈二人亦被郭秀治罪。
   
7、对银杯  又名《烈妇还阳》、《悍妇传》,《泼妇传0信根据河北梆子同名剧目移植、改编。
   
明将赵高有妻妾三人,其正妻刘氏为人刁悍。赵高出镇边关,恐刘加害庶生二子(赵千,赵万),乃遣人下书二夫人,明言其恶,不意该书竟误投于刘氏手中。刘见信顿生毒计,遂给侄儿刘奎纹银二十两、银杯一只,命其在放学途中,将二子杀死。奎至途中遇二子,不忍下毒手,乃赠其银杯半只,作日后相逢证物,令其赴边关寻父,并归报刘氏,伪称杀死。赵千、赵万途中为人所骗,沦为乞丐,为张广烈救至家中,又以二女许之。大比之年,二人皆得高中。刘氏杀子事,被阎王得知,暗损其阳寿二十年,并派二鬼拘之。二鬼因酒醉,途中丢去铁牌,忘记名姓,反将二夫人陈氏误拘(时二夫人正被逼寻死)。陈死,刘又生毒计,诬告于官,言陈氏为三妾钱氏所害。县官不为刘氏所屈,乃弃官携钱氏及仆人赵同赶至边关,将经过说明,高遂请旨偕钱氏同返故里。抵家后,同僚张广烈亦携二子来访(时刘奎亦以半只银杯为证在途中与二子相认),一家复得团圆。赵高欲杀刘氏,赖二子求情得免。陈氏在阴司三年难满,亦得还阳,举家团聚。
   
8、珍珠塔  滦州皮影与河北梆子均有此目。此剧据滦州皮影剧目移植、改编。首演情况未详。
   
吏部之子,宰相之孙方卿,因被奸臣所害,家道中落,投奔襄阳御史陈培德处借银攻读。陈妻为方卿姑母,嫌贫爱富,不仅拒借银两,还以恶语相讥,言说:。你如能得官回来,我头顶十八斤香盘,一步三拜,迎接于你。”陈女翠娥不满其母所为,暗将珍珠宝塔藏在状元糕内赠与方卿,以做川资。娥父培德不忘方家提携之恩,相继又以娥相许。卿归家途中,被赌徒邱六乔打昏,失掉珍珠塔。后,珍珠塔因邱典当,又被培德买回家中。卿被华大人所救,科考得中头名状元。卿为试探姑母心意,一日,扮一唱道情的艺人再至陈家。因其姑母果无悔意,全家人乃在方卿与翠娥成亲之时亮出金印。姑母自食其言,遂头顶香盘,自嘲自讽。附记:
   
本《考略》所收之剧目,除新补十一出之外,均经评剧前辈演员金开芳、张润时、成国祯,任善庆、张彩廷、董瑞海等做过证实。其它如《狠毒计》、《丁香孝母》、《刘伶醉酒》、《马前泼水》等剧,因说法分歧,迄今未得证实,故仍未列入。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3 19:16

[color=Red][size=6]评剧《杨三姐告状》的创作启示[/size][/color]
   
[size=5][b]众所周知,评剧从一九O九年(清宣统元年),在唐山。永盛茶园。形成为“平腔梆子戏”这个新兴的剧种算起,迄今只有七十三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能从一个地方小戏,发展成流布全国的大剧种,从一个仅有二三十人的民间草台班社,发展成数以千计的院团与业余剧团,除了历史的原因和该剧种本身具有的艺术条件而外,不能不说,与它有一条优秀的传统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发扬本剧种通俗易懂,勇于兼收并蓄,善于进行革新的艺术特长,时刻注意紧跟时代、结合群众,面向人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丰富艺术表现手段,努力反映当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的思想愿望与先进形象。
   
以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1874—1929)为例,他从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到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的三十四年中,就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其中的便衣戏与时装戏(现代戏)就有十二出。如一九一O年前后的《老妈开唠》,一九一八年前的《洞房认父》,《张小风过年》,《二妓夺客》,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九年期间的《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安重根刺伊滕博文》,《冤怨缘》等。他以表现当代农民生活开始他的现代戏创作,又以表现当代农民中具有反抗旧势力性格的先进人物,在当时北国的剧坛上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其中,在“五四”运动彻底反封建思潮影响下创作的《杨三姐告状》,是成兆才第八个现代戏剧本。在这个剧本的创作中,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而且,还为尔后的评剧现代戏创作奠定了基础,开阔了道路,创造了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优秀传统。
   
《杨三姐告状》自一九一九年在哈尔滨。“庆丰剧院”问世以来,一方面,在当时的唐山、昌图等地,曾屡遭当地官府与封建统治阶级的迫害与禁演,另方面,又受到了当时广大农民,工人。市民及其它底层观众的热烈欢迎。六十多年来,这个剧本之所以能够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在建国后固属有党的领导与好多新文艺工作者的巨大作用,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成兆才在原创作中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今天在研究戏曲表现新的时代和歌颂新的人物过程中,我想回过头来再研究一下成兆才在《杨三姐告状》一剧中的创作经验及其艺术特点,无疑仍会对我们提高现代戏的创作水平,正确处理现代戏中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彻底改变对现代戏。五不愿意。(即作家不愿写,导演不愿排、演员不愿演、剧场不愿接,观众不愿看)的错误倾向,以赢得更多的青年观众,使现代戏在四化建设中,在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某些启示。
   
根据我仅有的认识,《杨三姐告状》一剧,虽然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与作者思想、艺术的局限,在思想内容上、剧本结构上,人物处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某些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幻想清官治国的思想痕迹与某些用处不大的场子等),并且也不能与今天的好多优秀现代戏相比,但在如下几个方面,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3 19:17

[color=Red][size=6]一、丰富的生活积累与长期的切身感受是  《杨三姐告状》一剧成功的根本基础[/size][/color]
   
《[size=5][b]杨三姐告状》是根据一九一八年(民国七年)河北省滦县冯家狗儿庄地主兼资本家子弟高占英欺兄霸嫂、谋杀妻女的真实事件编写的。它集中地反映了民国初午唐山一带由于开滦煤矿投资的增多、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而引起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激烈而又复杂的阶级斗争,戳穿了地主阶级贪婪,淫乱,脏朽,残暴的罪恶行径,暴露了旧中国法治的黑暗,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农民扶正怯邪、申冤雪恨的思想愿望,歌颂了农民中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性格。这个戏的具体冲突,既写了贫富之间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也写了剥削阶级内部相互倾轧,相互利用的矛盾,既写了民初官府中的伪善与黑暗,也写了农民中间两种思想态度的差距。在五十二名登场人物中,不仅有农民、地主,警察,还有律师,商贩、鸨儿、车夫……矛盾如此复杂,人物如此众多,但只要是从冀东生活过来的人或略知一些当地生活面貌的人,看过该剧的剧本与演出,就会亲切感到,这个戏不仅充满着冀东仅有的乡土特色,而且,确系“五四”前后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做为一个贫农出身的、只学过二本《百家姓》的农民作家,之所以能够把握这么复杂的矛盾,表现那么多的人物,我想只靠翻报纸、听故事、搞调查,编情节,是把握不大的,主要靠的是丰富的生活积累,长期的切身体会,真正的熟悉当时城乡的社会生活与了解各个阶层中各种类型的人物。从他一生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经历来看,他不是短期的站在生活之外,去冷眼的观察生活,而是置身于生活的旋涡之中,去亲切的感受生活。他同情苦难的群众,常把他们的思想要求、理想愿望,听在耳中,记在心里,他憎恨统治阶级,常把他们的狰狞面目、罪恶行为,看在眼里,恨在心中。他父亲成永义长期给本村地主金子风扛活。他从十三岁起也给地主放猪,打杂,当小工,十八岁以后,当艺人,跑大棚、走码头,串茶园,也是过的受打击,受迫害的卑贱生活。他认识农村地主,城市资本家的面目,不只一次地看到过他们吞并别人的财产,玩弄良家妇女,残害贫困百姓;他看到他们卵翼了无数地痞流氓、恶棍,势利小人,到处为非作歹,他也亲眼看到过无数农民破产,沦为贫民,特别是其中的妇女,在人间的黑暗底层,遭受非人的污辱与欺凌。至于对杨三姐告状,他虽不是事件发展过程的目击者,但他真正知道事件发展的细微末节,熟悉那些有关人物。向他提供故事全貌的是杨三姐的表兄滦县甸子村的李兴州,使他了解杨氏一家的是绳家庄的同乡邻里,杨三娥的胞姐杨大姐及其姐丈金二小。至于高贵章吞并张茂林股金,改瓷器店“双顺合”为“全盛合”的暴发过程及其父子两辈住唐山的丑恶行为,他在“永盛茶园”演出期间也是早有所闻,早有所见。有了这样一个雄厚的生活基础及深切的生活感受,不就是成兆才看中杨三姐告状的事件、理解杨三姐告状的社会涵意和写好《杨三姐告状》一剧的基本条件吗?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3 19:18

[color=Red][size=6]二、正确的认识社会,本质的反映生产中的矛盾,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重要保证生活并不全是事物的本质,[/size][/color]

[size=5][b]一个剧本能够反映生活中的本质事物,需要作家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研究、去认识、去捕捉。舍此,即使他的剧本能奏效一时,也只能是晨光一现,不能长久流传下去。
   
成兆才一生写了十二个现代戏剧本,但能经得起时间筛选,而传留于后世年久的只有《杨三姐告状》一剧。杨三娥告状的奇闻轰动整个冀东之后,也有一些人利用一些艺术形式反映过这个事件的斗争过程。滦县的书贾兼曲艺作者于池木写过《杨三姐告状》的鼓词,乐亭影也演出过《杨三姐告状》的影卷,但能够被当时和后来的人民大众所承认,所欢迎的,也只有《杨三姐告状》这个评剧剧本。这个事实就证明了一个常见而又重要的道理,就是作家反映当代生活,只有生活积累还不行,确有个深入研究、科学认识,准确反映,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需要引起经常的重视。从下面三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对作品成败的左右作用。
   
皮影影卷,据说是把杨三姐到天津告状能够告成的原因,归结到了杨三娥与律师徐维汉有某种不正当的特殊关系,不是杨三姐坚强斗争的结果。这种颠倒事非、歪曲事物本来面目的写法,.不仅当事者本人不满,广大观众自然也不会承认。
   
于池木编写的鼓词,情况倒显得复杂些。他对高家的兴衰始末是知底的,对杨三娥告状取胜的曲折过程也是清楚的。但他只是就事论事,自然主义的写,既不同情、支持,歌颂杨三姐,也不寻求事件发生的历史原因,阶级原因与社会原因。他对高家这个社会弊端的孽根,不仅不予揭露,反而有些美化和欣赏。他把挑八根绳儿出身、靠吞没同伙股金暴发的高贵章,写成是“狗儿庄有名高员外,慈心行善是书香……员外生的多忠厚,一辈所生六个君郎”,“好地也有两三顷,买卖庄稼度时光”。把一个两辈均有严重罪行的地主兼商业资本家写得如此善良、本分,那当然也只有被历史,被人民所淘汰。
  
而成兆才所写的评剧《杨三姐告状》,则恰恰与上述两例相反。虽然当时社会生活、社会风气,社会道德,较前都有很大的变化,杨三姐告状本身也恰恰表明了这个变化,但他没有纯客观地依据真人真事去描写这场斗争,而是依据他对事件之所以发生的社会原因、阶级原因的认识,对真人真事有所取舍,对所需的点题细节有所虚构。他极力区分善、恶,寻找根源,弄清哪些是新生的、进步的力量,哪些是腐朽,没落的因素,企图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态度去表现当时的阶级对立关系,表现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表现被迫害者的思想要求、反抗精神与胜利的希望。
   
事件发生的时代,虽然已是民国七年,但代替满清封建主义王朝统治的,仍然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各系军阀。封建统治的基础未遭破坏,帝国主义又来侵扰。伴随城市商业资本的发展,城市资本家与农村地主进一步勾结。他们尔虞我诈,互相利用,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生活堕落,道德败坏,加深了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剧中高家父子就代表了这样一个普遍性的典型。另方面,随着在人民群众中,特别是在农民中,有的人因为经济破产,受资产阶级生活的影响,道德品质有些堕落(如剧中的高贵和.裴氏,金玉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贫苦农民不甘忍受迫害,奋起反抗,向万恶的旧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互相同情。互相支持,共同憎恨与反抗地主阶级的诸般罪恶行径。贫富之争,代表民主进步思想的力量与封建势力的激荡冲击的杨三姐告状一事,正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与人民大众的思想愿望.这些都是当时的生活面貌与社会主要矛盾和斗争的本质。《杨三姐告状》一剧,抓住了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大胆抨击黑暗势力,反映•了人民的呼声、要求和愿望,并且,力求都有所比较正确的反映。这是《杨》剧应运而生、应运而长,应运而传的根本原因所在。
   
首先是对高占英之所以犯罪的阶级根源和资产阶级人中观作了正确的揭露。他不承认高员外是“慈心好善”的“书香门第”,而是心黑手狠,靠造几本假帐,靠欺骗同伙张茂林之妻刘氏。无远亲近故,况且妻幼子小,无所能为"而起家的不法地主与资本家。高占英是这个阶级的纨绔子弟。他欺兄霸嫂,惨杀妻女,促使家风大乱,正是概括了这个阶级的反动性。其次,为了更彻底的暴露这个地主家庭的糜烂与腐朽,更典型地写清高占英由学生堕落成杀人犯的堕落过程,还把与金玉一人苟合改成与大嫂裴氏、五嫂金玉二人通奸,从而更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的阶级本性。
   
至于杨三娥这个形象,可说是当代人民的理想化身,是这个戏典型的人民性所在,是生活本质的主导方面所在。对她告状的取胜,作者做了正确的反殃。一不靠她与律师有何特殊关系,二不靠用金钱运动,而是靠贫苦人与有正义感人之间的同情,支持,特别是靠她的智慧、胆量,靠她的顽强意志,靠她的不怕“老高家仗着你的银钱广,我这穷丫头空口和他打到枉死掳”的倔强性格和彻底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几乎贯穿在杨三娥每次登场的具体行为中。
   
作为一个旧社会农民出身的民间戏曲作家,为什么能比一个兼营书贾的曲艺作者高明?为什么没有被当时那种花花世界的表面现象与高家的偌大财势所迷惑?而又能够努力去探求生活本质,去歌颂正义的力量与先进的人物,尽量地把生活的真谛显现给群众?我想除了他苦大仇深的阶级出身与非人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外,不能不说与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两次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并且接受这种先进的时代思潮启迪,逐渐克服封建思想,增长民主进步思想有关。特别是当时主张的男女平权与婚姻自由,他是衷心拥护的。李大钊同志在冀东发动“五四”运动,宣传反封建以后,他不仅带领全班艺人剪掉辫子,而且,还在许多作品中具体宣传了这种思想。比如《花为媒》中的“劝同胞你快放脚,现如今讲文明大脚为高。,《冤怨缘》中的“宁失孝款,也要婚姻自由”等。在《杨三姐告状》一剧里,作者更把男女平权”思想(见剧中人华治国所说:。想前清条例,妻害夫死乃大恶,夫害妻死乃小恶,现今民国新律,乃平等之权)做为杨三娥敢于为姐姐复仇,敢于与高占英进行殊死斗争的精神支柱,并进而取得了在社会上穷富之间斗争的胜利。由此可见,一个作家要想认识,把握当代社会的矛盾本质,歌颂当代的新人物、新思想、新伪道德情操,他首先应该具有当代人中的先进思想。成兆才创作生活的这个启示,我认为迄今仍是个根本的道理。一个作品的成功,靠不断变化着时代、生活需求的制约,而不取决于作者自己的主观随意性。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6 13:16

[color=Red][size=6]三、以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群众语言塑造同时代人的各种形象与先进典型,是《杨三姐告状》一剧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关键[/size][/color]

[size=5][b]成兆才当时并不一定知道“文学就是人学”这个道理,但他从民间文学中,从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感到了写戏一定要写人,写人的个性,写人与人之间矛盾,写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写人的命运。

《杨三姐告状》一剧,围绕杨三姐与高占英这一对贫富之间的主要社会矛盾与阶级的对立斗争,写了当时社会的贫与富,善与恶,美与丑,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与人民群众中敢与怕,忍与斗、听天由命与敢于主宰命运的斗争。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写了五十二个阶级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精神面貌不同的人物。每个人物不论是主要人物、次要人物或只登一次场,只说几句话的人物,几乎都有他自己明显的时代、阶级、职业,思想、个性的特征。诸如:委曲求全,老实善良的杨二姐,。全凭奸狡兴家业,不昧良心不发财”的高贵章、高占鳌,“数载谈透国文理,善画全球地理图”但却“为偷私情断结发,莫讲人伦且遂心”的高占英,“自幼生来好风流,无拘无束任自由”的裴氏,“滦县作帮审,所为想金钱。、“不管屈和冤,只要有洋钱”的腐败官吏牛诚,“一顿无酒饭难咽,又扎吗啡抽大烟”,从而参与谋财害命的高贵和,趋炎附势、遇事躲闪的村正,村副!,着事头迷无主意的三娥父母,以及“心直性耿运不济”,撂下自己官司不打也要助三娥一臂之力的兄长杨秀春等。特别是对于其他正面群众中那些疾恶如仇,济困扶危、乐于助人的行为,作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给予恰当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尤显成功的是对杨三娥这个主要人物的塑造。她性格鲜明,形象丰满。
   
对于杨三娥性格的形成,作者借她说服软弱的母亲允许她去告状时曾写道:娥:妈呀
(唱)女儿我三国列国也不懂,
也不知前朝典故是谁家。
我听过鼓词也看过影,
几位奇女儿记下:
有一位替父从军木兰女,
缇萦救父出监人可夸。
她是女子儿也是女,
莫非说许她们有烈胆就不许孩儿我心侠。
   
但作者实际在剧本中写的杨三姐,无论从性格,行为与斗争的方法上去看,都远远超出了前代女人的影响与局限,而有了更多的时代烙印。实际上杨三姐这个人物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事物。她是在民国初年阶级斗争强化的形势下逼出来的,她是在“五四”反封建的时代思潮影响下涌现出来的,是在农村不甘破产的那块土地上野生出来的,是时代,阶级,历史的产物。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作者没有简单韵给她标明一个什么思想标签,而是在生活里,矛盾中,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她“这一个”性格的具体性。同是在民国初年反封建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人物,如驼龙、驼虎、董小青(《冤怨缘》中的武汉名妓)等,但由于具体生活经历与命运遭遇不同,杨三娥具有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具体个性与裹着泥土的野生特点。作者通过哭灵、告状、探亲,托梦、验尸等几个重场戏,具体描绘了她的情、理、智、胆,识。她对父,母、姐,兄间动之以情,在公婆邻里间晓之以理,在陌生的群众中求之以,帮在对仇人及污吏斗争的大堂上闪灼着她的智、胆、识及死不畏惧的斗争烈性。然而,作者在完成她的性格刻画时,并没有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而是从本质方面突出反映了她与高家与牛诚等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人生观、社会观的尖锐冲突。高家父子。牛成等,出于他的剥削阶级的没落心理,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横行霸道有马骑。,觉得“宁堵城门,不堵水口,索性把钱花在县长那里。(四十三场)就可以“有钱能脱横祸,无钱就把头低”(二十七场),而牛成也是企图“使人钱财,与人消灾”,只要“腰中装满大洋钱”就可以“之乎者也了此案。(四十四场)。他们认为三娥家贫,诬其告状是企图讹钱,了其官司,给一百五十块大洋,大概也可和解。但他们没有想到,杨三娥是那么不畏财势,不恋金钱。为了给二姐报仇“空口也要和你打到冤死城”。为了完成这个目的,作者没有直线的写她的敢、闯、斗。 “二堂”上,她意识到牛诚只认得高占英是趁钱的,与有钱的作主,。是替高家大洋钱说话”,她要上告,到告状即将失败的时刻,又写她看透了统治阶级的金钱关系,收下一百五十元钱,作为去津上告的路费。另方面,又在天津大堂上严词戳穿了牛诚为金钱服务,不为百姓申冤的丑恶嘴脸:
  牛:你多大岁数咧?
  娥:一十五岁。
  牛:说实的,倒是多大?
  娥:民女说过三次了,一十五岁,看看公事上有无有呢?
  牛:你这么高个子,一十五岁得多,你是瞒岁。
  娥:嫌我高,给我锯半截去?我是为给我姐姐报仇,也不是找婆家,我瞒岁数作什么?
  牛:你十五岁,属什么的呀?
  娥:(怒介)属猫的。
  牛:胡说!十二属没有属猫的
娥:我看中华大国,也无你这么个当官的。我是为姐姐报仇,照    着公事给问,我也未叫你批八字合婚,你问我属什么的何用?你是叫高占英的大洋钱,买的胡说话咧?(牛审然介)    国:住口!(向牛)牛帮审,你问的什么公事?混帐,可恶,难为你为你是读书多年,入过学堂,游过外洋,似这等糊涂,你与同寅丢脸,你混帐,可恶,可恶已极咧 (牛闭口站立)

所有这些,不仅完成了对杨三娥特定性格的刻画,展示了这个人物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到可信又可爱,而且用农民自己的朴质语言,塑造农民自己的形象,还格外显得生动,亲切,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不能不说是该剧几十年来受到群众欢迎的一个关键性启示。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6 13:17

[color=Red][size=6]四、研究农民的美学观点,正确地运用民族形式反映当代生活,是《杨三姐告状》一剧的艺术特点[/size][/color]
   
[size=5][b]《杨三姐告状》作为一出现代戏,能一直在人民群众中流传六十多年,并且,还能够在社会主义时期继续流传下去,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的启示之外,我想还有一个现代题材在艺术处理上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成兆才在现代戏创作上,注意研究农民的美学观点、艺术趣味、欣赏习惯,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生活,用继承与革新的辩证法,正确地运用民族形式反映当代生活。
   
除了本民族共同的美学传统之外,我想农民在悠久的文化历史中,由于较多接触的是章回小说、民间故事、民间讲唱文学、曲艺与戏曲,是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观、戏剧观与艺术欣赏习惯的。诸如,主题思想上的惩恶扬善,事件选择上的传奇性,故事结构上的曲折与完整性,人物命运遭遇上的起因与结果,语言上的生动、朴实与通俗易懂等。这种艺术欣赏习惯,不是其它阶层观众所能全部代替的。虽然随着生活的变化,也会有所改变,但变化是缓慢的。
   
由于成兆才出身于贫苦农民,深知农民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加上他又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学、民间演唱的艺术基础,长期坚持在农村为农民演出,就比较能够注意研究与了解农民的艺术心理与欣赏习惯。因此,成兆才的现代戏剧本,在内容上大多皆贯穿着“警化世人”、“惩恶扬善”的基本思想,在形式上以民族文化,智慧和审美传统的结晶——戏曲形式为基础,又吸收民间说唱文学的许多手法,构成了他的通俗易懂,讲唱。相间、以唱见长的现代戏剧本格式。《枪毙驼龙》,《枪毙驼虎》,特别是他的《杨三姐告状》一剧,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中,在如何适应农民的艺术欣赏习惯、解决民族化问题上,下面三点,我觉得颇值借鉴:
   
1.在题材与事件的选择上,注意传奇性,与成书的“巧”字。成兆才之所以相中了杨三娥告状的事件,并以极大的创作激情,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完成了《杨三姐告状》这个连演两个晚上的大型现代戏,就是因为一个十五岁的农村女孩子,能够撼动冀东一带官府,告倒了一个财势浩大、手眼通天的地主子弟,就是因为这个事件本身就有着很大的传奇性,就包藏着激烈的冲突与曲折的戏剧性。在他认为,似乎“无巧不能成书、无奇不能相传”、“无奇也不能成戏”。总观他十二个现代戏剧本,几乎都注意了这个在事件与情节上的。“奇”字,没有某方面的奇特之处,他是不拿来写戏的。
   
事件本身的奇特,当然不等于就能构成有艺术性的戏剧。因此,他又善于通过奇特的事件,和这个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安排激烈的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如“哭灵”一场对杨三娥起疑的铺垫,劝母别家时,讲今比古,佯装碰头的行为,杨家饭桌前与高占英的对面斗争,拟到大堂,袖藏短刀,以死相逼,去津前到婆家探病解忧,天津大堂和牛诚拒理力争等,都是矛盾,情节起伏跌宕之处。其中有些情节,似乎与矛盾的主线无甚关联,但就实质来说却显出了成兆才组织戏剧冲突的功力。其中杨家饭桌前的一节戏是:
娥:纵然续了一个,也当不了一奶同胞的彼此疼爱呀!
英:你胞姐亲近,她已入土,你也看不见了。
娥,我也许扒出坟来看上一看。
英:你敢挖坟,我就控你。
娥:你控我什么?
英:控你扒坟盗墓。
娥:你有一告,我有一诉。
英:有何可诉?
娥,我姐死的不明。
英:那个害死不成么?
娥:也许。
英:你量何人害死她?
娥:你。
英:我就是将她害死,你该怎么样?
蛾,上堂告你与我姐姐报仇哇。
英:(冷笑介)你小小的黄毛丫头,做不了大事。
娥,好说,你这位拉青屎的孩娃子,你看我做到做不到。
英,好!侯着你就是了。
娥:你接着三姑奶奶的吧。
英:哼!我走了,看你的。(下)
娥:你别穿兔子鞋,就是好小子。
   
这节戏是剧中矛盾双方正面冲突的开始,几句朴素无华,富有生活色彩和个性特征的对话,给事后矛盾的发展造成了悬念,预示了一场强烈的斗争即将到来。一方面写了高占英仗势欺人,满不在乎的狂妄心理,一方面,也为杨三姐的反抗性格做了鲜明的铺垫。
   
待到杨三娥看透了牛诚不会为她办案,收了一百五十元大洋,与高家和解那场戏,乍眼一看似乎矛盾结束了,等到杨三娥向杨国恩说明用意以后,又使人觉得这是精彩的一笔,既成了更大冲突的导火线,又从另一侧面,写了杨三娥欲进先退,欲斗先让、欲擒先纵的斗争智慧。按组织矛盾的一般规律,接着应写杨三娥急去天津,然而作者却偏偏没有这样做,反面避开了杨三娥与高占英的冲突,转笔写了公爹生病,急要迎娶三娥过门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观众料想不到的。这对矛盾虽没有你死我活那样危机,然而对杨三娥来说却是个严峻的考验。在那个时代里,一个有了主儿的农村姑娘,到了婆家娶人的时候,是过门去做安分守已的媳妇,还是抛头露面去打官司?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伦理约束下,应选择的道路是明显的。是放下官司不打去做媳妇,是不顾“三从四德”去打官司?她自己矛盾,观众也跟着担心。如果顺从了婆家的要求,杨二姐就要冤沉大海,但杨三娥却想了个大胆的“老人家一心看媳妇,明日我前去探翁姑”的办法;亲自登门去到婆家,一劝公爹。病症在身要保养,把那些忧虑之事一概撇。二表去津上告以后“我叫他三人抵偿两条命,也对得起我那死鬼杨二姐。报了冤仇完我的愿,那时再来侍奉公爹的决心。结果使公婆觉得“句句讲的道理贴”,使婚事服从了告状。这节戏与前面的“我父兄俱在乐亭与人佣工,一百三十里,回家来者不及。我母年迈,不能动转。民女无奈出头”相呼应,不仅写了杨三娥性格中的坚强果敢、通情达理,也显现了“五四”前后那种民主思想与封建思想冲击的激浪,赋与三娥性格以时代的特征。总之,这两节动中有静的处理方法,不仅对三娥的性格成长起到了左右陪衬的作用,对剧中主要矛盾的激化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酝育了与更大风暴的搏斗和三娥在这场搏斗中的主动精神。
   
所有这些,使我们看到作者不仅注意了传奇性事件的选择、戏剧性情节的安排,尤其还注意了围绕人物性格的成长巧妙的、有层次的组织冲突,使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逐渐的深化主题,展现人物。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6 13:19

[color=Red]2.对戏曲艺术遗产既注意继承,也注意革新。[/color]

[size=5][b]在《杨三姐告状》一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运用传统戏曲的夸张手法与分场的形式结构剧本,组织冲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吸收了文明戏、民间说唱中的某些创作手段制造悬念,衔接矛盾,挖掘人物的细腻感情,用来为更好地表现当代生活与同时代人服务。    ;
   
他在剧本结构上,未用当时流行文明戏的分幕法,..16是用传统戏曲的分场法,解决了时空关系的灵活性。按作者的提纲设想写七十二场,剧本写成为六十三场,而中国评剧院最初的改编本则是十七场。由此可见成本分场过细,有些只用交待事件发展过程、人物行动具体任务,而缺乏戏剧性的场子(如一些过场戏和铺垫场子)。但他在分场结构上则注意了大小结合、疏密相间、虚实并用、线索清楚,启承紧密。交待事件过程的一点而过,而涉及展示主要矛盾和人物性格、思想感情的场子,则是抓住不放,务使淋漓尽致而止笔。如哭灵、劝母,闯堂,托梦、探病、会审等场,他不是围绕事件的发展过程,为交待问题和图解人物思想而结构,而是紧紧围绕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生活,思想、意志,性格、道德、情操之间的冲突去裁截,去分场。因为他从风格、形式统一上进行了综合考虑,所以他在表现上运用的虚实结合与虚拟动作表现当代人的行动也显得和谐自然,并不使人感到别扭。
   
他对上下场诗对儿的运用也应该提及。我认为他是吸收了说唱文学的手法,对传统戏曲中的上下场诗对儿,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杨》剧六十三场中,只有三场没有诗对儿,其它六十场不是有上场诗,就是有下场对儿。在这些诗对中,当然也有什么“福无双降人常讲,祸不单行果然真”(第一场刘氏念),“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第二场高贵章念),“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第十八场高占英)等一类无甚用处的宫中水词,但绝大多数上下场诗对儿是运用得很有力量的。作者用这种形式制造悬念,连接矛盾,挖掘感情,表明态度,揭示人物心理与预示矛盾冲突的动向,有的还小结本场的内容,点明下场的纠葛。如:
   
第十五场:
英:(念)大事缠手无主见,全凭叔叔巧遮瞒。拐:(念)不是叔叔吹牛腿,管保举家得平安,杨氏母女上,母:(念)两眼不止思女泪,蛾,(接念)万刀难断姐妹情。

第十七场:母:正是:
   
(念)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蛾:(接念)姐妹同胞重,舍命上公堂。(下)
第四十四场:
    (牛诚上。牛:(念)使人钱财,与人消灾。;
       牛诚上。牛:好了,好了,正是,
    (念)之乎者也丁此案,腰中转满大洋钱。
   
3.发扬本剧种通俗易懂,以唱见长的特点,在解决现代戏戏曲化(民族化)的同时,注意解决语言的群众化和戏剧化。
   
一个剧作家的语言运用,一靠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二靠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由于成兆才来自农民,熟悉农民,又有较广泛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知识,所以,他在语言运用上,是颇有造诣的。
   
成兆才在《杨三姐告状》一剧中运用的语言有独白、对话。诗对儿与唱词。他除了根据戏曲形式的要求,注意了语言的形象性、节奏性,动作性,音乐性之外,我觉得他更不惜下尽苦功,避免运用概念、生僻,空洞乏味的语言与乱用歇后语,严格注意从农民生活中选择朴素、生动与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农民中间各种不同性格、心境,感情的人物。因此,他有本领,用几句话、几行唱词就能勾绘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思想感情,或某种冲突的气势。如前边引过的一段简洁有力的对白,(三娥与高占英)和他许多念对儿和小过场戏等。其次,!评剧以唱见长,是民间说唱手段,对评剧这个戏曲形式的丰富,它有很强的表现力,是评剧表现形式的特点之一。没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词,群众是通不过的。所以在评剧现代戏里写好唱词,特别是大段唱词,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功。而成兆才的评剧唱词,由于他把生活化口语化的语言、说唱体的格式与舞台戏剧化(表演化,动作化)的要求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而且,在表现戏剧冲突、描写性格,挖掘人物内心感情方面,更收到了较大的效果,增强了它的感人力量。例如:第十五场,
   母,女外出扑棺材对哭介。
母,罢了,短命的女儿蚜1
    (唱)哭了声女儿寿命短,娥:(接唱)叫了声姐姐你死的冤,
母:女儿呀,丫头哇
    (唱)从小跟娘未曾得好,
    你替爹娘发了些愁哇为了些难。
    你一十九岁把门过,
    好婆家不愁吃来不愁穿,刚出了苦海登上岸,  •
    你这个命薄的丫头有福不能享。
    得了这个样的要命的病,
    一宿的光景染黄泉。
娥:姐姐呀,姐姐呀。
    (唱)你在棺材里答应我几句呀1
    你对妹妹诉诉你那得病之源。
    姐姐呀,姐姐呀1
    这么样的叫你你咋不答应我,
    真把那姐妹之情扔在一边!?
    你扔妹妹我不忘你,
    从小至今的事儿我记的周全,
    曾记得姐姐你抱我游咱院,
    怕我啼哭逗着我玩:
    过十岁教我做活习针线,
    总无嗔不耐烦。
    姐姐你那年一十九岁把门过,
    小妹那年将十三。
    这几年姐妹来往多亲近,
    你一死竟把小妹扔一边。
    姐姐呀
    阴灵儿不远你也听得见,
    隔木板好象隔着万重山。
第二十八场:
  [锁恩下,撕边。
娥:(唱)一见哥哥带上锁条,
    心中好似扎钢刀,
又如同冷水浇头怀把冰抱,
不亚如泥塑与木雕,
好似一只伤弓鸟,
扑簌簌点点雨泪往下飘。
混官他并不推情与问理。
竟把哥哥锁监牢。眼望大堂切齿跺脚,
前思后想好不心焦。
姐姐死的不瞑目,
咱是姐妹一奶同胞,
为与姐姐把仇报,
我受尽了风吹日晒雨水浇。
,头状不准因无有报告,
第二状又要干证搜根苗。
我费尽心不但此仇报不了,
反把哥哥送监牢。
这可叫我怎么好,
站起身前走后退心似火烧。
瞅一瞅大堂切齿跺脚,
望了望监门哭了声同胞。
乜乜呆呆往外走,
一步一回头泪往下抛。(哭下)
   
象上述这样两段唱词,不是对群众生活真正的熟悉,对人物内心感情的真正了解;缺乏深厚民间文学修养与对戏曲形式的特点、要求真正的了解,掌握,是写不出来的。他不仅从外在形式上注意文学性,讲究诗的意境和传神的笔力,而是与人物的心理描写紧紧结合一起,深刻细腻地挖掘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内在情感。不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也使人看到了杨二姐善良,朴素,可亲可爱的性格,引起了观众更大的同情心。所以,在研究成兆才现代戏剧本创作的同时,注意研究他选择,运用群众化、戏剧化的语言,写好诗对儿、念白、唱词的技巧,也是个很重要的方面。
   
以上是我对《杨三姐告状》一剧创作启示的几点拉杂、零乱的体会,不一定全面、准确。草成此文,望能有助于戏曲现代戏的创作。

一九八二年十月八日凌晨,于承德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1 13:11

[color=Red]评剧史略[/color]
   
[size=5][b]评剧是近百年来在我国北方戏曲剧种中成长较快、流布最广的一个大剧种,迄今已有整整七十年的历史。
   
为使戏剧工作者、评剧界的同志们扼要了解这个剧种的成长过程,;从而把握其发展规律,继承、发扬其优秀传统,以更好地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紧跟时代,发展评剧,使其在“四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现仅将评剧剧种的有关方面概述于后,以资研究、参考。[/b][/size]

[color=Red]一,评剧的源流[/color]
   
[size=5][b]评剧形成前叫过“平腔”,形成后叫过“平腔梆子戏”,发展开来又曾叫过“蹦蹦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何时定名“评剧”,其说不一。一说始于一九二四年,奉天落子演员李金顺成名时,一说始于一九三五年以后,白玉霜在上海唱红返回北方时。为什么叫评剧?一说为了和当时的“平剧“(即京剧)相区别,一说是因为这个剧种当时的上演剧目,有“评古论今”之意,故取此名以示标志。但不管昨说,评字只不过是在平字旁边加个言字,虽兼有评论之寓义,但定名为评剧。,仍不免是由“平腔梆子戏”这一名称演变而来。
   
评剧在历史上曾分为东,西两路,二者均是在民间说唱。演唱艺术——东、西两路“莲花落”的基础上,各自吸收其它有关艺术营养,经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逐渐演变形成起来的,虽皆属评剧,但各有源流,各有自己的历史演变过程。
   
甲、西路莲花落与西路评剧
   
莲花落又称“莲花闹”。据宋代《五灯会元》记载:“俞道婆尝随众参琅琊,一日闻丐唱莲花乐,大悟。”“落"与“乐”音相近,民间常予通用。由此可见,莲花落这一艺术形式已有悠久的历史。
   
清代流行在北京周围、天津以西的通州、三河,宝坻、蓟县一带的莲花落为“西路莲花落。(亦称“单板书”或“竹板书”)。它的活动形式,原以沿街乞唱为主。到光绪末年,因与“北京蹦蹦”相结合,吸收河北梆子、老调,哈哈腔、定县秧歌等地方剧种的剧目,音乐舞蹈等艺术营养,借助戏曲的分场形式,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地方小戏,并开始了一些班社活动。起初因行当不全,形式不够完整,又因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曾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与“两下锅班”,“东路评剧”兴起后,始称其为“西路评剧”。它的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各种善良愿望,如《卖水》、《花亭会》、《小王打鸟》《蓝桥会》《小过年》、《顶锅》《杨二舍化缘》等。语言朴素,生动活泼,充满着浓郁的河北乡土气息,具有强烈的民歌和民间说唱文学的色彩。它的角色行当以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后来,因受河北梆子影响,才发展了老生、花脸、刀马等大门行当,演出了《双锁山》,《佘塘关》等戏。此路艺人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清末盛行期间,也曾出现一些受群众爱戴的演员,如能编善导的金叶子,以青衣、小旦见长的舍命红,桃帘红、歪脖红,小蜜蜂、大香蕉、青菊花、白菊花、红菊花,以老生、小生见长的郭启荣,银叶子,王殿良,贾三,以丑,彩旦见长的大白菜,胡椒面等。但因其因袭江湖旧制,讲家门,分派系,受邱祖龙门派的行帮习气束缚较重,在思想上、艺术上落后保守,缺乏革新精神,待“东路评剧”兴起之后,便逐渐走向没落,停止了专业性的班社活动。

乙、东路莲花落与东路评剧
   
清末,流行在天津以东、唐山周围、辽宁西部,承德南部的莲花落为“东路莲花落”。在此基础上,结合冀东人民的生活,语言,吸收“东北蹦蹦”、冀东一带流行的多种民间演唱艺术与河北梆子、京剧的某些艺术营养,而逐渐形成的评剧为“东路评剧”,即现在人们所通称的“评剧。。它的形成,发展过程大体经过四个历史阶段:(一)莲花落独立活动阶段,(二)莲花落与“东北蹦蹦”等结合后出现的“拆出。(即"平腔。)阶段,(三)拆出之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等营养而形成的。平腔梆子戏”阶段,(四)乎腔梆子戏经过“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亦称“蹦蹦戏”)两个重要的发展、补充时期而定名的“评剧”阶段。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1 13:12

[color=Red][size=6](一)莲花落等民间艺术的活动。[/size][/color]
   
[size=5][b]原直隶冀东地区(今河北省唐山地区),北靠长城,南临渤海,地处京沈走廊,水陆交通发达,工商务业兴旺。不仅是鱼米富庶之乡,而且,还是军事要塞之地。此间天才的民间艺术家们,伴随历史的发展,适应群众的需要,曾创造、继承,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历史悠久的滦州(县)皮影,乐亭大鼓,生动活泼的唐山秧歌、渔鼓、什不闲,喇叭腔,莲花落等。其中们“不闲”(亦称“十不闲”),一说是属于莲花落一支,一说是属于“杂耍”的一种,清中叶就已风行一时。嘉庆二十三年,《画舫余谈》中记载南京孔庙前的百戏活动时说,“值清明,百戏具陈,如……三棒鼓,十不闲……可以娱目示听者,围如堵墙”。《京都竹枝词》一书,更记载了当时它的歌场上的盛况,诗云:“顽笑人能破酒颜,无须籍贯与京蛮;而今杂耍风斯下,到处具添十不闲。”
   
东路莲花落种类颇多,除“单口”,“对口”的形式外,尚有“打落子”、“数来宝”、“金钱莲花落”(间有帮腔者)几种。此路艺人亦是贫苦农民出身,虽间有卖唱求生者,但其本来的活动目的,则是为了在农闲时自我娱乐、因其不讲师传,不论家门,不搞派系,跑“海青腿”,以“四海为家”,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当时,东路莲花落中“单口”的表现形式是由一人表演,即一手拿着两块大竹板,另一手拿着五块小竹板(碎嘴子)自打自唱,遇到搭伙的,也配一把弦儿伴奏。“对口”形式是由小旦(亦称包头)。小丑两人化妆演唱。小旦用蓝布,花布包头,头前配上五一一七个珠口,身穿飘带裙袄,手拿折扇,手帕,丑儿头带毡帽,身围腰包,手持竹板或花鞭,载歌载舞,生动活泼。除有锣鼓、大弦伴奏,还有二到四人帮腔伴唱。其节目多是演唱民歌小调,如《叹五更》,《思夫》、《十绣门帘》《补汗榻》等,有时也演唱一些较长的历史与民间故事,如《乌龙院》、《西厢记》、《小借年》,《蓝桥会》等。他们以这些形式多年分散在农村集日。春节“花会”中活动,活跃着底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八八一年前后(清光绪七年左右),唐山开平矿务局创建铁路,冀东一带资本主义的煤矿工业与资本主义商业都有很大发展。加之,随着海运开通,天灾连年,捐税繁重,曾导致冀东农村经济急剧破产。据《滦县新志》记载:“……滦属海滨。其利鱼盐,咸丰年后,大庄河民船出海,向关东运粮,滦人因之在家者十之二三,出外经商者十之七八……”,“光绪九年之后,夏多苦雨,滦河半改旧道……沃壤变黄沙,居民多凋落”,再加上“黄粮庄头的盘剥,军用征发,操切弥甚,致民力拮据,生活非常困苦”。一些会唱莲花落的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遂由农闲业余活动,转为职业性的班社活动,卖艺谋生。到一八九一年前后,冀东莲花落班社已发展到十多个,如丰润的孟光武班、乐亭的崔八班、迁安的金鸽子班等。好多著名演员,如金菊花,月明珠、成兆才、任善庆、杨柳青、佛动心、仙动心等,都参加了班社的演出活动。莲花落由演员分散活动进入到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使莲花落的演出形式向前发展了一步。一场节目已可由下述几个段落组成,即;一,击鼓开场,二、报四喜(由击鼓者面向观众朗诵四句即兴喜歌),三、表演“单口”;四,“对口”或“拉场玩艺”压轴。但是,除了演员阵容较之个体活动有些扩大以外,其艺术形式仍没有突破原来民间歌舞演唱范畴。如果说这一阶段是评剧形成的第——阶段的话,它还只是为后来评剧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深厚群众根基的艺术基础,为其准备了演员。    -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10-11 13:13

[color=Red][size=6](二)从莲花落到“拆出”。[/size][/color]
   
[size=5][b]东路莲花落进入到有组织的班社活动以后,如何把莲花落的演出形式再向前发展一步,心中并无底数。真正促使莲花落在艺术质量,演出形式上有所提高、有所变化的,还是受“东北蹦蹦”的艺术影响以后。
   
蹦蹦又称“编曲”、“双玩艺”、。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一说产生于河北,一说产生于山东,由胶州湾经渤海流入东北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语言结合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间艺术品种——“东北蹦蹦”。这种形式解放前在辽西、承德附近的农村也颇为流行(这一支派为西路蹦蹦),王荣、大碗粥(周).陈万成.筱金枝就是这一带的知名演员。其节目大多反映民间日常生活与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唱词通俗易懂,唱腔丰富高亢,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其演出形式有“单出头”(与单口莲花落相似)、“双玩艺”(与对口莲花落相似)。其它如用人弦伴奏,群众帮腔,使用扇子、手帕、竹板、节子(碎嘴子)做为表演时的道具,亦和莲花落基本相同。唯“拉场玩艺”为原来和当时冀东莲花落所没有,是东北蹦蹦中较为高级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戏剧因素。其节目不仅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且,分场次,讲彩扮,有动作,演员已由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进入到以第一人称刻画表演剧中人物了。
   
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有辽宁省宁远州(今兴城县)王荣(王大脑袋);—八九五年,又有辽宁锦州大碗粥(周),梁半截夫妇,倪宏、倪亮,何有余等,先后由喜峰口,迁安一带进入山海关里的冀东地区演出。广大“莲花落”艺人,在艺术上深得启发,遂纷纷与之合作演出。莲花落班社,不仅由此扩大了阵容(每班多达二十人左右),创造了与什不闲,唐山秧歌。对口莲花落,拉场玩艺经常同台演出的形式,而且,在艺术上还得到了极大的哺育。一批莲花落演员,借机大量吸收了“蹦蹦”的曲牌、唱控,借鉴其“拉场玩艺”的艺术形式,把莲花落原有的“单口。、“对口”节目,提高到能以拆开演出的简单戏曲形式,使莲花落进入了“拆出”的艺术阶段,从而,产生了《小姑贤》、《小借年》等一些小型戏曲剧目,使莲花落的艺术形式向前发展一步。一九O八年,成兆才、张化文、姚及胜、金菊花等人,带着《开店》(对口),《乌龙院》(拆出),《鬼扯腿》(“拆出”武戏)三出戏,去到当时“内管七州,外挂三县”的永平府(今河北省卢龙县),并指地为名把莲花落的“拆出戏”改为“平腔”(一说是取“蹦蹦”唱腔的平音之故)一度唱红,取得了一些群众的承认。这就是评剧史上“打开永平禁地”的一段史实。因此,“拆出”阶段,对评戏形成的历史作用,不仅锻炼了演员,而且,使艺人尝到了创新的甜头,开始明白了艺.术不仅要继承,而且,还要革新、发展的道理。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1 13:15

[color=Red][size=6](三)从拆出(平腔)到“平腔梆子戏”。[/size][/color]
   
[size=5][b]拆出阶段,虽有了较为固定的班社组织,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酝育了向前发展的契机,但这时的莲花落演员还没有彻底改革的欲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戏曲表演团体,“拆出,,节目虽有增加,但整个的演出形式,还没从民间歌舞范畴中彻底脱胎出来。加之,莲花落发展到“拆出”阶段,也正是昆曲,高腔、京剧、河北梆子在冀东一带盛行的时期,这些大剧种,不光占据城市剧场,有时也到农村“跑棚”演出,使莲花落的演出活动受到很大阻碍。大剧种的演员排斥他们,地主,富商,农村会首鄙视他们,当时在永平居官的南方人,更偏爱昆、高,梆、京,而压制这个北方小戏的成长。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后,有二合,庆顺、义顺,义合等班去天津演出,一九O一年(光绪二十七年),又有成兆才、王荣、金鸽子,佛动心(张玉森)、东发亮、东发红等人,带着《借髢髢》、《小姑贤》、《四大卖》、《拾枝梅》、《小借年》等“对口”与“拆出”的节目,由唐山进入天津。但天津当局亦对莲花落演出活动采取了更加排斥的态度,只准在“法租界”天福楼,下天仙等小园子营业,取消其在中国地的演出资格。封建阶级的遗老遗少,对其污蔑尤甚,清张熹著《津门杂记》就曾诬莲花落为“妙龄女子登场度曲,虽于妓女外别树一帜,然名异实同……”当时驻天津的直隶总督杨子祥,更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的禁令将庆顺、义顺、二合等九个班社驱出天津境内。以后的军阀混战,两次“国丧”(光绪、慈禧死)禁止响器,封建势力摧残加重,箱主们剥削日剧,致使莲花落艺人衰老病死,生活无着,;班社大部解体停止活动,从而;,基本上终结了莲花落的“拆出”艺术阶段。
   
残酷的生活现实,迫使莲花落艺人认识到,要想生存和发展,不与群众相结合,不跟随时代的脚步向前迈进,不对莲花落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彻底的改革是不行的。“拆出戏”虽然能把莲花落原有节目的故事、唱白拆开,分成场次,把叙述故事改成剧中人登场表演矛盾斗争的简单的戏曲剧本,在表演上,吸收民间武术和秧歌等舞蹈动作,丰富了表演艺术,在音乐上:,吸收了蹦蹦的唱腔,曲牌,根据表演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放慢了节奏,改变了尾腔(如后来评剧的慢板,慢二六等),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但“平腔”并不就成了一个新的剧种,“拆出”的形式也只不过是向完整戏曲形式的开始过渡。因为,锣鼓点儿还是莲花落与“蹦蹦”原有的,七块竹板还没有丢掉,各种艺术手段还没有做到有机的结合,还没有自己的代表剧目,代表演员,还没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虽一时有所起色,但仍然经不住时间与历史的考验,不彻底进行革新,就不可能取得存在和发展。    ;

一九O九年(宣统元年),为挽救“平腔”(拆出阶段的莲花落)的垂死命运,另觅生路,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等人,用栈上(今汉沽)张景会,又另组织一个“庆春班”,继打开“永平禁地”之后,再次进入唐山。当时的唐山是冀东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资本主义势力猖獗,工人、市民、妇女受着极大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她)们要求摆脱凌辱,改变环境,获得合理的生活。莲花落艺人对此是熟悉与同情的。为使莲花落的“拆出”节目得到发展,取得广大群众的承认,赋其以新的生命,他们便根据当时群众的生活与思想要求、艺术爱好,争取与河北梆子,京剧剧种一些鼓师,演员的合作,围绕下述几个环节,对莲花落及其“拆出”节目,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造:

1.删掉“拆出”节目中的淫词滥调,从反映群众的生活愿望出发,首先努力编写了《父子巧姻缘》《赶船》、《花为媒),《开店》《占花魁》等新剧本,为其它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2.建立乐队,学习河北梆子的锣鼓经,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节奏,采用板胡,横笛、笙,唢呐伴奏,加强音乐气氛,并根据人物性格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吸收河北梆子导板、尖板、搭调、安板、哭么二三等板式中的音乐成分,创造了慢板,二六,大安板,小安板、尖板等一些新的板式,提高与丰富了音乐表现力。

3.根据剧本的规定与表现人物的需要,发展角色行当,学习戏曲表演程式,增强了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段。“平腔”经过此番改革与补充,得到很大提高,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质的变化。于是,一个有自己的班社组织,有自己的代表剧目,有自己的挑台演员,有自己通俗,纯朴。健康独特艺术风格与浓郁生活气息的新兴剧种——“平腔梆子戏”,便于同年在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正式形成了。由于这个剧种的演员来自群众,善于表现群众;由于它的语言.唱腔具有冀东的地方色彩与通俗易懂的特点,由于它的剧目反映厂群众的生活愿望,表达了底层人民,特别是广大妇女对生活的合理要求,诞生伊始,即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与支持,不仅冀东的观众欢迎,也受到了其它城市和农村观众的赞许。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庆春”平腔梆子斑及其主要演员月明珠(男旦),以新的艺术面目,再次去天津演出时,观众曾赞扬他们是;“明珠新出蚌,一起子腔,压倒男伶女乐”据许多老艺人回忆,革命导师李大钊同志,看了他们演出的《花为媒》之后,也曾称赞过他们的演出是“似戏非戏,改良平戏,比戏出奇!”。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8 21:22

[color=Red][size=6][b](四)从平腔梆子戏到“评剧”[/b][/size][/color]
   
[size=5][b]莲花落,以冀东人民的生活为土壤,吸收东北蹦蹦,河北梆子、京剧、皮影、曲艺,民歌,杂耍、秧歌,武术等艺术营养,经过.“拆出”、“平腔梆子戏”阶段,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之后,又经过“唐山落子”、“奉天落子"两个发展,提高时期,才定名为”评剧”。如果把。评戏”做为一个历史阶段来看,它和“平腔梆子戏”阶段并没有质的变化,而是对“平腔梆子戏”的不断提高,不断补充,不断完善。评剧发展到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虽还没有超出“半班戏”的水平,但这一阶段对评剧历史的贡献,却是十分显著的。其主要成就是:
   
(1)培养出很多著名演员,如成兆才,月明球,杨柳青,金开芳、倪俊生,李金顺,白玉霜、芙蓉花,喜彩莲等。他(她)们通过不同唱派,不同表演,大大丰富了评剧艺术,推动了评剧剧种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2)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使自己剧种的艺术风格,逐渐得到形成,明确、突出。
   
(3)创作、改编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积累了许多音乐与表演艺术遗产。
   
(4)发展了角色行当。由只有丑,旦两行发展到有生,旦.净、丑等各种行当,而且,有的行当还拥有了自己的代表剧目,如三小并重的《王少安赶船》、《杜十娘》,文武并重、行当齐全的《保龙山》,花脸,青衣兼有的《刘翠屏哭井》,以刀马为主的《樊金定骂城》等,增强了评剧艺术的表现力。    !
   
由于上述这些成就,才使评剧这个新的剧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发展起来,并给解放后的全面发展,提高,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评剧的重要班社与主要演员
   
莲花落经过上述一系列的改革,演变成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然有其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是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产物。除了归功于群众的哺育,也要归功于那些勇于斗争,勇于革新,创造的天才的民间艺术家们。
   
据调查,对评剧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卓著贡献的重要班社和主要演员是不少的,每个艺术发展阶段,都有其代表的班社和演员。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莲花落的职业班社。它虽然不是评剧的班社,然而,它却为评剧的形成组织了队伍,培养了骨干。评剧形成后的若干年内,各班的主要演员尚多来源于此。
   
一八八一年到一八九一年间(光绪七年——十七年),冀东一带的职业莲花落班社有:
   
滦县魏庄赵家班。活动在河头、胥各庄、滦县一带。演员有金菊花,戍兆才(艺名东来顺),白莱心、鲁一根,山老鸹,张金锁(佛动心)等。东北蹦蹦艺人王荣进关之后,此班演出,为其输送了大量的蹦蹦音乐与剧目。
   
丰润孟光武班。此班间与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峰口外的八沟(今河北平泉)。热河(今河北承德)演员有东发亮、东发白,东发红等。曾一度参加常活动在喜一带等。
   
乐亭崔八班。演员有张来(神动心)、石风,张一根(臭虫母子)、羊毛重(原为河北梆子演员)等。
   
杨发三班。主要演员有压三省、元宝心、金长腿、康疤拉,任连会,任善庆等。
   
王大包子班。此班曾与东北蹦蹦合作演出,有妇女参加。其主要演员有二姑娘,李顺(李傻子)等。其活动均在冀东一带。
   
汉沽张景会的“庆春”班。它是大部分莲花落职业班社解散后,重新组织起来的一个重要莲花落班社。它是联结莲花落和“平腔梆子戏的一个桥梁班社,对莲花落起到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莲花落能够从“对门”到“拆”、从“拆出”到“平腔梆子”,主要是这个班社和这个班社中主要成员成兆才,任善庆、月明珠,张化文等的功绩。
   
当然,在“对口”、“拆出”阶段的著名演员;以“包头”(且角)见长的还应首推金菊花。他在艺术上影响较大,是莲花落“拆出”阶段的代表。一九五七年,在他的原籍我曾访问过他。他本名杜之意,乐亭县仓林人。最初唱红昌、滦、乐三县,后又在东北的哈尔滨、大连、奉天(今沈阳)等地享有盛名。他擅长演出《卖子孙贤》,《安安送米》,《抬万金》等悲剧。他在大悲调的唱腔中吸收了梆子悲调的成分,显得格外悲壮,朴实,代表了那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其次,在从“拆出”向“平腔梆子戏”演变过程中,在评剧初期的发展历史中,号称“四大班社”的艺术贡献,是应该着重提到的。即;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10-18 21:23

[color=Red][size=6] (一)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    [/size][/color]
   
[size=5][b]这个班就是后来的“永盛合班”与“警世戏社”头班。
   
一九O九年农历三月三日,唐山绅董王永富,依靠南厂工人的资助,所创建的“永盛茶园”(即解放后“新华电影院”旧址),以“什样杂耍、改良杂技”为营业范围被批准开业。同年,“庆春”平腔班,由永平进入唐山,驻“永盛茶园”,对“平腔拆出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形成了“平腔梆子戏”,遂定名为“庆春平腔梆子戏班”。一九一七年,因准备出关演出,换用“永盛茶园”园主王永富儿子王风亭的戏箱,又改“庆春”为“永盛合班”。一九一八年该班到山海关时,因其演出剧目《花为媒》、《败子回头》,《移花接木》、《杜十娘》、《占花魁》等,有“评古论今,警化世人”的作用,被做过河南三任知府的魁旭东赠名为“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并改“庆春”为该社的“头班”,
   
该班是评剧剧种的奠基者、开拓者。他们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剧种,而且,还为这个剧种赢得了群众,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足迹遍及唐山、天津、冀东各县,唱红了营口,沈阳.安东,吉林、哈尔滨等地。他们红红火火地活动了十四年,所到之处无不喝彩。直到一九二五年,因主演月明珠劳累致死,与艺术上产生了自满、保守,才宣告解散。
   
当时头班的演员阵容比较强大,人数多达六十余人。造诣较深的莲花落演员、蹦蹦演员,几乎都参加了这个班社,;成了第一代评剧演员。如旦行的月明珠、金开芳、金开亮,董瑞海、金开和,张乐宾,生行的成国祯,任贺生、张润时,王风池、张德礼、张德信,丑行的成兆才、王庆林、李国禄、侯庆祥,彩旦行的张智广,李祥,尹福全,成二虎,净行的人(任)样子等。这些演员在创造,发展评剧艺术上都有着不同的贡献,均可谓是评剧的创始人。但被后人奉为祖师与栋梁的,当数成兆才,月明珠,任善庆等人。
   

成兆才,字捷三,艺名“东来顺”。滦州绳家庄(现为河北省滦南县大沙窝公社绳家庄)人。贫农出身。生于一八七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子一九二九年二月八日。他一生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出剧目。一九五七年,在有关他的传略一文中,我曾写过:“他不仅为人谦虚,和蔼,主正义而重友情,处事公正,无私,喜清廉而忌舞弊,而且,还有着惊人的学习精神和坚定的事业心。他一生对评剧事业的贡献,说明了他不只是位可尊敬的良师、杰出的评戏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民间戏曲表演家和重要的评剧剧作家。。他四十余年为莲花落,评剧事业而艰苦奔波的艺人生活,丰富的舞台经验,对民间说唱文学和民间戏曲的广泛了解,对农民,市民阶层与各行各业群众中间的人物、生活的多方面接触和观察,以及由于官府、豪绅压迫、侮辱所激起的求生欲、求知欲和坚强的奋斗精神,丰富了他的社会生活,培养了他的天才和智慧,锻炼他成了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他不仅培养了好多优秀的二代演员,在戏曲音乐方面成了“四面通透”的人物,在表演艺术方面获得了一定修养,面特别又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在“头班”时,担任着改革莲花落的组织者、编剧与导演;他在把“拆出”节目向完整戏曲形式推进的过程中,抓住了一个剧种、一个班社之所以借以生存的根本,首先为一个新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剧本基础,从而,促进了文场,武场,唱腔、表演的全面转化。他为头班创作《开店》、《花为媒》、《占花魁》、《安安送米》、《小姑贤》、《杜十娘》、《珍珠衫》等几十出启蒙戏,为评剧剧种积累了大量的艺术财富。不仅如此,他还为此班编写了著名的时装戏《杨三姐告状》,为评剧创造了反映现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的优秀传统。
   
任善庆,艺名金不换,滦县胡家坡人。生于一八九O年(光绪十六年)。十二岁开始演唱莲花落,后在“头班”担任鼓师。是他彻底扔掉了七块竹板,换上了底鼓和梆子。为了使“拆出”节目在音乐方面更具备戏曲的特点,他曾与当时“庆贤"梆子班鼓师宋冠英、“华盛楼”京剧鼓师张永德等结为朋友,从河北梆子中移植了三锤、七锤、长锤、回头、夺头、四击头等锣鼓点儿及相近的板式,增加了梆子板胡。笛子,笙等伴奏乐器,组建了评剧剧种第一个乐队,为评剧剧种的音乐奠定了基本的风格。
   
月明珠,名任善峰,字久恒,善庆之胞弟,生于一八九八年,卒于一九二二年农历七月十八日。农民出身。他虽然在评剧舞台上生活了短短的几年,但他却是继金菊花之后,最早红遍冀东各县,东北各省的评剧男旦之一,是评剧青衣、花旦表演艺术的探索者。他从九岁起,就随其父任连会学唱莲花落,还有较深的蹦蹦音乐修养。他在编导成兆才,鼓师任善庆的指导下,通过他的起家戏《开店》的演出,取得了同班演员杨柳青,海里蹦、张治广的配合,吸收蹦蹦音乐乐汇,创造了许多既有别于莲花落又有别于蹦蹦音乐的抒情唱腔,初步具备了自己剧种的独特风格。后来,在他自己编演的《桃花庵》中,又有创造、有融化地吸收了京剧、梆子的某些音乐旋律,创造了在评剧音乐中占重要位置的反调唱腔。他一生首演了成兆才编写的许多新戏,如《杜十娘》,《占花魁》、《二县令》,《花为媒》,《珍珠衫》,《劝爱保》等,塑造了许多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给评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他以健康的表演、朴实的唱腔、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评剧艺术发展初期即平腔梆子时期的艺术特色。
   
总之,“头班”对评剧剧种的历史贡献,向人们证实了这样一个普遍真理,就是:任何一个剧种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革新,坚持进步,与新时代的群众相结合共呼吸,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的进行推陈出新,抱残守缺、保守僵化是没有生命的。此外,“头班”之所以能够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合作,敢于斗争,敢于革新,而且,还在于他们能够严肃认真,忠于艺术事业,在班社管理上,能够冲破当时“梨园”行中某些行帮习气与保守落后的思想束缚,并依靠群众,吸收有益经验,严格管理制度,为班社与艺术管理规定了十项要求。即: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逗”“凑”。不准错报名姓、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批事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等。这些朴素,老实的作风与严格的要求,不但保证了当时“头班”本身事业的正常开展,也为后来评剧班社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
   









【待续】[/b][/size]

zhaoyingli 2015-10-18 21:24

[color=Red][size=6](二)孙家班,[/size][/color]
   
[size=5][b]又分“南孙”,“北孙”两班。是评剧形成后早期发展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贡献的班社。    •
   
南孙班相传于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以后成立于天津。初期活动在京东一带,后期又以“奉天”为活动中心。开始有演员孙风鸣、孙风和、孙风岗,金春玉、小元宝,开花炮、滚地雷等。以开花炮(孙凤令)为主演,他是以小花脸改唱旦角的,虽唱红一时,但艺术上创造不大,曾被同期的月明珠所盖过。李金顺成长起来之后,才又再次走上发展的道路,培养了花莲舫,白玉霜、花小仙,小麻红等一些著名女演员。
   
北孙班于一九O四年(光绪三十年)后,亦成立于天津,后改“振兴戏社”。由孙恩(艺名丁香花)领班,由珍珠花,碧月珠、葡萄红、莲花心、小金钟,倪俊声等人组成,后来著名的旦角演员六岁红(即孙芸竹)亦出于此班。此班主要活动在冀东和东北的安东、吉林、黑龙江等地。一九二五年,头班解散,成兆才被邀到此班担任编剧,使其首演了他的新作《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绿珠坠楼》、《桃花扇》(沉昭与韩玉娥故事)等,促进了生,旦两行演唱艺术的提高。此班,以葡萄红的贡献与倪俊声的小生表演,唱腔创造成就为最突出,一直被后人所遵循。     
总之,孙家班的主要历史贡献,除了在剧目上传播“头班”的艺术成就外,还在于它为评剧培养了数十名优秀的女演员,丰富和提高了且行的演唱艺术,使评剧发展到了“奉天落子”时期。其中,李金顺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艺术代表。
   
李金顺,天津王拓人,生于一八九六年,卒于一九五二年。十六岁开始在孙家班跟东发红,夏春阳等人学戏,并在保留“唐山落子”演唱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京韵大鼓的说唱技巧,结合东北地区的一些语言特点,创造了自成一派的唱腔与表演。她成功的塑造了张翠娥,杜薇,王三巧,黄爱玉等人物,还首次演出了具有爱国抗日思想的时装戏《爱国娇》。她的表演贵在从人物出发,生动,细腻地体现人物个性,她的唱腔贵在传情。她在金菊花,月明珠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又将评剧旦角唱腔向前推进一步。她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大胆突破原有的成规与上下句八小节的限制,行腔自由,坚实有力,具有“奉天大口落子”时期高亢、粗犷的艺术风格。(见《评剧唱腔选集》第一集)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8 21:26

[color=Red][size=6](三)警世戏社二班与三班。[/size][/color]
   
[size=5][b]因班主均为唐山王凤亭,故列为一班。
   
这两个班社的成立,是“警世戏社”的新发展。由拒绝妇女搭班学艺到注意培养女演员,是这两个班社有别于“头班”的特点。
   
“二班”以营口李子祥莲花落班中的演员为主,由冀东莲花落著名演员李春盛出面组织,于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成立于唐山,后活动在天津、沈阳,安东各地。开始有演员盖月珠,李义廷,芙蓉花,柴桂芬,花云肪等,后又有河北梆子演员李长庆,葛慧敏、赵宝路、胡小楼等参加。因此“二班”对评剧又有着自己不同的贡献,武戏多了,清装戏多了,便衣戏多了,念白也较多的运用了韵白。他们新添的剧目,除从滦州皮影改编的《二度梅》,还有从梆子,京剧移植的《宦海潮》、《打昆山》、《破腹验花》等。该班因集中男女演员较多,于一九二三年以后又分出一个“复兴(盛)剧社”,演员有芙蓉花,花云肪,花小仙、十三妹,王万良、赵德广,李义廷,王东波等。
   
“三班”于一九二三年(民国十二年)成立于安东(一说成立于天津),一九三一年,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而被迫解散。其演员初有周风鸣、周俊卿,赵月楼、唐贺年.王庆昌(盖五珠),后有筱桂花、筱菊花,筱荷花,何翠仙、黄翠舫,花云舫。其中筱桂花在此班担任主演时间较长,大约支持四年左右。该班虽对评剧没有多少特殊的贡献,但也创作,演出了许多新剧目。花云肪担任主演时,成兆才曾来过此班,为其创作了《驼龙》,《驼虎》、《双生贵子》、《双吊孝》,《雪玉冰霜》,《对银杯》。筱桂花成长起来之后,还由她首演了《昭君出塞》、《孟姜女》,《庆娘传》、《马振华哀史》等。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0-18 21:27

[color=Red][size=6](四)金鸽子班。[/size][/color]
   
[size=5][b]此班子一九一一年(民国元年)前后成立于迁安。演员有玛瑙翠、花凤仙等人。由杨继起(金鸽子)领班,活动于长城内外的广大农村。它虽没有自己的代表剧目与其它新颖的艺术创作,但它保持了和农民群众的联系,较多的向农村推广了评剧在城市的革新成就。
   
以上班社,在历史上曾被称为评剧初期的“四大班社”。但随着评剧剧种的迅速发展,其它评剧的职业班社,在解放前亦曾得到很快的增长。据不完全了解,  “九一八”以前,在沈阳有“仁声”评剧社,演员有小宝珠、云遮月、小力巴等,在安东有李于样剧社与“醒世戏社”,演员有刘子西、喜彩春等。从“九一八”到全国解放这一时期,除冀东、东北各县大多都有评剧班社活动外,在北京还有鸿巧兰、筱玉风,在济南有十三妹,在汉口有安翠兰、周子霞,在南京有曹玉顺、喜彩莲,在青岛有花迎春,金玉香,在兰州有张月楼,在新疆有王魁英,张菊花等。一九一二年——一九三五年,东西两路的评剧演员挑帘红。爱莲君,芙蓉花,喜彩莲、白玉霜等,曾先后三次进入上海。一九三五年以后,白玉霜,爱莲君等,又多次联合演出了《周子琴》、《珍珠衫》,《潘金莲》等数十出传统和新编的剧目,不仅轰动了上海,受到了城市观众的欢迎,而且,也博得了进步戏剧家洪琛、阿英、欧阳予倩等同志的赞扬,使评剧从北到南获得了广阔的阵地。评剧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又进到上海这样的大商埠,一方面自然使评剧艺术增长了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另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评剧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题材的表现范围,为评剧定名后的艺术发展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旦角演员。其中,能够代表评剧定名前后艺术特点的,应首推创造了评剧白派艺术的白玉霜。
   
白玉霜,名李桂珍,莲花落名艺人李景春(粉莲花)之女。生于一九O七年,卒于一九四三年。她十一岁开始学习京韵大鼓,十四岁在孙家班拜孙风鸣为师学评剧,二十岁左右在艺术上有了长进,并自己成立剧社,来往京,津及沈阳,营口等地。一九三五年,因在东北营业情况欠佳,被邀到上海与钰灵芝、爱莲君等联合演出,始誉满南国剧坛。她在上海演出的剧目,除了早期的保留剧目《开店》,《开唠》,《桃花庵》、《珍珠衫》等,还演出了欧阳予倩为其编写的《潘金莲》,洪琛为其编写的《阎婆惜》与从京剧移植的《玉堂春》、《红娘》等。此外,她还经常演出《杨乃武与小白菜》、《蝴蝶杯》,《梁山伯与祝英台》,《淫恶镜》,《妇人心》、《苏小小》、《枪毙苏文达》、《可怜芸娘》.《朱痕记》,《锯碗钉》,《空谷兰》等。《海棠红》还拍摄了电影。

白玉霜是位优秀的评剧歌唱家与表演艺术家。她的戏路较宽,能兼演青衣、花旦,彩旦,闺门旦几个行当的戏,能演古装戏,也能演时装戏。她擅长表演悲剧,也爱演轻松的喜剧。她在表演上和唱腔上继承和发展了李金顺等前辈名家的艺术传统,也从同代演员身上吸收优长,化为已有。她的音域比较低,但她能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和特点,创造了别具一格的白派演唱艺术。她的唱腔流畅自如,能够比较细致,深刻的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正如原中国戏曲研究院所编《评剧唱腔选集》第一集中关于白玉霜的评论所说:评剧发展到白玉霜时已经在许多大城市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旧社会的影响,在评剧的剧目,表演及音乐上都滋长着一些迎合落后的观众趣味的消极的东西。”但“实际上许多名演员仍保持着并发展着评剧传统中的许多优良的成分……如果说花莲舫,李金顺时期的评剧曲调是比较朴素、粗犷的话,那么到了白玉霜时期的评剧曲调已很细腻,旋律性也较丰富了……后期评剧在音乐上是更加细致地描画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方面的成绩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引自胡沙《评剧简史》)。总之,白玉霜虽仅三十六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离开了舞台,但她对评剧的艺术贡献还是多方面的,这里就不全部例举了。

【待续】
[/b][/size]

zhaoyingli 2015-11-1 17:09

[color=Red][size=6]评剧的刚目及有关情况[/size][/color]
   
[size=5][b]据不完全统计,评剧在解放前上演过的剧目,包括“拆出”时期的剧目,“两合水”,“三大块”时演出过的剧目,共有二百三十多部,估计能演二百五十多场(一说能演五百场左右,)其中,真正是由评剧首演的传统剧目,也有一百余出。    !
   
历史上为评剧写本子的人并不多,今日所知仅有肖军,温东山、洪琛、欧阳予倩等人,但数量不多。真正毕生专门为评剧写本子的只有民间的戏曲作家成兆才一人。他从一八九一年到一九二九年为止的将近四十年过程中,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不论是“开唠、开店,花为媒、因果美报、占花魁”等启蒙剧目,也不论是流传已久的《杜十娘>),《劝爱保》,《打狗劝夫》,《安安送米》,《回杯记》。《败于回头》,《珍珠衫》,《杨三姐告状》等传统剧目,大部分也都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艺术财富。因此,了解评剧剧目及其有关情况,重点应当了解成兆才的创作生活及其创作上的基本倾向,这是评剧文学传统的代表。后人称评剧为“成家戏”,道理也在于此,评剧形成,成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民间,也是形成、成长在民族,民主革命萌芽、兴起,壮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以,评剧的剧本创作,就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思想、道德观念,政治倾向所影响所制约,就不可能不充满那个时代的特有矛盾,内容,形式,艺术上的倾向,就不可能不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下面,仅以成兆才的剧本创作为主,联系其它评剧上演剧目,概括介绍一下评剧剧本创作的有关情况。
   
甲、评剧剧本创作的题材来源
    1.评剧形成的艺术基础是“莲花落"与“东北蹦蹦”,因此,评剧剧本创作的第一个题材来源,也必然是“莲花落”,“蹦蹦”的原有节目,以及同一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文学。
   
评剧“拆出”阶段、。平腔梆子戏"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根据莲花落,蹦蹦、唱本、子弟书,弹词,宝卷等改编的剧本有:《借髢髢》,《小姑贤》、《拾枝梅》、《小借年》,《乌龙院》,《四大卖》,《小王打鸟》,《杨二舍化缘》、《卖子孙贤》,《高成借嫂》、《开喀》、《三节烈》,《黄爱玉上坟》,《三头案》,《补汗褟》、《王二姐思夫》,《小过年》、《告扇子》,《借女吊孝》,《冯逵卖妻》,《开店》,《吴家花园》、《双婚记》,《回杯记》,《秦雪梅吊孝》,《状元桥》、《小天台》、《芈建游宫》,《禅宇寺》、《狗报人恩》、《高怀德送女》、《十粒金丹》,《樊金定骂城》、《韩湘子讨封》等。
   
2.清末民初,以“劝善”为其宗旨的“宣讲文学”、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广为流传。其内容虽大多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中的因果报应,伦理道德,;但有些惩恶扬善的故事,还是当时群众所乐于接受的。成兆才等当代的民间艺人熟知这些故事,他们经过选择,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圣渝广训》中,为评剧改编的剧本有:《安安送米》、《打狗劝夫》、《黄氏女游阴》、《败子回头》、《盛德格天》,《阴谋遭谴》。《劝爱保》,《感亲孝祖》,《李桂香打柴》、《孝感天》、《代友完婚》、《悔过愈疾》、《贤女化母》、《异方教子》、《悍妇传法》,《祖善毒儿》、《埋金全兄》等。
   
3.著名古典文学《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是群众所欢迎的,其中有些篇章也是人民性较强的,它是评剧优秀传统剧目创作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
   
评剧从《今古奇观》中改编的剧本有:《杜十娘》、《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秀才移花接木》,《恶奴告主》、《金钗钿》、《芙蓉屏》,《二县令》、《百年长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珍珠衫》、《唐伯虎三点秋香》,《雌兄雄弟》(见《醒世恒言》第十回)等。从《聊斋志异》中改编的剧本有:《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夜审周子琴乙《因果美报》等。
   
4.评剧形成前后,正是皮影、河北梆子,京戏盛行时期。评剧形成后,除了个别梆子,京剧演员参加评剧班社之外,还有一段京、评、梆合作演出的历史,因而评剧从这些剧种中移植、改编过来的剧目,也占着很大的比重。
   
把皮影影卷改成评剧的剧本有:《文殊庵》、《岳霄醉酒》,《绿珠坠楼》、《桃花扇》、《灵飞镜》,《横霸杀楼》,《水露出阁》、《保龙山》、《侠婢代主出嫁》等。
   
从河北梆子移植过来的剧目有:《铁牌山》(莲花落亦有此目,故事与《探阴山》相同),《盗金砖》,《对银杯》、《大劈棺》、《莲花庵》、《阴阳河》,《拾万金》,《宦海潮》,《翠屏山》《杀子报》、《打昆山》、《破腹验花》等。
   
从京剧移植过来的剧目有;《昭君出塞》、《孟丽君》、《白蛇传》、《张阁佬招亲》,《武则天》、《秦香莲》,《西厢记》、《玉石坠》、《风仪亭》、《花田八错》、《玉堂春》、《孔雀东南飞》,《梅玉配》、《满汉斗》、《赵五娘》,《天河配》、《人面桃花》、《尤三姐》、《十三妹》、《卓文君》,《金鱼仙子》,《碧玉簪》,《战宛城》,《恶虎滩》等。
   
5.冀东大清河及渤海海运开通以后,去东北,唐山等地经商者颇多,滦人出外经商者十之七八。从而,引起了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出现了许多有关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父女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在民间产生了许多新的传说,给评剧剧本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据此创作的评剧剧本有:《偏心眼》,《刘善人》、《洞房认父》、《二妓夺客》、《合家欢乐》、《老娶少妻》等。
   
6.评剧进入天津、沈阳、哈尔滨、上海以后,正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的时期,文明戏、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形式绐评剧以很大的影响,使评剧出现了许多当代的便衣戏。根据民国以来发生的实事新闻与小说创作、改编的评剧时装戏有:《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驼龙》、《枪毙驼虎》、《枪毙阎瑞生》,《枪毙匪金狐》、《马振华哀史》,《劝戒洋烟》、《爱国娇》、《安重根刺伊缘博文》、《苏文达》、《三条命案》,,《迎春大会》、《对对鸳鸯》、《海棠红》、《姐妹一家》、《姊妹花》、《戏迷小姐》、《冤怨缘》,以及从中外话剧本改编的《雷雨》,《一仆二主》、《茶花女》、《空谷兰》等。

除了上述六个来源以外,还有许多来自公案小说、北京蹦蹦,以及其它一些清代题材的剧本,如《左连城告状》、《旋风棠》,《锯碗钉》,《杨乃武与小白菜》、《万花船》、《丝绒记》,《花亭会》,《卖水》等。   

乙、评剧剧本的思想倾向与文学特点
   
从上述所列剧目来看,特别是从评剧形成初期来源于《宣讲拾遗》、《宣讲集要》中的剧目与一九三O年以后评剧进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所演的剧目来看,因受当时的时代,历史、阶级的局限,无需讳言,是存在一些错误的、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与艺术倾向的。有的精华与糟粕并存,如《杜十娘》,《开店》,有的宣扬宿命论、因果报应的思想,如《珍珠衫》、《因果美报》、《杀子报》等,有的则迎合封建没落阶级、城市小市民的低级,腐朽的情趣,夹杂了许多低级、下流,黄色的思想与艺术因素,如《纺棉花》、《枪毙哑巴老妈》,《戏迷小姐》,《拿苍蝇》(《孟姜女哭长城》结尾两场戏)等。即便是比较优秀的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这样与那样的糟粕。

然而,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评剧的剧目,特别是评剧自身传统剧目民主,进步的基本倾向。
   
成兆才等一些民间艺术家的思想水平,艺术水平虽然不是那么高,但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他们几乎全是贫苦的农民出身,有的给地主扛活做工,有的给商人做过小伙,有的沿街卖唱乞讨为生?他们受尽了剥削,迫害,凌辱,他们与农民、市民中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们有着广泛的联系。他们熟悉他们的生活,明白他们的心理,懂得他们的命运,同情他们的遭遇,支持他们对生活的合理要求。加之,评剧成长的时期,正是“五四”反封建、反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后,民主革命思想,不可能不受到成兆才等人的接受与拥护,不可能不影响到评剧剧本的创作,逐步形成了评剧剧目的基本思想倾向与基本主题,诸如,惩恶扬善,追求获得合理的生活等。有人说,评剧剧目是“五四”前后旧中国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缩影,是不无道理的。
    【待续】
[/b][/size]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上传一本好书《成兆才与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