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评剧白派唱腔几点心得体会

常子金 2011-9-23 19:07

学习评剧白派唱腔几点心得体会

伊宝琴老师谈学习评剧白派唱腔几点心得体会
作者:伊宝琴 -
评剧艺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流派,代表了艺术家们各自的演唱风格。其中白玉霜创立的白派唱腔艺术可谓群芳之首。继她以后,筱白玉霜又将白派注入了新的内容:将音域扩展,增强了唱腔的力度和广度,灵活地运用演唱技巧和各种共鸣、装饰音,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增强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在老白派低回婉转、行腔流畅、韵味醇厚的基础上,形成高音清亮、中音宽厚、低音稳重、传神细腻、高雅大方、唱腔性格化的艺术风格。小白玉霜演出了一大批传统和现代戏,尤其是她塑造的“秦香莲”这一艺术形象,其声情并茂的唱腔、刚柔并济的表演,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倒。白派唱腔艺术不以花腔俏调取悦观众,而是含玉吐珠,如一盏香茗供观众细细品味,沁人心脾。

笔者先母李兰舫在三十年代给白玉霜演贴旦(并结为金兰姐妹),得到白玉霜亲传,深悟白派真谛。在她五十多年艺术生涯中始终为继承和发展白派艺术而努力。笔者自幼受家庭熏陶、耳濡目染与白派结下不解之缘。二00二年笔者应邀在北京参加了《纪念小白玉霜八十诞辰研讨会》,与会的老艺术家对小白玉霜的艺术、人品作了高度评价,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辈艺术家的优良传统,让白派这朵艺术奇葩在新时代开的更加鲜艳。笔者愿将自己多年随母学唱白派唱腔的心得体会总结出来,供大家研讨。作为引玉之砖,文中不妥甚至荒谬之处恳请评剧界的艺术家们给予批评指正。

一、 丹田气为白派唱腔发声之根本

   “气乃音之本,气动乃声发”。饱满的丹田气是白派唱腔的基础。丹田气科学的运动,合理的收、放是白派唱腔的而保证。其气蓄之丹田、作用与各共鸣腔,使唱腔效果满弓满调,沉稳扎实,吐字清晰,归韵完整。    有些人丹田气很足,但是收、放运用不科学,唱高音时收不住,从口腔一泄而出,就将音唱炸了;唱低音时气沉不下去,就将音唱破了;中音时气托不住,声音发飘。而小白玉霜的唱腔高音不炸,低音不破,浑厚圆润、柔中有刚,是她浑厚的丹田气在各共鸣腔滚动冲击,做为托腔保调的根基。

1、  如“杀庙”的尖板:“身后有人将我赶”。表现秦香莲急切逃命的状态,小白玉霜唱的急切但不仓惶、丹田气在胸腔形成气团,扎实地拖住声音逐步提升共鸣位置。“赶”字的甩腔起于胸腔2。提升鼻腔#4。在鼻腔前、中位置回荡53 53,升至颅腔5 5—。在颅腔位置保持至闭口归韵。效果是既高亢又圆润,清亮明朗,如鹤泣长空,非常有穿透力。

2、“琵琶词”中的反调一句:“草堂上饿死我的公爹婆母”,这句托腔丹田气沉入腹腔,横隔膜托住丹田气在鼻腔中运动,形成揉腔,丹田气缓缓释放,保证唱完八拍后还有余气,使低腔bupo 而且深沉,表现秦香莲悲苦的心情。  

3、科学的收、放丹田气,如琵琶词中的第一句搭腔“相爷呀”和第二句“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啊”,有的人将衬字“呀”唱出就觉得已经完成,将气从口腔一下子喷出,腹内也泄了气,没等唱够拍节就已经没音了,这是收、放掌握的不对。小白玉霜在衬字吐出后由泣音将气往下一砸,再从腹腔将气提起来,缓缓的释放,归韵十分饱满完整,余音绕梁。

4、行腔中出现跳进音和装饰音时,巧妙地用丹田气托住生意在各共鸣位置之间运动。如见皇姑一段中“雪里的梅花耐霜寒”一句:梅花25 76 5 是在鼻腔和颅腔之间跳跃,“看看她来再看看我”一句,“再看看我”3 5.3 是在胸腔和颅、鼻腔之间跳跃。虽然幅度在3、4度,但听起来圆润、委婉有力度,达到“含玉吐珠”的境界。

二、鼻腔共鸣

鼻腔共鸣是白派沈强的一大特色,早期的评剧女腔高调门,尖细腔,自从加入鼻腔共鸣,使音色增加了厚度。有的人学唱白派唱腔,只使用前鼻腔,声音发闷、呆板。白派的鼻腔共鸣是整个鼻腔内的气息运动,根据人物感情的需要在鼻腔的前、中、后乃至颅腔运动,形成在鼻腔内的揉腔。增加感情色彩。

如“寻夫”一段第一句“千山万水来到京城”,“万”字从鼻腔前部向后拉最后冲击颅腔。“京”鼻腔中部推向前部,“城”鼻腔中部拉向后部。这样处理长处秦香莲身心疲惫的状态。

如“杀庙”尖板“身后有人将我赶”,“赶”字共鸣位置起于胸腔,提升鼻腔后,在鼻腔内前后揉腔送至颅腔。这样有鼻腔没气息运动揉出来的腔,如云团翻卷、意境深远、震撼人心。

三、颅腔共鸣

颅腔共鸣也称“脑后摘金”,是一种有力度有韧性的音质,他与胸、喉、口、鼻等共鸣相互配合完成白派唱腔的行腔运调,如前所述,小白玉霜在唱尖板、搭调、打跳音和甩腔时经常使用颅腔共鸣,在见皇姑的最后一句甩腔中,三小节的高音都是在颅腔位置运动,最后稳稳落于胸腔。 坚实的丹田气是颅腔共鸣的保证,如丹田气不足,托不住颅腔共鸣,就会出现声嘶力竭的现象。

四、 泣音

在人体的喉内、气管的前端有一小盖。名为“会厌”,气息在喉内冲击会厌,发出类似咳嗽之声,根据《评剧音乐大全》的解释,称之为“泣音”它是在自然哭泣的基础上加以美化的声音,也是白派唱腔的技巧音之一。它的作用有:
1、  调整气息,转移共鸣位置

在“琵琶词”的反调中:“饿死我的公爹婆母”一句的甩腔音调越唱越低,共鸣位置由后强至鼻腔再落入胸腔,每转化一个共鸣位置都有一个泣音来调整气息的升降,使这句唱腔即有楞角又十分流畅、催人泪下,如果没有这些泣音的修饰,唱腔就会显含糊、无有力度,感人之处也不存在。 又如“杀庙”的尖板越唱越高,起于胸腔,最后拖到颅腔,都是在泣音在转换位置时起到调整气息的作用。白派唱腔连绵不断,气口不明显,特别在唱拍节较长的搭腔,甩腔时更不能中断,就需要利用泣音来换气,如“琵琶词”的“相爷呀”、“妻卖唱啊”在衬字的后面都有一个重泣音,带动气息往下砸,沉入丹田再将气提至胸腔,这一换气过程能将音量延长八到十拍,而劲头不减,达到托腔保调的效果。

2、  为声音润色

   秦香莲第一场的慢板“千山万水来到京城”四句唱腔比较平稳,行腔主要在胸腔和鼻腔运动,小白玉霜在这段唱重自然地用泣音来修饰、润色,使声音明亮起来,如不加泣音,声音即显沉闷,所以在以鼻腔共鸣为主的唱腔重,泣音是必不可少的。

3、  丰富情绪、刻画人物

  白派唱腔从刻画人物出发,对泣音的使用有轻、重、强、弱的变化,在哀怨缠绵的反调或慢板重气息深沉舒展,多用叹息式泣音;在激昂、刚劲的唱腔重多用重泣音;在欢快和急切的快板重多用短促气息发出的清脆的泣音,所以科学的使用泣音能形成音乐旋律之外的另一条感情节奏线。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学习白派唱腔重的肤浅理解,虽然分条叙述,单他们都不是孤立的 ,是相互配合来完成整体唱腔,在白派唱腔的每一个乐句都有这些技巧的存在。小白玉霜艺术修养极高,观她的表演潇洒典雅、口型不大,确字字清晰、润腔丰满,这就是她的内功所在,正所谓:“内紧外松”、“含玉吐珠”。她每场演出后都是汗透内衣,呈献给观众的却是完美的艺术享受。

笔者在音乐教授的帮助下,尝试着在白派名段曲谱上标明技巧和共鸣位置,以供学习者能一目了然。乞盼资深的艺术家能不吝赐教,也希望喜爱白派的朋友能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为普及和继承白派演唱艺术作出我们的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评剧白派唱腔几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