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说一说评剧伴奏中的梆子 作者 乡下老叟周忠恩

说一说评剧伴奏中的梆子 作者 乡下老叟周忠恩

            说一说评剧伴奏中的梆子
                   作者  乡下老叟

一、梆子在评剧伴奏中并非无足轻重

       无节奏无以谈音乐,戏剧声腔艺术更离不开节奏。评剧初始阶段的蹦蹦儿、落子等没有鼓板伴奏也要以竹板打节奏,是后来才使用了鼓板,又以梆子取代了竹板,再后来又把硬木实心梆子改为现在的大梆子(也有称“盒儿梆子”的)。这个演进过程是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使评剧伴奏愈来愈趋于完美,连同整个伴奏队伍(文武场)的不断充实和改进,提高了评剧的品味和品级。而在近些年,由于伴奏乐器和手段的不断增多、扩大和提高,有一段时间甚至还引进了交响乐,所以,梆子在评剧的整体伴奏中,它的地位应当说是处于一种被削弱的状态。但是,它并没有被取消。因为,它在以唱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中,仍旧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它在戏剧声腔艺术伴奏的美学评价中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一种说法认为:鼓师当然是前台的总指挥。在文场中,重要性处于第一位的则是梆子,并以前辈鼓师夏有才与打梆子的“二爷”相互默契的故事加以佐证。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评剧伴奏应当根据不同的剧目、不同的剧情、使用实木和盒儿梆子两种梆子,该用哪个用哪个,才能更充分地表现人们所需要的戏剧性。这些观点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应当是个悬案,但这也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梆子在评剧伴奏中的作用。换一句通俗话说:“唱评戏不打梆子就不好听。”

二、梆子演奏的现状

       专业院团的情况我不了解,当然无从置喙,广大民间则气象万千。

       在一个团体内,有专人打梆子,或经常由这一两个人打梆子,而且这个打梆子的人懂得板式,可称会打梆子的人——有,但为数不多。大部分的情况是从打武场的几个人中由一人兼职,他们中也不乏内行。但是,在不少票房和小剧团中,无论是专门的还是兼职打梆子的人,其实并不大懂得评剧板式,他们只是凭借对评剧的爱好和对评剧唱腔旋律的感知灵性(心儿灵)来参与伴奏,而且有的人还确实打得不错。但是不少团体就恰恰相反,有的甚至真的就是在那里乱打。非但不能为伴奏增色,而且起负作用:添乱或影响演唱者的发挥。最令人难为情的是竟有这样的情况:“XXX,今儿你没事,你打梆子。”就是说,由谁打梆子并不以有没有资格和能力来决定,而以“有没有事儿干”作为谁打梆子的条件,这种情况在不少以娱乐为目的的业余剧团中是常有的。其实对这种情况我们也无可厚非,我们没有权利责备他们。因为他们以唱戏、演戏来自娱自乐,总比打麻将、推牌九强,比说张家长李家短强。但要是认起真来呢,这“你没事,你来打”也着实令人啼笑皆非。而大面积的解决这一问题,似乎也难于有什么好办法。

       事情还有另一面:在网络上,如何打鼓、如何拉弦儿(如何当个好鼓师和好琴师)的文章、教材和视频,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如何打好梆子的文章和论述却几乎没有,起码到目前我还没有搜索到。所以,逻辑是这样的:评剧伴奏中少了梆子是不行的;现实中,众多的业余团体中如何打好梆子确实是一块短板;而专业院团的专家们在此方面的著述又几近空白;这些问题又应当解决。于是,虽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即使做好了这件事,在整个复兴评剧的工作中也肯定是微不足道的,但应该做的事总要有人做,就硬着头皮斗胆来尝试一下。这就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也就是下一个问题。



[ 本帖最后由 评米 于 2020-3-26 10:52 编辑 ]

TOP

三、评剧伴奏中的梆子应如何打

       首先要声明,如果有专家有了这方面的著述,如果我的观点、说法与专家的观点、说法有冲突,请大家以专家的为主。那么,评剧伴奏中的梆子应当如何打呢?因为这个题目太大,所以,我只能把它归纳为几条原则。

       总的原则是:梆子是打板的,所以——

1、有板的地方才要打梆子,无板无眼的地方则不要打

       具体说,导板、搭调、哭头、哭幺二三都没有梆子的事。尖板后接梆子穗的那个拖腔尾字可打可不打,以不打为好,因为气氛的烘托完全可以由乐队和板鼓来完成。尖板后不接梆子穗的,干脆别打。

       关于散板,散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京剧中的摇板相同的“紧打慢唱”,这种板式叫散板但其实并不是散板,而是有板的,梆子和板要不停地匀速击打。另一种是自由散唱的“慢打慢唱”(或叫“散打散唱”),则不要打梆子。散板的这两种类型还往往出现在同一唱段中,这就要求打梆子的人要会这段唱腔或懂得他们的区别以便区别对待,该打的乐句要跟得上,不该打的地方要停得住。还有一种紧打紧唱,打法应同于紧打慢唱。

2、有板的地方也不一定都要打梆子

       一般说,有板的地方就要有梆子。但有一个特殊情况,有板也不要打梆子,那就是滚板(也称快板)。因为它速度太快,势如涌泉,所以,伴奏与演员之间的配合实在不易。即使演员的造诣极深,即使鼓师和打梆子的人都有极高的素质,滚板伴奏也只要鼓板而不要梆子。因为这种板式的特点就是要求听个干脆、清晰乃至清澈,加上梆子往往增加的是嘈杂或浑浊。

3、梆子一定要打在板上

       这当然也是个一般原则,它是指在一般行腔过程中,梆子只打板而不要打眼,而在转换板式时会有不同变化的。

       有些团队分不清三眼与二六,一律两拍打一下,甚至打反喽(板上不打眼上打)。还有的是,只要演员一张嘴,这梆子就响起来,从始至终在那儿打。有唱搭调时,整个乐队都停了,只有梆子跟着帮乱,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在这里再重复一下常识,不管是四四、四三、四二,还是四一拍的谱子,都是小节线后第一拍是板,这是打梆子的地方。所以,对谱子,对板式的另一种表述叫:一板三眼(简称三眼,又有快三眼、慢三眼之分)、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评剧中四三拍子(一板两眼)的唱段也有,但极少,我只知道谷文月老师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有“红色的木盆”一段,其中有四个长乐句是四三的节拍。

       甩腔、留板、扣板、迷子的末尾转板处要一拍一打(每拍都打),详见后面的附表。

       梆子穗,它的谱子与散板的谱子从形式上看并无区别,都无小节线,有在记谱时划出小节线的也是虚线,从表面上看不出板在哪儿。那么,可不可以不打梆子呢?不可以。因为顾名思义,“梆子穗”怎么可以没有梆子呢?谱子上虽然没有小节线,但梆子穗是有板的,而通常情况下,有板就得有梆子。而且,对它的速度是要求很高、很严的,快了慢了都不行,过快就乱了,过慢就撤劲(破坏气氛)。速度多快,梆子要与整个文武场同步,变化在于根据情境的需要有收有放,有抑有扬(或阴着或“筛起来”)。

       二十几种板式,那么多剧目,情节变化万千,伴奏总要随之变化,不可能用文字一一表尽。所以,打好梆子,一方面要靠规矩,同时也要靠悟性。对打梆子的应当有这样一种要求:首先是要熟悉你要伴奏的这出戏,要会那些唱段的唱腔,如果是新戏或不太熟悉的段子,也不要紧,但你一听就得知道演员唱的是什么板式,甚至要知道那个谱子是什么样,是四二的拍子,还是四四的拍子,这样,你才知道板在哪儿,你好知道梆子打在哪儿。这对于业余团队,算是高标准严要求了。但对专业院团,应当算是起码的要求。

       应当说我也是应了那句俗话了,无知者无畏。所以,为了更具体些,我制作了一个不算表格的表格,不知它是否实用。

       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关键的地方,一定要打上、打好;一般行腔的地方,宁少勿滥。

       此篇可作引玉之砖一己浅见,不得章法。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诚请专家和同道们批评指正!

                   *     *     *     *     *     *     *     *     *     *
                         (本文选自《松说评剧》2017-12-19  评米注)

TOP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好文章。收藏了。最好多发些此类实用的好文章。

TOP

谢谢,好东西,收藏了。

TOP

非常感谢!收藏了!

TOP

的确是好文章,很有收获,谢谢朋友!
兴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