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花”已飘落 馨香永存

“花”已飘落 馨香永存

“花”已飘落  馨香永存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逝世


       3月30日21时18分25秒,评剧界的一代宗师、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艺术教育家、“花派”创始人花淑兰不幸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病逝,享年76岁。在众多亲友和学生的陪伴下,花淑兰老人带着对评剧事业的无限深情、带着桃李满天下的欣慰之情安静地睡去了。
       在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花淑兰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以她精湛的演技、高尚的人格博得了人们的敬重。早在上世纪50年代,花淑兰就凭借《茶瓶计》红遍长城内外。她音域宽广,音质纯净、圆润,如行云流水般高低自如。在唱腔上,花淑兰广采博取、兼容并蓄、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激昂时高亢明亮,低回时浑厚委婉,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自然形成了一支评剧的新流派——“花派”。在花淑兰的艺术人生中,共演出了近200出传统戏和现代戏,培养弟子近50人。晚年,她还创办了花淑兰艺术学校,悉心育人,为评剧艺术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虽说这枝梨园之“花”已悄然飘落,但那一抹馨香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一腔热血洒向梨园
       花淑兰原名葛淑兰,1929年生于河北省唐山一个贫苦的梨园世家。8岁起随母刘玉舫学戏,兼学京、梆、大鼓等,11岁登台,小小年纪就开始支撑家庭。因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所以母亲给她取艺名花淑兰。1945年,她在张家口演出,排演了《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等有革命内容的新戏,较早地接受了革命文艺思想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花淑兰相继在锦州评剧院、辽宁评剧二团、沈阳评剧院等单位工作,在评剧舞台上,她像一颗闪亮的明珠熠熠生辉,代表作品有《茶瓶计》、《黛诺》、《谢瑶环》、《牧羊圈》、《琼花》等。
       花淑兰的离去,无疑是评剧界的巨大损失,她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她喜爱的评剧事业。花淑兰的老伴儿王景山老人这样来评价自己的爱妻:“在艺术上,她勤勤恳恳,艺海无涯苦作舟,不畏艰险执著追求,她脑子里想的都是艺术上的事,这是她难得的高贵品格。”就在花淑兰离去的前一天,83岁的王景山老人拉着花淑兰的手深情地说:“我们携手54年,伉俪之情难叙啊!我们从青年变成了老头、老太太,有辉煌,也有坎坷,经历了风风雨雨挺不易的。现在,你的亲友、学生都来看你了,你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可以安心地走了。”
       记者了解到,在病榻上,花淑兰惦记的依然是评剧。在省市领导来探望她时,她不谈自己的病情,关心的是评剧事业的繁荣。她说,评剧是人们爱听、爱看的大剧种,希望领导能大力扶持评剧,等她的病好了,她还要为评剧事业作贡献,能演就演,能唱就唱。
       在花淑兰住院期间,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学生来照看她,一提起评剧,花淑兰就精神倍增。她的义子李戬回忆说,在北京时,中国评剧院的宋丽、张秀云去看望她时,花淑兰就和她们一起唱,还不时地和她们探讨唱腔。花淑兰艺术学校的学生付玉告诉记者,就在前几天,当她们来到花老师的身边时,病重的花老师非常高兴,竟然能坐了起来。曾荣获全国“小梅花”奖的吕晓天刚刚从北京演出归来,花淑兰关心地问她唱得怎么样?受不受欢迎?由于很长时间没听孩子们唱戏了,不知孩子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花淑兰让孩子们每人唱了一段戏,并不时地给孩子们纠正唱腔。最后,孩子们集体唱了《黛诺》选段,花淑兰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的心血没有白费,评剧艺术后继有人,将由她们去传承和发扬。
       大家风范山高水长
       在花淑兰的学生、亲友以及她的观众心中,花淑兰十分平易近人,尽显大家风范,极富人格魅力。从艺60多年以来,花淑兰只收徒弟却从不收钱,还供学生到她家吃住。王景山老人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家只有40多平方米的住房,条件也比较艰苦,可只要学生愿意学她的戏,她就全力以赴。她把这些学生当作自己的闺女一样看待,儿子常常向母亲抱怨:“学生是眼珠子,自己的孩子是眼眶。”
       “二度梅”获得者冯玉萍是花淑兰的第一批弟子,她说:“花淑兰老师对事业、对朋友、对学生的感情,可以用一个‘真’字来形容。”人常说,“宁让二亩地,不让一出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然而,花淑兰却毫无保留。她不仅教我们唱戏,更是教我们如何做人。老师常说的是“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花淑兰老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位出色的教育家。
       花老的学生张丽华深情地回忆说,自己1992年拜师,在师傅家里学艺。当她第一次踏进师傅的家门时,花淑兰满手还粘着白面就迎了出来,告诉她知道她要来,正忙着做豆包呢!一句话,让张丽华那种与大艺术家相见的恐惧心理烟消云散。张丽华告诉记者,和师傅学艺,老师连做饭的时间都不放过,一边择菜还一边让张丽华唱几句,指导她哪句唱得太硬了,哪句的弯拐得不柔和。在指导她演《牧羊圈》这出戏时,70多岁高龄的花淑兰亲自跪在地上给她做示范动作,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动万分。在艺术上,花淑兰既富有创见又精益求精。《茶瓶计》已成为了经典剧目,可师傅还是在不断地修改,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春红”的唱词、动作都有所改变,更加突出了人物机灵、活泼的性格。在花淑兰的心目中,观众永远是最重要的。就在2002年,花淑兰在去大石桥演出之前就已患病,尿液已呈褐色,医生让她马上住院,可花淑兰坚持说:“下午还要去外地演出,观众已经在等我了,我不能让观众失望。”在演出前,肚子还在疼的花淑兰一上台就变成了个好人,情绪饱满地为观众演出。然而,演出一结束,花淑兰就住进了医院。在花淑兰的学生心中,老师的一生都给了评剧,为评剧培养了太多的人才,恩师的德、艺也将深深地影响着她们,值得她们学习。
                              辽宁日报记者文继红    2005—4—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