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说唱习俗(转帖)

说唱习俗(转帖)

[size=5]说唱习俗

      1、鼓套子:演出前先演奏乐器。如快板书艺人先打竹板花点。说书人则先打加花鼓点,由三弦以曲牌伴奏,称为“鼓套子”,其作用在于招来观众,使观众压言落座。
      2、反串:艺人不演本行的曲艺形式,而演其它的曲艺或戏曲,称“反串”,如:说山东快书的唱京韵大鼓。
      3、垫话和书帽(小段):在正书开始之前,艺人先说些客气话。(1)如演出有不周或错误之处,求得内行与观众的原谅,有时说个小笑话,统称“垫话”。随后唱书帽。(2)等主候客:避免来得稍晚的人听不到正书开头。(3)使观众安静下来,集中精力听书。(4)投石问路:通过书帽,看观众反映,试探观众喜文还是喜武,爱听说的还是爱听唱的,以便在演出中适应观众。
      4、邦场子:不是本单位演员(专业或业余),自愿义务帮忙,协助演出可助兴,招徕观众,交流技艺。
      5、踢场子:艺人的节目不当或得罪了人,被别人阻止演出。
      6、捧场:超出一般水平,多给艺人演出费,或带头叫好。
      7、点书:指艺人演出某一节目。

      师承关系:

      由曲艺独角演员的特点决定,过去既无科班,更无学校来培养演员乐手,皆以拜师授业的方式进行。
     (1)亲传弟子:也叫入户弟子。拜师后,订师徒合同、学艺三年。随师父演出,边学、边练、边演。师父口传心授,长篇大书,徒弟以耳听,眼看师父的演出为主。基本掌握以后,再经师父指点,师父教的东西,不经师父同意,不教交别人。要学别人的东西,必须经师父同意,由他为你说妥才能学。拜师仪式称“摆执”,很隆重,由师父请客,本地同行尽量请齐,宣布收徒,方能被大家承认是门里人。师父给徒弟起艺名。本门同辈人名中都有一字相同。如:本县盲艺人大部分是“学”字辈,走到天涯海角,互不相识,门派辈份不乱。
    徒弟学艺期满,还要为师父效力三年,收入交师父,作为报酬。徒弟若唱红出名,师父如老病贫困,徒弟始终有供养义务,所以称:“师徒如父子”。
    (2)挂名徒弟:大部分是“带艺投师”即徒弟已有一定艺术水平和名气,再拜名师以进一步提高技艺和身价,容易成名;或原为票友下海(业余转专业),为纳入正宗门派,以求在同行中立足。
    (3)带拉徒弟:师父或因年老体弱或因不在当地,收了新徒,让原来艺成的徒弟教;师父年老或故去,有人要学这门派艺人,想拜这门徒弟为师,徒弟资历尚浅,不敢收徒,则可“代师收徒”,名义上是师兄弟,实质上是师徒关系。
   (4)训练班学员:解放后兴起,群众单位组织业余爱好者办训练班,请名人讲课,这只是师生关系,甚至于可以说是临时性的师生关系,并非师徒关系。内容是面面俱到,但是点到而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