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名伶杨月楼冤案

名伶杨月楼冤案

名 伶 杨 月 楼 冤 案

       杨月楼是某京剧戏班演小生的名伶,由于演技扮相俱佳而名噪一时,时誉赞其玉立亭亭艺兼文武。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期间,他在上海租界著名戏园金桂园演出倾倒沪上男女。同治十二年冬天,杨月楼在金桂园演出,一广东香山籍茶商韦姓母女共往连看三天。韦女名阿宝年方十七,对杨月楼心生爱慕。归后便自行修书细述思慕,意欲订嫁婚约,连同年庚帖一并遣人交付杨月楼约其相见。杨月楼且疑且惧不敢如约,韦女遂病且日见沉重。其父长期在外地经商未在沪,其母即顺遂女意遣人告知杨月楼,令延媒妁以求婚。月楼往见遂应约,倩媒妁具婚书,行聘礼定亲并开始准备婚事,但事为韦女叔父所知,以良贱不婚之礼法坚决阻拦,惟退。
       韦母遂密商杨月楼,仿照上海民间旧俗行抢亲,韦女叔父即与在沪香山籍乡党绅商以杨月楼拐盗罪公讼于官。于是正当其在新居行婚礼之日,县差及巡捕至,执月楼与韦女。审案的上海知县叶廷眷恰亦为广东香山籍人,痛恶而重惩之,当堂施以严刑,敲打杨月楼胫骨百五;女因不仅无自悔之语,反而称嫁鸡遂随鸡、决无异志而被批掌嘴二百。二人均被押监待韦父归后再行判决。最后为案澄清冤屈的人是慈禧太后。不过,杨月楼却是糊糊涂涂地了断。韦阿宝被其父逐出家门不知下落。
                                   文章摘自2010年3月17日《燕赵都市报》
        (《燕赵都市报》载:名伶杨月楼冤案、张文祥刺马案、太原奇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并称清末四大奇案)

TOP

  请介绍一下杨月楼和杨小楼的关系。相传当年慈禧最爱听杨小楼的戏,是真的吗?

TOP

(在网上发现一篇文章,“武生泰斗杨小楼”,将部分章节上传,请欣赏)

       杨小楼(1878一1938)为"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北京,曾拜在"谭派"老生创始人、第一代国剧宗师谭鑫培膝下为义子,依谭氏家族排名嘉训。幼入"小荣椿"科班,从杨隆寿习武生,后拜"俞派"武生创始人俞菊笙为师。
       杨小楼天赋极好,天生一副气宇轩昂的魁梧身驱,扮相英俊潇洒。他性格沉静,善读书,并研习书法,平时眉宇间蕴含书卷英武气质,又天生一条高低宽窄兼备的、脆而亮高亢如裂帛的武生嗓子,更有他人所不备的炸音,为常人所不及,更无可效法。杨小楼家学渊源,师承名家,加之天资聪慧,更善采众家之长,融汇贯通化为已有,更为难得的是他精通少林、通臂拳术。在舞台上唱念做打无一不精,昆乱不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创一代武戏文唱之先河,创造了众多优秀的舞台形象,有"活赵云"、"活霸王"、"活猴王"之美称。
       杨氏祖籍 杨小楼的祖籍为安徽省怀宁县,早年属安庆府所辖。该县距程长庚祖籍潜山县不远,曾有杨氏祖籍为潜山之说,杨小楼本人曾误为祖籍乃潜山,故为杨宗年取字续潜。在怀宁县内有一石牌镇,镇有一村,村名杨家墩,即杨氏之祖籍。
       据马彦祥之《杨月楼、杨小楼父子姓氏的新发现》一文(载1982年第八期《文汇月刊》),谈到访问杨月楼家乡的情况。杨氏早年并非居此,而且非为杨性,杨氏宗谱实为《王氏宗谱》。该地人氏杨、王,丁、陈,吕、李,姓氏不分,内外有别。元末时,因朱元璋与陈友谅于安徽和江西交界的鄱阳湖交战,当地人为避兵灾逃至此地,改变姓氏。据说杨氏家族本系王莽后裔。王莽篡位失败,光武帝刘秀复国,传旨灭王氏九族。王氏中一族逃至某地,被追捕官兵盘问,急中生智,见路旁有一棵杨树,便指树为姓。官兵信以为真,遂放过他们。其它王氏族人闻之,亦纷纷易为杨氏,以避杀身之祸。自此,本族人中以王为姓,对外则称姓杨。 梨园世家 据《王氏宗谱》记载,杨小楼的祖父只谱名基旺,未言其它。
       《中国京剧史》中杨月楼条目下,蓝凡说,月楼父名基旺,为卖艺拳师。但在俞菊笙条目下,蓝凡又说俞氏幼从杨小楼祖父杨双喜习武旦。董维贤著《京剧流派》一书中,亦说杨月楼父为武旦杨双喜,俞菊笙幼时曾从其习武旦。曲六乙在《杨小楼艺术评论集》中说,小楼祖父大刀杨二喜,为老徽班武旦演员,长于拳术,善用器械,还说戏曲舞台上的"耍流星",杨二喜始创。《杨小楼评传》作者周志辅(即周明泰),曾与杨小楼有过交往,亦说杨小楼的祖父名杨二喜,是唱武旦的,以耍大刀片出名,绰号"大刀杨二喜"。《京剧知识词典》中亦说杨二喜为武旦演员。据此看来,杨二(双)喜是否即宗谱中的"基旺"?一为艺名,一为族名?有待进一步考证。
       杨月楼之父,生于嘉庆末年(1820),以卖艺为生闯荡江湖。当年杨氏手推独轮小车进京,车上一边是刀枪把子,一边便是童年的杨月楼。父子在天桥把式场摆摊卖艺。恰被居住在天桥忠恕里的"奎派"老生创始人张二奎发现,张为杨氏技艺所惊。遂聘杨氏为忠恕堂的武戏教师。时张二奎的弟子俞玉笙正习武旦,自此科班的武技,均委杨氏传授。后俞因体魄魁伟,遂改习武生,更名俞菊笙。杨氏甚得张之器重,深感知遇之恩,遂令子月楼拜在张氏门下。
       杨月楼(1844一1890)谱名久先,习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幼入张二奎之"忠恕堂"习武老生。排名玉楼,与俞玉笙、陆玉凤、沈玉莲、程玉翠同科。由于杨父与张师的精心培养,杨、俞二人技艺出众,成为张二奎的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
       杨月楼于咸丰末年师满出科,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曾收过几名弟子,均未成名。杨于同治末赴沪演出,时年约30岁。正值盛年,文武兼备,长靠短打皆精。尤以《安天会》之悟空,出台能翻一百零八个筋斗,一炮而红,轰动了上海滩。" 月楼面阔耳大,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以演《四郎探母》著称,"同光十三绝"画像中,有其所饰杨延辉像。其它如《打金枝》、《金水桥》、《回笼鸽》、《五雷阵》、《取荥阳》、《牧羊圈》、《捉放曹》、《桑园会》等均继张二奎衣钵。《安居平五路》、《镇潭州》、《群英会》、《取南郡》、《御碑亭》等,按程长庚戏路,而《定军山》、《阳平关》等,则宗余三胜。
       杨小楼乳名三元,为月楼之三子,幼随父学艺,8岁入杨隆寿的"小荣椿"科班(位于今铁树斜街)习武生,排名春甫,与叶春善、刘春喜、郭春山、冯春和、程春德(程继先)、郭际湘(水仙花)、谭春富(即谭小培)等,均为该科学生。13岁小楼父病故,便以嘉训名寄居大外廊营义父谭鑫培府中,1887年"小荣椿"班宣告解散,杨小楼未及满科,便结束了学艺生活。
       杨小楼坐科之时,经杨隆寿、姚增禄、茹莱卿等精心培育,根底极其扎实。当时看功教师为武净范福泰(范宝亭之父),基本功训练极严,小楼亦刻苦勤奋学艺。向杨隆寿学了《石秀探庄》、《武文华》、《蜈蚣岭》、《八大锤》等剧。杨体魄高大,唱武戏没有身材适合的配角,仅演一般角色,被讥为"象牙饭桶",在班内颇遭白眼。为提高自己的技,请朱玉康、丁连升说戏,并经常与迟月亭、范宝亭、阎岚秋等切磋技艺。寄居谭府曾得到鲍吉祥指点,校正唱念字音,辨尖团字,又得傅荣斌操琴调嗓,技艺大进。谭氏又亲授《战宛城》,这出戏杨小楼演出是宗谭的。并请王福寿传《状元印》。当时俞菊笙的武生戏正盛极一时,凡俞演出,杨从不轻易放过,临场观摩默记在心。光绪二十二年(1896)小楼搭双奎班,杨隆寿、俞菊笙均在此班,小楼受益甚丰。俞念及杨的祖父是自己的蒙师,便另眼看待。某日俞演《挑华车》,派杨以三元之名扮黑风利,使杨与俞亲自交手,可谓亲传亲授。光绪二十六年(1900)杨拜在俞氏门下,甚得俞之器重,又亲传《铁笼山》、《艳阳楼》、《金钱豹》、《挑华车》等俞门独有的剧目。

[ 本帖最后由 玉芙蓉 于 2010-3-19 17:15 编辑 ]

TOP

看帖有感

      杨小楼(1878一1938)为"同光十三绝"之一杨月楼之子。“同光”,应为“同治”、“光绪”两个朝代的简称。此时正值慈禧专权的年代。慈禧最喜欢看戏,尤其喜欢杨小楼、谭鑫培的戏。
    读到“杨体魄高大,唱武戏没有身材适合的配角,仅演一般角色,”之处,不禁联想到京剧大师马连良之女马小曼,也是因为刚满十一、二岁身材即达1.6米而找不到配戏的角色,学戏连跑龙套都不成,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