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张爱玲与蹦蹦戏

张爱玲与蹦蹦戏

张 爱 玲 与 蹦 蹦 戏        (作  者  侯福志)            
                                
       张爱玲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她的童年是在天津英租界度过的,天津人石挥曾经在她所写的电影剧本中担任角色,她在香港上大学时有一位同宿舍的同学是天津人。令笔者没想到的是,生活在大上海的张爱玲,竟然还很欣赏天津人演出的蹦蹦戏(评戏)。
       1928年,年仅14岁的天津评戏演员朱宝霞带班首次进入上海,打破了江南舞台上长期没有评戏演出的状况。长达半年多的演出,轰动了上海滩。到了1935年,由天津走出去的另一批评戏演员白玉霜、爱莲君、钰灵芝唱红上海滩后,评戏这个新兴剧种便在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城市争得了一席之地。但到了上世纪40年代,由于日本的侵略,上海的文化市场极为萧条。评戏也和其他许多剧种一样跌入低谷。
       1944年,曾有一个时期,张爱玲对评戏颇感兴趣。一直想找个伴儿一同去观赏。但当时的上海社会,评戏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稍有文化的人是不愿去看的,张爱玲亦“不好意思张口”。后来发现有一位老太太和自己是同道,但“她家里谁都不肯冒暑去看朱宝霞”,于是张爱玲便陪她一道去看了一场评戏。
       那一天上演的是朱宝霞的《井台会》。《井台会》又名《李三娘》、《白兔记》。说的是五代时,有一名为刘知远的人去投军,其妻的兄嫂逼其妻李三娘改嫁。李三娘不从,被逼推磨、汲水,受尽折磨。李三娘在磨房产下一子,起名叫咬脐郎。其嫂夺其子投入河中,为窦老所救,护送至汾州。咬脐郎长成后,有一日出猎,遇李三娘于井台,代其寄书给刘知远,此时刘知远以军功为节度,看信后方知李三娘为己妻,易服回家在磨房相会,擒李洪义夫妇(其妻兄嫂),一家团圆。
       据资料介绍,朱宝霞在饰演李三娘一角时,吸收了民歌的旋律,首创唱腔“十三咳”,委婉动听,粗犷奔放,荡气回肠,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因之,《井台会》亦成为朱宝霞的保留曲目。
       吸引张爱玲的不仅是朱宝霞的演技,处于战乱时期的张爱玲同时很欣赏李三娘的顽强,她在《<传奇>再版的话》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扮作李三娘的一个北方少女,黄着脸,不擦一点胭脂粉,单描了黑黑的两道长眉。挑着担子汲水去,半路怨苦起来:虽然不比王三姐……”“将来的荒原中,断瓦残垣里,只有蹦蹦戏花旦这样的女人,她能够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到处是她的家……”
                                        文章来源:天津老年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