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戏苑评坛一枝花 金园桃李一奇葩 记"金{开芳}派"得意门生张晖

戏苑评坛一枝花 金园桃李一奇葩 记"金{开芳}派"得意门生张晖

                            戏苑评坛一枝花 金园桃李一奇葩 记"金{开芳}派"得意门生张晖

                                                          原创: 戏曲之窗 戏曲之窗
   

                                                 [我与名人没有约] 第31期  赵顺起 原创

        一.“金派"的渊源和特色
       金开芳,评剧鼻祖成兆才同时期的评剧奠基人之一,他与成兆才、月明珠成为“警世戏社”的主要代表人物。月明珠谢世后,他担当了“警世戏社"的头牌旦角。他是经历和见证“唐山落子”、“奉天落子” 、“平腔梆子戏”、“蹦蹦”、东西路评剧全过程的评剧老艺人,是第一代评剧男“花旦”,也是最早创立评剧艺术流派的艺术家之一,可谓是评剧创始元老矣!
       毋庸置疑,他创立的评剧“金派”艺术,把“唐山落子"、皮影和“二人转”有机融合,具有土腥味、接地气,古朴醇厚,气息浓郁之特质。它土生土长,雅俗共赏,猛听起来,干巴巴,细品起来,很有嚼头。金开芳是评剧"花旦"鼻祖,他博采众长,创造出评剧花旦一系列表演方式,尤其是"台步"的运用。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对评剧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在辽宁省戏校担任副校长期间,对评剧教育事业和“金派"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金开芳因时代原因,以演传统戏为主,其人物个性鲜明,感情充沛洒脱,独具艺术特色。他不仅是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戏曲教育家。他创造的一套“早发现、早培养、早登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广为赞扬。很多当时很有声望的艺人和演员都曾向他讨教过。如:最早期的评剧女演员花莲舫、李金顺、鑫艳玲、菊桂舫等。当代评剧大师级名流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等也受到过金老不少的影响,笔者这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张晖,就是建国后金开芳用“三早”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得意门生。
       金开芳桃李满园,弟子、学生众多。其中,早年的弟子有:李小舫(李岱)、筱桂花、夏青、韩少云等,都曾红极一时,有的又创立了新流派。随着金开芳先生和早期的弟子们相继去世,“金派”处于青黄不接,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局面。好在还有健在的弟子、再传弟子和当年金老的学生们在默默无闻地传承着,给“金派”艺术带来光明和希望,张晖先生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
       谈到“金派”的现状,张晖先生感到并不乐观,甚至为之担扰。她呼吁各级、各届应重视、抢救、振兴“金派"艺术,也决心牢记恩师之寄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毕生的精力继续为传承“金派”艺术尽自己微薄之力。她还委托笔者,借此一角,欢迎更多的中青年评剧演员、票友加入到“金派"的大家庭里来,同筹共济,把“金派"这个雅俗共赏的评剧艺术,代代薪传,发扬光大。

          二、张晖在金开芳老师跟前学戏
       张晖,原名张秀琴。中**员,一九四八年出生于辽宁海城,鞍山市艺术创作研究所研究员。 张晖从小酷爱评剧,八岁就能唱“祥林嫂”,一九五九年,在全省五百名考生中,以前十名的佳绩考入辽宁省戏校评剧科,学习评剧。
       在校六年间,得到了评剧奠基人之一金开芳先生的亲授,学演了《花为媒》《朱买臣休妻》《王二姐思夫》《马寡妇开店》《占花魁》《窦娥冤》等传统剧目。
       毕业后,分配到海城评剧团,在“样板戏"盛行的年代,又到营口市“样板戏学习班",并改行学演京剧老旦,一晃七度春秋。一九七八年调入鞍山评剧团任主演,工刀马、花衫。先后排演过《苏小妹三难新郎》《清宫秘史》、《吕布戏貂婵》、《对花枪》、《杨八姐巧取金刀》等戏。八十年代中叶,因腰椎病,惜别了舞台,调入鞍山市艺术研究所做戏曲理论研究工作。
       张晖经过六年在戏校跟金开芳先生学戏,通过金先生言传身教,得到了“金派”艺术真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为了她步入演艺生涯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演技手段和艺术财富。 作为评剧最早创立的流派 之一“金派",我认为,其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生活气息浓郁。其二,人物鲜活,感情充沛。其三,表演诙谐洒脱。他把戏曲“四功五法"的分解法综合为:心到、眼到、手到、声到,声与形的浑然一体,声情并茂,视觉与听觉为情的完美统一。换言之,古代艺人的《明心鉴》中所总结的“喜、怒、哀、惊现于面,欢、恨、悲、竭发于声",正是“金派”艺术特点和风格。
       张晖在戏校跟金开芳学戏六年,亲身得到了金老师的教诲,打下的基础很深,学到的技艺很瓷实。她在校期间,就已崭露头角,尤其在剧团里的多年舞台演出实践中,上演、传承了“金派"很多出戏码,真正学到了精髓,继承了精华,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成为金开芳先生位数不多的得意门生,在评剧界享有很高声誉。
       张晖在谈学习“金派"表演艺术中体会到:“老师教我们走各种台步,从人物出发,根据人物,有不同的走法。如常用的小碎步,不是一步步地走,而是半步半步地走,不只是腿在往前走,而是全在腰上的劲儿。各种台步都是腰上的劲儿走出来的。体态呈现古代缠足女人,那似风吹柳技摆动婀娜多姿的美态。老师教我们专门练腰功,左摆右摆,练好了腰功才能演老师的戏。我学小碎步时总走不好,老师还特意给我加一班练,练了很久才勉强过关。”难怪看了张晖的戏后,她表演中的那个“步法"那样娴熟、灵动、好看。

TOP

       三、她塑造的角色个个栩栩如生
       “金派”表演艺术独树一帜,在唱腔上,他的"疙瘩腔"、"真假声"、“掏板"、"快二六板”很有特点,真假声结合及各种气息、板式的运用。在表演上,他的步法,“快步、碎步、俏步、横磋内抬步、横磋扭步、踏提蹬步”轻盈洒脱、十分别致。另外,他利用细致入微的眼神表现人物“媚眼、羞眼、美眼、笑眼、秀眼、眯眼、瞟眼、喜眼、乜眼、呆眼、怒眼、刁眼、瞪眼、傻眼、楞眼、惊眼、对眼、疯眼、转眼、撇眼、挟眼”等,使人物更加鲜活灵动。张晖通过多年在老师跟前学戏,曾得到了真传,很娴熟地掌握和驾驭了“金派"的精华,并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就,九十年代初,在鞍山还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出,上演了"金派"优秀精典传统剧目<<花为媒>>中"坐楼、观花"和《朱买臣休妻》中"休妻"一折的两个折孑戏,在传承“金派"艺术方面又有独到之处。
       1993年以来,张晖老师先后给我寄来他当年举办专场演出的录像带,里边是她演唱的《朱卖臣休妻》《花为媒》两出折孑戏、还有金开芳先生的原版唱段光盘、金派剧目《珍珠衫》和她最近在微信中发给我的《王二姐思夫》等几个教学音频,反复聆听了多遍,被她的声腔、演技所感染,也被她无私传承、敬业教学的奉献精神所感动。
       她在《朱卖臣休妻》中饰演的崔氏,图小惠、爱虚荣,嫌贫爱富、刁泼狠毒,对丈夫冷酷无情,最后逼丈夫写休书,这出戏采用以“花旦"为主,人物内隐外露,虚实相生。在演唱上,采用巧俏的“二六"、“快二六"、“掏板”等,节奏紧密,一句接一句,几乎没有过门,要一口气唱完,很吃功力。她运用自已过硬的气功和嘴皮子功夫,一气呵成。在表演上,她手一指、眼一瞪、嘴一撤、脚一跺,再加上小碎步,抖肩、扭腰、举手投足和情绪万变的眼神,以及夸张而不失真的生动表演,把崔氏这个刁钻狠毒的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也把“金派”艺术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
       《花为媒》中的张五可,也是“金派”经典剧目中的另一类鲜活人物形象。张五可,不同于一般府邸子小姐,她一方面娇嗔、任性,另一面又爽朗、欢快。张晖从人物出发,在表演中,把张五可这个人物所表现的高兴、矜夸和丰富优美的身段,掌握的恰如其分。尤其“跑楼"一折,右手虚拟扶楼梯,左手提裙,运用一连串轻盈、洒脱自如,舞扇、整妆、提鞋、抖肩等表演跑下楼来,从提鞋到下楼,身段优美,窈窕秀丽。再加上一双传神的大眼晴,把一个天真活泼,纯洁无暇的少女那鸟儿出笼般的心境表演的活灵活现。
       综观张晖《朱卖臣休妻》《王二姐思夫》《马寡妇开店》《花为媒》等戏,她准确掌握了金派“轻快、俏皮、跳跃、活泼”的艺术特色,并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自己“粗犷质朴、洒脱俏丽”的独特风格,成为“金派”百花园中一颗闪耀的明星。她虽与“梅花奖”无缘,但,不是梅花胜似梅花。她己成为“金派"艺术的象征和希望。

       四、她是评剧“金派"艺术研究专家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九十年代初,张晖因练工和演出落下了个腰椎病,无奈惜别了她衷爱的舞台,调任市艺研所任研究员,专门从事戏曲理论研究。
       几十年来,她手不离笔,辛勤耕耘,忍受着严重的腰椎病的疼痛,四处调研、采风。她第一个研究选题就是“金派”艺术的课题,她根据自己六年来,跟金开芳老师学戏的切实感受,把在校期间学习中的笔记,和“金派"经典剧目及唱腔特点,作了系统整理、归纳,分析、研究,把这理论联系实际所取得的成果,经过日日夜夜的辛勤耕耘,撰写和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金派”专题的学术文章。其中有:论文《金派的花旦台步》获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浅析戏曲表演程式的改革与扬弃》获省论文年会一等奖。《辽宁文化改革与发展》获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历史使命全国理论研讨会二等奖。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届评剧艺术节,并发表演讲《别具风采》。
       并著有《金开芳艺术研究》,尤其《我在金开芳老师跟前学戏》一书,她怀着对恩师金开芳深切怀念之情,通过回忆向老师学戏的往事,以自己在艺校跟金老师学戏的亲身经历,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分析总结了“金派”艺术特色,总结了她在《朱买臣休妻》等四出“金派"经典剧目的学习体会,充分展现了金开芳表演艺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向读者展现了金开芳先生德艺双馨,为评剧事业奋斗终身的高贵品质和风尚,是一本难得的戏曲教科书。为传承评剧和“金派"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这本书,张晖在书的后记中这样写到:“我既己许身评剧,就决不离开评剧。千难万难也要迎着困难上。我只有一个凤愿,就是将金开芳老师传授给我的几个代表剧目,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地落实在文字上。以便人们切磋、研究,也不枉金老师精心传教我六年之苦,几十年之劳。”
       该书由箸名戏剧家张庚题书名,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作序,箸名戏剧理论家刘乃崇题诗赞誉。高占祥在序言中写到:“张晖为了振兴评剧事业,为了纪念金开芳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写出这本<<在金开芳老师跟前学戏>>。讲述了自已向金老师学戏的切身感受,疏理了金老师的艺术特点和教学方法,记录了金开芳待人接物的人格和艺德。对艺术家和戏曲教师都有启迪作用,做了一项有益和有意义的工作。"

TOP

       五、她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
       张晖是我二十多年来一直十分敬重的艺术家和大姐。我俩相识,是在九十年代初。当年,我在《中国戏剧》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我在金开芳老师跟前学戏》的文章,拜读后,对“金派”和作者的文笔很好奇和敬佩。出于对“金派”艺术的关爱和探究,不久后,我上书张晖老师向其讨教。没想到很快收到了她的回信,更出乎意料之外,张晖原来是个女性,而且语言亲切,彬彬有礼。钢笔字写很帅气,颇有书法家的风范。之后,我们有了书信往来。其中,有一封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沉思。
       她在信中说:"在剧团,当时提出"生死由之"的大环境中,团里有的演员去卖盒饭,名震山城的“小麟童”、一级演员到只有十几个人的歌舞队当导演,正当好时光的我要离开舞台了,我们的戏曲事业,评剧的前途和“金派"艺术就此拜拜了.....”、“我的愁肠向谁说,我是一个不满足的人,我不喜欢没有追求,没有拼博和不求进取的人,可能是我一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怕是难己改掉了......”
       这封信,让我对当时的戏曲形势和她的处境感到担扰,更为“金派"后继无人而忧虑。在今后很多书信交往中,我们有了更多了解、共呜和探索。半年后,我们在北京著名戏剧理论家刘乃崇家中见了面。不仅领略到了这位东北黑土地上走出来的戏曲明星之风彩,更对她那东北人的真诚、爽朗性格所敬赏。
       这次会面,虽时间不长,但打开了我们艺术交流的窗门,对“金派”的探索似乎有了更多的话题,从此,我和张晖老师、刘乃崇、蒋健兰夫妇都成了很好的朋友。一九九五年,我在石家庄举办《赵顺起收藏梨园名人书画展》时,张晖老师特意给我寄来贺幅,以表祝贺。
       两年后,刘乃崇、蒋健兰夫妇去山西临份调研,在回京途中,专门中途下车到石家庄。他在我家坐客时,又给我介绍了张晖姐的学艺成才的一些情况。刘乃崇在金开芳七十华诞纪念会上讲话中,对金开芳及张晖给予了很高评价,并赋诗一首:“金门弟子忆师恩,深感严格与认真,勤学始能言创造,青年应记语谆谆。”
       我与张姐虽然二十多年不见,但一直保持着联系,张姐还时常给予我很多关照和鼓励,她给我的很多文字和语音留言,我一直收藏。几年前,她馈赠我的书画墨宝,一直珍存,也成为我们友谊的见证。在我心目中,她既是我的良师益友,又是我的大姐。 如今,张姐已步入古稀之年,没有了昔日的争强好胜,但仍风光依旧,风度翩翩。她做人很低调,从不张扬,当提到过去的风光时,总是一笑了之。但是,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虽身体不佳,对生活充满着阳光,对恩师和评剧充满感激之情,对党对祖国充满无比热爱。
       退休后的张姐,生活很充实,几年前,还上了老年大学,学习书画,练就一手好书画。目前,她一直坚持在做两件事,一是,精心照顾患病的军人丈夫。二是,抽出时间教那些登上门来学戏的戏迷票友们。

       六、张晖德才兼备 德艺双馨
       张晖坐科评剧,善长“金派",主工“花衫"。由于她在艺校长达六年的全面系统地学习,练就和打下了扎实的功底。因此,她的戏路很宽。不仅能演大家闰秀、佳人“碧玉”,还能演善良贤惠的传统女性,不仅能刻画《清宫秘史》中珍妃等雍容典雅的人物,也能驾驭《第二次握手》里叶玉涵现代知识女性。而且在“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年代,成功饰演了《红灯记》中的李奶奶,《龙江颂》盼水妈等,在“老旦”行当中卓有成就。
       再有,张晖天资聪明,模仿力极强。1991年全国广播剧中,她在《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中,分别饰演三个不同性格的女人。而且在念白中,采用三个不同地域的方言,在演唱中,又采用了三个不同艺术流派,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境地,并以骄人的成绩,荣获一等奖。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曾先后介绍过她的艺术成就,播放过她的唱段。1992年在鞍山成功举办"金开芳表演艺术传统剧目展演专场"演出,张晖得到了专家们一直赞扬和好评。
       去年,有位朋友找到她,说是要去参加央视“星光大道”并作才艺展示,想求张姐为她创作一段评剧。张姐欣然答应并很快创作出来,她把试唱的录音发给了我,我认真听了多遍,视觉到非常好听。戏词是这样写的:“欢聚一堂喜气洋洋,星光大道走出来我这东北红装。热爱生活,对艺术心中向往。小春红、张五可、更爱巧儿聪明姑娘,东北的高跷、秧歌扭的美又浪,二人转的手绢、扇子一甩还绕房梁,水墨丹青我把才艺展,画一个金鸡三唱迎朝阳。”小小一曲,展示了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才华,也再现了她一个退休后戏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TOP

更值得一提的是,张晖老师原本身体并不好,但她对戏曲尤其对"金派"艺术始终充满激情。退休之后,一方面仍笔耕不断,一方面热心教学生。对登门学戏者,来之不拒,把客厅当课堂,在自己家中耐心教学生。很多学生受益良多并小有成就,有个网名叫"流水"的就是第一个登门求学且突出的一位青年一代有志之近日,笔者通过微信采访了"流水"同学,他这样写到:"评剧"金派"表演艺术,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独具魅力。张晖老师作为金老的得意门生,在表演、演唱方面颇有乃师之神韵。天公眷我,幸遇良师。能在张老师跟前学习,得到她的教诲,是我一生最大荣幸。张老师低调做人,无私教戏,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一直影响着我。我在网络上一直传播推介"金派"艺术,就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一代人,能够喜欢、关注"金派"艺术,使之发扬光大。
       近期,笔者与张晖老师在微信上作了亲切交流,她很健谈的给笔者道出了自己的心声:"非常感谢您和喜爱"金派"的朋友们对"金派"的关爱,金开芳做为与成兆才同时期的评剧创始人之一,是评剧最早创立的艺术流派,为评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我做为金老六年科班亲授的学生,倍感骄傲,理应也一定要责无旁待,毫不保留地把"金派"艺术传承下去,为传承和发展"金派"艺术奉献自己的一份责任和爱心..."
       在谈到具体传承时,她满含深情地说:"这些年,我把我从金老跟前学到的东西,在网上广泛传播,积极与戏迷票友们互动。一方面,一句句教唱"金派"传统经典剧目的唱段,一方面,对"金派"的演唱特点、气口、板头、韵味和特色传授给学员。让我感动的是,学员们很多是年轻人,而且学习特别刻苦,很快学会了《花为媒》《朱买臣休妻》《王二姐思夫》《井台会》等唱段,让我感动的同时更看到了"金派"的希望。我决心在有生之年,把自己学到的"金派"艺术的精髓,通过各种形式传承不去,报师之恩,报效祖国。"

TOP

       最后,用著名戏剧理论家刘乃崇、蒋健兰夫妇为张晖赋的一首诗作为结束语:
       学艺金门早有成,歌台留得晓莺声。
       逼休刻画三分木,开店精描七种情。
       难舍舞衫遗锦绣,愿濡彩笔写瑶琼。
       晨昏不息抛心力,一往无前带月耕。
       张晖同志,评剧奠基人金开芳先生高弟。学而有成,中年告别舞台,忆金派艺术,勤而不辍,诗以赠之。

       ***《戏曲之窗》十条建议***
       金开芳与成兆才、月明珠同为评剧创始人,他也是评剧"花旦"第一人,是最早创立的评剧旦角流派的老艺人。他创立的"金派艺术",在我国评剧史上举足轻重、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历史的变迁,"金派"艺术青黄不接,令人担忧。<<戏曲之窗>>旨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戏曲艺术,也是想通过这期写张晖的文章,引起、提振有关部门和戏曲工作者及戏迷票友们对"金派"的关注和信心,抢救、传承、繁荣、发展"金派"艺术。
       一. "金派"艺术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派"弟子{学生}申请非遗传承人。
       二. 设立"金派"艺术传承基地,有关单位申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金派"艺术人才培训班。
       三. 召开"金派"艺术研讨会、学术论证会、学习交流会等。
       四. 举办纪念金开芳120周年华诞、"金派"艺术专场演唱会等活动。
       五. 支持、鼓励"金派"弟子{学生}收徒,培养"金派"后继人才。
       六. 成立"金派"艺术研究会。
       七. 电视台、电台、戏校设立"金派"艺术专题讲座。
       八. 抓紧请"金派"弟子、学生和了解"金派"的老艺术家<口述>传承,并将<口述>资料著书立传。
       九. 建立金开芳戏曲博物馆。
       十. 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金派"艺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