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马 泰

马 泰

马泰(1935.3-2004.3.6),评剧生角。生在一个回族家庭,北京市人。
       马泰--简介
       马泰,中国评剧院生行演员,祖籍北京,回族。他曾向京剧名家侯喜瑞、裘盛戎学艺。1954年入中国评剧院拜张润时为师学评剧。
       马泰音质浑厚圆润。他擅长于把评剧的润腔技巧和其他剧种、曲艺、民歌等演唱方法结合起来,他与音乐工作者共同研究,创造了不少新的唱腔。
       马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脱颖而出,先后塑造了数十个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著名的代表作及人物有:《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夺印》中的何文进,《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南海长城》中的区英才,《阮文追》中的阮文追,《评剧皇后》中的李长生,《米酒歌》中的陈广均,以及《孙庞斗智》中的孙膑等。
       马泰--经历
       1942年至1950年在立达中学读书,1952年至1953年在北京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及中央电影学校学习,1954年参加中国评剧团,翌年改为中国评剧院工作,直至退休。
       马泰师承评剧艺人张润时先生,1955年在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莲率领下与一批青年演员深入工矿演出。马泰与喜彩莲合作演出了《怀乡梦》、《小借年》、《马寡妇开店》等剧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先后主演了《夺印》中的何文进,《金沙江畔》中的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向阳商店》中的刘宝忠,《阮文追》中的阮文追,《钟离剑》中的勾践,《孙庞斗智》中的孙膑,《李双双》中的孙喜旺等。他那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表演及演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广大观众的赞誉。众多优秀唱段在老百姓中广为传唱,久唱不衰,如:《夺印》中“水乡三月风光好”“我良言苦口将你劝”;《向阳商店》与魏荣元先生的联唱“咱兄弟三十年前学徒把苦日子过”;《金沙江畔》中“高原风景极目望”等等。
       马泰先生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求新,在新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思想创作演唱了“评剧男生反调大慢板”。几十年的舞台实践,马泰先生演出了大小古今80余出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和表演风格,评剧也因有了马泰、魏荣元等一批杰出的男生艺术家,结束了解放前以女演员为主的“半台戏”的局面。评剧男生挑大梁唱主角,拓宽了评剧的表现题材,为评剧艺术增添了新的光彩。凡字调大慢板《四季长青》中的“傻子歌”;《阮文追》中的“故乡歌”,“正气歌”;《成兆才》中的“瞎子歌”等,在演唱风格上情真意切,韵味十足,得到内外同行的首肯。
       马泰—主要作品
       马泰先生在1963年华北调演中在《会计姑娘》、《向阳商店》剧目中荣获表演奖;在《米酒歌》、《成兆才》、《评剧皇后》、《红白喜事》等剧目获北京市表演奖,其中电视剧《红白喜事》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鹰象奖。
       在音像制品上还灌制了《马泰唱腔选》、《中国百名艺术家唱腔选》、《马泰专辑》等音像带。
       鉴于马泰先生对评剧事业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列入《中国现代艺术家传》、《中华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辞典》、《北京名人录》。
       马泰先生热心扶植后人,艺术上从不保守,几十年来先后收学生20余人,其中有黄兆龙、李惟铨、陈志刚、张文鹏、石家庄赵丽华、萧力军、杨春立、尹国立等。
       马泰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特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剧协北京分会艺委会主任,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唱片总公司艺术顾问,原中国评剧院副院长,中国评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马泰--职业生涯
       马泰,为国家特一级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民族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会长。马泰自幼酷爱京剧、曲艺和电影艺术,1953年考入中央电影学校(今北京电影学院),转年调入中国评剧院,曾任中国评剧院副院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评剧舞台演出生涯中,马泰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历史人物和当代工农兵、知识分子的英雄形象,并开评剧之先河,使评剧男演员上升到主角地位。马泰师从前辈评剧名小生张润时,在50至60年代中期,连续主演了《夺印》、《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向阳商店》等很多经典评剧,成为评剧马派艺术的创始人。中央电视台曾编辑录制了长达7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马泰与评剧男声唱腔》,1998年还出版发行了《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全盛时期的精彩选段》CD及VCD。
       从小听“话匣子”长大的人,恐怕没有不知道马泰的。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马泰的评剧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各省市电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人甚至戏称那时的“话匣子”简直成了“马家电台”,马泰的角色也是脾气、秉性、古今各异,从《夺印》中的党支部书记何文进、《金沙江畔》中的红军师政委谭文苏、《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李双双》中的孙喜旺,到《马寡妇开店》中的狄仁杰、《朱痕记》中的朱春登、《小借年》中的王汉喜、《孙庞斗智》中的孙膑、《钟离剑》中的越王,唱活了上百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成为红极一时的演员。12年前,在中国评剧舞台上驰骋了近半个世纪的马泰从中国评剧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这位对戏迷来说已经久违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现在忙活些啥?
       马泰—评价
       宝刀不老
       马泰可以说是宝刀不老,退了之后仍兼任着中国评剧院的艺术顾问。剧院每排一出新戏,他都是忙前跑后,真“顾”真“问”。唐山举办中国评剧艺术节,马泰作为评委亲临唐山,每天坚持看三场演出,一丝不苟地履行评委之职。近年来,为振兴戏曲艺术,保护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遗产,中国各大剧种都开始了“音配像”,马泰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评剧“音配像”的总策划,目前已录制完成了20余部经典评剧,其中包括马泰和小白玉霜演唱的《李双双》,马泰和小白玉霜、喜彩莲演唱的《小借年》等。
       尽管评剧比起鼎盛时代的五六十年代已经是时过境迁,但当年“话匣子”时代声名赫赫的马泰到了今天看电视的时代,仍然心系评剧事业。马泰坦言,如今戏曲不景气,有受电影、电视等其他文艺形式冲击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戏曲节奏慢、词曲难唱等自身的原因,一出戏要是演唱下来,就连专业演员都要学很长时间,比如《钟离剑》,唱段中的一个甩腔22个小节。马泰说,其实评剧是市民文化,它的特点可以概括成8个字,即通俗易懂,字正腔圆。在五六十年代“红火”时,跟现在的流行歌曲差不多,好听好唱好学,谁都能哼上几段:“水乡三月风光好……”说着说着,马泰竟亮开了嗓子,唱起了《夺印》。
       人生如戏
       评剧流派纷呈,但马泰之前的评剧舞台却一直是旦角一统天下,由于剧本大多局限在表现伦理道德、劝人学善等题材,小生、小丑一般仅仅作为陪衬,因此走红的多为女演员。1954年,19岁的马泰调进中国评剧院。当时正值戏曲改革之时,评剧男声唱腔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凭借英俊的扮相、浑厚洪亮的嗓音,马泰为评剧舞台吹进一股阳刚之风。他首开评剧先河,使男演员突破“禁区”,一跃升为主角的位置,连续主演了《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等一批大戏,并以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成为评剧马派的开山鼻祖。
       正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二十来岁就已经大红大紫的马泰,“文革”中突然成了“黑线”人物,命运自然也来了个大起大落。那时,他已带了不少弟子。一天,来了一个学生,对马泰说造反派让写大字报,揭发批判他,想商量写点啥。“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吧?”正在受到冲击的马泰当然不好说什么。第二天,大字报果然糊到了墙上,标题是一行醒目的大字“看马泰如何腐蚀青年”。马泰不由得一惊,再一细看,又禁不住偷偷乐了,原来里边写的是他带弟子吃鸿宾楼的事。
       如今,马派弟子遍及全国,忆及往事,马泰感慨万千。他说,学戏不易做人更难,他教学生始终信奉的是先谈做人后谈戏。马泰认为,好演员首先要有艺德,也就是演员的修养,其次才是演技。演正面人物,演员台上台下应该是统一的,即使演反面人物,演员同样也要有修养。
       横“书”妙趣
       马泰的评剧享誉大江南北,他的书法也堪称一绝。影坛谢添的“倒书”和马泰的“横书”,被戏称为一个“倒行逆施”、一个“横行霸道”而早已传为艺坛佳话。马泰说他写“横书”的灵感是70年代末和谢老一起参加一次笔会。那天,李苦禅、许麟庐等许多大画家在场,丈二匹的宣纸铺好后,书画家们洒墨挥毫,最后只剩下他和谢添笔墨未动。既然是众人合作之画,不写点啥哪成?马泰急得满头大汗。临了,谢添想出了个主意:“我正着写不过人家,我倒着写!”马泰闻听大受启发:“对,您写倒书,我写横书。”于是,打那时起,马泰就像着了魔,曲不离口之外,又多个笔不离手的嗜好,苦练起书法。
       马泰说,没承想这横书如今已练了20多年了,闲时写写字不仅能修身养性,而且其乐融融。马泰的闲章也颇具情趣,一方“妙趣横生”,将横“书”尽藏其中;另一方闲章则索性来了个直接概括:“无门吾派,莫怪墨怪”。在马泰的家中,几乎随处可见他挥毫横书的书法作品,其中悬挂在他的书房“一笑堂”墙壁上的几行遒劲有力的字迹尤其耐人寻味:“头不高昂背不躬,免去横眉与奉承,何须笑脸迎接送,但凭才华过一生”。马泰说,他写的书法作品中,大多都是他自己的人生感悟。几十年的从艺生涯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他认为人一定要活出自己的价值:“人不能只为一个钱字,一个人是1,他所挣的钱是1后面的0,哪怕你挣10000000,1一倒就全是零。”
       马泰—逝世
       在北京的一座清真寺里,因患肝癌病逝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先生安睡在一间厢房里。袅袅的青烟中,人们仿佛又听到了“水乡三月风光好”、“高原风景极目望”那一段段令人陶醉的优美唱腔,仿佛又看到了何文进、谭文苏、杨晓冬等一个个充满浩然正气的舞台形象,只是马先生再也不会醒来,再也听不到观众热情的掌声和亲切的问候……
       马泰先生走得太突然了!他从检查出患病到去世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人们为一代评剧艺术家的逝去而感到惋惜,但同时也有些庆幸,他逝去得很安详。
       马泰是以男演员老生行当走上评剧主演地位的第一人,他和魏荣元等一批杰出的男生艺术家,结束了评剧在解放前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半台戏”的局面,极大地拓宽了评剧的表现题材,丰富了评剧的舞台风采。他先后主演了《夺印》、《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向阳商店》等一批红遍大江南北的剧目,塑造了八十多个性格各异的舞台形象,他和新凤霞、小白玉霜一道创造了六十年代评剧艺术的辉煌。
       尽管如此,马泰先生却从不张扬,谦虚、平易是他留给后人最多的怀念。马先生的徒弟黄兆龙回忆说,许多人都以为魏荣元先生是马泰的老师,其实从辈分上讲他们是平辈的,但马先生从不主动解释,他总是说,评剧男生唱腔是从魏先生开始的,我只不过将它又发展了一步!评剧艺术要发展不能计较什么辈分,应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几十年来,马先生先后收学生20多人,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评剧院团,成为振兴发展评剧艺术的重要力量。
       虽然早在九年前就已经退休,但是马先生的心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舞台,只要剧院有重大演出,必定有马先生的身影。中国评剧院的孙民说,马泰先生一直都是我们剧院演出的招牌。去年12月19日,他参加了剧院“评剧流派艺术演唱会”,一段“高原风景极目望”获得满堂喝彩,我当时还说,马先生的嗓子真是越来越好,越是高音唱得越从容。年三十那天,北京冷得出奇,可马先生依然参加了在城外诚家居广场举行的春节文化广场活动。今年2月7日在昌平影剧院的演出,是马先生最后一次登台,那不是什么大演出,只是一次最普通的“三下乡”慰问演出。
       “名利不过是过往云烟,能在有生之年排几出老百姓喜欢的戏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是马泰先生生前讲得最多的一段话,它是留给晚辈们最好的纪念。
       按照回族的习俗,马泰先生的遗体在北京回民公墓下葬。

TOP

爱马泰老师,没有理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