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大舞台 天津搭起来 [打印本页]

作者: 玉芙蓉    时间: 2011-2-12 10:37     标题: 评剧大舞台 天津搭起来

评剧大舞台  天津搭起来


                                    

天津青年报记者  沈  沂



       评剧有过很多名字,莲花落、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腔梆子戏、蹦蹦戏……那么评剧又是怎么被称作“评剧”的呢?“评剧和其他剧种不一样,并不是以地方名称——诸如京剧、豫剧、越剧——来命名的。”天津市评剧院国家一级编剧赵德明告诉记者,有人说,评剧是从说唱发展起来的,说唱就是评书、评弹之类,所以叫“评剧”;也有人说,评剧因为演了《聊斋》戏、《宣讲》戏,有评古论今的作用,所以叫评剧。
       最先公开使用“评剧”这个名称的人是白玉霜,她初到上海演出的时候,“评剧”还叫“蹦蹦戏”。白玉霜极不喜欢这个名字,便向外界宣讲,称“评剧”比叫“蹦蹦戏”更正确。白玉霜名满神州,她的名人效应让莲花落、蹦蹦戏迅速在全国有了统一的名称——评剧。
       但“评剧”这个名称并不是白玉霜创造的,因为早在这之前,一本《评剧大观》已经出版。那么“评剧”到底是怎么来的呢?1924年左右,李金顺、筱桂花等女艺人在天津红起来了,她们将自己的剧种叫做“蹦蹦”或是“平剧”。由于当时北京就叫北平,所以京剧也叫“平剧”,两个“平剧”自然就起了矛盾。天津有个戏曲改良社,由林默林、刘恩太等人主持,为了区别两个剧种,就建议李金顺在“平”字上加个“言”字旁,成为“评”。他们觉得这个字有讲法,评古论今,于是“评剧”就一锤定音了。
       初入天津被逐
       在评剧还没有被称为“评剧”的时候,它并没有得到天津的承认。作为一种被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评剧的前身——莲花落没有其他剧种那么命好,既不被平民百姓所热爱,也不被士绅官僚所追捧。莲花落虽然历史悠久,却被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为异端。
       莲花落本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两三人结伙,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或是管饭管菜,衣食有着。逐渐地,莲花落由单口发展为对口,由对口发展为拆出,日渐兴盛起来。
       1885年,津门文人张焘所著的《津门杂记》中记载:“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一日两次开演,不下十人,粉白黛绿,体态妖娆,各炫所长,动人视听。”当时在天津莲花落的班社很多,有乐亭的崔八班、丰润的孟光武班、滦县的赵家班……据赵德明介绍,此时的莲花落演员有任连会、东来顺(原名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原名杜芝薏)、李傻子(原名李春威)、东发亮(原名孙凤鸣)、东发红(原名孙凤岗)、开花炮(原名孙凤岭)、小金龙(原名张化龙)、仙动心(原名姚继威)、佛动心(原名张玉琛)、神动心(原名张来)、白菜心(原名白广洁)等人。
       莲花落虽然受到下层百姓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落子的艺术品位并不高。“当局瞧不起落子,指责它‘伤风败俗,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2年,直隶总督杨子祥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当时在天津演出的赵家班、庆顺班、义顺班、二合班、义合班等九个落子班无一幸免。
       再进津城变脸
       莲花落被禁止,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有的班社成员各奔东西,回家种田,也有的准备重整旗鼓。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人聚到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认为,必须对拆出戏进行改革,应编写大型整出戏。
       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同时,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
       成兆才所创建的“庆春班”为能争取官府的认可,又能得到合法的演出权利,从而能进入县镇和城市,想到借用大剧种河北梆子的名誉,以遮官府耳目,故将莲花落起名为“平腔梆子戏”。当成兆才意识到它已经蜕净了唐山落子的羽毛时,1915年,他率领庆春班杀回天津,准备“一雪前耻”。
       一起平腔轰动
       天津奥租界的晏乐茶园,是一个小型戏园子,不过容纳二三百人,庆春班准备在这里上演《老妈开口嗙》、《马寡妇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当人们听说绝迹天津十余年的落子班回来了的时候,纷纷前来捧场。当人们带着十年前的记忆来欣赏落子的时候,才骤然发现,它已是今非昔比。一时间,晏乐茶园的门前车水马龙,天天客满。“看月明珠去!”已经成了一句口头禅。这位“月明珠”后来被称为“评剧第一男旦”。
       不久之后,就连一向对落子不屑一顾的上层社会文人墨客,也从不去看到悄悄看、最后是大张旗鼓地看,并且赞誉有加。一位叫吕海寰的前清邮政大臣,成为庆春班的常客,还送去了一块题着“风化攸关”的牌匾,商界还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的贺幛。庆春班的票价也一涨再涨,由开始的3个铜子涨到了10个铜子。
       大师捧场喝彩
       庆春班的大获成功,惊动了当时正在天津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落子好在哪里?月明珠出色在哪里?于是他与当时以“三斩一碰”著称的京剧生角刘鸿升一同前往晏乐茶园,欣赏月明珠的演出。
       这是至今被老一辈评剧艺人称道的事情。当天上演的是月明珠的拿手好戏《杜十娘》,茶园里突然来了两个身着长衫、戴着墨镜、文质彬彬气度非凡的客人。梅兰芳刚一坐定摘下墨镜,便被眼尖的观众认了出来,戏园一时骚动,后台的月明珠也紧张得心头怦怦乱跳。成兆才安慰他说:“别怕,梅先生来看戏是瞧得起咱们,正好请他指教指教。”
       这出戏演得异常成功。散戏后,梅兰芳说:“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从此,月明珠在天津更加红火了。
       庆春平腔班的演出,扭转了天津观众对落子的偏见,一些原本鄙视“莲花落”的富贾豪绅也多来捧场,从此评剧因成兆才而名声鹊起。到上世纪30年代,天津的评剧班社发展到不下几十个,渐入鼎盛期。就连侯家后、南市、河北大街一带的坤书馆也纷纷聘请评剧艺人进馆教唱,使评剧更加普及。评剧于是向各地发展开去,最终成为全国的第二大剧种。天津是评剧从地摊演唱走向舞台、从冀东乡村的莲花落走向全中国的起点。而成兆才功勋卓著,使评剧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诸如《花为媒》、《牧羊圈》、《打金枝》、《杜十娘》、《人面桃花》、《玉堂春》、《马寡妇开店》及《金沙江畔》、《祥林嫂》、《夺印》、《向阳商店》、《包公三勘蝴蝶梦》、《占花魁》等。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种。
                              文章来源:《天津青年报》 2004. 2 . 24
作者: gxq    时间: 2011-2-13 15:34

真长知识
作者: xmff    时间: 2011-3-1 13:02

又多学了点知识
作者: 工行评剧    时间: 2013-7-18 15:43     标题: 长学问了啊!

对评剧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 13739737566    时间: 2020-12-17 09:29

受教,涨知识了。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