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衰败原因探析 [打印本页]

作者: zhaoyingli    时间: 2011-4-19 15:12     标题: 评剧衰败原因探析

     作为老一辈的评剧艺术家,也许他们并不在乎获得什么奖项,他们更在乎的是评剧未来的发展。这次宇扬和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联合举办的评剧表演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活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盘活评剧资产,整合评剧资源,充分肯定了老艺术家们为评剧事业所作的贡献,给低落的评剧界注入一针强心剂。这不禁使我又陷入了对评剧衰败的深思。当前评剧异常衰落的今天,不由地使人一遍遍反思,试图探求出拯救评剧的良药。目前,谁能真正把脉评剧衰败的症结,我们不得而知。评剧专业人士的无作为只能使评剧更快地走向死亡的边缘,他们在想什么?准备做什么?对于未来评剧的走势有何看法?等等,我们不得而知。似乎,他们总是和戏迷观众离得原来越远,根本听不见、听不进戏迷的呼声,完全是在闭门造车,为了排戏而排戏,为了任务而演戏,全然一种自我娱乐的状态。

    也别说央视不重视评剧,也别说戏迷对评剧有意见,也别说政府不支持评剧,更别说娱乐多元化充斥了评剧,这些只不过是评剧发展的充分但非必要条件,是影响评剧发展和繁荣的外在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促进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事物的发展关键在内因。评剧的衰败完全是评剧人自己酿的苦果,怨不得其他。举个例子,你没有考上大学,倘若把落榜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高考制度,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为什么人家能考上呢?归因于自己学习不刻苦,这可能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原因。

    越剧近些年来火的一塌糊涂,他们打破院团界限,打破门派之别,打破地域限制,联合打造出了《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五女拜寿》等等大戏,演出横扫整个中国,还走向了欧洲,让全世界的人都领略了越剧的魅力,在戏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您说,这样掷地有声一系列举动,能不引起央视的关注吗?这些根本再用不着广大网友在论坛里天天呼吁:“录制谁谁的什么戏、希望播出谁谁的什么戏”了。人家关注你,总得有卖点吧,总得有亮点吧?2010年年底,黑龙江省评剧院打出来“评剧百年进京展演”的招牌,在中国评剧大剧院上演了《乾坤带》、《半江清澈半江红》,吸引了央视的目光,录制了王向阳全本的《乾坤带》。之所以录制这出戏,我觉得有三点:一是评剧百年契机,二是扩展版的《乾坤带》,三是省级评剧院团进京,四是青年评剧名家王向阳。这些点足以给央视《戏曲采风》栏目提供有用的素材,来宣传咱们评剧。也许正是基于黑评进京演出获得的巨大成功,在今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五大地方戏曲会演中,国家大剧院向其伸出来橄榄枝。

    戏迷最大的意见就是不认可目前评剧的创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唱评剧没有评剧味?为什么一些戏像戏又像歌?美其名曰叫“创新”,实则是没有很好地练好评剧基本功,绕过了老艺术家创造的经典,完全自我感觉良好的“创造”。好像有人觉得评剧程式化的东西很少,自我发挥的余地太大,其实不然,越是这样,那就越不好掌握它的本质,越不能很好地唱好它。不研究评剧的唱腔、搞不懂评剧唱腔的历史变化、弄不清各个流派的发音特点、把握不好人物特征、不再评剧规定的框框中琢磨、研究,生产不出好的唱腔是必然的,可不是偶然的。评剧还是以唱为主,一段唱就足以让人们记住一个戏,一段唱足以让人领略评剧的魅力,还是一段唱足以让人进入评剧的大门。要创新,还是先在唱腔上下功夫吧!为了创一段好的腔,花上三天三夜那也值得。

    谁说政府不支持评剧,唐山市政府为了评剧,不也早就开展了中国评剧艺术节吗?回头看这么多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我们感慨良多,正面的作用我不想多谈。我要说的是,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各家评剧院团对这个艺术节的态度问题。说良心话,也许你们从内心里很支持,也很重视中国评剧艺术节,但是从历年参加艺术节的院团数量和剧目质量来看,并不能给广大评迷交上满意的一份答卷。有些院团,根本就不再参加艺术节;有些院团,根本就是在应付差事;有些院团,根本就是为了获奖。看看吧,自己的艺术节,自己根本就没有把其当回事,如此不给力的艺术节,即使政府天天喊着“振兴评剧艺术、发扬评剧艺术”,那又有何用?
    娱乐多元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大背景,评剧处于其中,人家越剧、豫剧和黄梅戏不也身处其中吗?倘若非把这说成是评剧衰落的原因,实在是说不过去。既然大背景一样,为何其他地方戏却能大放异彩呢?这值得我们反思。其实我一直认为评剧界缺少理论研究者。戏迷也好、演员也好、领导也好,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得出的结论肯定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一种人,他们处于完全中立的立场,从评剧现象中探求出具有本质性的理论,用以指导评剧的发展。只有这样,完全考虑了各方利益而得出的建议才能更好地指导评剧未来的走势,为评剧的发展铺平道路。评剧的现实呼吁这种理论研究者早日出现。
    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加速了评剧的衰败,但并非是评剧衰败的根本原因。非从内因入手不可,否则评剧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 zhaoyingli    时间: 2011-4-19 15:14

这个帖子是转载的,她的作者是:评韵飘香
作者: 滦河琴声    时间: 2011-4-20 15:07

版主,您转载的太好了,这篇文章说出了评剧低潮的现状,也说出了广大戏迷的心声。在我们唐山地区评剧戏迷多于京剧戏迷。每个星期六和星期日,在凤凰山唱评剧的戏迷和观众多余唱京剧的戏迷和观众,戏迷们喜欢评剧,特别是一些传统名段。评剧需要发展,必须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发展。作为一个评剧戏迷,真心希望我们的评剧能发扬光大。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1-4-20 16:05     标题: 好!

精辟!透彻。转载得好极了!
作者: 评戏乱弹    时间: 2011-4-20 18:30

评剧的衰退是内外环境交替使然。。

现在的社会大环境就是浮躁,而戏曲是需要潜下心来仔细研究的。。。试问我们专业团体的演员有几个能静下心来研究的呢?
制度的缺失,没有市场化,当一个剧种脱离了市场,那他就只能等待着被送进博物馆了。

另外就是传统的丢失,评剧现在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或者找不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传统的积淀慢慢完成的。。而我们的评剧呢,似乎只顾了创新了,而忘记了研究祖师爷留下的东西。。。

我是悲观的,,我想也许真的无药可救了。。晚了。
作者: 老骥    时间: 2011-4-20 20:31

    一篇振聋发聩的文章!道出了评剧目前的窘境!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过艰难曲折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别看目前评剧举步维艰,但她还是活跃在广大戏迷们的心中!只要我们不屈不挠地坚持,总有一天,她会像一头睡狮一样威风怒吼的!


       [attach]3731[/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1-4-20 20:35 编辑 ]
作者: zhaoyingli    时间: 2011-4-20 21:55

实际上,我看到这些帖子的时候,心情很不平静,
1、中国评剧节举行了这么多届,中国评剧院应当是龙头,可是她连鸡尾都数不上,她都干了些什么,大家是看到的,
2、评剧节是唐山市政府组织的,河北省的电视台干什么呢?,中国评剧院你又干什么呢?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方便,连80岁的老头、老太太都能上网,为什么不借助网络的力量大力宣传评剧呢?
3、评剧作为第二大剧种,在网络上你看到多少介绍评剧的专门网站,就连中国评剧院的网站一般人都知不道,反正我始终找不到中国评剧院的网站,(可能是我的水平低)你每年拿着上千万的国家补贴,心里心安理得吗?反观豫剧等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里边反把评剧放在了其他剧种里边了,这真是评剧的悲哀呀。
4、我是一个年轻人,在现有的评剧网站中,我可以感受到浏览量都不是很乐观,我觉得评剧人的责任意识不够,举一个例子:中国评剧院、中国评剧网等等知名的评剧网站,在剧情介绍方面,还不如我一个评剧爱好者找到的评剧剧情多吗,你评剧院从1955年建院,到2005年演过的剧目达300多出,你有介绍了多少?其他网站也是如此,在这里不是自我表扬,现在为止,你就从网上可以找找看,哪一个网站有中国评剧曲谱网的剧情介绍多。
还有很多话要说,有时间再说吧,
以上观点只代表我个人,不对之处请大家谅解,批评指正。
作者: dt828    时间: 2011-4-21 06:57     标题: 不同见解

这篇文章基本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作者分析评剧衰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创新,这点本人不能苟同。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原来基础上创新,才有了更大的魅力。京剧也不是原来的四大名旦的唱法,越剧改革更多,黄梅戏简直都被通俗歌曲给吸纳了,豫剧也添加了很多新成分。它们都纷纷地火了起来,作者说现在的评剧像戏又像歌,实际京剧也加进了好多歌的成分,出现了现在的京歌,黄梅戏更多。还说绕过老艺术家创作经典,我觉得五六十年代,出现了马泰、魏荣元它们就把男腔创新了,使评剧确实火了一把,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我到觉得现在创新的不够,还应该把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融入到评剧里来,刘秀荣的《胡风汉月》可以说现在评剧的精品,王向阳也没有拘谨于新凤霞的唱法,进京演出获得成功,宋丽唱的黛玉焚稿加进了越剧的元素,她们这些艺术家们对评剧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让评剧演员们还在整日研究白玉霜的唱腔,不做改革,那再过若干年评剧真的可要遭灭顶之灾。
作者: 老骥    时间: 2011-4-21 18:47

引用:
原帖由 dt828 于 2011-4-21 06:57 发表
这篇文章基本观点我是很赞同的,但作者分析评剧衰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创新,这点本人不能苟同。现在很多艺术形式都在原来基础上创新,才有了更大的魅力。京剧也不是原来的四大名旦的唱法,越剧改革更多,黄梅戏简直都被 ...
    赞同您的观点!小白玉霜的经典唱段《见皇姑》里的“我好比,雪里的梅花耐霜寒”这句唱腔就有歌的成份!
    [attach]373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1-4-21 18:53 编辑 ]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1-4-21 23:56     标题: 我的看法:

我们大家是评剧爱好者,我们有责任把她继承、把她振兴、把她发扬光大!
作者: liuhaollk    时间: 2011-4-22 00:19

我觉得主要还是继承,然后再创新,你连评剧的精髓都没继承下来,你怎么创新?你创的什么新?你创出来的那个东西还叫“评剧”吗?比如“什么什么河”。扯!
作者: 杨学峰    时间: 2011-6-2 21:35     标题: 三言两语

大家的心情表示同情,证明是关心评剧事业的发展问题。千方百计地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提高欣赏地位。我感到评剧不但没衰退,反而稳步上升。评剧毕竟是地方剧种,从当前我们地区要说火,还是数评剧。村村户户只要唱,就是传统评剧的精彩选段。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它的兴旺与衰退时期。如果说让他随着时代的潮流转变还叫传统文化吗?她的特点、风格、艺术还能保留吗。在建国初期,人们青睐"大袄套小褂",以后又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当前又被人们抬了出来。传统艺术也随之反复转变成何体统!无论任何时期,都有他的地方文化存在。众欣不一,我喜欢的东西你也必须喜欢。这是不可能地。朋友们!不要灰心,振作起来。为评剧事业的发杨光大,大声高唱一声“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谢谢!

[ 本帖最后由 杨学峰 于 2011-6-4 11:51 编辑 ]
作者: gxq    时间: 2011-6-4 10:37

评剧衰败的根本原因我看是大领导的重视程度问题,七十年代连部队都学唱评剧,不就是个重视程度问题吗?领导重视了嘛都有了!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1-6-4 14:03

基层的广大评剧爱好者们都以满腔热情来投入到评剧的演唱、学习和继承上来了,这是评剧的一片沃土。如果我们的领导们把振兴评剧重视起来,评剧的振兴是大有希望的。
作者: 杨学峰    时间: 2011-6-8 18:30

社会要前进万物要更新。评剧事业也要适应“大气候”发展趋势。滦南上演的评剧【三进门】,内容紧跟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由于领导支持被调往京城演出,并且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以我只见要想得到领导的支持,内容必须创新紧跟形势,各级领导才重视。不用咱们整日在网上呼吁。无论任何剧种,任何艺术团体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凡是上评剧网的朋友都是喜欢评剧,在咱们的权限内,要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千方百计地,把评剧论坛版块搞的红红火火。同时以实际行动唱红名家名段,结合当前形势,自编一些喜闻乐见得评剧小演唱及折子戏等。朋友们携起手来,大家来欢乐。让我们自我来陶醉吧!
作者: 海边一闲人    时间: 2011-8-1 20:48     标题: 有同感

推广不力!
作者: zjszmyx58    时间: 2011-8-6 21:29     标题: 感动啊!

无意中我写了这篇文章,没想到被转载过来,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实在是感动啊!里面有点观点还不是很成熟,肯定还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但是这是一个评迷发自内心的一点看法。凡是就怕辩论,辨着辨着就把问题辨明白了。要是能够找到评剧衰败的原因,那就太好了,可是目前这方面的文章不多,观点也不一致,往往很片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总结。有能力的话,大家也都动气笔来,写出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吗?  zjszmyx58(评韵飘香)
作者: zjszmyx58    时间: 2011-8-6 21:37     标题: 回复dt828朋友

您可能对我关于创新批评的理解有误。这一段主要是批评评剧某些误入歧途的创新,支持继承中创新的观点,切不可走出评剧传统的框框,继承就是吸收,创新就是生产,没有原材料的生产,就生产不出好产品,没有继承的创新,必然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作者: 海边一闲人    时间: 2011-8-15 15:29

戏迷最大的意见就是不认可目前评剧的创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是继承中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演员唱评剧没有评剧味?为什么一些戏像戏又像歌?美其名曰叫“创新”,实则是没有很好地练好评剧基本功,绕过了老艺术家创造的经典,完全自我感觉良好的“创造”。


关键段落!


评剧没有评剧味、一些戏像戏又像歌。

要害所在!
作者: 老翁    时间: 2011-11-5 13:30     标题: 评剧专业人士无作为

很多评剧专业人士的无作为,-高高在上,高薪补贴拿着,不思进取,坐吃等死,是评剧日趋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人们酷爱的评剧走到今天这地步,不拿棒子砸他们砸谁!?请问他们是干什么吃的!广大评剧爱好者的心里在流血,呐喊,只能用我们的汗水去浇灌评剧这棵干渴的旱苗。。。。。。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1-11-5 16:04

看了诸位发的帖子很有感触。我赞成的观点是。。继承发展。老一辈艺术家留下经点的东西以不改为好。比如望坟台,马泰原唱  否。魏荣元原唱马泰继承,无大改动。近在宝坻电视台开心双休日比赛中又出现了剧文林版望坟台改动不小。这些个版本使 我们无法适应。很多类似情况伴奏无法适应,不知哪个正确。有时是同一演员唱的也不一样。急需秦始皇来统一车辙。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1-25 22:35

大家说的都很对,评剧衰败的原因太多,比如“窝里斗”互相拆台,乐队也一样,只要有我在即使我不行你行你也别想上,尤其小地方的团体更是这样。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1-26 14:35

    我认为:对于我们评剧爱好者来说,首先要端正态度、树立目标。热爱评剧就应该努力让她振兴;再有,我们的小戏班不应该以赢利为目的,就是说不能把目光只放在钱上;团结协作也很重要,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还有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看到自己的弱点才能进步;再有就是不要以‘我’为中心,要有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光靠你自己是唱不好戏的,最好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体现整体的优势。(个人看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1-26 20:20

还有一种极个别人的心态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就是“羡慕嫉妒恨”,而且这种人非常霸道,使组织者搞活动时候有好人都不敢使用了。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1-26 21:31

常老师说得很好。关键是心态二字,要调整好。不就是玩嘛,开心就好。剧团都挣不钱来,更何况我们乎。有的人拉的确实不错,但身边没有唱手。说明艺德、人品不行。但身边有唱手,拉得不好,高手也留不住。这就要求我们又要有艺德,还要吃功夫。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2-2 22:12

引用:
原帖由 评剧爱好者! 于 2012-1-26 20:20 发表
还有一种极个别人的心态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就是“羡慕嫉妒恨”,而且这种人非常霸道,使组织者搞活动时候有好人都不敢使用了。
关于“评剧爱好者!”老兄说的这种人确实有。这种人不是研究怎样提高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而是把心思用在‘勾心斗角’上。越是比他强的就越遭他算计,你如果和他观点不一致,哪怕是他错了,也要至你于死地。哪里如果有了这种人,哪里就会遭殃。
作者: shuihua    时间: 2012-5-15 21:13

嗯,说得对!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把我们的国粹发扬光大,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 李树棠    时间: 2012-5-16 09:06     标题:

我认为,评剧创新可以,但不能脱离广大听众。现在就有人说“天津评戏不好唱,不好学,不好啦”,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有的段子不好听”实际上就是脱离了评剧味儿。我赞同上述朋友的观点。指咱们几位朋友在网上呼吁,那不管是儿,应该让评戏适应全社会才行,特别是年轻人。
作者: pjdrw2011    时间: 2012-5-17 12:26

常老师说的这种人,我们这就有,本来人家玩的好好的,他掺乎进来之后,自以为是,拉板胡感觉谁也不如他,说这个,说那个,总想自己说了算,结果,好端端的小剧团被他搅散了,人家也不要用它了。自作自受吧。
作者: 评剧鉴赏家    时间: 2012-7-26 02:00     标题: 当代评剧的传统艺术确实需要传承与创新,当务之急啊!

当代评剧的传统艺术确实需要传承与创新,是当务之急啊!
大家的看法都很好。我的观点是:评剧也好,京剧也好,只是一味地反复出演脱离当今时代背景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东西是没有出路的。现在的年轻人对此艺术内容根本不感兴趣,更别说期待着他们去传承评剧艺术了。评剧的改革创新并不是要脱离评剧传统的轨道,使之变为当代流行歌曲 - 暂且叫它“评曲”吧,哈哈......这种变了“味”的创新是行不通的另类。
    评剧的好多曲牌,曲调,唱腔及伴奏源来自民间,都很悠扬悦耳,令人痴迷如醉......丝毫不逊色于流行歌曲的曲调,关键就看评剧的演出内容是否是适应当今中国文化市场的需求,是时代所需要的艺术精品。
    此外,我们需要重视并加大投入,加大力度去培养大量的年轻有为的评剧的“剧星”!
作者: 雾夜飞鹰    时间: 2012-9-22 20:03

评剧需要更多的人来支持,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听戏
作者: 梧桐雨    时间: 2013-4-21 16:02

      “一段唱就足以让人们记住一个戏,一段唱足以让人领略评剧的魅力,还是一段唱足以让人进入评剧的大门。要创新,还是先在唱腔上下功夫吧!为了创一段好的腔,花上三天三夜那也值得。”
               我特别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一出戏没有好的唱腔就等于没了骨头,立不起来。前一段时间央视播出一部新拍评剧,我从头看至尾,本想把喜欢的唱段记下来,手里拿着纸笔,可一直到结束我是我笔也没动,依旧一纸空空。不是戏不好,不是演员没下工夫,我觉得就是唱腔太平平,更别是经典。一出好戏我没等到我应有的期盼,好失望啊...评剧生存、要发展还是在唱腔上多下功夫吧...
作者: 924408052    时间: 2013-4-21 22:05

      这个话题我在宇阳讨论几年没有什么作用。我在评剧茗苑时也在讨论寻根,立派,当戏剧复苏占领银屏时。我们评剧拿出的是(贫嘴张大民)(刘巧儿后传)(新花为媒)我们站在观众角度去审视你觉得那是评剧吗?评剧这些年我没看到干什么正事。所以当提到评剧院时我都画个问号。版主问我什么含义,我的回答是考虑这块牌子挂在那合适。现在看来完全归罪评剧院也不太尽情理,不过他们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们是龙头单位,这么多年没有坚强有力领导。连连失误由第二大剧种不知现在降到第几啦?目前造成40岁以下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评剧。这个帖子只所以热,就是评剧爱好者都感到很压抑,不知怨气往哪出。讨论变成声讨,我都声讨几年了。在宇阳论坛寻根时,我说过;我不想知道怎么来的,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评剧这口气很难缓了,不过还是有一些群众基础的。希望应寄托在娃娃身上,争得各级领导关注。开办评剧专业戏校五年后也许还有希望。
作者: 924408052    时间: 2013-4-22 10:07

        今早又看到二页,由声讨转入整风了。我认为意见很真切,目前确实存在,还有很多但不是评剧衰败主要原因?是内部矛盾,内部分歧。衰败是戏剧普遍存在的。京剧早就衰败了60年代是由评剧挣钱供养京剧的。所以那个年代评剧团发展迅速遍地开花,要知道那时正是自然灾害观众是饿着肚子看戏的,不存在富豪,贵族文化,草根文化一说。电视没有,电影院不多,只有看戏算是高档次文化生活。社会变革,人们思想的转变,情绪浮躁,青年人讲究实际。被禁锢多年外来作品大批涌入等等对戏剧的冲击是必然的。加上评剧人不争气矛盾越显突出,使本来就年轻发育不够成熟的评剧陷入泥潭。回顾往事,再怎么讲无济于事,就总结来讲也太晚了。好在有你们这些评剧朋友按你们说的去做主要壮大队伍吸收更多爱好者加入,都像你们一样评剧大有希望。
作者: 申波    时间: 2013-4-22 14:00

传统戏多,新戏少,跟不上时代节奏,没有领军人物。
作者: 陈亚萍    时间: 2013-9-20 10:28

评剧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作为喜爱评剧的普通群众,我们希望评剧能够重新振兴,评剧振兴也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继承和创新并不矛盾,有继承有发展,评剧一定会重新振兴。
作者: dt828    时间: 2013-9-20 13:19     标题: 评剧厚古薄今的思想应该引思。

京剧我觉得继承与创新就很好,人们喜欢听梅尚程荀的戏,同时也喜欢听现代名家的戏,如李胜素、刘桂娟、张火丁、刁丽等的戏。可是我们评剧人似乎不是这样,只喜欢老一辈评剧艺术家的戏,对现在涌现出的新一代艺术家,就总是指指点点。这种厚古薄今的思想应该引思。
作者: 无限风光    时间: 2014-6-9 20:53

评剧的振兴与发展,要靠专业人士坚持,政府的扶持,广大戏迷的支持。
作者: bingfu51    时间: 2014-6-13 16:30

同意上楼朋友的观点。很高兴央视今年已经把评剧从“八大戏曲”缩小到“全国五大戏曲之一”,并且在戏曲频道频繁播放评剧。此举必然对评剧的发展大有裨益。请朋友们有时间看看周日的【青春戏苑】,正在播放“盛世花为媒”【青年评剧演员大赛】。
作者: 顺其然    时间: 2014-6-21 18:20

引用:
原帖由 dt828 于 2013-9-20 13:19 发表
京剧我觉得继承与创新就很好,人们喜欢听梅尚程荀的戏,同时也喜欢听现代名家的戏,如李胜素、刘桂娟、张火丁、刁丽等的戏。可是我们评剧人似乎不是这样,只喜欢老一辈评剧艺术家的戏,对现在涌现出的新一代艺术家, ...
赞同此观点。评剧艺术要发展必须靠新人,树新人。不要一味的排斥新人,不要把老艺术家的唱段当衡器来称新人。发声靠练习,音色靠生理条件,世界上没有生理条件相同的人。谁能具体说出宋丽是那派呢?我说就是宋丽派,唱得好,有特色。
作者: 924408052    时间: 2014-6-22 09:37

       评评点点是少数人行为?也可以说是喜欢评剧关心评剧,不甘心评剧就这么衰败下去在积极想办法人的行为,他们的言语不过分?换言之这些人口径一致,就说我们某某人是评剧的张火丁李胜素又能有多少人承认?现实些40岁以下人没有几个知道还有评剧这个剧种?还谈什么派?这些都不重要,新排戏要从编导演下功夫,恢复改变剧就要筛选演员方面下功夫。培养学生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天津评剧钟离剑央视也已宣传演员阵容不错,期盼演出成功。
作者: 无限风光    时间: 2014-6-23 21:23

广大的评剧爱好者,铁杆戏迷,票友要为评剧的振兴呐喊助威,坚持不懈。
作者: daxingwly    时间: 2015-4-1 05:19

说起评剧衰败,个人感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是媒体的多样化,当下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获取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不会只局限于像上一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只有从收音机里获得。第二我觉得是评剧剧团的急剧减少,评剧人才的流失。使评剧的市场缩小,使评剧的普及大打折扣。现在四十岁以下的人很少有人喜欢评剧。还有一个传承问题,评剧的剧目不少,但经常唱的就大家耳熟能详几出戏。再过若干年,有的戏可能没人会唱了。评剧的相关影音资料又不多,戏迷想学习就更不容易了。所以要振兴评剧,需要多种合力。
作者: 枫之韵    时间: 2015-4-6 16:17

我非常赞同以上老师对评剧兴衰的关点和论述:评剧最兴旺时期是在十年动乱之前,当时虽然人们生活水平很底,但县县村村都有评剧团,到处都有评剧声音。农村放映电影前也放几段:巧儿我採桑叶、巧儿我自幼许配赵家、田喜哥你的对象选没选好…等评剧唱片。尔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丶口袋里票子装满了;而各地方评剧组织让政府三把刀子两把剪子剪掉了。我想这是评剧发展与灭亡的致命因素。另外就是领头《羊》的问题。中国评剧院己经在被人们遗忘,没什么发展、创新。没有带领好全国人民去弘扬、传承评剧事业。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百年后就会真正成为遗产,进入历史博物舘。
作者: lcl    时间: 2015-8-24 21:26

我们迁西每晚在广场都有评剧爱好者在活动,观众也特别多。可是年轻的人不多,无论是伴奏的和演唱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要想发展评剧应多培养年轻人。
作者: 刚正    时间: 2015-8-25 07:23

年轻人都叫80年代的《通俗歌曲从娃娃抓起》给抓走了!我相信要是政府给力政府大力扶持,评剧也从娃娃扎起!在未来十年评剧将是年轻人的最爱之一。
作者: lcl    时间: 2015-8-25 07:41

近几年农村的发展要好一些,有些爱好者加入到评剧“事业"之中.如果政府不投入可以吸收民间资本,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评剧会一天天壮大。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5-8-25 15:12

完全是体制问题,未来很多地方剧种都面临灭亡。

[ 本帖最后由 评剧爱好者! 于 2015-8-25 15:17 编辑 ]
作者: 绝对有戏2    时间: 2015-11-6 10:58     标题: 曙光

评剧衰退,原因很多,但通过评剧板胡大赛和唐山评剧网的诞生,我觉得评剧有希望,我看到了曙光
作者: 潮水知人    时间: 2015-11-7 20:43

像前面有些老师讲的一样,我觉得评剧的低迷,最重要的是内因,其中之一就是不团结,不能有力往一处使,而是互相抵制,我在几个评剧贴吧里就见到不少挣老师、挣皇后、甚至互相辱骂的帖子,相比起京剧等等贴吧里的欣欣向荣、充满活力的样子大不相同,令人痛心。
作者: 弦乐    时间: 2016-3-30 19:56     标题: 中华十大剧种网络评选

请我们爱好评剧的戏迷加我微信。一定用在微信里面为我们喜欢的评剧投上一票。我们的评剧才会得到国家重视,大家一定要努力争取,评剧列入国家十大剧种之一,我的微信13842189198,弦乐
作者: 13840130448    时间: 2016-9-25 16:51

年轻人不能摒弃这种中华文化
作者: lcl    时间: 2016-9-27 20:59

评剧也应该从娃娃抓起,让她以地方教材形式进校园。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好的人才,才能有更好的群众基础。如不然就像中国足球一样。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