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右手功在拉“形”

右手功在拉“形”

  我的师辈们对拉弦的左,右手讲究的是:左拉音色,右拉音形。他们认为,只有把音拉的形色俱佳才算得上好拉弦的。因为,音无‘色’乏味,音没‘形’不美。他们所追求的‘音形’是:打如‘豆’(在用打的指法时,所打出来的音都要像蹦豆似的粒粒饱满,圆实,干净利索)   揉如‘丝’(在揉弦时要求如抽丝般的细腻,慢而不断)
  滑(抹)如‘枣核’(在用滑法时要注意起,收弓的力度变化,也就是轻起轻收,要把音拉成如枣核两头尖中间粗的音形来)
   我的理解:“音形”与“音色”的合成体应该是“音质”也就是说只有左,右手的默契配合才能保证“音质”华美,圆润,干净,利索(用IGD老弟的话说:拉出来的音应该是“鼓”的)。然而对这‘打如豆’‘揉如丝’‘滑如枣核’音形的追求是要靠坚实的右手功夫来实现的如:持弓的方法,运弓的技巧,腕力的控制 等等在以前IGD老弟的帖子理都有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今天这个让疯子等了三年的帖子,不知老弟可否满意?也供大家参考!釜正!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3-5-13 21:32 编辑 ]

TOP

感谢百合帮主老人家在百忙中教我们这些初学评剧板胡的人这么宝贵的经验和理论,祝百合帮主老人家身体健康,永驻艺术青春!

TOP

确切表述

百合老兄您好,您讲的音型音色演奏技巧确确实实,是实践出来的真知。

TOP

疯子兄一来这里就热闹了,又引出百合老的压箱底货了,百合老说的都是前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有很多前辈们都没有多少文化不能写,但是他们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演奏经验和阅历,通过对后人的口传心受,再经过后人的文字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这里面有的朋友说的东西都是戏校的教科书里面的东西,但是只学理论还是不够的,所以才会有人会去拜师,至于百合老提到的师徒居住距离,我觉得距离不是问题,况且现在的交通这么发达,相比三十年前方便太多了,现在的交流方式也方便多样,想当初我和师父交流方式只有书信往来,师父没文化写信也费尽,后来才有了电话就方便多了,现在又有互联网,交通也方便,离个千八百里,做高铁早上去晚上回来了,您说方便不方便,您说距离远吗?

TOP

感谢百合老的新贴,说出来多年的经验体会,非常珍贵,‘打如豆、柔如丝、滑如枣核’这些经典的总结,为板胡迷们提供了学习的好方法,谢谢了。希望百合老及板胡名家们多发这样的帖子。谢谢。

TOP

  感谢几位老弟对这个帖子的关注,评剧爱好者说的很对,我那时也和你一样是靠‘口传心受,书信往来’的方式学的。好在师傅是伪满‘国高’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面授时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极易理解。那时我把师傅的信装订成册,平时当做讲义来阅读,也用书信回交做业。我所以提出“地域”问题,就是因不能亲随左右随时授教,感到少学了很多很多好东西而遗憾!当然,时代不同了,通讯,交通都很方便了,确实给学习带来很多方便。可说是:天涯若比邻的时代了。

TOP

距离远确实是存在一些沟通不便,再有戏曲目前现状就这样,不是搞专业的也没必要投入太大的经历,其实曲谱网这个论坛里大家说的已经是非常全面了,作为我们业余玩家已经足够学一辈子了,一辈子也学不完,如果再想往专业水平发展,那还是拜名师为好,我觉得听一次名师的课,起码够消化个三年五载了甚至终身受益,何止是三年五载,比如百合老讲的 打 揉 抹 究竟是哪该打,哪该揉,哪该抹?这些技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效果,什么样为丝,什么样为豆...如果不亲自聆听我们永远也设想不出是什么效果,每个琴师的演奏风格是不一样是,该抹的不抹,不该抹的抹了,那就没风格了,这都是有不同要求的。

TOP

二位兄、弟讲的太好了,“比如百合老讲的 打 揉 抹 究竟是哪该打,哪该揉,哪该抹?这些技巧究竟是一种什么样效果,什么样为丝,什么样为豆...如果不亲自聆听我们永远也设想不出是什么效果,”通过学习我认为只是听不行,还要看到,还要有是教者的解释,这就是抄近走,然后就看自己的悟性了,评剧爱好者!老弟曾经讲过“不到位不行,过了也不行,”恰到好处就出味儿了,最关键的是如何把那些没有音符表示的手法给亮出来,还有在唱腔中你那儿该阴着走,哪儿该大胆的亮出去。评剧板胡是不断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的,经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听听五十年代以前的音频和现在的音频对比一下就知道了,但我们学的是那个“劲”。二位兄、弟我学习的体会对不对呀?

TOP

非常赞同二位老弟的说法,常言说:井掏三遍出好水,人投三师武艺高。可见拜师学艺的重要,正如疯子说的“只听不行,还要看到,还要有教者的解释,这就是抄近走。”我也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琴艺,只有拜师才能“抄近走”。要想得到真传,只有在师徒名分确定后,师傅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倾囊相授。老一辈琴师们还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揉’‘抹’‘打’定是没传法。是说明师传的重要!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3-5-16 17:43 编辑 ]

TOP

百合帮主讲的真是太好了,我很想找一个评剧板胡老师教我,可那里这么容易啊,不是距离太远就是时间不对口,真是纠结啊,什么时候才能把板胡拉好啊

TOP

   老弟   不比‘纠结’,我在帖子里说过,“还有个缘分问题”。也许你们的机缘还没到,只要你用心,留意的寻找等机缘到了就会如愿的。

TOP

两位兄长的话都说的透了,疯子兄说的只听不行还要看,走近路...。百合老的没有‘揉’‘抹’‘打’定是没传法。还有“责任”“缘分”...我觉得责任和缘分是相互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有师父的责任,弟子有弟子的义务,弟子不但要学好师父的技艺,更要学会怎么样的孝敬师父师母,要知道自己有这个义务,这样才能互相平衡,师父才能倾囊相助,师徒之间不论年龄差距大小,都有辈分之分的,即使是同龄人也一样,师兄弟之间大小不分年龄,先入门者为大,师徒之间的感情是换来的,过去流传一句老话"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当然这话已经过时了不适合现在形势的发展了,但是也没有只索取不奉献的道理,在戏校学习还要收学费呢,嗨,扯远了,只是看百合老所说的话才有感而发,总的来讲,师父怎么样教徒弟,就看徒弟做的怎么样了,过去欺师灭祖“白眼狼”的弟子也不是没有。

TOP

  老弟  沉默了这么多天,是因你帖子最后的“过去······”让老哥感到自惭,一时乱了思路不知该如何回帖。我也受过‘欺’遭过‘白眼’。这都怪自已眼拙,好在他亮相早,没得到真东西就结束了。我也感到很庆幸,只当吃了个沙子咯了下牙而已。

TOP

真的不好意思,不想到说道百合老的伤心之处,希望百合老忘记那段不愉快是历史,世上还是好人多,对于那些“白眼”藐视之。另外跟大家说一下,师父的"父",就是父亲的"父",不是师'傅',我们地方话也叫“爹”,并不是我们平时互相尊称的那种“师傅”,我们平时互相尊称也不叫“师傅”,尊称就叫老师即可,这一点请大家要弄明白这个概念,我对自己的师父,就是当爹一样对待,做弟子的也要对自己的师父,在能力的情况下,做到应尽孝敬和义务。

TOP

  可见钟供钟秧老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哪,还惦记着那“成册的东西”别忘了我说的是‘那时’事已隔半个世纪,何况其间还有个“史无前例”早在文艺界遭横扫中毁掉,所以很遗憾不能满足老弟的心愿了。

TOP

        学习了许多新名词,LGD先生的建筑装修,钻天猴,拉锯等。帮主老兄的枣核,蹦豆,抽丝等等词汇不胜枚举。我的理解就是他们费尽心机如何把拉好板胡的经验介绍给朋友们,网友们也努力参与提出宝贵心得。这种传授方式十分可贵值得推广。        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几十年过去总结起来平平而已。就以上师傅们的介绍都离不开个人领悟,加上基本功。有些网友理解很高他觉得光听不行需要看,又感觉看也不行需认师傅言传身教。我认为这些要素固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途径。因为音的变化太大了,说之,歌之,舞之,用语言表达不了才用音乐表达。我们现在是想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不管用什么样语言是无法讲清楚的。其实以上帖子把音符处理已经讲明白,枣核两头尖当中鼓,那就是告诉你字头,字腹,字尾,我们讲的是音符,那就是告诉你对每一个音符负责,要赋予它生命。颗粒状,就是要清晰有力度。像蹦豆,就是干净利落饱满洒脱。用语言就表达到这个程度了。我们是需要用胡琴表达的,怎样表达?基本功。我发现这里有人一提到基本功很烦感,认为吹毛求疵,我可以明确告诉你,没有基本功万万不可以。业内都知道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业内人士都有感受,问问帮主是不是这样。右手弹打柔滑,下次雨休再介绍。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常子金 威望 +6 我很赞同 2013-6-3 10:16

TOP

   关于“音形”再抛一砖    很多朋友对于“音色”非常熟悉,可是对于“音形”确很陌生。甚至有的人拉了一辈子弦还不知有“音形”一说。“音色”拉好了只堪入耳(不难听),但不能入心。只有拉好“音形”才能入心,入心了才能感人,使人动情,才能叫响‘满堂彩’。所以说,拉好“音形”是非常重要的。   供大家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