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从欣赏方式看评剧的发展

从欣赏方式看评剧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水平的发展,欣赏评剧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同时也给评剧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空间。
在50年代,戏迷靠留声机听一听白玉霜、喜彩莲等演员的唱片;其次,一年有数的附近庙会,看一看县或再高一级剧团的演出;其三就是农村中红、白事,那些“围桌子腿”的,尽管这些演员多是业余的,但人们还是围个风雨不透。到了60年代,就有了耳机、收音机,能听一听整出的评剧或折子戏,有了黑白和彩色电影。到70年代,尽管电视还没有普及,但有条件的村和户,就能看上。有时是重播电影,人们也是一直看到结束。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评剧下乡热,人们能在附近看到市和中国评剧院的演出,电视上、广播里评剧的流派也逐渐多起来,并且有了录像带,之后又有了光盘。在家中就能欣赏到想要听要看的评剧;现在,评剧网站很多,尤其是中国评剧曲谱网,成为了戏迷的家园。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人们欣赏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评剧事业的发展。评剧流派的繁多,足以证明,评剧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应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评剧的发展,投身于评剧改革中,为评剧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TOP

支持!

TOP

尽我的一点力量,为评剧的改革发展做一点实亊。支持红太阳。

TOP

谢谢大家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评剧事业的发展拾柴填薪吧

TOP

支持!多媒体的发展给评剧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评剧发展会更加迅猛,波澜壮阔![

TOP

评剧再发展

我赞成红太阳的观点,现在有中国评剧曲谱网的支持,评剧一定会逐步发展壮大。

TOP

谢谢网友的支持,谢谢。

TOP

支持一下!

支持一下楼主,起码只有关心评剧的人才会发表这样的见解!希望各大评剧院团在改革的同时不要抛弃评剧的传统。昨天晚上央视播放了刘慧欣的评剧《李三娘》这已经是本人看过的第四个版本。虽然变动不大,但大家熟悉的“下井台”,各版基本都有不同,这是评剧传统唱腔里一个重点的唱段,且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可在第一次欣赏刘慧欣的录像时却删去了(另一个版本)也没有,但是在电视艺术片的版本里却有这段唱,虽然唱词有所改动,但基本遵循了传统的特色;而昨晚的央视版在唱腔和唱词上都有改动但吸收了传统的板式和戏内的人物情绪。且不论改的好与坏,因为毕竟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尝试,但是起码证明演员或是导演或是剧作者在追求进步,不断改进,如果评剧的从业者把这种精神投入到每一个唱段,每一出戏,既继承了传统,又不断创新,吸收传统的精华同时提高剧本的文学性,那么评剧怎么没有发展的可能。这里倒不是赞扬刘慧欣,只是想透过一个现象阐述一个问题。
    但是在当今的艺界有的演员都获得了很多大奖但是唱腔却是由创腔人员来教唱,自己没有日常的积累,即使有导演、编剧、创腔人员但能算演员自身的艺术造诣吗?当然演员也有自己的苦衷,有的空有艺术却没有展现的机会,有的成名成家了却不是完全靠自己的艺术水平得来的,还有体制上的弊病,外行领导内行,国家的扶助,没有创作的压力和动力种种。个人的一些见解,不一定对,希望老师们指正。但最终的愿望是评剧能再创辉煌,这是永远不变的。
书剑飘零

TOP

谢谢书剑飘零网友,并赞同您对《李三娘》一剧所发表的见解和对评剧改革的观点。确实,从21日央视播放的此剧来看,既显示了评剧在改革中吸取传统的精华,又在板式上唱腔上有所创新,配之以演员的唱、念、做、舞,及手、眼、身、法、步的体现,引起观众的阵阵掌声。这既可以看出人们对演员的认可,又可以看出人们需要评剧的强烈愿望。希望成名成家的演员要在评剧改革上迈出新步伐,未成名的演员和票友也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为评剧事业的发展做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观众喜爱评剧,扩大评剧的市场,达到振兴评剧的目的,不知对否,请书剑飘零网友和老师们指正。

TOP

支持,弘扬国粹,振兴评剧!

TOP

赞同

红太阳说的真好,说的细致,感人字字句句向光芒,照进戏迷心里,我举双手支持。

TOP

很支持

TOP

非常同意、支持各位的观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