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的观点,不知道合适不。

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的观点,不知道合适不。

当前我们喜欢评剧的戏友们还在唱如《夺印》、《会计姑娘》、《向阳商店》、《阮文追》等上世纪中期结合当时的国家政治形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一些戏剧。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们确实艺术为政治服务,创造了一批好戏,设计了那么好听的唱腔,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家改革开放后,今天整个社会的政治、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仍旧唱这些戏,个人觉得不合适,对青少年的影响也不好。所以我建议积极倡导评剧的改革,发挥评剧评古论今、扬善惩恶的社会正能量的作用,多唱当代评剧艺术家们创造的一些新戏,让那些与当前社会不和谐的戏剧逐渐淡出舞台。如刘秀荣、冯玉萍、曾昭娟、张俊玲等一些评剧新秀创造的好戏逐渐占领舞台。我们作为评剧领军的网站要带头。多发新谱,多传新戏音频视频。纯属个人观点。

[ 本帖最后由 dt828 于 2015-5-22 19:09 编辑 ]

TOP

    我是想说上世纪中,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创作的一批以阶级斗争为纲题材的戏,我们承认老艺术家们创作的确实是优秀作品,但过去半个世纪了,今天我们国家处在改革开放大发展的时期,我们无意紧跟政治形势,但也不能有悖于当前的政治形势。比如“阶级斗争”、“地主、富农、坏分子”等戏词,还在舞台上传唱,这就不合适。对我们青少年影响不好。尤其我还见有人在文艺晚会唱《阮文追》故乡歌。当年我们援越抗美,今天越南参加美国行列对抗中国,我们唱这类的戏,对青少年什么影响。
    对传统的好戏,如《花为媒》等当然要继承和发扬。对老艺术家们培养出来的新艺术家创作出来的新作品,绝不亚于传统的好戏,比如《胡风汉月》等,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唱出了国门,感动了远在国外的同胞们。还有很多年轻艺术家们在评剧改革上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如去年唐山评剧艺术节,涌现出多出新戏,好戏。就是对这些新戏怎么看的问题。
    还有对新艺术家们怎么看的问题,老一辈艺术家,有的由于生活所迫,被父母卖到剧团,没有文化,没有兴趣,硬是被迫学戏。今天许多演员们喜欢音乐,百里挑一才考上音乐学院,经过专业发声、演技训练,然后到某个剧团拜在某个老师门下。入派再学习几年,怎么会不行哪。就连新凤霞吴祖光都要给她找老师教她练发声。

TOP

        我的原帖“个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之所以这么说,是我估计到可能很多朋友不赞成,所以我又说“不知道合适不”。我是在向各位朋友商榷或请教。这几天多位朋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都逐字逐句地拜读了。我还想进一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各位戏友探讨。当前评剧确实履步维艰。我想当年新凤霞、马泰、魏荣元等这些我们的老前辈们,他们就是在老评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评剧改革的新思路,创造了新派等各种派系艺术,我们当时还是青少年,我们接受了,广大人民接受了。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给他们指出了艺术发展前进的道路,他们才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好的艺术作品,如《刘巧儿》、《小女婿》等优秀作品,被当时还是青少年的我们接受了,几乎影响了我们一生。时过72年的2014年,习近平主席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他说“各种文艺形式都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他还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习主席多次提出“时代”。我们无论评剧工作者,还是评剧爱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习主席的讲话精神。我们当年还处在青少年时代接受了评剧,评剧伴我们度过了一生,我们这一代终将离开世界,也让评剧伴随我们寿终正寝吗。当然不能,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看到评剧,喜欢评剧,这样就得给评剧注入新鲜血液,添加活力。想当年新凤霞的改革也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走过弯路。我们的评剧改革,也免不了出现一些瑕疵或插曲。一看到不是自己喜欢的评剧就喋喋不休地指责,没评剧味,歌不像歌,戏不像戏。评剧的改革我认为最主要的不是没人投资问题,不是没领导重视问题。最主要是评剧工作者的观念问题,更主要的是观众的观念问题。习主席在讲话中还强调“要坚持洋为中用”。如今的艺术已经没有国界了,京剧的乐队早已不是四大件,我们的评剧乐队也不是过去的那几件,刘萍演唱的《杜十娘》除了传统的评剧那几件,电声乐上来了。冯玉萍的《我那呼兰河》民族乐、西洋乐、电声乐甚至交响乐都上来了,曾昭娟的《红高粱》乐队也很庞大,舞美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评剧。吴丹阳的《月清》改革力度也很大,据说还可能要评为梅花奖。去年评剧节各个剧团都拿出了自己的新作品。新凤霞如果在世的话,她看了一定感觉很欣慰。确实新凤霞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她永远不满足自己的新派,要继续改革。更适应新时代。可是疾病使她过早地离开了舞台。从她的一段谈话可以看出她对新派评剧改革的新思维。我们还是先听听她的谈话录音吧。(有很多朋友可能听过。)

[ 本帖最后由 dt828 于 2015-5-26 19:4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谁说年轻人不喜欢评剧,请听吴霜演唱的这段《花为媒》报花名。听戏的是年轻人,欢呼雀跃的也是年轻人。关键是评剧如何唱,配器怎么组合。年轻人头脑里没有框框。当然吴霜的唱腔不一定是最佳的,也不是说今后的评剧就这样唱,是说吴霜敢于在评剧改革的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各位评剧戏友:我们这评剧曲谱网,是评剧大网站。我们这儿又是“百家争鸣  见仁见智”栏目。是大家围绕评剧议题研究讨论的地方,可以有不同意见,都可以发表。我们大多数都是老同志了,一大把年纪了,说话是不是应该文明一些呀。
    我还是想接着同广大戏友说。我传的吴霜唱的两段绝不说今后评剧就要这样改,这样唱我同样也不能接受。但吴霜唱的却被青年人接受了。我们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年轻人能接受,今后我们的评剧改革是不是也要考虑年轻人这个大群体的需求呀。正如习主席强调的“艺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把握人民的需求”。下面我还想传冯玉萍唱的《谢瑶环》大堂一段唱腔。同样我也不是说今后评剧就要这样唱。(本来我想把这段和上段报花名一起传,但超过9M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下面我再传一段冯玉萍的唱腔。这是沈阳评剧院冯玉萍等创作的一部新戏《我那呼兰河》。我认为是现代评剧人经过深思熟虑创作的一部现代戏,已经公演,据说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我认为是今后评剧改革的一种选择,当然不是唯一的选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人类要进步,社会在发展,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可能遇到阻力,但最后还是克服重重困难前进了。这是基本规律。比如清朝末年,剪掉大辫子,那些遗老遗少们仰天长叹“这是什么世道,成何体统”。然而过了些年,人们认识到,还是剪掉辫子好。我们都记得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说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