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吴祖光先生二三事

吴祖光先生二三事

吴 祖 光 先 生 二 三 事    (作  者  胡显中)                     
                                          
       人生如戏,多么精彩的戏剧也有剧终落幕的时候,人亦如此。吴祖光先生结束了他86个春秋的人生之旅。综观吴先生一生,可以说是辉煌和坎坷交织,激情、欢乐与困惑、痛苦并存。耐人寻味的是,辉煌与激情基本上都集中在他的前半生即40岁以前。请看:他少年成名。20岁就根据东北义勇军抗日的素材写出了四幕话剧《凤凰城》,并且立即被搬上舞台,连演百余场,盛况空前,轰动一时,因而被誉为“神童”。随后,又写出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牛郎织女》、《林冲夜奔》、《嫦娥奔月》、《国魂》等一系列既有进步思想内容又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好剧本。总之,吴先生在上个世纪的40年代就已经是一位颇有成就和影响的剧作家。除了辉煌的艺术成就以外,值得我们缅怀和纪念的还有以下几件事。
       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词
       1945年,吴祖光先生在山城重庆,担任《新民报》的副刊主编。当他在朋友家里看到毛泽东所写的词《沁园春•雪》时,精神为之一震,便断然决定在自己主持的园地上发表。吴先生在发表这首词的时候,加了一个题目:《毛词•沁园春》,并且写了一段极为推崇的赞语:“毛润之氏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在国民党统治下,公开发表毛泽东的诗词,要冒多么大的风险,可想而知。果不其然,这首词的发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国民党新闻局严厉指责《新民报》的负责人陈铭德“为共产党张目”。陈氏回答得非常巧妙:“蒋委员长对他都待以上宾,报纸发表一首词有何不可?”此事总算是顶过去了。由于在国民党政府的陪都重庆公开发表,使这首词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全中国。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中国大地上的较量胜负未定的情况下,这首词的发表,显然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胜利增加了一枚分量不轻的砝码,同时也从文化战线为配合解放战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词里所写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明白无误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预告了中国共产党必定要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毫无疑问,这应该算是吴先生的一大功劳。因此,没有谁能够否认,吴先生是建立共和国的一大功臣。
       捐献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戏衣,爱国之心,天日可表
       吴先生的父亲吴景洲老先生是著名的文物鉴赏家、故宫博物院的创办人之一,擅长绘画、诗词、金石及书法。他的全部薪水都用来收购文物,其中有许多字画非常珍贵,甚至是价值连城的精品。
       解放以后,吴先生就反复和老先生商量。他说:现在国家安定、太平了,何不捐献给国家呢?终于说动了老人家,同意捐献。《人民政协报》曾为此发表了一篇通讯。内容是表彰30多位捐献文物的爱国者,其中第一位便是吴景洲老先生。吴家所捐献的文物共计240多件。
       解放后,吴先生和新凤霞结婚。新凤霞也参加了国家剧团,她自己有100多件戏衣,装满了两大箱,可以说是一个艺人的全部财富。经过吴先生的劝说,新凤霞毫不犹豫、慷慨地捐献给国家。从以上两笔捐献来看,吴先生爱国之心,是一般人所不及的,也不是那些专门唱高调、说大话、夸夸其谈的人所能为的。
       胸怀坦荡,直言无忌
       就是这样一位既有大功劳,又有重大爱国行动,既有特殊才干、又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在1957年那个多事之秋,竟然也在劫难逃,被打成了大右派。
       这一年,吴先生已是40岁了,按照孔圣人的标准:四十不惑。可是在“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诺言下,他还是被“惑”了,真的相信了,于是“鸣放”了一下,结果当然是陷入了所谓的“阳谋”之中。这倒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其一、在吴祖光被连续批判了两次,并且在报上公开点名之后,为了抛给他一个救生圈,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约见文艺界人士,其中就有当时已经受到批判的吴祖光。见面以后,大声称呼他为“吴祖光同志”。第二天,青年艺术剧院贴出了预告演出他所写《风雪夜归人》的海报。可惜呀!这一切都未能够改变他被打倒的命运。
       其二、到了1978年落实政策、为错划的右派分子实行改正的时候,要求右派分子本人先行提出申请。所有的右派分子无不照办。可是,一向坦荡的吴先生硬是不配合。他说:“明明是你们自己搞错了,整了人家几十年,全部改正不就得了,还要说什么“扩大化”,还要被整的人写申请,这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吗?因此,文化部好几次催促他写申请,可他就是不写,置之不理。那么后来又怎么办呢?好在有一位极受吴先生尊敬的老人——阳翰笙出来说话了。阳翰笙对吴先生说:“你这人怎么认死理呢?改正右派不是一风吹,最后还得留下一些。你不写申请,组织上是否可以视你为自动留下?也许你真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可这会影响到新凤霞和你的一对宝贝儿女……”经过一番是非、利害的权衡,吴祖光才心动了,立即写了申请,这才有了后来的“改正”。
       开头说的“人生如戏”,不错。戏有戏品,人有人品。品位高的戏,虽然剧终落幕、曲终人散,但剧中的情节、人物命运,仍然扣人心弦、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激动不已,这就是好戏的魅力所在。
       同理,品格高尚的人,虽然驾鹤西归,但其精神不死,他所留下的精神财富仍然有着持久的、永恒的生命力,其人品更为世人无限景仰和怀念,其坎坷的遭遇当然也会激起人们的无限的同情和无穷的思考。
              本文摘自《纵横》2005第五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