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1966—1975年中国电影:风靡一时的样板戏

1966—1975年中国电影:风靡一时的样板戏

1966—1975年中国电影:风靡一时的样板戏   作 者  徐 江
                                                
       戏曲片并非出自共和国电影首创,但确实是影史进入到“共和国电影”之后,才迎来它的摄制高峰的。“文革”十年中出现的样板戏,恰是这一类型片里的一个复杂现象。它们有着浓重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作为当时举全国之人力、物力等多方资源拍摄的影片,它们集中了当时的一流专业人士。不少电影都是一拍再拍,有好几个不同版本。有的甚至是边放映边修改,不同城市的观众,在同一时期看到的影片,局部很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创下世界影史怪谈。而大部分影片在银幕版之前,还都由各地电视台拍摄过电视版本。比如《白毛女》,最先的电视版导演就是后来拍摄电影版的桑弧。
       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导演是谢铁骊。杨子荣和少剑波由童祥苓和沈金波出演。童、沈均出自梨园世家,童最初是马派老生,沈则是高派老生,早年还在天津挑过班,后来又都拜在大师周信芳的门下。《智取威虎山》使两人成了观众眼中的超级明星,但境遇却并不如意。尤其是童祥苓,因为姐姐童芷苓成名早,知道江青早年在演艺界的一些事,童家成为较早被迫害的那批京剧界人士。童祥苓又年轻气盛,为姐姐顶撞过张春桥,出演杨子荣只属于“戴罪立功”,每天除了拍戏,还要接受劳动改造。剧组里不明内情的人,有的却误以为他是江青嫡系,拍摄中还经常整他。
       1971年问世的《沙家浜》则是另外的情形。它的导演是导过《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的武兆堤,编剧中有二十年后成为短篇小说泰斗的汪曾祺。这部戏起初与“文革”无关,改编自沪剧《芦荡火种》,受到毛泽东的关注,连最后的剧名都是毛泽东亲自定的。
和其他时代的电影一样,样板戏主演们在观众中的口碑和境遇,也存在着天壤之别。同为《红色娘子军》,舞剧中洪常青的主演刘庆棠因该戏的走红,升格成为文艺界的实权人物。而京剧中洪常青的扮演者、马连良的高足冯志孝,却因为扮相受到一部分观众的质疑。其实就几部京剧样板戏主演的演唱功底而言,冯是最有专业水准的人之一。
       1972年拍摄的《奇袭白虎团》则是当时比较受观众认可的戏曲片。主演宋玉庆、方荣翔都是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艺人。宋玉庆扮演的志愿军侦察排长严伟才,比浩亮《红灯记》里扮演的李玉和更具备李少春的神韵,剧中方荣翔扮演的团长唱段也是脍炙人口。不过疯狂追捧该戏的观众们并不知道,该剧的导演尚之四和编剧之一孙秋潮,那时已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
       在此之后,还有《龙江颂》、《海港》、《杜鹃山》、《平原作战》、《磐石湾》等,造就了李炳淑、杨春霞、李光、李崇善等   “文革”后的重要京剧名角。
       样板戏电影是在反常的历史条件下,被强行设定为内地观众“唯一”的银幕娱乐的(尤其是1970年—1973年这四年间)。这样做,导致了日后观众的两极反馈。单纯怀旧者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发展了京剧的美;而那些对当年惨痛历史记忆犹新的当事者,则会因那熟悉的、打了鸡血般亢奋的旋律和唱段,重温旧日的不堪回首。对此,王元化先生曾在一篇访谈里表达过这样的观点:在正常的年代查禁样板戏不是聪明的办法;一味强调“样板戏是别人创造而被‘四人帮’窃取,所以不是反动的”也有失理性,毕竟样板戏所贯穿的“三突出理论”和斗争哲学,背后耸立的依然是十年“文革”的魅影。聪明的办法是今人在播映时“应对样板戏做点剖析,使听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它是什么时代的产物。”我个人同意元化先生的观点,并为今天影视和舞台一直没有实施这一做法感到遗憾和不安。
                                   文章来源:每日新报

TOP

引用:
      聪明的办法是今人在播映时“应对样板戏做点剖析,使听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它是什么时代的产物。”我个人同意元化先生的观点,并为今天影视和舞台一直没有实施这一做法感到遗憾和不安。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喜欢“样板戏”的人大有人在!认为那是艺术的颠峰,直到现在也无出其右者!也仍然有人对其耿耿于怀.喜欢的人您就多听多看!耿耿于怀的人您也把度量放宽一点吧!都这么多年了,你还想让年青人再背上那个时代的沉重包袱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