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70多岁老人打工挣钱 一人创办业余评剧团

70多岁老人打工挣钱 一人创办业余评剧团

70多岁老人打工挣钱 一人创办业余评剧团  
                     燕赵都市报记者  孟宪峰  通讯员 王聪娜  孙惠英

       在饶阳县吕汉村,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名叫庞玉珍。她在古稀之年拉起了村里的业余评剧团,没有台本,她凭记忆一字字写出;没有道具,她出去打工挣钱置办。策划、导演、舞台总监……她一个人担起诸般职责,因为评剧,老人在垂暮之年又迎来生命的第二个高潮。
       年轻时的评剧生涯
       1931年,庞玉珍出生在武强县西王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女儿。 庞玉珍从小聪明伶俐,那时经常有评剧团到村里演出,她看过后,竟也学得有模有样,父母看她有唱戏的天分,决定让她去学评剧。
       1943年,庞玉珍13岁,那年春节,庞玉珍经人介绍在阜城评剧团拜了第一位师傅。60多年过去了,庞玉珍至今记得,师傅拉着大弦考她唱功,对她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她磕头拜师,和评剧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庞玉珍在剧团里主要学“里子活”,比如在《西厢记》中,她就扮演崔莺莺,给主角红娘当配角。学徒两年半后,庞玉珍又跳班到山东范县评剧团,在那儿一直演出到解放以后。
       后来,庞玉珍又到离家较近的献县九张村镇评剧团当上了教师兼团长。在这期间,她带领剧团到饶阳吕汉村演出时,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纪孟宽。再后来,破“四旧”兴样板戏,庞玉珍只好含泪告别了她为之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评剧舞台。
       七旬高龄拉起剧团
       1996年,庞玉珍的老伴去世了,一生无儿无女的老人从此过起孤独清贫的生活,在空闲时间哼哼评戏成了老人的精神寄托。
       2003年冬天,村里拉板胡的王金宪带着两个妇女找到庞玉珍,希望她教两段唱自娱自乐,庞玉珍发现两个妇女的音质还不错,于是有了成立业余评剧团的想法。经过挑选,庞玉珍拉起了一支二三十人的演出队伍,成立了吕汉业余评剧团。他们每逢农闲就排练且多方演出,如今,吕汉业余评剧团在十里八乡名声渐起。
       打工挣钱置办道具
       说起庞玉珍老人,村民们对她除了敬重,就是感动。老人无儿无女,孤身一人过着清贫的日子。可是成立剧团,却需要服装、道具等很多东西,这些都是需要钱的,老人一开始就抱定了决心,演员们挣钱都不容易,不能让他们掏一分钱。
       为了购买道具,老人将自己仅有的积蓄1000多元拿了出来。见钱不够,老人又去附近村庄的一家棉被加工厂打工挣钱,为了每天10元钱的工钱,老人每天都要步行3里路,工作8个小时。连续两个冬天下来,老人挣到了2000多元钱。
       听说附近的姚庄村是从保定买来的戏装,她又拖着老迈的身体走了十来里路问清了车次路线。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迎着寒风挤上了去保定的班车,花400多元买回雉鸡翎、玉带、朝靴、甩发、髯口……
       为了省钱,老人常常自己缝制戏装,不知多少次,她戴着老花镜,在灯下通宵达旦,一针一线缝戏装直到天明。珍珠衫上那不计其数的银珠光片,都是老人千针万线缝上去的;戏袍上大多带有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应该绣上去,老人没有那样的精力和财力,就自己买来丝绸被面,把上面精美的花朵图案一点点剪下来,再一针一线缝到戏装上。
       拣来的破旧茶壶,她花4元钱买来锡纸一点点糊上,就成了精美的银壶道具,茶杯、纹银、灯笼、帽子……业余评剧团的很多道具,都是这样经老人巧手打扮用作演出的。演传统戏需要30多套服装和80多件道具,头饰、坐帐、油彩、凤冠霞帔、彩带红绸……老人没让演员出一分钱,全是自己想办法准备全的。
       在老人的带动下,司鼓手鞠国英自己花1400多元钱为剧团添置了锣、鼓、铙等物品。有了这些配置,吕汉村的业余评剧演员们将戏演得像模像样。
       言传身教全靠记忆
       庞玉珍老人说,她现在记些东西很困难,可是对评剧却记忆深刻,每出戏的白语、唱词,各个角色在场上的位置、穿什么衣服都非常清楚,村里二三十名演员的一切演出活动,都由她一手培训和指挥。
       记者看到老人写的《绣鞋记》台本,16开的纸密密麻麻写了19页,粗略算下来有1.2万字,本子里沉思、窃喜、自语、对白等神态动作语气都标得一清二楚,细看那戏本,不时有错别字,繁体字,还有的画着圆圈,可见老人在记录时花费的心血和汗水。
       老人没上过学,只在剧团扫盲班学过点文化,但硬是凭着对评剧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孜孜追求,把戏词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绣鞋记》是评剧里比较短的剧目,多数本子比它都要长。目前,老人已经记下了20多个完整的剧本。
       吕汉村是蔬菜专业村,有些演员农忙顾不过来,老人就挨家挨户上门教戏,三伏天顶着烈日从村东跑到村西,大冬天冒着风雪在十几名演员的家来回奔波。学唱戏的多是村里的小媳妇或老太太,男人干家务有时有意见,她还上门做工作,磨破嘴跑断腿,往往把对方一家人都感动了。
       剧团每次演出,谁穿戴什么,怎么上场、化妆,都要她安排。演出开始后,老人还要在后台关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遥控指挥,遇有紧急情况及时应变救场,颠前跑后,一刻也离不了,策划、导演、舞台总监,一人全包。
       老人感动业余演员
       庞玉珍老人对评剧的热爱感染着吕汉村的业余演员们。排练时,冬天每晚练两个钟头,不少人家种着三四个棚,甜瓜、辣椒分秧正忙,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疼。可再忙再累,演员们照样撂下饭碗就去排戏。大家都说,“老婶子做的这一切,真感动得俺们掉泪儿,不去从心里对不起老人!”有的演员晚上练到10时多,回去还接着背戏词,戏本就放在枕头底下,做梦都在对白。
       张艳霞在村里开着一家理发店,本来对评剧并不热心,老人说她身上有戏,一趟趟找,苦口婆心劝,感动得她答应学戏,很快就成了台柱子。演出时,戏台就设在她家门口,有时理着发,该上场了,她扔下顾客就走。《御河桥》中有一段戏,柯宝珠小姐在花园山石上为表兄题诗,要求演员用毛笔双手写诗,她找来废报纸刻苦练习书法半个多月。演洞房哭戏,她竟真的哭成了泪人,下场后好久才缓过劲儿来,入戏太深了!
       村妇联主任王国杏动情地告诉记者,去年底老人得了病,怕耽误演出,白天照常排练,晚上悄悄输液。演员们去看望时,趁着大伙都在场,白发苍苍的老人竟又边打着吊瓶,边教起了戏。嘶哑着嗓子,唱一句,咳嗽一阵,咳出口血,擦去继续教,任谁也拦不住。大家不忍心在老人面前落泪,都跑出去哭成了一团……
       如今,在庞玉珍老人的带动下,吕汉业余评剧团能够完整地表演《御河桥》、《碧玉簪》、《珍珠衫》、《七人贤》、《李三娘》、《桃花庵》、《绣鞋记》、《哭井》等8部大戏,角色全部由平时握锄把的庄稼人扮演,舞台、服装、道具、造型、唱腔、剧情等都有板有眼,逢年过节、迎亲嫁女,剧团都要拉开场子助兴,吸引大批村民观看。今年春节期间,吕汉村的演出还没有结束,附近的好多村子就已经向剧团发出了邀请。
                      本文摘自《燕赵都市报》

TOP

太感人了!坚决支持庞玉珍老人自创的评剧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希望更多的人喜欢评剧

TOP

真实感人,为了评剧事业可以说鞠躬尽瘁,希望不管专业还是业余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