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津门评剧名家传承

津门评剧名家传承

津 门 评 剧 名 家 传 承      作  者  孙玉敏
                                
       天津是评剧女伶的“娘家”。百年来,诸多“金凤凰”唱着“卫调”,从海河畔腾空而起,飞向四面八方,名扬中国艺坛。
       秦香莲(筱白玉霜)、刘巧儿(新凤霞)、佘太君(筱俊亭)、谢瑶环(花淑兰)、阮妈(赵丽蓉)以及芙蓉花、筱桂花、鲜灵霞、李文芳等,都是喝着海河乳汁成长起来的评剧演唱家。
       研究天津评剧史,发现评剧三个鼎盛阶段,都相应出现四位代表人物,被广大观众熟悉、热爱,号称四大名旦、四大主演、四朵梅花。
       上世纪30年代的四大名旦
       30年代,百万人口的津门拥有大小评剧班社40多个,茶园、戏院到处兴建。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等评剧女伶都红紫于当时。
       李金顺,女伶始祖、流派宗师。幼习大鼓,后学评剧,将鼓韵糅进评腔,创独特之调门亮相津门舞台。20年代末,李金顺挥师北上以《杜十娘》、《珍珠衫》以及《爱国娇》迅速占领沈阳、哈尔滨、长春等地,首创“李派”大口落子。
       刘翠霞,曾为李金顺配戏,深得李派神髓。根据个人条件、发挥创造、逐渐形成“高弦高唱”,刚柔相济的“刘派”艺术。1936年,天津戏曲会演,刘翠霞以其《雪玉冰霜》、《打狗劝夫》剧目中响遏行云的演唱、技压群芳的表演,一举夺魁,被评为“评剧皇后”(后改为评剧女皇,以示与白玉霜之区别)。
       白玉霜,评剧史中有特殊才华与成就的艺术大师。她利用自己鼻腔共鸣的特点,创“低弦低唱”的“白派”艺术,得观众之首肯。短促一生能戏200多出,令后人望尘莫及。她塑造的秦香莲、祝英台、杜十娘等艺术形象栩栩如生。1936年,白玉霜闯入上海,一炮走红。继而又拍了评剧影片《海棠红》,名噪全国,被冠以电影明星、评剧皇后。
       爱莲君,中国戏曲史中一位艺高而命短的“苦星”,幼时被拐入妓院,12岁时求鸨母学习评剧。1932年,15岁的爱莲君脱颖而出,她宗法“李派”创“疙瘩腔”且“高弦低唱”,别具一格。“爱派”问世,引得艺界青睐。1934年去日本录制唱片,回国后身价倍增,远征上海,威震南方。她的《于公案》、《庚娘传》、《李香莲卖画》等戏都是评坛精品。
       这四大名旦结束了评剧男旦演戏的历史,开创了以女伶为主体的评剧艺术的新局面,为评剧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献出毕生精力。
       上世纪50年代的四大主演
       如今的天津评剧院,其前身是建国后蜚声全国文艺界的红旗单位——天津正风评剧社。
       正风评剧社闻名遐迩,是因为拥有深受观众喜爱的四大主演六岁红、新翠霞、莲小君、羊兰芬。1949年至1966年,这四位“大腕”风华正茂,结成一个强大的艺术实体。她们联袂演出的《九件衣》、《妇女代表》、《牛郎织女》等100多个剧目,把个天津剧坛搅得热气腾腾,好不热闹。
       大姐羊兰芬,解放前走红东北。她嗓音高亢、气力充沛,具有浓烈大口落子特点。她演彩旦出类拔萃、性格泼辣、棱角分明,如《借罗衣》的二嫂、《李双双》的孙有婆、《妇女代表》的牛大婶等。
       二姐新翠霞,13岁拜刘翠霞为师,得其真传。她擅演花旦,嗓音柔美嘹亮,塑造的张桂蓉、刘胡兰、张士珍、郑盈盈、织女等戏曲人物,都是艺术珍品。
       三姐六岁红,科班出身,评剧创始人成兆才之徒。4岁习艺,6岁成名,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代表剧目有《茶瓶计》、《赵五娘》、《花魁》、《罗汉钱》、《保龙山》等。她戏路宽,能演老旦应工的王母娘娘、大成婶等角色,深受观众赞许。
       四妹莲小君,爱莲君的入室弟子。她嗓音明亮剔透,中音区饱满圆润,适于演唱“爱派”唱腔,尤其擅演悲剧。她演的《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红珊瑚》的珊妹、《啼笑姻缘》的沈凤喜,含蓄细腻,颇有深度。
       这四大主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从不勾心斗角,争名夺利。她们以南市黄河戏院为大本营,一起演出了近20年的100多出评戏,被艺界传为美谈。她们不仅是天津评剧院的奠基人,更是天津评剧继往开来的功臣。
       新时期的四朵梅花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评坛又育出四朵梅花:李秀云、马淑华、崔莲润、曾昭娟。
       纵观百年评剧在天津的发展,四大名旦、四大主演、四朵梅花以及许多评剧艺术家在天津的传承,不难发现天津这块戏曲沃土,对评剧有着特殊的感情。
                                 文章来源:中老年时报  2007/5/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