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刘绍棠与评剧

刘绍棠与评剧

刘 绍 棠 与 评 剧

                                                      作  者  张宝申
   
       著名作家刘绍棠毕生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著述颇丰。仅新时期以来,就出版了60多部书。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这辈子,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享有两个独一无二:一个是40多年创作生涯,长、中、短篇小说都是写我的家乡父老和家乡风土人情,没有杂样儿;一个是我在我那生身之地的小村——北京通县儒林村,前后生活了30多年。”
       刘绍棠的家乡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及其周边的宝坻、香河一带,是评剧的重要流派“西路评剧”(也称“蹦蹦戏”)的发祥地。这一地区出了不少评剧演员,赵丽蓉就是宝坻人。刘绍棠从小就喜爱民间文艺,听评书和看戏是他童年最大的乐事。他看的戏主要是评剧。他曾在回忆童年时说:“我小时候赶集逛庙,每一回都要听撂地演出的‘蹦蹦戏’。演员和观众距离很近,感情也很亲。”在他创作的《蒲柳人家》、《瓜棚柳巷》等小说中,都有对旧社会戏班和戏曲艺人的描述。可以说,他从童年就与评剧结了缘。
       1981年,我调到中国评剧院当编剧,创作了一个表现农村现实生活的评剧《银河湾》。我请刘绍棠看戏后,他热情地写了评论文章,在报纸上发表。从此,他成了评剧的“热心观众”。中国评剧院每有新戏上演,他都尽量抽时间来看。当然,他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搬上评剧舞台。评剧是长于表现乡土生活的剧种,在评剧的经典剧目中,《杨三姐告状》、《刘巧儿》、《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都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村生活。刘绍棠创作的“乡土文学”作品,正是评剧所需要的题材。他的想法和中国评剧院不谋而合。
       在阅读和研究了刘绍棠的大量作品后,中国评剧院决定把他的两部长篇小说《花街》和《渔火》,改编成两部评剧,并同时由两个团分别排演。这在中国评剧院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只有上世纪50年代,中国评剧院曾把著名“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改编成评剧,由两个团同时上演过。刘绍棠对自己的作品能搬上评剧舞台,而且是两部戏同时上演,自然非常高兴。他亲自带领演职员到他的故乡体验生活,多次给演职员们讲述北运河的历史、民俗和风情,对改编剧本也出了不少力。
       1987年初春,由新(凤霞)派传人、著名评剧演员谷文月主演的《渔火》,以及由白(玉霜)派传人、著名评剧演员刘萍主演的《花街》,同时与观众见面。这两部戏的演出,引起了不少文学界和戏剧界人士的兴趣和关注。刘绍棠与评剧的这次结缘,在中国评剧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10日 第七版)

TOP

荣誉

刘绍棠久住通州,为评剧的兴旺发展做了不懈的努力,是我们通州人的骄傲。也为通州增加了光彩,我是多半个通州人,【我在通州生活了四十多年,现在还这里住】我也感到很骄和自豪。

[ 本帖最后由 lizhenqing 于 2010-12-31 17:25 编辑 ]

TOP

    刘绍棠,一位出生于大运河边的乡土文学作家。13岁就开始发表小说,至16岁已发表了三四十篇,也就是在他16岁那年,他写的小说《青枝绿叶》,先被《中国青年报》以整版篇幅发表,后被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月报》转载,之后又被叶圣陶慧眼看中,推荐编入高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当时他还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位被团中央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的“中国神童”,北大未毕业,就被团中央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成为专业作家。这在当时成为中国文坛史上的一段佳话!


TOP

这才是货真价实的作家风范,现在要做到这样还真不容易了,生活大环境不一样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