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难忘新凤霞等评剧流派演员

难忘新凤霞等评剧流派演员

点击:25 作者:和平鸽 放大字体:[ 大 中 小 ] 分享到 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

-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我特别喜爱三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 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新派创始人;小白玉霜 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韩少云 评剧代表人物,一代宗师,评剧韩派创始人。这三位艺术大师虽离戏迷而去,难忘她们流金岁月带给亿万观众的明星风采,她们是中国评剧事业中永远的丰碑;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流芳。

新凤霞评剧演员, 1927年1月26日出生,天津,是青衣、花旦,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人们通过《刘巧儿》了解评剧,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新凤霞的名字从此走进了千家万户,新凤霞演唱艺术从此确立并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新凤霞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新派唱腔”,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擅演剧目有:《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祥林嫂》等,其中《刘巧儿》、《花为媒》已摄成影片。期间,小短文 《傻二哥》还入选小学语文课本。

代表作品:
《乌龙院》、《女侠红蝴蝶》

令人痛心的是,新凤霞在十年动乱时因惨遭迫害而留下残疾以至无法再登上心仪的舞台,她便坚持写作,著有:《新凤霞回忆录》、《以苦为乐》、《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少年时》、《新凤霞说戏》等。她是齐白石的徒弟和义女,深得老人真传。她笔下的寿桃、牡丹、菊花、梅花、白菜、南瓜等古拙厚朴,内涵雅趣。 1983年参演春晚评剧《刘巧儿》。

新凤霞弟子(略,有记载52名)

  谷文月 中国评剧院 梅花奖演员

  戴月琴 中国评剧院

  高 闯 中国评剧院

  刘淑琴 文化部勇进评剧团

  李春凤 北京海淀评剧团

  艾丽珍 北京海淀评剧团

  王 瑾 天津评剧院

  郭美美 天津评剧院

  李 丽 天津评剧院

  刘秀荣 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评剧团二度梅花奖演员

1998年4月12日,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评剧新派后继有人。

小白玉霜 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小白玉霜1922年生于天津,原名李再雯,父母亲养不起她,就把她卖给了著名评剧演员白玉霜作养女。白玉霜请了天津有名的评剧彩旦李文质做她的启蒙老师。李文质讲究演唱技巧,板、字、气、腔都很有功夫。再雯聪明好学,刻苦用心,打下了坚实的唱功基础。后来,再雯随同白玉霜演出,在艺术上又受到很深的熏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在她16岁那年,白玉霜不辞而别,戏班为了维持生计,让她接替母亲担任主演,挂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几年之后,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亲的班子。她的音色纯正,音域宽广,行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形成了韵味醇厚、朴素大方的演唱特色。无论是演唱技巧的运用,还是唱腔的设计安排,她都能从刻画人物出发,细腻而真切地表达人物感情,树立好人物的音乐形象。

小白玉霜的艺术在解放后日趋成熟,洋溢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国营剧团,在艺术上更加努力追求,不断创新。在演出剧目上,她一直坚持古装戏和现代戏同时并举。她在传统戏里扮演过许多古代妇女角色,如《朱痕记》中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莲》中的秦香莲等这些性格鲜明、形象各异的舞台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莲》,在表演上吸收并借鉴京剧、梆子、曲艺等兄弟剧种的长处,丰富了自己的表演艺术。在电影《秦香莲》的拍摄过程中,她尊重导演对剧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犹豫地剃掉自己的双眉,卸装后蒙着头纱回家。此事以后被传为戏剧界的佳话。

个人作品  

  她的代表剧目古装戏有:《朱痕记》、《闹严府》、《杜十娘》、《秦香莲》、《桃花庵》、《玉堂春》、《临江驿》、《打狗劝夫》、《劝爱宝》、《珍珠衫》、《红娘》、《小借年》等。建国初期主演的革命现代戏《兄妹开荒》、《农民泪》、《九尾狐》、《千年冰河开了冻》、《小女婿》、《罗汉钱》等。一九五三年中国评剧团建团后,排了《秦香莲》一剧,她塑造的秦香莲形象是她表演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九五六年《秦香莲》拍成电影,她获得金质奖章,蜚声海内外。六十年代后,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亲,《朱痕记》中的赵锦棠,《闹严府》中的严兰贞,《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小白玉霜在演出现代戏方面,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解放后到“文革”前的17年里,她参加演出的现代戏有17出之多。其中有:《九尾狐》、《农民泪》、《千年冰河开了冻》、《金沙江畔》、《李双双》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风采各异、性格生动的新妇女艺术形象。特别是她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杨香草,堪称脍炙人口,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小白玉霜把评剧白派艺术提高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艺术传承

  小白玉霜英年早逝,身后并无子女。她虽然没有嫡传弟子,但她的唱腔却广为流传。

  刘萍被称为小白玉霜的弟子,白派传人。小白玉霜受迫害致死后,刘萍以受过小白老师指点而作为白派弟子进行培养,而且因为全国白派弟子几乎接近于零,所以她才能崭露头角,成为“新星”。

刘萍的弟子[1]王冠丽是白派表演艺术的第四代传人,现任中国评剧院白派艺术团团长。

1967年12月21日,由于“四人帮”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韩少云(1931—2003),原名王守贞。评剧代表人物。一代宗师,评剧韩派创始人,河北秦皇岛人,生于河北省山海关八里堡,后定居河北省玉田县。曾任沈阳市政府委员、市政协常委、省政协委员,省人大代表、省妇联执委,市青联副主席,全国青联委员会委员,全国六届人大代表和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省剧协副主席、市剧协副主席。曾为沈阳评剧院艺术顾问、沈阳文学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沈阳市荣誉文艺家、辽宁《不老松》画会的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员。

韩少云在半个 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排演了近200出戏。她所扮演的“五四”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妇女典型都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她主演的她主演的《小姑贤》于1953年在“东影”拍成电影,它是中国建国后第十部戏曲片、第一部评剧艺术片、《人面桃花》先后录制成电影片、电视片,在全国播放。10多出剧目的唱段、选场或全剧录成唱片和盒带,部分唱段收入沈阳音乐学院等几所院校的教材中,部分唱段选入《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韩少云专辑》。她的名字和照片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和其它典籍中。

  她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先后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代会、第九次团代会、第四届青联委员会、第五次妇代会、第四次文代会和第四次剧代会。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表演朴实细腻,唱腔圆润醇厚,吐字清新,腭(疙瘩)音运用尤佳。

    从1961年到1965年,是韩少云艺术上的巅峰期,先后排演了《洪湖赤卫队》、《金沙江畔》、《杜鹃山》、《红嫂》、《江姐》、《红灯记》等硬头戏。他所扮演的角色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为评剧表现现实生活和扩大表演题材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在表演上,形成了朴实、细腻、优美、大方的艺术风格;在唱腔上,她音域宽广,刚柔兼济,行腔适度,韵味醇厚。她的吐字和疙瘩腔更是独领风骚,别具一格。她的表演和唱腔浑然一体,被广大观众誉为“韩派”。

韩少云先生一生致力于评剧艺术,她融合了评剧初期刚劲酣畅和新唱腔的柔媚洒脱,唱腔优美、音域广阔、刚柔并济,独具一格的创立了评剧的新派别——“韩派”,成为评剧艺术中全国公认、深受戏迷欢迎的流派之一。韩少云这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图虚荣、只为艺术,不计门派,精心育人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戏剧人才。她教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杨晓彦、胡桂秋、冯玉萍等,这些艺术界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出自韩少云的调教。其中冯玉萍更是在全国两次获梅花奖,其获奖剧目《风流寡妇》、《疙瘩汤》也是出自韩少云的指导。

她为人随和善良真诚,这让她与许多艺术家成为挚友,小白玉霜 、新凤霞 、李炳淑、秦怡、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尹桂芳、常香玉、沈佩华,歌唱家王玉珍 、郭兰英等都是她的好姐妹!韩少云大师虽离戏迷而去,但是她是中国评剧事业中永远的丰碑;她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