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小河流水》一段 勘误

《小河流水》一段 勘误


     韩少云先生演唱的《小女婿•小河流水》一段早已家喻户晓。堪称是评剧的经典之作。我这些年来看到很多这段唱腔的记谱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记错了板眼。我以为这不是笔误便是惯性。所谓惯性,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结果是以讹传讹。
      一般在4/4小节中的第一拍由梆子和板同时击打,第三拍(中眼)只有板击打。根据这个规则,从“哗啦啦”到“河边的柳树”这五小节,应该是5/4、4/4、6/4混合拍子。


请听这个片段:(点击播放)

http://www.a8.com/mp3flash/index ... 724&id=50748628


下面,请看这段唱腔完整的曲谱:

01

02

03

[ 本帖最后由 tz10271 于 2011-8-28 01:05 编辑 ]

TOP

有待探讨,这样叫几板几眼呢?目前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曲谱,请高手、专业人士、老师傅详解。

TOP

没见过这样的版式,!!!!????

TOP


    板眼,只是我们戏曲行业的词汇。歌曲、流行音乐、舞蹈伴奏等就没有这种词汇。早年开始引用3/4拍时,就有过类似的争论。昆曲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在昆曲中这些不规则的小节称为‘赠板’。
     多年以前,我为六岁红(孙芸竹)老师整理《卖油郎独占花魁》时,当孙老师唱到:“尊妈妈不必伤情,休要伤感。”一句的‘情’字时,在连续的4/4/小节中,就出现了一个2/4小节。这个也可以用‘赠板’解释。
    《小河流水》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我师父一辈的老艺人们一般会认为这里‘没板了’。用简单记谱可以记成这样:



    ‘还是’这小节毕竟多出了一拍!

     旋律这个东西随意性很大,所以没有‘应该怎样’或者‘不应该怎样’。但是说到底音乐毕竟是听觉艺术,人家鼓、板和梆子怎样打,我们就怎样记谱。这里也有个规则的:在2/4小节中,梆子打一下,板打两下。在4/4小节中,也是如此,这两下板分别打在第一拍(板)和第三拍(中眼)。一般如此。偶有多打或少打的可以理解为‘加花。’


[ 本帖最后由 tz10271 于 2011-8-29 15:23 编辑 ]

TOP

这种情况在音乐学上称之为“变拍子”,歌曲中常见,但出现在评剧唱腔中确实会引起争议。宋丽演唱的“黛玉葬花”,音频中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所以,为避免争议,杜老师放弃了扒谱。“小河流水”不是一个版本,本站上传的音频和曲谱是另外一个版本,就没有出现“变拍子”的这种情况。

[ 本帖最后由 玉芙蓉 于 2011-8-30 11:56 编辑 ]

TOP

玉芙蓉,说的很对,不知您的那段录音是那个年代的?

TOP

本人认为,谱面上所标注的东西是死的,是有较强的规律性的,要合乎道理,但演员在演唱时,有时是因剧情需要,有时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故意把某些音符拉长或放慢速度,这叫“拉皮筋”,意思是说在有些地方演员发挥的比较随意,伸缩性较大,这样就需要文武乐队的师傅们也要积极予以配合,否则就会出现差皮(两张皮)的情况,本人系业余爱好者,听了上边那个网址上的录音后,不敢妄加评论是非,还请高手们指教。

TOP

引用:
原帖由 tiancai 于 2011-8-30 20:02 发表
玉芙蓉,说的很对,不知您的那段录音是那个年代的?
本站上传的音频来源于网络,好像是韩少云老师晚年的晚会演唱版。

TOP

引用:
原帖由 yqdxgls 于 2011-8-31 09:34 发表
本人认为,谱面上所标注的东西是死的,是有较强的规律性的,要合乎道理,但演员在演唱时,有时是因剧情需要,有时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故意把某些音符拉长或放慢速度,这叫“拉皮筋”,意思是说在有些地方演员发挥 ...
我想,韩少云老师演唱唱段的原谱应该是规范的,只不过在演唱的时候临时发挥,拉长某些音符,乐队为了配合演员的演唱,而板眼上有些增减罢了。另外,根据同一段录音不同的人所扒的谱,因听觉和理解的差异,也不尽相同。因此说,根据录音所扒的谱,与原剧本曲谱免不了是有出入的。个人的一点愚见,请指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