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中的聊斋戏(转载)

评剧中的聊斋戏(转载)

2011-3-26  荆荆
在评剧的传统剧目中就有《王少安赶船》和《花为媒》两部聊斋戏,在电影《花为媒》中,一开场就有王俊卿同李月娥调情引起李茂林不满的情节,当王少安因而埋怨王俊卿不应惹恼自己的姑父时,张氏有一句奚落王少安的台词:“有其父必有其子”,大使王少安窘迫,因为当年王少安正是厚着脸皮把夫人追到手的。
《王少安赶船》的内容正是反映王俊卿父母的浪漫史,《王少安赶船》和《花为媒》的故事原型都来自小说《聊斋志异》,那是两篇有联系的短篇小说《王桂庵》、《 寄生·附 》,分别记述了夫子两代人的爱情故事,这在中国小说上,也算是别具一格的。
京剧未见有聊斋戏,在其他剧种中,只有吕剧的《姊妹易嫁》属于聊斋戏。在文化革后,经过新一代评剧人的努力,中国评剧院先后推出了《牡丹仙子》和《狐仙小翠》两部聊斋戏,其中以《牡丹仙子》的影响力较为突出。该剧是由《香玉》和《葛巾》两篇小说综合改编的,男主人公黄大用取《香玉》中的书生的姓黄(姓黄,没有名字),取《葛巾》中的书生常大用的名字大用,故事情节虽然更接近于《香玉》,但女主人公的名字却使用了葛巾。谷文月在《牡丹仙子》中充分展示了新派的演唱风格,并有所发展,几个主要唱段“画廊前”、“痴郎君”、“春蚕到死”、“我曾说”在1982年由中国唱片出版社出版,从而流传到全国。另外《牡丹仙子》也有VCD影碟出版,但录像质量很差。
戴月琴主演的《狐仙小翠》取材于《聊斋志异》的《小翠》一篇,1982年正式与观众见面。当年,即获得了北京市新剧目创作二等奖。后来中国评剧院还把这个戏改编为四集戏曲电视剧《天地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可惜,《狐仙小翠》始终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述几个评剧聊斋戏,在故事情节上都同原著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连表达的主题都有所改变。以《牡丹仙子》为例,这是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而聊斋原作《葛巾》中所表达的是人花相疑的畸形爱情,《香玉》所表达的是人花一体的生死恋情,都同反暴力无关。更滑稽的是,《香玉》中美丽的耐冬仙子绛雪在《牡丹仙子》中变成了老太婆。
聊斋中的《 寄生 》同时娶了表妹和张五可两个美女,这宣传了一夫多妻制,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婚姻法,所以吴祖光在改编传统戏《花为媒》时,添加了贾俊英这个人物,让李月娥和张五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而且还增添了喜剧色彩,足见大作家的匠心。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电影《花为媒》的唱词在吴祖光的笔下就显得文诌诌的,没有点文化水难以理解,如贾俊英赞美张五可的词句,“群芳俯首听管领,盖代风华迥出群”,就显得十足的文言化。总的说来,电影《花为媒》比传统的《花为媒》在文字上典雅得多,但也离大众化远了一些。我作为东北人却不喜欢二人传,原因就在于嫌其唱词太粗俗,可是这也正是二人转在东北农村深受欢迎的一个原因,若用二人传唱出“群芳俯首听管领,盖代风华迥出群”,相信没有几个农村朋友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尤其是年岁比较大的农民群体。
说到这一点,就是再次强调,评剧若重新繁荣兴旺,其前提是必须明确观众群体的定位。(摘自中国评剧网论坛)

[ 本帖最后由 常子金 于 2011-10-18 12:30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