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冀东文艺三枝花——滦南县评剧的发展史

冀东文艺三枝花——滦南县评剧的发展史

(此贴来源于滦南网—文艺长廊—民间艺术栏目)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俗称蹦蹦戏。莲花落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流域甚广,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莲花落是穷人行乞时的演唱艺术。或说唱吉祥如意的话,或演唱故事,人多喜欢,所得较丰,因而乞丐多习莲花落乞食。解放前,滦南县境内的居民生活比较贫困。《滦州志》载:“滦封蕞尔,......“其地洼湿者多卤斥,高原者多沙债,所堪耕耨几何?而赋役繁兴,荒陬穷壤,委而去者,十室有五......”《滦县志》载:“游公(智开)治滦,谓州有五害......差徭、赌博、栽盐、私押、河患也......“自光绪九年后,水思频仍,滦境东南一带前后被飘没者四百八十余村。沧桑改易,民无栖止。。“州治西南北数十里,荒沙汗漫,春苦风而夏苦雨,十耕而九不获”......”“所出无多,地方之供给,恒虞不足,每岁之食粮,均仰给口外关东之通运。”滦境东南、西南即今滦南县境,居民最为贫困,有的无隔夜之炊,糠菜半年粮之家,比比皆是。青壮年男子多去乐亭县打短工,做长工,卖苦力,无法从工、从农、从商者走投无路,则沿村乞讨。
    本县地近京城,受京都影响,县境乃“文学之邦,士大夫揖让进退,皆彬彬有礼,重然诺,尚气节,文字朴茂......”(《滦县志.序》),风气开化,民间文学发达。皮影、大鼓书、秧歌等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谚、民间故事也繁茂优美。勤劳勇敢的滦南人,依岁时风俗,各村多有唱影、说书、扭秧歌、演大戏的。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人们赏心悦目,养成了对艺术的爱好。莲花落作为乞食的艺术,紧迫时尚,从民歌、民谣、民间故事、秧歌、皮影、大鼓等艺术形式中吸收了许多营养,经过单口对口莲花落、拆出莲花落、唐山落子等阶段,逐步发展成评剧,成为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 评剧发展的几个时期:孕育时期:单口对口莲花落 莲花落是乞丐创造的口头说唱艺术,或说唱历史、民间故事,或乞丐自编乞食段子,最早由一人演唱,用竹板伴奏;民间也有打“十不闲”的,单人演唱,牵动木架上的锣鼓跋等伴奏;民间有演西湖景的(拉洋片),多打十不闲。此类由一人说唱的单口莲花落,在清末民初京东一带的集日、庙会上最为常见平时也有走乡串村的。成兆才结义的早期莲花落演员刘春生(小迷魂)就是唱单口莲花落讨饭出身。
    后来,单口莲花落逐渐发展为由二三人演唱的对口莲花落。成兆才、金菊花等民间艺人,他们吸收秧歌等民间艺术的有用部分,融会贯通在莲花落里,在耕无地、商无本的情况下,从爱好出发,以糊口为目的,拉起了沿村唱莲花落的一家班、朋友班、师徒班。他们耻于向高门大户托钵乞食,就两三人结伙,扭成一旦一丑,或一旦一生一丑,在庙会街心、麦场等宽敞的地方.用叙事体与代言体混合的台词演唱一些婆媳姑嫂姑娌之间的纠葛,男情女义子孝孙贤的佳话等。说白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极受农民欢迎,随心掷下铜板制钱,每场下来,所得收入早超过乞食十倍。对口莲花落比单口莲花落形象,内容连贯丰富。在台上有许多舞蹈成分,所以俗称“蹦蹦戏”。
    1885年前后,胡家坡任连会拉起对口莲花落一家班。1891年,绳各庄成兆才学唱莲花落。1901年,杜土杜知义以唱秧歌名满乡里,被任连会约出唱对口。米官营刘珠(金蝴蝶)、胡平庄子夏文元(夏天雷)相继拉起莲花落班。演唱内容有《补汗榻》、《十女夸夫》、《锯大缸》、《美女思情》等百余出。他们不仅在本县、外县演,还闯关东去演。莲花落演员任连会、成兆才、刘春生、金菊花等又曾住乐亭崔八、丰润赵小斋莲花落班,自己又领过班,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了莲花落的演出水平。
     对口莲花落有叙事体台词,多用第三人称讲话,演员一扮多角,扮装和道具简单,表演舞蹈动作多,不够生活化,唱腔有所丰富,但仍单调,虽淘汰了竹板伴奏,逐步增加了唢呐、板胡等,仍显单纯。对口莲花落有了很大的戏剧因素,还不成戏剧,但孕育了莲花落拆出戏。 萌芽时期:拆出莲花落 拆出莲花落也叫蹦蹦戏。以乞食糊口兴起的单口,对口莲花落,演员少,扮装和道具简单,不用舞台,收费低廉,在乡间广为流行,艺人们的吃饭问题解决了。莲花落艺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收入,提高身价,改变讨饭乞食的传统,就必须发展、创新莲花落,让它做为一种艺术问世。观众渐渐也不满足于叙事体表现粗犷的演唱,他们要求看到更抒情更细腻的艺术。这就促进了对口莲花落向拆出戏发展。到1908年,本县出现了许多职业性莲花落班社,演员阵容有所扩大,多演拆出小戏,受到农民的欢迎。剧本台词从叙事体改成代言体(第一人称)。每出小戏都有个重点情节,有固定的角色,固定的台词,有了老生、老旦、青衣、小旦等行当。登台人数多了,逐渐有规范性的舞台动作,角色化装也注意勾画脸谱。唱腔出现了二六板、跺板等板式(如金菊花创造出小悲调、大悲调、十三咳等新腔)。伴奏除板胡外,增加三弦、大笛子等,同时借用河北梆子的部分锣鼓点指挥舞台表演,武场已用大小锣、堂鼓等。这时不再跑地摊,已经搭台唱戏。拆出戏的剧目是单口、对口莲花落的丰富和发展,大部分剧目是艺人从其它戏曲中移植或改编的,约有80余出。拆出莲花落已具备了戏剧诸般要素,它是评剧的萌芽时期。

TOP

在拆出莲花落盛行时,社会的上层人物、执政当局视它为异端,指责它“伤风败化,鄙俗不堪”,不准进城市和郑重场所。1907年,直隶总督杨土壤以“有伤风化,永干力禁”明文将莲花落班驱逐出天津。1908年,清光绪帝和慈僖太后崩姐,戴双国孝,百日内禁止动响器,宜隶、天津、水平府当局重申前令,禁止演出莲花落。开花结果时期:唐山落子 1908年莲花落被禁止,飘泊江湖的莲花落艺人断绝了衣食之源。但他们深知莲花落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穷苦百姓喜闻乐见,艺人们又酷爱自己从事的艺术。为求生存图发展,1909年成兆才、金菊花、张化文、张化龙、任连会、任善庆、于玉波、张玉琛、张德礼等群英荟萃于滦州吴家坨(今属滦县),改良拆出莲花落。成兆才等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根据观众的愿望和要求,兴利除弊,对症下药,进行革新。
    拆出戏容量小,不能满足观众要看有头有尾,有前因后果,波澜迭起,冲突激化的完整故事,于是提出莲花落要有大型剧目的改良目标。成兆才根据《今古奇观》、《宣讲拾遗》以及梆子、皮影等剧本改编移植了《告金扇》、《马寡妇开店》、《秦雪梅吊孝》、《鬼扯腿》等大型剧本。
    由于大型剧目容量大,剧情复杂,人物性格各异,因此表演唱腔调式和板式必须多样化。在保持对口拆出戏传统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皮影、乐亭大鼓的腔调和板式,相继创造和使用了大安板、小安板、散板、流水板、大悲调、哭迷子等腔调和板式。金菊花、小金龙的旦行腔调和板式别开生面,丰富了新兴剧种的腔调和板式。
    在表演方面,吸收京、梆大戏的传统戏曲程式,舞台动作进一步规范化,演员表演讲求逼真,生活化。如金菊花学女人走路、哭泣,达到活灵活现程度,推动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同时,改进了音乐伴奏,采用了梆子的锣鼓经。用座鼓、手板来指挥戏剧节奏。戏装头面、舞台美术、道具也效仿京梆大戏。行当陆续配备齐全。去掉淫词滥调和色情表演,把荒诞庸俗、低级趣味的东西尽量清除掉。演员阵容扩大了,由几人小班扩大到几十人的大班,俨然是个艺术团体了。
改良后的莲花落,于1909年冬在滦州吴家坨首演成功,起号“庆春班”,进入河头镇(胥各庄)演出,名声大震。庆春班为争取到合法的演出权利,将莲花落改称“平腔梆子戏”,进永平府(卢龙县)演出,轰动了府城,得到当局认可,打开水平府禁地。此后平腔梆子戏在各州县公演无阻,争得盛大荣誉。。
1909年,唐山永盛茶园开业,接庆春班首演,警察局禁演。成兆才与茶园经理王凤亭,以剧本出于《今古奇观》、《醒世恒言》、《宣讲拾遗》等古籍,无伤风败化之虞,请当局审查,经据理力争,始允公演。《开磅》、《开店入《花为煤》3出戏轰动煤城,土生土长的平腔梆子戏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庆春班在永盛茶园演出声望日高,演员达40多人。
    1909至1914年间,金菊花、小金龙等主演去东北,任善丰(月明珠)很快挑起了大梁。他资质聪颖,勤奋好学,嗓音甜润,扮相俊俏,取各家之长,在成兆才等的精心培育下,迅速成为名男旦。他用独创的反调,首演成兆才创作的多出剧目,使平腔梆子戏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
    平腔梆子在唐山站稳了脚根,票房收入多,影响越来越远大,艺人不仅无冻饿之忧,而且手头日富,有的恣意挥霍,生活靡烂。为加强对班社的管理,成兆才建立了“不准夜不归宿,不准嫖妓,不准赌钱,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前台斗凑,不准错报姓名,不准丢环拉坠,不准指示不遵,不准辱骂师长,不准咬艺”10条班规,并确定了共和班的体制,即从总收入中,除交付园租、箱租之外,留下公积金,演员技艺术水平高低评议大小份,依份分享剩余部分。
    1915年,成兆才率领庆春班进入天津,以《开唠》、《开店》、《花为媒》、《占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赶船》等20多出大型剧目上演,赢得了观众的赞美和梨园界的赏识。京剧演员梅兰芳、刘鸿声看了月明珠的演出说:“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个大有前途的演员”。月明珠的唱腔流行津唐,名高剧坛。商界联合赠送“明珠新出蚌,一起平腔,压倒男伶女乐”贺嶂,绪绅及各界送“风化攸关”、“评古论今”、“惩恶扬善”褒词。津门雪耻,唐山落子身价十倍,称梨园上品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7年,庆春班改为“京东永盛合班”,往来于津唐间。1918年应邀到山海关兴业茶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当地名绅奎旭东建议将永盛合班改为“警世戏社”,并赠“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匾额一块,声誉传到东北各大城市。
平腔梆子于1909年入唐山演出至1918年形成唐山落子,有了自己的剧本,有独特的唱腔板式和表演形式,有一套相适应的音乐伴奏,有阵容整齐而出色的演员,有完善的管理方法,已形成—个新兴的大剧种。 成熟时期:评 剧 1919年,唐山首创警世戏社出关到营口,给当地群众带去了赏心悦目似曾相识的唐山落于,历访长春、哈尔滨。张作霖为岳母祝寿和举办赈灾义演,特邀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与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至奉天(沈阳)同台演出,获得军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赞赏。警世戏社名震奉天、长春、哈尔滨,长期活动于东北二省。1922年,月明珠病卒于奉天,警世戏社受到了严重损失,回关里歇业,有个短暂的停顿。不久,成兆才和班主王凤亭推出金开芳为主演,重整旗鼓。

TOP

1923年进天津演出,逊清太保吕海寰见昔日平腔已发展成大剧种,建议将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称“评剧”,被誓世戏社采用,从此评剧之称问世,并逐步得到公认。但因历史的原因,仍有人习惯上称“蹦蹦戏”,在家乡许多老年人,习惯上仍称“落子”。
    警世戏社进入东北,扩大了评剧流行地域,评剧班社如雨后春笋,使评剧得到发展。月明珠的病逝,男旦演员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女旦演员日益取得主导地位。从评剧的定名到被公认,意味着评剧已为“席上珍”,非昔日被视如粪土的乞食莲花落。1929年,评剧表演艺术家、剧作家、评剧创始人成兆才逝世,是评剧界的巨大损失。同年《评剧大观》出版,汇集保存和传播了大量成兆才著作的评剧珍品。评剧的大发展时期是唐山落子阶段,已经定型,后来的发展是完善和提高。警世戏社在东北活动的年代,是评剧的成熟时期。
    评剧植根于群众中,因而枝繁叶茂。它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和流传非常迅速。1922年,王风亭组建警世戏社二班,1923年又组建警世戏社三班,女演员随之倔起。1924年,高景山于哈尔滨建立了复盛戏社。1925年刘翠霞于天津成立山霞社,爱莲君成立爱莲社。1926年.李金顺、郭子元于东北组成元顺戏社。30年代有双霞社,金顺戏社。关内外评剧班社不胜枚举,它们的足迹遍京津唐、东三省、上海、西安、南京、汉口、长沙、重庆、成都、贵阳,兰州、新疆等地,到处受到欢迎,评剧传播到全国各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纷纷建立业余评剧团。1956年,县内村剧团约有100多个,演员达1000多人,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刘巧儿》、《找女婿》等现代评剧享有盛誉。
    评剧,自1909年入唐山1919年出关,30年代发展到全国,到今天,其业绩辉煌。成兆才创作了大量的评剧剧本,为后来的评剧剧本创作开拓了道路;发现和培养了评剧演员,为评剧班社的管理制定了章程。金菊花是拆出莲花落时期造诣最高的演员,月明珠是唐山落子时期的著名演员,任善庆在评剧演出中首用座鼓,是第一位鼓师。他们团结西路北路莲花落艺人,呕心沥血创立和发展了评剧。金菊花、月明珠等男旦离开舞台后,女演员进入黄金时代,产生了李划匝、刘翠霞、白玉霜、爱莲君四大评剧皇后。以后,更是名人辈出人才济济,使评剧这株艺苑奇范,不断发展创新,成为观众喜爱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之一。
附:成兆才剧本创作简况
    成兆才,是近百年来中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贡献卓著的一位民间表演艺术家、剧作家、评剧杰出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曾创作、改编、整理了一百零二个剧本,不仅为评剧的产生、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奠定了剧本基础,而且,也为继承前人遗产,根据群众欣赏习惯运用民族形式,进行艺术革新,如何反映当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值得研究、继承的优秀传统。成兆才各个时期的剧作有:
    一、评剧拆出时期(1895-1908年)
    1、《告扇子》,又名《告金扇》。
    2、《黄爱玉上坟》,又名《旋风案》、《铡黄爱玉》。
    3、《美女思情》。
    4、《借女吊孝》。
    5、《打狗劝夫》,又名《德孝双全》、《和睦家庭》。
    6、《狗报人恩》,又名《义犬救主》。
    7、《冯奎卖妻》,也做《冯逵卖妻》。
    8《偏心眼》,又名《赴善会》、《老妈赴会》。
    9、《劝爱保》,又名《还阳自说》、《周兰香上吊》、《仁慈增寿》。
    10、《感亲教祖》。
    11、《李桂香打柴》,又名《慈虐异报》、《苦肉计》、《清官断》、《打丁会》、《双继母》。
    12、《安安送水》,又名《爱女嫌媳》、《积米奉亲》、《雷击邱姑》。
    13、《小姑不贤》,又名《费姐》。
    14、《拾金》,又名《大上吊》、《李翠莲盘道》。
    15、《乌龙院》,又名《闫惜姣》、《坐楼杀院》。
    16、《杀子报》,又名《油坛记》,《清廉访案》、《通州奇案》。
    17《三头案》,又名《义仆救主》。
    18、《打灶王》,又名《打灶分家》、《紫荆树》。

TOP

二、平腔梆子(唐山落子)时期(1909-1918年)
    1、《马寡妇开店》,又名《状元图》,《女开店》、《阴功报》、《狄仁杰赶考》。
    2、《巧奇缘》,又名《吴家花园》、《东斗星》、《邱瑞白》。
    3、《双婚配》,又名《瞎子算封》、《巧换婚》、《陈子连科》。
    4、《雪玉冰霜》,又名《秦雪梅吊孝》、《双吊孝》、《三元传》。
    5、《卖子孙贤》,又名《子孝孙贤》、《苦中苦》。
    6、《回杯记》。
    7、《高成借嫂》,又名《借盟嫂》、《打马红眼》、《密云县》、《昏官断》。
    8、《状元桥》,又名《鲁达割肉》、《鲁达除霸》、《劈关西》。
    9、《小天台》,又名《湘子渡妇作法》、《天台山》、《三渡林英》。
    10、《芈建游宫》,又名《金爪击顶》。
    11、《禅宇寺》,又名《伍子胥救驾》。
    12、《高怀德送女》,又名《全德报》。
    13、《三节烈》,又名《王定保借当》、《双莲宝琴》、《春秋素烈》、《绣鞋记》。
    14、《樊金定骂城》。
    15、《秦家花园》,又名《二美夺夫》。
    16、《老妈开嗙》,又名《傻柱子接媳妇》、《枪毙小老妈》。
    17、《大劈棺》,又名《蝴蝶梦》、《庄子戏妻》、《庄子掮坟》、《田氏五鬼分尸》、《劈灵棺》、《庄子点化》。
    18、《占花魁》,又名《卖油郞独占花魁》、《瑶琴女》、《花魁从良》。
    19、《杜十娘》,又名《青楼遗恨》、《百宝箱》、《活捉孙富》。
    20、《移花接木》,又名《女秀才》、《女秀才移花接木》。
    21、《恶奴告主》。
    22、《金钗钿》。
    23、《芙蓉屏》。
    24、《珍珠衫》,又名《循环报》、《珍珠汗衫》。
25、《二县令》,又名《义婚孤女》。
26、《雌兄雄弟》。
27、《百年长恨》,又名《王娇鸾》。
28、《乔太守乱占鸳鸯谱》。
29、《盛德格天》,又名《卖身葬父》、《刘元谱双生贵子》。
30、《阴谋遭谴》,又名《莲花池》。
31、《孝感天》,又名《罗爱莲卖身》。
32《代友完婚》。
33、《悔过愈疾》。
34、《贤女化母》,又名《新小姑贤》。
35、《异方教子》。
36、《悍妇传法》。
37、《阻善毒儿》,又名《月饼记》。
38、《七人贤》,又名《生死板》、《荒草坡》。
39、《埋金全兄》。
40、《花为媒》,又名《指花为媒》、《张五巧配》、《张五可》。
41、《王少安赶船》,又名《玉阳县》、《舍命追舟》、《访美人》、《玉镯记》。
42、《黄氏女游阴》。
43、《困果美报》,又名《箱中出鬼》、《陈玉梅》。
44、《夜审周子琴》,又名《胭脂判》。
45、《诓妻嫁女》,又名《勘玉钏》。
46、《六月雪》,又名《斩窦娥》、《金锁记》、《炎天雪》。
47、《败子回头》,又名《王昌嫖院》、《败子回头金不换》、《沉香床败子回头》。

TOP

48、《水露出阁》,又名《侠婢代主出嫁》。
49、《横霸杀楼》。
50、《洞房认父》,又名《赵秀云寻父》、《拾金不昧》、《父女合婚》、《花烛恨》。
51、《脏水记》。
  52、《张小凤过年》。
  53、《孙悟空上坟》。
  54、《假鸳鸯》。
  55、《刘善人》。
  56、《二妓夺客》,又名《王八投胎》、《大闹第一楼》。
  57、《薄命图》。
  58、《十粒金丹》,原名《宋史奇书》。
  59、《生死恨》,又名《韩玉娘忍苦成夫》。
  60、《恶虎滩》,又名《北黄庄》、《三十六友》。
  61、《刘诚杀婿》,又名《刘翠屏哭井》、《于公案》。
四、奉天落子时期(1919-?年)
 1、《保龙山》,又名《五锋会》、《青峰山》、《全家福》。
 2、《潘才诡计娶表妹》,又名《文殊庵》、《文玉霜买马》。
 3、《岳霄醉酒》,又名《镇冤塔》、《岳霄出生》。
 4、《铁牌山》。
 5、《绿珠坠楼》。
 6、《桃花扇》。
 7、《灵飞镜》,亦作《凌飞镜》,又名《滑台关》。
 8、《杨三姐告状》。
 9、《黑猫告状》。
 10、《枪毙驼龙》,又名《驼龙出世》、《大龙嫖院》。
 11、《枪毙驼虎》,又名《双烈女》。
  12、《枪毙闫瑞生》,又名《莲英惊梦》。
  13、《安童根刺伊滕博文》。
  14、《冤怨缘》。
  15、《猴儿变》。
  16、《韩湘子讨封》,又名《湘子上寿》。
  17、《丑开店》,又名《刘四秋赶考》、《毛寡妇开店》。
  18、《盗金砖》。
  19、《老娶少妻》。
  20、《金钗计》。
  21、《对银杯》,又名《烈女还阳》、《悍妇传》、《泼妇传》。
  22、《珍珠塔》。

TOP

谢谢楼主!又长知识啦!!!
兴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