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

“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

“白派”第一传人--李兰舫



       平生仅见两次评剧名家李兰舫,但印象深刻得几十年难以忘怀。
       镜头一:她饰老奶奶出场,演唱“咱们家祖辈受穷根底正”那八句唱词,丹田气足,“白派”味浓,嗓音宽亮,声振宫宇。这是1974年在河间6000座位的新华礼堂演出评剧现代戏《不平静的海滨》的动人一幕。
       镜头二:1981年9月底,在沧州地委统战部召开的各界知名人士座谈会上,她操着洪亮声音诚挚地说:“我老了,但不服老。希望领导给我选送几个孩子,我将用全部精力,把‘白派’艺术传承下去!”话虽寥寥,却表明了为艺术献身的拳拳之心。
       1919年腊八,李兰舫生于武清县记营村一个穷苦农家。李兰舫3岁时,父亲带全家逃难到天津谋生。6岁时,李兰舫在河东小戏园子里卖萝卜、瓜子,长年的耳濡目染,使她对戏曲产生浓厚兴趣并学会了不少唱段。11岁时,她有幸得拜京剧名家雷喜福为师学习老生,老师见她聪明伶俐,教她《武家坡》、《逍遥津》等戏,开蒙后的李兰舫颇见长进。然而此时,她似乎对评剧更为钟情。12岁时,她又拜评剧名家赵月楼门下,工青衣。她与师妹李翠霞、花月仙等边学戏边演出,进步很快。1930年,她进入“山霞社”刻苦学习刘(翠霞)派戏,盛夏练得汗流浃背,严冬冻得嘴唇发青,仍对着冰窟窿喊嗓。很快掌握了“刘派”高亢、激越、铿锵有力的演唱特点,奠定了扎实的评剧艺术功底。
       13岁的李兰舫在天津舞台崭露头角。评剧名家白玉霜(李桂珍)看了她的几场戏,觉得很不错,邀请她加盟自己挑班的“玉顺剧社”。于是,李兰舫先是在北京天桥为白玉霜唱“帽儿戏”,15岁时改为白玉霜演“里子”角色。在同台演出中,李兰舫对“白派”那低回婉转的曲调,意味深远的韵味儿极感兴趣,觉得自己高亢有力、尖细圆润的唱腔与白派低稳不颤的风格不甚和谐,便琢磨和苦练白玉霜的走低腔和鼻腔共鸣等演唱技巧,改“刘派”柔声细腔为宽厚宏润。
       当时,白玉霜曾与本团4位骨干女演员义结金兰,身为大姐的白玉霜,很看重最小的五妹李兰舫。为了使自己主演的戏满台生辉,从不轻易传戏的白玉霜,每晚散戏后主动为李兰舫说戏,分析角色、唱腔,不厌其烦地指导她掌握刚柔相济的特点,使唱腔变得低沉、委婉、朴实,刚劲。在白玉霜的指导下,李兰舫认真揣摩体会,刻苦练习,还把“刘派”名剧《井台会》改为“白派”演唱,获得观众好评,白玉霜也很满意。
       在演出实践中,李兰舫成了白玉霜的主要配角之一。在传统戏《三节烈》中,白玉霜演张春莲,李兰舫演张秋莲;在《打狗劝夫》中,白玉霜饰张氏,李兰舫饰桑氏,等等。在长达4年的同台演出和白玉霜不尽的口传心授中,李兰舫学会了一大批“白派”戏,逐渐领略和牢牢掌握了“白派”演唱的艺术真谛,表演神似,唱腔乱真,被评剧界和广大观众公认为“白派”艺术第一传人。
       作为白玉霜的得力助手,李兰舫受白玉霜之托,经常给小福子(小白玉霜李再雯的乳名)悉心传授“白派”技艺。小福子是白玉霜的养女,自小爱戏,后经奶奶李卞氏同意,福子跟艺名珍珠花的男旦李文祉学戏。白玉霜见女儿是块唱戏的“料”,就指派李兰舫教她。12岁的福子,向大自己3岁的五姨李兰舫刻苦学戏,一连三年,福子已经学会了《桃花庵》、《马寡妇开店》、《珍珠衫》等不少戏,掌握了很多评剧基本功。
       台上演戏,台下授艺的紧张生活,使李兰舫的演艺更加精熟。在京、津、唐等地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白派”演员。
       1937年7月,18岁的李兰舫在天津成立“育德剧社”独立挑班,让姐夫吴良佐任团长,姐姐李兰芬帮她管理衣箱和后勤。成员有王月樵,花艳芬、花美兰等,先后在开平剧院演出《少奶奶戒指》《姊妹花》等戏,很是叫座。1938年底,李兰舫领衔赴沈阳献艺,她那漂亮的扮相,悦耳的声腔,引来了大批的观众。当时的剧目有《玉堂春》、《孔雀东南飞》、《珍珠衫》、《劝爱宝》、《桃花庵》、《马寡妇开店》、《保龙山》、《李三娘打水》、《刘云打母》等,演出挺红火,收入也不菲。可是因日寇与汉奸横行霸道,演出活动受到一定影响。由于生活所迫,李兰舫在波折和困境中硬是坚持了下来。
       在东三省演出的几年中,李兰舫用心学习借鉴程砚秋、尚小云先生的表演艺术,并把尚小云创演的《乾坤福寿镜》移植成评剧。演出中,她根据人物的处境与内心情绪,发挥自己嗓音“松、宽、圆、亮”的优长,大胆演绎剧情,深深感染了观众。儿时她学过京剧,如今派上了用场。她用京剧的戏路、身段、水袖等技巧来丰富评剧的表演艺术,慢慢形成了自己健康、朴实、豪放、大方的表演风格。她与同龄的京剧演员张云溪在锦州合演《武松与潘金莲》,轰动一时,《评剧大观》刊登了剧照。特别是她演唱的《佘太君挂帅》、《摆箭会》等老旦戏,借鉴小生唱腔,揉进了刘派旋律,做了有益尝试,广大观众非常认可。
       在旧中国,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1944年春天,正当李兰舫名噪奉天(沈阳)城,声播东三省之际,被当地恶霸“小王爷”抢占为妾,不准演戏。李兰舫受尽侮辱,以泪洗面。年终,姐夫吴良佐见李兰舫境况愈下,1945年春节回到天津,四处求人无果,最后花钱买通“青帮”头目,给沈阳“小王爷”去信要人。1945年春节过后,那“小王爷”才极不情愿地放出李兰舫。时值日伪时期,兵荒马乱,李兰舫女扮男装步行出逃,混过很多管卡,受尽饥寒困苦,终于回到天津。
       返津后一年多时间里,李兰舫闭门谢客,回顾15年的从艺经历,总结成绩,寻找不足,决心向演艺的更高层次迈进。她整天研究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京韵大鼓等各种戏曲、曲艺,从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1946年12月,李兰舫离津8年后首次露演于新中央剧院,她与李文芳、小白玉霜、花迎春、筱玉芳、鲜灵霞、刘玉芳、新凤霞、筱月珠、莲小君等合演《珍珠衫》、《丝绒记》、《杜十娘》、《劝爱宝》、《于公案》等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以后的几年里,李兰舫在天津舞台非常活跃。这位身材高大,体魄健美的白派演员,多才多艺,戏路宽广,不仅本工的青衣、花旦戏演得好,老旦、小生、老生,甚至花脸等行当也都反串得精彩到位。在《秦香莲》中,她前演老生王延龄,后演花脸包拯;在《法门寺》中,她先演花旦孙玉娇,后演花脸刘瑾;在《金鳞记》中演小生张珍;在《八仙得道》中,她每晚轮换扮演其中的一位神仙,而且塑造的各有风采,绝不雷同。京剧名家李万春看后非常钦佩,登台祝贺。
       全国解放以后,李兰舫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1950年1月,天津市评戏大会举办“庆新年新戏运动周”。李兰舫带头演出《兄妹开荒》,备受好评。当年5月,天津市评剧、京剧、曲艺界联合在中国大戏院举办筹募基金会义演,李兰舫带头参加,她与自京赶来的小白玉霜以及鲜灵霞、新翠霞、莲小君、六岁红、花迎春、小花玉兰等联合演出《三节烈》、《打狗劝夫》、《雪玉冰霜》等戏,个个出彩,满堂生辉,盛况空前。
       李兰舫的丈夫伊焕岐,1925年生于天津。他与评剧名家鲜灵霞的琴师郭少田系师兄弟,由师兄代师传艺,伊焕岐学得一手好板胡。1950年与李兰舫喜结伉俪之后,成为黄金搭档,艺术上珠联璧合,心性上情投意合,彼此依恋地走过了漫长的戏剧人生。
       1951年,李兰舫第二次挑班,到山东德州、临清、夏津等地演出,处处受到欢迎。特别在夏津城乡,无人不知李兰舫,李兰舫与很多戏迷成了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位朴实农民杜延裕,得知李兰舫当年与白玉霜、小白玉霜等先后被李卞氏在茶水里偷下了“青粉”,一辈子不能生育,1952年主动把自己仅5个月的女孩给了李兰舫做女儿;三年后,又把刚出生的男孩给了李兰舫做儿子。儿女双全的李兰舫,1980年退休后安度晚年。可惜身患脑梗塞。1984年7月9日在沧州逝世。她的老伴2003年7月与世长辞。
       1953年以后,李兰舫主要在天津和冀、鲁各地演出。她主演一系列“白派”剧目,丹田气足,行腔宽厚洪亮、吐字真切感人。她那低回婉转的唱腔来自稳重的胸、鼻腔共鸣;而高亢激昂的甩腔全靠她雄浑的腹颅腔共鸣。无论是在大剧场还是乡村土台子,都能让最后一排观众听得清清楚楚。她的共鸣位置转换自如,真假嗓变化无痕,协调隽永,唱腔抑扬如波,起伏跌宕。她对气口和擞音的运用,丰富了评剧的旋律,能灵活巧妙的表现各种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人感到连顿交叉、错落有致,悦耳动听。总之,她的发音位置随着人物情绪的辗转变化而自由变换,韵味浓郁,从而吸引和打动观众。
       1956年,京津等地的几个剧团邀请李兰舫加盟,小白玉霜专程自京赴津找到李兰舫说:“老姨,你到中国评剧院来吧,咱俩儿挂并牌。”李兰舫均婉言谢绝。1957年春,李兰舫应邀参加沧县专区戏曲汇演,她在《打金枝》中饰演国母,获表演一等奖和荣誉奖。随后,她被挽留正式加入沧州市评剧团并任业务副团长。就在那年,她携团赴京献演,首都出现通宵排队购票景象,以后几年,她率团到沈阳、抚顺、锦州、山海关、唐山等地演出,久违的观众争相再看“李兰舫”,演出反响强烈,大获成功。
       为贯彻党的“双百”方针,李兰舫积极排演现代戏。1958年创演现代戏《母子两代英雄》,李兰舫饰马本斋母亲,其唱腔设计避开“白派”低回哀怨的腔调,注入了雄浑激昂而又婉转悠扬的艺术神韵,各种板式的成套唱腔,将人物的“神”与“情”巧妙融合。演出时,李兰舫以精微细腻或雄浑豪放的曲调,把一个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英雄母亲形象,表演得动人心魄。1962年,该剧作为河北省戏剧汇演剧目,在天津引起轰动,郭沫若、田汉等名家观后予以高度评价。其后,该剧在天津连演百场,场场爆满,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后多次播放。
       1963年,李兰舫主演了现代戏《槐树庄》和歌颂中朝人民友谊的《骨肉深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以录播。朝鲜崔庸健委员长来华时,首都机场播放李兰舫主演的《骨肉深情》表示欢迎。
       在“文革”前的近10年间,年富力强的李兰舫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与新编和主持改编了《木匠迎亲》、《南海长城》、《铁流战士》等十几出现代戏,在讴歌新时代,创演英雄人物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在唱腔方面,李兰舫根据不同人物性格,对“白派”韵律加以革新,丰富了“白派”各种板式。在行腔速度上,李兰舫的慢板较之白玉霜舒缓。由于李兰舫音域宽广,能在一段唱腔中迂回两个8度,这就使以声腔刻画人物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白玉霜的演唱,在上句落音时多使用下颤音,李兰舫根据剧情改为回旋音,使声音在腹、鼻、胸回荡,从而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加委婉细腻。总之,通过学习继承和丰富发展“白派”唱腔,李兰芳塑造出了一大批性格迥异的舞台形象。
       李兰舫为人平和、谦逊、艺德高尚。下乡时拉车、搬道具什么都干;演出中常为青年演员当配角,耐心指导自己的学生赵九茹、刘文彩、刘化茹及其他青年演员。三年困难时期,她多次把自己的专供食品分给大家;后来还把自己多年积攒价值万余元的行头献给剧团,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全体演员的拥戴。
       刚到沧州市评剧团那两年,李兰舫伉俪工资共600元,后来李兰舫定为文艺8级,月薪118元,为全市仅有的3位高级知识分子之一。“文革”风浪吹来后,李兰舫被当成“反动艺术权威”横遭批斗,1973年落实政策后,李兰舫才有了施展才艺的天地。“四人帮”的倒台,使李兰舫进一步焕发了艺术青春,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纪念大会上,她用白派唱腔谱写新曲,激动地演唱缅怀周总理丰功伟绩的唱段,使得1000多名现场观众潸然泪下。1982年,60多岁的李兰舫抱病演出了白派名剧《砸粥缸》,这也成为她生前最后的一场演出。
       李兰舫在养病期间,中国评剧院刘萍携琴师李梓森、天津评剧院夏霞等先后专程到沧州拜访李兰舫伉俪,学习了《玉堂春》、《珍珠衫》等戏及其唱腔唱法、演唱特点等。
       李兰舫,一位不应被忘却的人民艺术家。在她诞辰85周年的日子里 ,我们深情缅怀和纪念她,以期唤起人们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不懈的努力。(作者: 荆晖)
       文章来源:评剧戏迷的博客 2006  3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