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艺海常青树 评坛热心人——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

艺海常青树 评坛热心人——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

艺海常青树 评坛热心人——记评剧表演艺术家刘小楼


       一、峥嵘岁月
       京津腹地,潮白河畔的宝坻(现划归天津市宝坻区)。这里人杰地灵,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世称评剧之乡。刘小楼(原名刘连升)1922年5月25日出生在官庄村的一个评剧世家。父刘宝山、叔父刘宝玉早年均为莲花落、西路评剧艺人。父16岁拜金茶壶为师,习河北梆子。19岁加入了金叶子(西来顺)组织的蹦蹦戏班。几年后刘宝山遂成为西路评剧“京东第一班”的主要台柱之一。后因东路声势日隆、西路日渐衰败而加入了东路评剧戏班,师从成兆才,并同月明珠、倪俊声、夏春阳、董瑞海、金开芳等人合作演出。中年师承昆曲武生郝振基,专习武工。40岁后因女旦兴起、男旦衰微,则主要以授徒为业。他行当齐全,肚囊宽绰。先后有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金灵芝、花艳茹、鲜灵霞和李忠、韩云、宋桂芳、王小楼、刘万生、王庆峰、张太、刘小楼、孔广山等40余人受其教益。其中小生行当中尤以儿徒刘小楼、孔广山(刘小亭)出类拔萃。刘小楼受到家庭的耳濡目染,受到乡俗莲花落氛围之熏陶而渐通戏理,并对乡土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1929年(7岁)开始随父去津学艺,首次登台在《杀子报》中饰演王官宝(娃娃生),同师姐花艳茹合作。第一次上台时真哭真怕,哭时说不出话来,怕时周身颤抖。虽至今已逝70余载,他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从此,刘小楼开始了演艺生涯。这时,多在《卖子哭街》、《孙继皋卖水》、《井台会》、《丁僧扫雪》等戏中饰演娃娃生。因其伶俐聪慧,曾得“小神童”之美誉。在练功、演出之余,亦学习文化知识。从1935年起,即同评剧爱派创始人爱莲君一起演出《莲花庵》、《安安送米》、等戏(饰娃娃生)。在父亲加严师的教诲下,1937年(15岁)时即应工“二小生”。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唱、念基本功扎实,加之嗓音条件的优越,呈现出将来必有作为之趋势。嗣后,在武功方面,又先后师承“滨庆班”京剧武功教师王庆寿、“奎德社”赵双奎、赵庆奎几位老先生的严格训练。其文学方面的提高与修养,主要是接受了留学法国青年学生、“山霞社”编剧文东山先生(刘翠霞、筱桂花曾先后演出其编剧《孟姜女》、《庚娘传》、《一元钱》、《刘香女》等)的指导和启迪,使其受益匪浅,文学修养逐渐提高。
       刘小楼1939年(17岁)在刘翠霞为主演的天津山霞社正式应工小生。在此期间,他长期与著名评剧女小生桂宝芬同台合作,他不仅能直接学习桂宝芬庄重文雅、朴素大方的表演风度,而且又能认真、刻苦地学习其演唱技巧,从而使他在艺术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刘小楼首次同刘翠霞合作演出,正是桂宝芬突然生病不能上台时。刘小楼则“救撑如救火”,替桂宝芬演出。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演出效果极佳,得到了内行和观众的认可。当然,刘小楼也非常尊重刘翠霞。这不仅是因为刘翠霞具有很高的声望和艺术造诣,而重要的是他从刘翠霞身上学到了许多好品德。1943年(21岁)又与初出茅庐年仅16岁的新凤霞配戏,演出了《唐伯虎点秋香》、《天雨花》、《凤还巢》等剧。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投降,在北京同小白玉霜合作演出。面临着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他们坚持不演坏戏,净化舞台,为保持和发展评剧事业做出了努力。1946年返津,评剧在天津再度出现高潮,众多名流相继汇聚津门。刘小楼又先后同花迎春、鲜灵霞、六岁红等人演出。1947年天津评剧艺人大联合演出时,最后同新凤霞压轴演出《红娘》,影响颇大。1948年刘小楼同张福堂、王玉堂等人组织了天津阵容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正风评剧社(建国后国营天津评剧院前身)。他们通力合作,争演新戏,如《梁红玉》、《潘金莲》、《李三娘》及由刘小楼改编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这些戏颇受当时民众的欢迎,也对评剧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继正风评剧社成立之后,天津又有20余个评剧班社相继组织演出活动。1949年北平解放,刘小楼欣喜若狂,从此给他的人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小白玉霜一起学习老解放区优秀剧目,在评剧界第一个演出了《兄妹开荒》现代戏。在天津同郭砚芳合作演出《一贯害人道》、《九件衣》、《血泪仇》等革命戏剧。这些,均为他后来艺术上的成熟和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段时间里,还先后同李金顺(息影复出后)、芙蓉花、花巧玲、筱俊亭、花月仙、李兰舫、鸿巧兰、韩少云、新翠霞等一大批著名演员合作演出。从此,刘小楼不但是天津早期“山霞社”这个享誉评剧界“龙虎班”中的正工小生,艺术上的建树也使他成为名噪京、津一带的评剧头牌小生。那时,小白玉霜一度曾邀其去上海演出。当年在“老不征南、少不征北”和“父母在不远游”的封建礼教束缚下,刘小楼绝不能越雷池一步。他的演出阵地一直固守在京、津两地之间。
       1950年5月,刘小楼告别了养育自己的故乡和父老乡亲,告别了京、津地区酷爱自己艺术的戏迷和广大观众,同喜彩苓演出小组一行人,来到了他人生第二故乡、北国边陲省城哈尔滨。从此他把火热的青春年华,倾注在这片黑土地上。刘小楼在哈尔滨评剧院参加革命工作后,同喜彩苓、郭砚芳、李子巍、筱达子、赛玉霞、周一仆、凡今航、张春荣、宁书科等长期合作演出,长达40年之久。他一如既往,痴情不改地钟爱着自己的艺术创造,其执著程度有增无减。由于他锲而不舍地追求,使他在评剧舞台上给观众留下了一系列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他在1953年东北第一届戏剧、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中演出《白蛇传》(饰许仙),获优秀表演奖。1956年黑龙江省戏曲汇演中,《柳毅传书》(饰柳毅)获优秀表演奖。同年随团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慰问演出,为哈尔滨评剧团赢得了荣誉。1957年随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时。受到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的接见并集体获越南共和国“一级劳动勋章”。1959年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及到上海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演出,曾得到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等的赞誉。1962年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剧协、省文化局和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市剧协、市文化局共同举办的“名师收高徒拜师会”上,刘小楼拜评剧倪派小声唱腔创始人倪俊声先生为师,从而加深了对倪派小生唱腔精髓、神韵的理解,也推动了黑龙江省评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60年代中期,他还兼任黑龙江戏曲学校评剧科的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刘小楼曾一度同其他文艺工作者一样,离开了他自己神圣的艺术殿堂,到省内肇源县农村插队落户。在这里,他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他给贫下中农带来了精神食粮,带来了戏剧文化,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和称赞。他在接受“再教育”的同时,没有虚度大好年华,而是抓紧这有限的时机,到艺术的源泉里体验、感悟、升华。直至晚年,他仍时刻关注这里的“希望工程”,曾为该县头台镇瓦房小学捐款,并任名誉校长。他要在自己所从事的艺术事业之外,分一些爱心给祖国的下一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如饥似渴地从政治理论、文化修养、艺术创造等方面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他除一直任评剧团主要演员外,还积极培养、关心青年演员的业务成长。他曾先后任业务团长、副院长、艺术指导、顾问等职,是历届哈尔滨人大代表及第六、七、八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剧协理事、黑龙江省剧协理事、哈尔滨市剧协理事、副主席。刘小楼1984年退休,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5月喜逢50华诞之际,黑龙江省文化厅和哈尔滨文化局等单位联合为其举办了具有纪念意义的舞台艺术60周年演出活动。
       二、驰骋艺海
       评剧小生演唱艺术,评剧小生人物形象塑造,是刘小楼为之奋斗的终生事业。他孜孜不倦地探索,如饥似渴地追求。几十年如一日,朝朝暮暮,年年月月,用汗水灌溉,用心血培养。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使他驰骋在艺海的广阔天地里。在他60年的舞台实践中,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丰富的舞台经验,在评剧舞台上,特别在建国后的40年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各异。《白蛇传》中的许仙,他演得纯朴忠厚,把对白素贞的一往情深和充满矛盾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柳毅传书》中的柳毅,既突出其清高不俗,又不失其豪壮刚劲之风度;《人面桃花》中的崔护,却表现得痴情潇洒,放纵而又深情;《彩楼记》中的吕蒙正,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窃符救赵》中的信陵君,却又表现得深沉凝重,豁达大度;《陈妙嫦》中的潘必正,质朴纯洁,同是表现初恋的痴情却与崔护绝不雷同。此外,他饰演现代戏《夺印》中的陈有才,《烈火丹心》中的宋恩珍,亦都有独到之处。在对反面人物《屈原》中的张仪、《情探》中的王魁等人物的刻画中,表现深刻,入木三分。他的表演艺术,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经历了从多到少又从少到多这个反复磨砺过程,而渐近炉火纯青之境界。他坚持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理解、运用戏曲美学原则,从生活出发,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表演中他注意虚中求实、假中见真,呈现夸张而不失其美的戏曲艺术美学特征。他表演人物,总是突出表现其诗化的感情和节奏,把握其鲜明的性格基调,用优美的程式动作形诸于外。他把程式动作视为塑造人物的宝贵艺术手段,却不受程式的约束,而是灵活地运用,有机地融化到角色身上。所以他表演的人物,不但性格鲜明,而且充满艺术美感,能给观众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令人难以忘怀。他的表演真挚细嫩,身段潇洒飘逸,堪称优美多姿,实为名副其实的英俊小生。刘小楼一直牢记,表演艺术最难能可贵之处,应是“意引技,技传神”。简言之,即“意在技前”,或“在意念中表现技艺”。若能达到如此境界,只有纯熟的艺术技能,方可做到“意在技前”。这是刘小楼经验的总结、实践的积累,更可称其为表演艺术的座右铭。
       评剧素来以唱功见长,刘小楼的小生特点,可谓“唱字当头”了。他嗓音高亢、清脆嘹亮,音域宽阔,音色淳美。唱腔与女声同弦同调(即用正弦唱正调)。最高音可达G调6音。唱腔中多吸收、借鉴一些旋律性较强的女腔因素,使其抒情流畅,婉转动听。他唱腔板头扎实,吐字清晰,节奏稳健,变化自如。唱腔与语言能密切结合。唱词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放音、收音均能交待得清楚、明白。在《白蛇传•断桥》中“娘子把真情说一遍”的唱段旋律迂回委婉,起伏跌宕。唱词口语化的运用使人感到节奏上若断若连,声断情不断,如泣如诉,语重情深。他以柔和而又圆润的演唱,表达了忠厚老成善良的许仙发自内心的悔恨而愧对白娘子的一片真情。这段唱腔已被评剧小生和业余爱好者广为传唱。《柳毅传书》中“大丈夫威武不屈”一段唱腔,表现了柳毅豪爽、正直、刚毅和对老龙王钱塘君毫不畏惧的性格特点。《人面桃花》中“三春杨柳黄莺唱”一段唱腔,优美动听,深刻感人,轻松流畅,悠扬婉转,塑造了一个文雅潇洒的风流才子形象。这几出戏人物身份不同,性格各异,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它如《唐伯虎点秋香》(饰唐寅)、《杨乃武与小白菜》(饰杨乃武)、《孔雀东南飞》(饰焦仲卿)等戏的人物唱腔,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人物的各自特征和思想感情。刘小楼演唱之所以能声情并茂,生动感人,是因为他能准确地理解人物,抓住人物的心理,具体细致地分析每一句唱词所表现的感情,并且找出每句唱词中体现这种感情的字和词,突出地加以渲染、处理,从曲调、节奏和演出技巧上加强它的表现力。所以他在演出唱中能声情并茂,生动感人。刘小楼的演唱艺术能达到如此境界,是他牢记“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和“歌赏耳,舞悦目,可谓歌舞升平,赏心悦目”之古训。惟此,才能达出神入化之境,入诗情画意之界。这正是被誉为“小桂宝芬”美称的评剧小生刘小楼全面继承其演唱艺术,且能把握倪派小生唱腔之精髓与神韵。同时,他融化女腔李(金顺)派的高亢粗犷、刘(翠霞)派的铿锵有力、白(玉霜)派的低回婉转、爱(莲君)派的柔美华丽于一体,曲调婀娜,实中求华,刚柔相济,大方潇洒,使之成为刘(小楼)派小生演唱风格。正是“评苑向来奇葩多,北英光复波,谁人领先河?望小楼色满城郭,‘白蛇’映空‘态花’照地,丰采耀今昨。殊勋莫须说,更高风并随亮节”。
       为了全面肯定刘小楼的艺术成就,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黑龙江卷》(1994年9月中国ISBN中心出版)“图表”部类、“剧种音乐”部类和“人物介绍”条目中,都为刘小楼留有显要的一席之地:“图表”部类中,有《白蛇传•断桥》饰许仙(喜彩苓饰白蛇、喜彩燕饰青儿)的三人剧照和《唐伯虎点秋香》饰唐寅的单人照。“剧种音乐”部类中,除“折子戏” 《白蛇传•断桥》一折的全部人物唱腔外,还入选了《人面桃花》(饰崔护)“三春杨柳黄莺唱”唱段和《柳毅传书》(柳毅)“大丈夫威武不屈”唱段(按照总编辑部“录音”、“曲谱”同步的原则,总编辑部和省编辑部均分别存档其唱腔音乐的原始录音)。“人物介绍”条目中,分别介绍其自然履历、艺术生平、唱腔特色和社会影响等综合概括。刘小楼这些业绩在该卷中的展示,将为我省评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优良传统,提供了较权威的史料价值和范例。
       刘小楼也曾致力于评剧艺术的编导工作。他直接参与编写(改编)的剧本有《难逃法网》、《铁骨冰肌》(又名铁秀玉)、《老共青团员》、《三个红领巾》、《珍珠塔》、《乾天剑》、《樱花颂》、《断臂姻缘》、《杨乃武与小白菜》、《锯碗丁》等。刘小楼非常喜欢、敬佩历史人物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965年曾会同沙鸥、王忠瑜、林予、巴波等人,共同策划编写《辛弃疾》剧本,后因“文化大革命”而未能如愿。他参与导演工作有《白蛇传》、《人面桃花》、《柳毅传书》、《百岁挂帅》、《杨乃武与小白菜》、《彩楼记》、《珍珠塔》、《断臂姻缘》、《老共青团员》、《三个红领巾》等,共演出剧目达60余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我国古代政治家、文学家曹操抒写个人宏大抱负中不甘衰老、积极奋发的精神写照。古人在生命晚年如此敬业的人生态度,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和规范着刘小楼晚年的人生之旅。他虽然曾经形象地比喻自己是“一匹超期服役的老马”,但其中潜在含义却道出了他风雨人生的足迹和对待事业的执著与追求。的确如此,转眼间他已在艺海中驰骋了60几个春秋,现虽已“解甲归田”,退休在家,但仍念念不忘评剧艺术的发展,关心评剧小生行当的改革。他无论是在接受邀请或参加非正式会议的各种场合里,都不失时机地宣传自己的主张。他说:“评剧男生唱腔必须尽快解决男女声同度演唱这种极不科学的传统唱法。男演员依附于女演员,给男演员造成极大的困难,应成为历史的过去。唱腔不只需要悦耳动听,还必须符合人物性格情感。这一艰巨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有志于评剧音乐工作者身上。我们要向已故的魏荣元同志学习,为评剧男声唱腔改革闯出一条新路。”他还向中青年演员宣传讲解传统戏曲表演程式及“五功”(手、眼、身、法、步),对其中的“法”字提出质疑。他认为,手功、眼功、身功、步功都比较具体、易解,惟有“法”功没有说服力。如果将“法”改成“口”,变成“手、眼、身、口、步”,这样“五法”才有说服力,又切实际。这是一个老艺术家通过艺术实践得来的真知灼见。他还自己总结出戏曲小生台步28种。这些步法可谓小生身段、步法基本功中的精华,是学习传统戏打好基础之必须。刘小楼经常告诫青年演员为什么演戏、为谁演戏和如何演戏等共产主义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问题。在对待技术和艺术的关系上,他说:“要用艺术思想去指导技术。技术体现艺术思想,体现艺术的审美观。世界观就是艺术观,艺术观更离不开人生观。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也是毫无艺术价值的。只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陶冶人、净化人的思想和灵魂。”他希望青年一代快成长,早成材,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雄心壮志。这样才能成为“良玉受琢,必成伟器;聪慧受教,必成干才”的社稷栋梁。
       刘小楼在回首以往的舞台生涯时,时时怀念刘相如、洛丁、阿甲、周一仆、张韧、陈振球、陈克等人。这些战友加同志都是他在艺术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同路人。他们在各个时期都程度不同地给刘小楼以启迪、诱导、提挈、帮助。他们对刘小楼的“滴水之恩”,刘小楼将“涌泉相报”。同时,刘小楼也经常想念自己教诲、指导过的学生:宁为学、李儒林、高云程、徐立民、夏宏志、刘淑琴、侯君辉、齐文尧、李学峰等,想念同他们朝夕相处的师生情。这种师生情谊将永远鞭策着刘小楼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还时刻怀念着“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的无辜者。尤其怀念言慧珠、小白玉霜、严凤英三位德艺双馨、倍受世人爱戴的人民艺术家。他默默地告慰她们的英灵在九天之上长存,在九泉之下安息!当然,他依然非常珍惜与小白玉霜联袂携手的舞台岁月。然而,这只能化作晚年的幸福回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