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杰出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在保定

杰出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在保定

杰出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在保定


                                   

作  者  吴  蔚


       赵丽蓉(1928.3.11——2000.7.17),是评剧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国家—级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著名小品演员。她一岁半登台亮相,十七岁挑班主演,七十岁仍火爆中华艺苑舞台,堪称二十世纪文艺奇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1949年至1952年,赵丽蓉先生曾经一度活跃在保定府评剧界,作为头牌“青衣”、“花旦”度过了三年流金岁月。欲知端详,听我慢慢道来。
       赵丽蓉祖籍天津宝坻县西庄,父亲赵秉忠原是农民,后来逃荒“闯关东”,靠耍手艺——给人家剃头为生。赵丽蓉1928年出生在奉天(辽宁沈阳),家中有五个姐姐,两个兄长,她的年纪最小,父亲给她起了个乳名叫“老爱”。赵丽蓉—岁半时,就被著名评剧早期演员芙蓉花抱上台当了“彩娃子”(最小的演员);四、五岁时,她便守在侧幕看戏;六岁拜“复盛剧社”著名鼓师马金贵为师,开蒙学戏。1935年赵丽蓉随“复盛剧社”赴上海演出,先后在《牛郎织女》、《败子回头》、《打狗劝夫》、《大茨山》等戏中扮演各种角色,芙蓉花见她是个好苗子,对她说:“你是老妹子,将来一定比我芙蓉花更加绚丽多彩。”就给她取名叫丽蓉。
       1940年赵丽蓉12岁,专攻青衣、花旦,先后学习《十三蛛》、《二美夺夫》、《三节烈》、《借当》、《珍珠衫》、《吴家花园》、《茶瓶计》等戏。一年后,她就登台演“帽戏”了。年末,随“复盛剧社”到北京,在三庆戏院演出。赵丽蓉演戏之余,还到华北戏院学“喜派”喜彩莲的戏,到开明戏院学“白派”白玉霜的戏。1943年初,赵丽蓉15岁时,随“复盛剧社”到张家口演出。她进而从京剧、评剧、梆子等各种姊妹艺术中吸收了不少营养,丰富了自己的表演和演唱。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在张家口活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赵丽蓉同他们一起排了许多新戏,使她在思想上、艺术上接触到了许多新东西。1945年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时,她积极排演了许多“解放戏”,如《白毛女》、《血泪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赶路程》等。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成为河北省政府所在地。随后,许多革命文艺团体纷纷汇集到这文化名城,广泛开展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文艺活动,对保定府的戏剧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新剧运动的勃发,给保定的旧剧改革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机。党和政府从党、政、军各部门抽调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到旧剧界和广大戏曲艺人一起进行旧剧改革工作,,当时针对的主要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子和评剧。戏曲演员被组织起来,学演新秧歌剧,学习文化课,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他们懂得戏曲要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随后,对保定府所有的私营戏曲、曲艺班社进行体制改革和重新组合,使其全部纳入革命戏剧的轨道。
       1949年初,赵丽蓉开始在保定府马号亚力戏院(今红星剧场)参加由艺人所组建的“亚力评剧社”演出。亚力剧场东邻天华市场,是当年“老马号”中的重要戏曲演出场所,原址为亚力袜厂,1944年关闭后改为戏院,最初为席木结构建筑,只能演出小戏剧,因戏院占用亚力袜厂旧址,故对外称“亚力戏院”,保定解放不久,该剧场更名为“红星剧场”。1951年省文化局出资改建为砖木结构建筑。当时主要演员除赵丽蓉外,还有新艳琴、王月楼、李金瑞、爱莲茹、陈莲生等。
       因为曾在张家口解放区参加进步戏曲的演出,赵丽蓉在思想和行动上都非常拥护排演“新戏”,并亲身参与了解放初期大众剧社(即后来的保定市评剧团)的建立。大众剧社秉承晋察冀“红色文艺”的优良传统,在保定府解放初期最先编演排出了新戏《传家宝》、《儿女的亲事》,这两个戏都由赵丽蓉首演,赵丽蓉也成为在保定府大众剧社起家的评剧演员。此时,她还演了老舍先生编剧的《方珍珠》,并借鉴歌剧形式、学演了评剧《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等。最初上演的新剧目,是革命文艺工作者何迟帮助他们排演的评剧《白毛女》、《血泪仇》。尤其《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剧所移植,故事情节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后在解放区各地作为歌剧陆续上演,1948年保定解放后,根据歌剧题材,改写成评剧,受到河北省、保定市党政军领导和广大解放军官兵、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一连上演近半年,观众场场爆满。赵丽蓉在保定主演的《传家宝》、《儿女的亲事》、《方珍珠》、《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血泪仇》等等新剧目,为河北现代旧剧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道路。1949年12月,河北省在当时省会保定建立了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参加戏改会的成员共三十多人,其中评剧演员有保定的代表赵丽蓉、新艳琴、正月楼、刘子熙等,戏改会主任由申伸担任,副主任由任桂林担任,在这次会上确定以评剧、河北梆子为重点,并以保定市评剧团为试点,进行“三改”(即改戏、改人、改团),保定评剧发展走在了华北地区前列。此后,上演新剧,似万树开花,桃李芬芳,使评剧这一旧剧种很快获得了新生命。
       1950年保定市评剧团赵丽蓉与著名演员新艳琴合作,在红星剧场共同演出了《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剧情大致是这样:宋朝时期,在一次庙会上,秀才孙润与少女刘慧娘互相爱慕;秀才裴政与少女徐文姑一见钟情。两对情人在互赠信物时,因庙会中人多杂乱,孙润误将白扇递给了文姑,文姑的罗帕被孙润接去;慧娘的罗帕给了裴政,裴政的白扇到了慧娘手中。因此,他们都弄错了自己所爱之人的姓名。恰巧,父母给他们包办的婚姻是孙润配徐文姑,裴政配刘慧娘,所以四个人都以为订婚的对方是自己的意中人。孙润有姐名叫珠姨,早与刘慧娘之兄刘璞定下婚约,刘家因刘璞久病不愈,要将珠姨接过门来冲喜。珠姨怕刘璞一病不起,不肯上轿,孙润男扮女装,代姐出嫁。刘慧娘女扮男装代兄拜堂。洞房之夜,慧娘与孙润发现对方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于是假夫妻成了真夫妻。事情泄露后,引起了刘家与徐家、裴家与刘家、徐家与孙家等一连串的争吵。大家来到公堂,请乔太守断案。由于案情复杂,弄得乔太守左右为难,后来他干脆来个乱点鸳鸯。结果正好将慧娘配给孙润、徐文姑配给裴政、珠姨配给刘璞,大家都感到很满意。
       这是建国后保定府上演的第一部传统评剧,当时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现在的人们,对这部传统戏剧可能很陌生了,其实这部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经由川剧将其搬上电影银幕,几乎同时,香港肥姐沈殿霞将其演绎为故事片。只可惜早于十多年以前,赵丽蓉、新艳琴在保定府合作演出的评剧《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不仅没有音像资料,甚至连剧照、海报都没有留下,成为真正的绝唱。评剧《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在今天看来当属于轻喜剧,赵丽蓉、新艳琴等在保定市评剧团其他演员的配合下,将这出大戏唱得有声有色,场场爆满,赵丽蓉的名字深深刻在了保定人民的心中,老戏迷们至今提起仍念念不忘。赵丽蓉本人当时年轻有为,敢于创新,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为日后成名红遍海内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赵丽蓉作为先进典型被评选为保定市妇女代表,同年,她亲自参加了保定市妇女联合会。原来,1948年11月保定解放后,1949年1月19日,保定市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出建立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组织。2月初,由冀中区工、青、妇联合驻保定办事处邀请市内女工、女学生、女教职员、女艺人及各界妇女代表45人,商讨组建保定市妇女组织事宜。1949年2月,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没组织部、宣教部、生产部、女工部、妇女儿童福利部和秘书室,全体代表—致同意并选举出l名主任,7名委员组成保定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负责妇女组织的筹备工作。
       经过筹备,1950年3月4至6日,保定市召开了第—次妇女代表大会,出席代表大会的各界妇女代表122人。代表构成:女工代表18名,农民妇女代表13名,各区妇女代表46名,铁路工属(职工家属)代表2名,机关商店女职员代表12名,保育工作者代表2名,医务工作者代表3名,小学教师妇女代表7名,中学校长教师代表2名,学生代表7名,妇女工作者代表7名,驻军妇女代表1名,女艺人代表2名,赵丽蓉作为先进女艺人之一光荣与会,正式加入了保定市民主妇女联合会,被评选为保定市妇女代表。
       —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也可以称为史事)是:建国初期在保定府,评剧老观众是把赵丽蓉(当然也包括新艳琴)作为头牌主演“青衣”、“花旦”捧红的,对其前途也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在保定评剧界当时所有在演剧目《传家宝》、《儿女的亲事》、《方珍珠》、《白毛女》、《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等中,赵丽蓉都有着突出而上佳的头牌“青衣”、“花旦”表演。在“今古—理”的表象中,只有大都市,才有大发展,然而建国初期评剧演员赵丽蓉、新艳琴等人离保进京,不仅是保定府戏曲界的巨大损失,其个人命运也将翻开难以定评的新—页。
       1952年,赵丽蓉由保定到北京发展,虽然有的书中评价说“增加了评剧的活力,扩大了评剧的影响”,但我认为这某种程度上是套话,有心人可以看看,1952年赵丽蓉到北京参加军委解放实验评剧团,又调入中国评剧院后,所担当的角色,清一色都是“老旦”或者“泼辣旦”,其本质也就是配角。1952年赵丽蓉到北京时,年仅二十四岁,虚岁才二十五,此后一直到她1988年从评剧团退休,三十七年中“老旦”“泼辣旦”大都是其半生不变的行当,尽管赵丽蓉老师在“老旦”、“泼辣旦”这—行当中经过努力,有了大作为,享誉华夏,但这是某种“艺术生命”牺牲后的重新涅槃,并不意味着对个人的真正公平。赵丽蓉在自己的传记中,也曾经间接地表达了当时“角色转换”中自己的极度苦闷,戏曲界后人对赵丽蓉老师的定评是:“赵丽蓉是有卓越贡献的评剧演员,她演出从不挑角色,不搅戏,不抢戏,不嫉妒人。赵丽蓉凭着自己丰富的艺术经验,刻苦勤奋的创造精神,对如何演好配角中的喜剧人物进行不断的探索,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开创了彩旦艺术的新风格。”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赵丽蓉老师有没有追忆过他在保定府评剧界曾经的“青衣”、“花旦”头牌演员的三年时光。
       1952年,赵丽蓉应新凤霞之邀到北京参加军委解放实验评剧团(总政评剧团),同年加入共青团,并参加了赴朝鲜慰问志愿军的演出;1953年l月15日,根据文化部决定,军委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与新中华评剧工作团合并,成立了中国评剧团,1955年1月25日改建为中国评剧院。此后,赵丽蓉一直与新凤霞—起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进入中国评剧院工作以后,赵丽蓉在新文艺工作者倡导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指导下,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风趣幽默、生动鲜活、脍炙人口的喜剧“彩旦”人物形象。如:《刘巧儿》中的李大婶、《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三里湾》中的常有理、《花为媒》中的阮妈、《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祥林嫂》中鲁四奶奶、《会计姑娘》中的秀英娘、《凤还巢》的程雪艳、《春香传》中的妈妈、《吹鼓手告状》中的大表姐、《弄假成真》中的小白鞋、《红白喜事》中的老祖宗等。她饰演的《吹鼓手告状》中的大表姐获1980年北京市戏曲汇演二等奖,她参加演出的《花为媒》和《杨三姐告状》被拍成电影,主演的《红白喜事》被拍成电视戏曲连续剧。而大多数观众对赵丽蓉的最初认识是通过评剧《花为媒》,扮演媒婆的赵丽蓉和扮演张五可的新凤霞演唱的“报花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评剧舞台上的经典唱段之—。
              文章来源:保定晚报  2008年4月12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