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有一个伴奏问题想听听大家的高见

过去乐队伴奏就是“兜屁股”,特别是给名角伴,因为他们台上临时发挥的很多,所以要等,随着发展,乐队拉的越来越多了,但也分演员,都是和乐队磨合好了的,也就是定好了的,每个团有每个团的风格,不一样的,但大概的思路和目的都是一样的,一是为了齐,二是把演员亮出来,观众听的是演员,比如新派,疙瘩腔的地方要停乐,即使乐队伴奏音量也不能大,至于第几拍开始入,第几拍停,所有句子都不一样,没什么固定规律,只能记住或在谱子上标出,过去伴奏没有看谱子的,所以只能记住。因为每句唱词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所以当有思想感情变化时的那句开始都要停一下。但也有一般规律,比如三眼,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前面过门完了,停乐,我字出来以后入乐,小过门完了停乐,叶字出来以后入乐,小过门完稍停,来字出来又入乐,过门完转入下一句。大概是这个规律,可每句又都有小的区别。个人的一点见解,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 本帖最后由 lcx 于 2011-8-29 10:14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