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喜派创始人——喜彩莲

评剧喜派创始人——喜彩莲

评剧喜派创始人——喜彩莲


       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五日清晨,在山东省掖县大鹊庄一间破旧的茅屋里,一条新的小生命降生了。她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喜彩莲。
       喜彩莲,原名张含香,十岁拜莲花落艺人吴寿朋为师,曾受著名评剧演员李金顺的艺术薰陶,十二岁登台,十六岁崭露头角,十八岁闻名于世。三十年代开始演时装戏,如《爱国娇》、《可怜的秋香》、《杨三姐告状》、《宦海潮》、《杨乃武与小白菜》、《梁红玉与韩世忠》等。她曾在旧社会的评剧观众中产生过积极影响。喜彩莲有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她精湛的演技和卓越的才华得到党的尊重和人民的爱戴。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她坎坷的艺术道路与曲折的中国革命运动紧紧相关。这位历尽沧桑的评剧艺人随着民族矛盾和阶段斗争的浪潮,从东北到北京,从天津到武汉,从南京到上海,辗转流徙,浪迹天涯,她一生演出过数以百计的剧目,塑造了近百个不同年龄、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喜彩莲开蒙时继承李金顺派,以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与改革,她不辱师命,把评剧艺术推向新的境界,她的艺术贵在革新。喜彩莲认为千人一面或千人一腔并非好事,她多方吸收,另辟蹊径,创造了[静板]、[清板]、“半说半唱”、真假声并用的演唱艺术,在评剧舞台上别生光辉,由此可见,一切卓越的艺术家勇于创新才能彪炳后世。
       一九三三年,喜彩莲的姐姐,以“大口落子”著称并在东北享有盛誉的喜彩春出嫁脱离舞台后,十七岁的喜彩莲接替姐姐在“元顺剧社”当主演,进关到天津、北京演出。喜彩莲嗓音清甜明亮,资质聪慧,形象俊美,表演情真意切,刻意求工,她将姐姐全部的剧目学习过来,并加以发挥创造,除演时装戏外,还演出了富于新意的历史剧《武则天》、《孟丽君》及传统戏《对金瓶》、《貂蝉》等,受到人们的赞许,不久又到河北滦县演出,移植了皮影剧目《二度梅》、《天雨花》。她巧妙地将当地皮影的精华融化到评剧中来,使评戏更加丰富多彩,喜彩莲在天津、唐山、烟台等地辗转四年之久,原剧社解散后,她与李小舫建立了“阳春社”。该社阵容齐整,力量很强,李小舫任剧务主任,又是个编、导、演俱佳的多面手,当时为喜彩莲配戏演小生的有张润时,成国祯(成兆才侄)另有演老生的李义廷、演三花脸的成忠瑞、二路旦角花艳雯、彩旦红寿雯、老旦孙少鲁、文武老生王万良,以及张九风和幼年的花月仙、小彩莲(喜彩莲徒)等。
       一九三七年,二十一岁的喜彩莲带着阳春社闯到上海,演出了李小舫移植欧阳予倩京剧本的《人面桃花》,梅兰芳京剧本《凤还巢》、《人面桃花》的演出,喜彩莲在化妆上进行了改革,她饰演的女主角杜宜春不用戏曲花旦传统的头面,而用‘改良扮’即‘越扮’。不贴片子,不包头,头上配戴几个油黑的高发髻,耳旁散着发的两条辫子,即符合剧本的规定情景,又接近现代妇女的发型。她不穿传统花旦裤袄,而穿带水袖的褶子,不穿绸裤,腰间系着镶边的围裙,看来新颖美观,舒展大方,使人感到可亲可爱,为弥补自己个子矮小的缺陷,喜彩莲设计了一个双坡形高底鞋,这是她看到上海妇女穿高跟皮鞋显个子高而受到的启发,她想,如将这个高跟放在鞋的后跟里,岂不看不出弄假而个子又高了。于是她跑到鞋铺,要求特制一双用千层软纸垫起二寸左右的高跟彩鞋,她穿着这双彩鞋个子是高了,但走起路来别扭。她便黑天白日的练,不久就穿着它上台演戏了。
       在唱腔上,喜彩莲吸收了京、梆、大鼓的成分,创造了清新、俏皮的“半说半唱”。在音乐上,她改进了“四大件”伴奏,增添了月琴、南弦子、京二胡,并将原来滦州影调的铜器弦和笛子改用嗡子和琵琶。乐器多了,增加了厚度,使演唱的旋律柔美,舒展流畅。她与李小舫首创了评剧利用灯光与立体布景,打破一桌两椅的惯例,《人面桃花》就设有立体门墙,门墙里外桃花盛开,烘托了舞台气氛,演出《梁红玉与韩世忠》时,在保安公司特制了灯光布景,舞台上飘着纷飞的雪花,幽暗的灯光照映着梁红玉的绣楼,美的舞台效果将评剧观众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意境中。
       由于喜彩莲这些改革和创新,戏剧家田汉、洪深、欧阳予倩曾著文称她为“时代艺人”。喜彩莲到沪后首演的“天仙茶园”因之改为“时代剧场”,“莲剧团”就在这里油然产生了。一天欧阳予倩夫妇冒雨来到时代剧场,观看喜彩莲演出的《人面桃花》。他发现喜彩莲的演唱富于新意,从她身上能看到评剧的发展,是个有前途的演员,使到后台对她说“你的演唱别有风格,艺术是无止境的,要继续提高。”不久又给她重新加工排演了《人面桃花》。喜彩莲在欧阳予倩的亲切指导下,接受了现实主义的表演方法,《人面桃花》再度上演,轰动了上海滩。之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将《人面桃花》拍成了戏曲纪录片,欧阳夫人很关怀喜彩莲,约她到家中做客。第二天,喜彩莲像“回娘家”一样,更新换装,走进欧阳的住宅,这时,鸥阳予倩又约来了著名京剧演员李少春和沪、越剧的名流,欧阳予倩有意让喜彩莲领略名家的指点,便对李少春说:“喜彩莲是个敢于走新路子的青年演员,在艺术上要多帮助她。”李少春以后经常观看喜彩莲的戏,不断的进行指导,欧阳予倩告诉彩莲“评剧要在南方闯出一条新路,必须改进梆子吵人、震耳欲聋的问题”。一天早晨,喜彩莲正在酣睡中,被叫卖阳春面的梆子吵醒了,她觉得这梆子清脆柔和,顿时披衣起床跑出门外,她叫住老人说“老伯伯,我买阳春面”。那老人站住,盛了碗递给她,,她接过面,便把梆子拿在手里敲了几下,忙问“老伯伯,您这梆子做的还是买的?”“买的,”“在哪儿买的?”“城隍庙。”喜彩莲付了钱,就跑到城隍庙买回一个空膛南梆子,与李小舫反复试验,他们认为这种空膛梆子用于评剧中,比死膛梆子好听,又不吵人。从此,喜彩莲改用了南梆子,后来,在评剧中很快推广开来。
       喜彩莲自沪载誉回京,先后与白派创始人白玉霜在北京唱了八年的对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喜派”艺术,在敌伪统治年代,喜彩莲几次遭到砸园子和禁演,她困苦地度过了青春年华。一九四二年末,由于社会混乱难以维持生计,她谦让白玉霜,先撤出北京,到天津黄河戏院演唱,他们却在前门火车站遭了劫,敌特寻衅敲诈,将剧团演员李小舫、张润时全身的所有钱财搜走,还打得鼻口出血,并将周海涛拉到警察局灌了辣椒水。喜彩莲只好乔装上火车,但在火车里也未能幸免,一个车警走到她身边,打掉她的墨镜说:“你就是喜彩莲,别装相了,给哥儿们几盒烟钱”。喜彩莲怕遭迫害,便把全身的钱都掏给他,那车警又贪婪地说:“就这么点钱?”喜彩莲心想:这条狗还没喂饱,如果得罪了他,天津的戏就不能唱了,全团演职员都要饿肚子。于是便把手上的结婚戒指给了他。
       喜彩莲第二次回北京,在广和楼(现广和剧场)演出。广和楼当时是中华戏曲学校演出的剧场,喜彩莲将打炮戏《人面桃花》的水牌挂出,戏校有人认为“下里巴人”的落子不配与京剧演日夜场,便把戏校的水牌摘掉,表示拒绝同喜彩莲同场演出,她想到评剧如此受歧视,一定要为评剧争口气,于是她壮着胆子演出了《人面桃花》,连接又演出了《凤还巢》、《卓文君》等戏,这一炮反而打响了。她的演唱具有高洁文雅、雅俗共赏的特质和强烈的吸引力,中华戏校的师生也赶来看,该校京剧演员侯玉兰,李玉茹等都被喜彩莲悠扬清新的唱腔、优美大方的风姿、深腻的表演所折服,从此戏校的水牌与喜彩莲的水牌重新并排悬挂,侯玉兰、赵金年还亲自给喜彩莲排演了了《孔雀东南飞》、《花田八错》、《坐楼杀惜》,唱、做、念俱佳,倍受欢迎。荀慧生的编剧陈墨香先生专为喜彩莲编写了评剧《还乡梦》和全部《十三妹》,由富连成的陆世聚亲自为她排练。喜彩莲重新习武,学习了京剧的“夺刀”、“马趟子”、“起霸”、圆场等。她的舞姿别具风格,尤其她在表演中的亮相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形美情真。喜彩莲的表演贵在“情”的揭示,她成功的塑造了何玉凤(十三妹)文武兼备的艺术形象。在华北戏校演出的时候,一天晚上,马连良偕夫人和母亲观看了喜彩莲的《十三妹》,散戏后,便收她为义女。从些喜彩莲成了马家的常客,借此向马连良学习了许多京剧老生唱段。她演出《纺棉花》中的京剧唱段,就是马连良亲口教她的《甘露寺》选段。喜彩莲吸收了京剧风韵,丰富了评剧艺术。她的演唱引起了知识界的重视,戏剧评论家徐凌霄等颇为赞许,揄扬文字连篇见诸报端。戏剧家翁偶虹曾以“清新甜爽”为评,把她誉之“评剧的荀慧生”。
       解放后,“喜派”艺术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获得蓬勃发展。她能演天真活泼、纯洁无瑕的花旦杜宜春,又能演雍容庄重、温文素雅的闺门卓文君;能演忍气吞声、性格软弱的刘兰芝,又通演机智聪慧、冲锋陷阵的刀马旦十三妹;能演幽默诙谐、开朗爽直的彩旦阮妈,又能演聪明伶俐、富于反抗精神的潘金莲;能演才学渊博、有勇有谋的武则天,又能演好吃懒做,蛮不讲理的泼辣旦能不够;能演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老旦杨母,又能演刁钻可恶的傅桂香;能演娇美活泼的张五可,又能演刚烈敢于向敌人斗争到底的钟阿婆;能演委曲求全、贤惠善良的王铃儿(锯碗钉),又能演保媒拉纤的陈快腿等。她跳出了行当的界限,塑造了各种人物形象。这些不同年龄、不同年代的正反面角色,喜彩莲以节奏鲜明多变的唱腔,深刻细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九五○年喜彩莲参加党领导的新中华评剧团,首演了现代戏《小女婿》,小白玉霜饰主角杨香草,喜彩莲饰配角陈快腿,一个当代名伶为别人演配角,她却毫无计较,反而与小白玉霜合作得非常融洽。她虽是配角,却演得活灵活现,得到内外行赞许。《小女婿》连演三年之久,成为全国著名剧目。早在一九三六年残冬,喜彩莲带领剧社到滦县演出时,见为她演里子的十四岁的花月仙嗓子好,天资聪颖又有才智,就将《花为媒》中主角张五可让给花月仙演,自己演配角阮妈。花月仙认为给喜彩莲演“里子”已是难得的学习机会,怎能让她为自己演配角,便说“您唱得很好,这主角我可不敢接”。喜彩莲说:“不要胆怯,演员就是要在观众面前得到锻炼。我在台上给你捧着,撒汤漏水我兜着,放心大胆演吧!”这样,花月仙才有第一次演主角的机会,从此崭露头角,后来成了名演员。五十年代中期,喜彩莲见当时的青年演员马泰嗓音浑厚洪亮,有培养前途,便亲自为他说戏教唱,并陪他同台演戏,甘当配角。演出《小借年》,让马泰演小生王汉喜,小白玉霜演嫂子,她自己演花旦爱姐。后在现代戏《野火春风斗古城》里,马泰饰主角杨晓冬,喜彩莲饰配角杨母;在《南海长城》里马泰饰主角区英才,她饰配角钟阿婆。在《向阳商店》里,马泰饰主角刘宝忠,她饰演配角傅桂香。登报时,她有意将自己名字排在马泰后边。通过同台演出实践使马泰迅速成长,成为评剧界著名演员。当时著名演员李忆兰曾拜喜彩莲为师,喜彩莲热忱地向她传授了《杜十娘》等戏。喜彩莲曾任中国评剧院三期学员班主任,尤其在她晚年体弱多病,仍抱病教学。她传授的《秦香莲》,在“白派”基础上,根据学生嗓音特点揉进了“喜派”艺术风韵。如六八年学生蔡雯艳演出的《秦香莲》杀庙一场,荣获北京中青年演员调演优秀表演奖。喜彩莲这种让主角、甘当配角和培养青年演员的美德,受到同行敬佩。
       喜彩莲性格开朗,待人宽厚仁慈。她平易近人,从不摆老资格,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她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忠于党,热爱社会主义。于一九六○年十一月六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喜彩莲的演唱艺术之所以能独树一帜,是她的嗓音既高又亮,高音区行腔清脆优美、激越高昂,中音区醇厚动听、传情真切,低音区柔和抒情,似低声细语。她的演唱方法是真假声并用,胸腔、鼻腔、脑腔共鸣相结合,行腔自如,特别是丹田气工优厚。她根据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创腔,演悲剧如泣如诉,演喜剧谈笑风生,并保持着一种质朴的美,而不用更多的华丽小腔加以装饰。喜彩莲的演唱很讲究节奏的变化和板式的连接,并以人物情感的需要对节奏做巧妙的变化,使唱腔明快清新,演唱活泼俏皮,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她擅长在唱腔里突然“闪”一板的唱法,把乐队闪开,然后再不知不觉地找回乐队,使人感到新颖别致。她的“半说半唱”,是她演唱艺术的独道之处。这种唱法既加强了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又使观众感到亲切,字清腔美,象说话一样感染着观众,同时也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喜彩莲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吐字。她音韵圆润,吐字清晰,干净利落,嘴皮子功夫过硬,她的板式讲究闪、转、腾、挪,唇齿结合严谨,黑红板兼用,心板强。上音字和下音字保持准确,从不因腔害字,字字句句如珠送至耳中。她在《凤还巢》中洞房里的一段唱尤为突出。这出戏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之一,喜彩莲借用了京剧的风韵,结合评剧特点,在用“儿字”组成的[二六]板式约二十多句的唱腔,听来新颖悦耳。如前两句“洞房中蜡烛双烧奴心欲碎,小胆儿突突地跳哭笑皆非”,她吐字清晰的特点体现突出,字字似说话一样,使人有亲切之感。
       她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成功地塑了一位革命老妈妈的形象。“探监”一场的唱段展示了杨晓冬的母亲被捕入狱之时,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控诉敌人的残暴,无限热爱党的坚强信念。这段以[散板]、[反调]、[快板]、[垛板]和[甩腔]组成的唱段,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当杨母坐在阴暗的牢房里,遍体鳞伤,但她顽强地向敌人斗争着。在开唱之前乐队奏出一个较长的凄惨地过门,引出了“牢房内灯光暗阴风惨惨,周身痛似火烧地转天旋。耳边响一声声豺狼叫喊,想叫我供出冬儿难上加难”的四句[散板]。喜彩莲从容而起,缓缓唱出,给人以沉着镇定之感。唱腔吸收了京剧的素材,她控制了音调的低沉,渲染了一个革命母亲刚强不阿的坚强性格。从“难上加难”又自然地转入[反调]“想冬儿想得我思虑万千,儿的父遭暗算死得悲惨,母子们走他乡受尽艰难;娘为儿学读书织布纺线,冬怕儿冷夏怕儿热秋怕衣单”最后一句节奏突然变快,并在“冬怕儿冷”的“冬”字上,她突然闪了一板,富于新意,突出了母亲牵挂儿子的急切心情。接着将[反调]转入了[二六]。喜彩莲打破了评剧[反调]表现凄凉悲惨之情的成规,而她控制内心的悲痛和怀恋,深刻地表达了一个革命母亲在敌人面前没有眼泪,没有悲伤,以顽强的意志支持、鼓励儿子的革命行动。唱腔既有顽强性格的挺拔,又有怀念儿子的情长。当转入[垛板]快语连珠的字句时,她吐字准确,层层向前推进,表现了母亲开朗乐观、豪爽坚定的性格。而她在结尾的一句“娘要用这条老命啊保你安全”,没有用程式表现激越的“哭迷子”,也没有用通常的大甩腔,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一个刚劲有力的新拖腔,用四个很强的“5”音翻上去的唱法,把情绪推向高潮,达到振奋人心的的效果。每唱到这里,观众抑制不住心情的激动,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喜彩莲原不是老旦演员,她的戏路宽广就表现在这里,为塑造好这位母亲形象,她特意将嗓音增强了厚度,使这段重点唱腔显得十分庄严稳重,成为著名唱段。
       喜彩莲在《向阳商店》中成功地塑造了没落资本家的余孽傅桂香的音乐形象。她的唱腔中充满了没落资本家的思想毒瘤。在“夸手”一段唱中,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丑恶灵魂。她吸收了[二六]板式揉和在一起,创作了著名的“夸手”唱段。开始的“好可惜的手”唱词前面,她增加了“哎哟哟”三个字,表现出傅桂香对刘春秀当售货员的婉惜和极大的讽刺,富有强烈的效果。“哎哟哟”采用于起唱,音乐随后“学舌”奏出同样的音符,效果活跃。然后接唱[散板]“好可惜的手”的“手”字,突出唱段的主题,用了一个由低到高的长滑音,影响色彩浓厚,并突出了人物尖刻的性格。音乐用二胡、四弦做象声模拟伴奏的一连串有节奏的冷笑声,喜剧效果十分明显。接着上板“好一双十指尖尖的绣花手,如白玉如嫩藕,嘿,肉肉头头。”在唱腔里加了一个“嘿”字,是仍在唱腔外夸张、突出,深刻地揭示出人物阴阳怪气和现实格格不入的心灵。接着转入[慢二六]板式的十四句唱词,唱腔里她运用了闪、转、碰板和掏板,唱腔色彩富有新意。后半部转入[垛板],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特别是模仿卖菜声,用夸张的音调吆喝时,如此阴阳怪气地又嚷又唱:“卖菜喽”她抬高嗓门,声嘶力竭,加了个“喽”字,跳出音乐旋律叫喊着,唱到下句“卖扁豆”,又压低了声音回到音乐旋律中。而第三句“卖黄瓜喽”,又从低音旋律突然高喊,脱离了音乐。第四句的“卖葱头”,又归回到唱腔里,唱腔真实可信而又生活,夸张奔放而不低俗,突出了人物性格,充分发挥了“喜派”艺术中的半说半唱的特点。最后一句“糟踏你这一双小手你还不知愁”,泼辣洒脱的影调大拖腔,将人物油滑的特征,活灵活现表现出来。
       喜彩莲娴熟的艺术功力能控制乐队,而乐队随着她的唱腔伴奏,因之她的演唱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她塑造地《千万不要忘记》中的姚母形象,唱腔随着人物的思想脉络发展,演唱得使人入胜。她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不矫揉造作,不哗众取宠,而是朴实真挚。她在《袁天成革命》中,塑造一个农村后进妇女形象——能不够,她是袁天成的妻子,好吃懒做。为表现人物好逸恶劳的特点,喜彩莲采用了西河大鼓的音韵,结合评剧[二六]板式,与音乐工作者磋商,创作了人物一出场自我介绍的唱段,以展示人物的身份,第一句“村里人都叫我能不够哎,这个名字早有来由”唱腔自由舒展,性格突出,行腔多在高音区上时行,以巧妙多变的节奏及夸张的手法突出唱腔的主题。喜彩莲擅以唱腔多变的音乐旋律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而她的表演非常细腻真挚、质朴无华、稳练庄重,在评剧界是深受内行称赞的表演艺术家。
       喜彩莲曾任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剧协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
                         作者:samyypj【白吟霜】  来源: 网易虚拟社区 北京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