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派团折子戏专场打响吸引年轻观众第一枪
2011.10.29中国评剧网评论:白派团排演三出折子戏在戏迷当中早就传开很久了,今天终于与观众见面。由于《秦香莲》、《杜十娘》等经典名剧点唱率比较高,所以尽管上半年曾经演出过,但是至今这几出戏仍然被邀约不断。
今天坐在梅兰芳大剧院看戏的人一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台上的演出还是台下的观众都与以往不同。首先,《断桥》力推青年演员王云珠、施立红、滕建东。虽然三人在几部大戏中均有重要角色,并有上乘的表现。但是今天折子戏的推出可以看出白派团在培养新人上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此外,《包公赔情》由赵丽蓉亲传弟子、国家一级演员赵如意和王杰二人配戏,配合默契、催人泪下。最后,压轴的是白派第四代传人王冠丽和国家一级演员王文涛搭配完成的《搬窑》一折。
至于三折戏的艺术本身以及各位演员的表演,因为北京的观众都非常熟悉了,每个演员都曾领略过,我不想多说。但是对于白派团的演出模式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一下。
三折戏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却都是以表现不同感情的经典片段。《断桥》表现的是白娘子和丈夫许仙的夫妻情,感受到白派团力推新人的大动作;《包公赔情》则是叔嫂情,展示了上一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搬窑》则从侧面表达了父女情,最终回归到“角”的效应上。三出折子戏集中展示了不同流派、不同行当的艺术。
今年以来,白派团推出众多优秀经典剧目,在北京、天津两地掀起一番白派热潮,在全国也形成很大的轰动。“到梅大看评剧去”如今已然成为广大观众的一句口头禅。相信等不了多久,人们更会直接传出“看王冠丽去”的招呼语。
白派团自成立之初,始终秉承先继承后发展的理念,唱好戏是自己的本分,然而只是为了唱好戏绝对不是最终归宿。而发展评剧才是白派团肩上扛着的重大责任。此发展不仅仅是评剧艺术本身,而是能否让评剧艺术在新世纪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除了唱好戏、演好戏、推新人外,吸引年轻观众是评剧发展至今面临的一个瓶颈,而白派团已经走在了别人前面,他们从远处着想、大处着手,将传播评剧视为己任。所以说唱戏是本分,而吸引观众是责任。如果唱得再好,却不能将年轻观众吸引进剧场,试想一下,若干年后,那将是何等的可怕?
今天,台下一眼扫去,都是青春的面孔。这是白派团在发展青年观众上所迈出的第一步,不管通过什么方式,能够将年轻人吸引进剧场才是最重要的。尽管今后的路还很长,但是白派团已经开了个好头。因为我们坚信,评剧艺术自身的魅力是无穷的,只要能让年轻观众进到剧场,就能吸引住他们。而且今天的年轻观众几乎没有一个中途退场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今天的场面比以往还要火爆,最后王冠丽返场居然加唱三段。
如果能让年轻人多听听评剧,他们会更懂得孝敬父母、尊重别人,他们会更加珍惜家庭和睦的珍贵,他们会更努力踏实过好每一天。评剧是时代赋予的担当,评剧能够引领一代人,评剧能让年轻人返璞归真。评剧能拯救社会,大家看看现在的社会,看看人们的价值观,多数年轻人是好的,但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却是复杂的,满眼充斥的都是对他们成长不利的因素。一些不良媒体更是肆意夸大渲染负面信息的作用。
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一些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所偏离,在文化体制改革大潮面前,在中央提出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力度,加快文化大繁荣的号召下,在电视媒体“限娱令”即将实施的今天,戏曲等传统文化大有抬头之势。特别是评剧作为百花园中的瑰丽奇葩,定然能乘着文化繁荣的东风,迅速成长起来。更重要的是评剧是一个温和的剧种,它少了一些打打杀杀;是一个充满浪漫和温馨的剧种,因为它关注的是普通百姓。评剧就像你的母亲,尽管有点絮絮叨叨,但是你一定会尊重她,因为对你的成长和为人一定是大有裨益。多听评剧能让人向善,多听评剧能叫人开心。因为评剧的功能正如其名字一样,不管传统戏还是现代戏,那只是一张皮,本质上都是评古论今、惩恶扬善、教书育人。
白派团的责任重大,全国评剧院团的责任更重大。建议像《珍珠衫》这种集文学性、艺术性和故事性于一身的经典力作,也给年轻人多看看。
[attach]7935[/attach]
[ 本帖最后由 玉芙蓉 于 2017-6-16 14: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