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评剧名家张淑桂七十二岁寿诞酝酿新举措

评剧名家张淑桂七十二岁寿诞酝酿新举措

评剧名家张淑桂七十二岁寿诞酝酿新举措
作者:宇扬评剧苑
-
今天众多评剧名家及其张淑桂老师亲属、弟子、学生等欢聚晋阳饭庄银谷店,共同庆祝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当今西路评剧领军人物张淑桂七十二岁寿诞。

    祝寿活动由宇扬评剧苑费宏宇苑长主持,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玉霜、著名摄影家祁伟、北京刘秀荣评剧团业务团长刘平、中央电视台戏曲采风栏目摄影师闫小林、唐山公安局的李增瑞局长、晋阳饭庄银谷店王继铭总经理、宇扬版《王少安赶船》剧组的黄兆龙(艺术总监、音乐设计)、戴月琴(饰张翠娥)、王金章(导演、饰张德)、艾丽珍(饰王少安)、庚奇(饰李茂林)等评剧艺术家以及张淑桂老师的家人、弟子、学生、朋友等数十人纷纷以讲述、赋诗、撰联、即兴演唱的方式,赞誉张淑桂60余载评剧之路的辉煌业绩;

    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晶霞和著名书法家吴欢先生由于工作原因未能前来,特意送 “寿”字;宇扬评剧苑王少安剧组集体为张淑桂老师献上“金龙献瑞中国红”瓷瓶;晋阳饭庄银谷店王继铭总经理送“福字以及著名书法家陈金奎先生特意送上“德艺双馨”等书法作品以示庆贺。

    张淑桂是中国评剧院第一次出演以“西路评剧”命名剧种《花亭会》的主演之一、第一个“西路评剧”的小生演员、且为女演员饰演的小生,其中“高文举稳坐在书房中”成为西路评剧的经典唱段。博得同行满堂的掌声。在《花亭会》正式演出时正式命名为“西路评剧”。《花亭会》的演出,让西路评剧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张淑桂的西路评剧,以及她首创的西路评剧与东路评剧相结合的“夸手”、“卖菜”、“见口袋”等唱段已形成评剧的经典,至今被专业、业余演员和评剧爱好者广为传唱。

    祝寿活动中,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小玉霜、中国统战部团结报社翟小纯社长、北京刘秀荣评剧团刘平团长、宇扬评剧苑陈素英副苑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戴月琴、黄兆龙、王金章、艾丽珍、庚奇等先后发言祝贺。大家发言中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张淑桂高尚的艺德、精湛的艺术以及她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她在去年毅然加盟宇扬评剧苑《王少安赶船》剧组,在“穷”的叮当响仅拥有评剧资源的宇扬评剧苑《王少安赶船》中成功演绎了崭新的角色——二表嫂,年已古稀的张淑桂顶烈日,冒酷暑,在艰苦的条件下与剧组演职员在一起,将评剧鼻祖成兆才名剧《王少安赶船》赋予了新的生命,融入了新的元素,增加了故事性、趣味性,尤其是张淑桂“彩旦正演”的二表嫂角色,她的唱腔既保持了评剧的原汁原味,又体现西路评剧的风格风貌;既吸收了传统的精华又都是时代原创,进一步发挥了张派艺术东西路评剧结合的特色,特别突出了西路评剧,唱腔优美顺畅、起伏跌宕,叙事清楚、板式“俏”“妙”、高潮到位、甩腔酣畅淋漓。

    在广誉张派艺术的同时,与会人员倡议成立《张淑桂艺术联谊会》的言语立即得到了热烈掌声,张淑桂老师的长子翟小纯提出:“张淑桂艺术联谊会将要以宇扬评剧苑为平台,近期将成立联谊会筹备组,将会全面系统地展示张淑桂艺术,让更多的人领略张淑桂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让张派艺术之花更加绚丽多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张淑桂张派评剧艺术之我见

作者:susu
2012年元月8日是著名评剧艺术家张淑桂72寿诞之日,和年过古稀的张淑桂老师相比,我这个63岁的人自感惭愧,因为张淑桂根本不象古稀老人,看起来比我显得年青的多。

   张淑桂身穿一套鲜艳的服装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到了现场后才知道是她的寿诞之日,在之前张淑桂只是说邀请朋友们小聚的。大家不约而同地畅谈起来她从艺60多载的艺术生涯,评剧艺术家、自幼生长在白派家族的著名艺术家小玉霜风趣地说:“我妹妹张淑桂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台上‘咬人’,她演的每一个角色都非常有光彩、印象深刻。”大家在畅谈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设立张淑桂艺术联谊会的想法。全天我在宇扬主页留言中看到了网友们对“张派艺术”是否成立的一些观点,在此谈些个人想法与大家共勉。

   张淑桂评剧艺术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高亢、激昂、奔放、跳跃、舒展、传情,在板头、气口、润腔及嘴皮子功夫上颇见功力,让我们翻开她的艺术纪历:张淑桂8岁登台唱评剧,与她同台演出的有喜彩莲、新凤霞、李忆兰、花月仙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老艺术家,她是花月仙的得意门生,又与西路评剧老艺人张秀峰学艺,在当时评剧辉煌、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的艺术氛围中,她尽情在吸吮着多方营养,各取所需,她将前辈艺术家的精华吸收进来,将传统评剧与西路评剧巧妙融合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在张淑桂的演唱中,观众找不到她宗哪派,但过瘾、痛快,有如在饮一杯陈年美酒一样沁人心田。有关专家称张淑桂“有宗无派”,个人以为尽管张淑桂“有宗无派”也好,“无宗无派”也好,只要有独具一格的特色且观众认可,就具备了创立流派的重要条件。

张淑桂从青年到中年直到花甲、古稀之年,均有自己的系列代表剧目、经典唱段,她在《夺印—见口袋》《向阳商店—夸手、一杯糖水》西路评剧《花亭会—高文举稳坐书房中》等经典唱段时隔数十年依然被业内外人士喜爱和传唱。2011年,在宇扬版《王少安赶船》中出演彩旦行当的二表嫂非常有光彩,她在剧中的三段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为一个评剧戏迷、爱好者只是一个个体,罗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一个演员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产生了自己一定的观众群,便奠定了流派的最基本的基础。

至于张淑桂的评剧艺术是否成其为张派,我认为不是个人说了算,也并非权威人士认可,而是多年来观众认可的结果,综上所述评剧张(淑桂)艺术流派的形成已是不争的现实。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