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靳灵展“哪里最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我们就到哪里去”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3-5-4 19:19
标题:
靳灵展“哪里最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我们就到哪里去”
作者:石家庄文明网
4月7日至15日,在团长刘秀荣的带领下,市青年评剧团副团长杨春利、戏曲梅花奖得主徐金仙、国家一级演员靳灵展等50人组成演出小分队,走进8个基层边远乡村,奉献了16场演出。
“哪里最需要文化艺术的滋养,我们就到哪里去。”靳灵展对记者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在全国两会的提议,就是鼓励艺术家到偏远地区为老百姓演出,我们团多年来就是这么踏踏实实做的。”
演出队的第一站来到阜平县的土岭村,这里四面环山,临时用木板搭建的舞台四面透风,可又偏偏赶上大风天。演员们在舞台上铆足了劲儿唱,风沙毫不留情往嘴里灌。大风一阵比一阵紧,本来兴致勃勃听大戏的乡亲们也撑不住了,观众越来越少,唱到最后只剩一个人在台下听。
演出结束后,这位憨厚的戏迷笑着对记者说:“难得听一回这么好的评戏,演员们迎着风头唱还不怕,我一个听戏的怕啥?这风又不能把人刮走。”平实的话语让台上的演员很感动,杨春利对记者说,就是台下只有一个观众我们也要全心全意唱下去,这个诺言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演出后台,刚唱完一出《花为媒》的靳灵展一边拍着身上的土一边说:“这场演出可是豁出去了,希望下一场天气好点,老乡们也能多听几段。”
杨春利告诉记者,不管天气怎么样,只要老百姓需要、喜欢看,演员都会坚持唱。“自成立那天,刘秀荣团长就确立了要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演出的宗旨,这么多年来,无论在哪儿,台下的观众是谁,这种精神一直贯彻在每场演出中。”
中午,老乡们给演员做了一锅大锅菜,大家一人一碗,就着馒头吃。没有地方休息,就在后台找个凳子坐着迷糊五六分钟。几天来,一个村演出结束后大家马上收拾行头赶往下一个村,只有在离石家庄近的时候才能回家待一下。
“我家人经常问我,您这么走村串店地唱累不累啊?我说,说不累是假的,但是累得有价值、有意义。”徐金仙对记者说,每次他们到一个村,都被老乡们的热情所感染,有时候就直接走到观众中间,面对面给大家表演。
由于是去偏远山区演出,总是从一个山沟到另一个山沟,有时候车开不动了,演员们就扛着行李走上几里地。“虽然路途很远,但当我们越过一个小山堆儿,远远看到站在房顶上、树上的老百姓,心里暖洋洋的。”靳灵展对记者说,“剧场、礼堂的舞台我们能演,田间地头的舞台我们也能演,而且演得更好,因为这里更需要我们。”
作者:
rst
时间:
2013-5-5 15:32
送戏下乡是老百姓最欢迎的事,更是戏迷们的一道艺术大餐。我们的艺术家不辞劳苦来到农村为老百姓演出,太伟大了。
作者:
达力古
时间:
2013-5-6 09:43
戏曲的市场农村很大,应该深入农村。也许是城市的生活太多样化,露天演出会更好一点,能吸引一些观众。
作者:
顺其然
时间:
2013-5-6 16:16
好多艺术家们大多是在电视上高谈阔论“如何传承发展评剧艺术",实际上你要请她到下边参加个演唱会,唱上几分钟就拿走万元以上人民币,老百姓拿不起呀。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3-5-6 19:32
高!实在是高!!!
作者:
顺其然
时间:
2013-5-6 21:12
不是假唱就不错了。评剧艺术来源于民间,只有扎根民间服务于民间才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坐在大都市谈何发展评剧艺术?纯粹是在葬送这门艺术。
作者:
邢益国
时间:
2013-5-8 08:56
有些艺术家摆架子,在纸上高谈阔论,觉得自己高高在上,放不下架子。不用说演出,他(她)们早就忘了老百姓才是真正的市场,只有从群众来再到群众去,艺术才能真正得到升华。
作者:
741
时间:
2013-5-10 18:21
这才是真正能够为老百姓演出的好剧团。
作者:
rst
时间:
2013-5-12 05:49
艺术家也是人,他的思想也受国家政策驱动,国家艺术院团的改革,把艺术家们和他的院团推向了市场,而农村才是最大的演出市场。所以说艺术家面向农村才是他们最大的出路。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