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冯玉萍舞台生涯40年专场演出
[打印本页]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3-6-26 08:44
标题:
冯玉萍舞台生涯40年专场演出
作者:姜渌波,孙海
父母、师傅、丈夫、儿子……冯玉萍和身边人一起走过的风雨路
18日,冯玉萍喜获“三度梅”暨舞台生涯40年专场演出在老北市剧场举行。在之前举办的梅花大奖座谈会上,冯玉萍发言时几度哽咽,“从《风流寡妇》中的吴秋香,到《疙瘩屯》中的喜莲,再到《我那呼兰河》中的王婆,她们无一例外,都是骨子里散发着黑土地的气息,是地道的、土生土长的东北女人。此时此刻,我只能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恩、回报、责任、担当、珍惜。我要感谢我生活的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感谢所有热情的东北人民……”
在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评剧花派传人冯玉萍获得梅花大奖,是评剧史上首位获得“三度梅”殊荣的人。梅花奖有“中国戏剧奥斯卡”之称,“三度探梅”是所有戏剧演员的梦想,40年中冯玉萍是如何成功做到这一切的?让我们走进她的生活,听她和亲友讲说一段段家族、师门里的故事。
少艺班晚睡早起的“大师姐”
1959年11月11日,沈阳评剧院建院。八天后的一个下午,沈城一户人家的小土炕上生了个女孩,长辈为她取名“玉萍”,寓意“像一朵玉色的萍荷,在芙蓉的花色中独居芬芳”。冯玉萍现在也不清楚,从未与艺术搭边的父母如何想出如此有意境的名字,“我名字中带‘萍’,可能命中注定与评剧结缘吧。”
冯玉萍的母亲杨淑琴介绍,“我是商场售货员,她爸爸是螺钉厂工人,按理说家里没啥艺术细胞,可这孩子打小就和旁人不一样。以前家里没玩具,孩子们都围着话匣子(收音机)转,各式的曲目,只要一沾冯玉萍的耳朵,保准能给你唱出个大概。”一次,杨淑琴单位搞联欢,同事们开玩笑对六岁的冯玉萍说,“看,那有台子,小孩子来了都得表演。”小玉萍没犹豫,爬上台唱了曲《敖包相会》,后来同事们都感慨自己排练了两个月,还没这孩子随口唱的出彩。
上小学后,冯玉萍成为班里的文艺委员。13岁时,沈阳评剧院到学校里招学员,冯玉萍胆子大不怯场,按着在话匣子里学的样板戏,声情并茂模仿李奶奶的音调唱了一段。一曲唱罢,评剧院带队的雷声惊呆了,“这丫头行,嗓子够亮!”后来,冯玉萍在父母和班主任陪同下到沈阳评剧院考试,主考官们坐成一排,穿着统一的军大衣。后来,冯玉萍才意识到,那天出现在招考现场的人,是怎样一群在评剧界闪耀光辉的人: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鑫艳玲、李少泉……
1973年1月,冯玉萍正式到沈阳评剧院少艺班报到,冯玉萍被分在韩少云门下。小组九人里冯玉萍年纪最长,被选为组长。“班里的同学大多八九岁,我年纪长,柔韧性就差一些,别人劈腿能扬到头顶,我勉强能伸到腰部;别人下腰是拱形,我怎么弄都像平板。”为了锻炼自己的柔韧性,冯玉萍早起晚睡,除了吃饭睡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练功房里。杨淑琴回忆起女儿练基本功那几年,心疼不已,“她个子大,劈跨、翻跟头都要困难些,有时候练倒立汗水和血水一起往脸上淌……”
小学员在评剧院学艺时,吃住都在团里,只有周日可以休息。一次小玉萍发高烧,央求妈妈去请个假,在家歇一天。妈妈一把把她从被窝里拽出来,指着桌上放了香油的面条说,“快吃,快吃,吃完赶紧归团。”
师傅一脚踹出的首演
19岁那年,冯玉萍与老师韩少云同台,主演了第一出大戏《洪湖赤卫队》。少艺班毕业之后,冯玉萍于1981年4月正式拜花派创始人花淑兰为师。
冯玉萍扮相端庄俊美,嗓音甜脆嘹亮,花淑兰她的教育格外严格。“师傅夸奖我的时候少,总是给我挑毛病。”多少年后,当冯玉萍一次次摘金夺银的时候,总是想起花老语重心长的话“戏曲是角儿的艺术,你的一丝一毫直接决定整体作品的成败。”
有一次,花淑兰给冯玉萍说戏,戏中有“跪蹉”的动作,练功场是水泥地面,冯玉萍皱着眉头正合计要不要真跪时,花淑兰“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连示范好几次。
冯玉萍入门花派后,主演的第一部大戏是《谢瑶环》。“这是一部女扮男装的戏,除了要掌握靴子功、甩发功、扇子功外,还得背大段大段的道白,可说是唱功多,道白多,动作多,绝技多。”为了排好《谢瑶环》,花淑兰天天和冯玉萍一起练功,一字一句地纠正唱法,一招一式地教授身段……就在公演当天,冯玉萍却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妆也画好了,服饰也打点妥了,台上锣鼓点都响起来了,我却躲在幕后两腿发抖。”这时,师傅花淑兰猛地在她身后踹了一脚,冯玉萍一个踉跄亮相舞台,硬着头皮无奈开唱:“到任来秉圣命把豪强严办,一霎时正气升春满江南……”冯玉萍开玩笑地说,她的首演,正是师傅一脚踹出来的。
1984年年底,冯玉萍经同事介绍,与沈阳话剧团演员霍广军喜结连理,新房就在话剧团一间平房内。“结婚那晚下雨,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家里锅碗瓢盆全都端上炕来抗洪,可新被褥还是全湿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演艺团体的很多年轻人都忙着串场赚外快,增加收入,冯玉萍却忙着自费攻读函授大学中文系,“刻画人物简单的模仿动作表情,你得有文化储备,你得深入这些角色的内心。”每天下班后,冯玉萍都骑着横梁自行车往电大赶,怀孕七个月时,还从自行车上摔下来过,“看看表,快迟到了,一骨碌起身拍拍身上的灰就又上路了。”
三度折梅,家人全方位支持
孩子刚满月,冯玉萍就将儿子霍德托付给婆婆照料,全身心地投入现代戏《风流寡妇》的排练中,并凭借吴秋香这一角色一举摘得1987年第五届戏剧梅花奖,排名高居榜首。
1997年,冯玉萍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影视话剧表演系深造,她说,夫妻间的“矛盾”最终促使她下定重返校园的决心。原来,身为话剧演员的霍广军平日里经常帮冯玉萍对戏,一来二去夫妻二人在艺术表演形式上就起了“争执”,“戏曲更夸张,强调舞蹈化、象征化、程式化;话剧关注生活,强调体验到体现的表达,这两种艺术体系如何交流,怎么融合,我找不到答案。”
冯玉萍脱产进京就读,那年她38岁,班里最小的同学18岁。入校没多久,冯玉萍陷入了更深的困惑,“无论我表演什么角色,老师都说你这不真实,你不用使用经验、技巧,你要真实、真实。我困惑了:难道我这个得过梅花奖的,还不如那些毫无演出经验的小孩子?后来明白了:要想演好角色,就得活在他们骨子里、生活里,感受他们的呼吸、心灵。这样进入角色,一切表演技巧都将不留痕迹。”毕业演出上,冯玉萍凭借在《哈姆雷特》和《妇女代表》中的出色演绎,获得了全班最高分。
回到沈阳评剧院,冯玉萍很快接受了原创剧目《疙瘩屯》中喜莲的角色,并凭借喜莲一角“梅开二度”。
2008年,为筹划新剧《我那呼兰河》,冯玉萍请出有创作经验的老师,确保评剧纯正传统神韵的音乐唱腔设计,请来擅长西洋交响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谱写音乐与主题歌,请了舞剧编导担任舞蹈、形体设计。《我那呼兰河》虽然是评剧,但是融入了歌剧、秧歌舞、话剧等多种元素,开场的三人舞,正月闹花灯的群舞,秧歌、窗花和摇篮等场景都凸显了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为成功塑造角色,冯玉萍研读萧红的原著、亲近呼兰河水、几百次的泪洒剧场……一个浑然天成的东北妇女王婆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冯玉萍也借此圆梦“三度梅”。
生活中,母亲杨淑琴是冯玉萍最忠实的听众,无论是排练还是演出,杨淑琴场场必到,她不光听,还担负了一个重要职责——卧底。杨淑琴说,自己听了十几年评剧,也算是半个专家,每次女儿有演出,她就潜伏在观众席,不光看女儿表演,更要看观众的反应。“我得观察,哪个地方观众溜号了,肯定是没把他们感情带入进去;哪地方该叫好却没响,就是没演到位。”
由于工作原因,冯玉萍常常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洗衣做饭这些生活琐事更多落在丈夫霍广军肩上,“他后来走上行政岗位,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在家庭生活中,他是付出比较多的一方,我很感激他。”现在,霍广军在沈阳张氏帅府博物馆担任书记一职。
27岁的霍德大学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他似乎没遗传到父母的艺术细胞。“家里早早就买了钢琴,可他摸都没摸过。我也不知道为啥儿子唱歌会跑调。但是儿子体育好,这点像我,我当年可是区里的百米第二。”
冯玉萍说,明年自己就到了55周岁,是时候该退休了。她指着一旁的孙明月说,“这是我2005年收的弟子,已经得了两次国际大奖,现在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执着评剧事业的年轻人不多了。”她表示,退休不是告别评剧,而是让出舞台,多为年轻人搭建舞台,“我为评剧事业献身一生的初衷永远不会变”。
冯玉萍和母亲杨淑琴(左)
霍广军、冯玉萍夫妇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