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请教 [打印本页]

作者: sina_东东五六    时间: 2015-6-7 04:22     标题: 请教

在票房,经常遇到演员提出板头快点,慢点,甚至演唱不成功责任是乐队的,合理吗?
作者: 沧州戏迷    时间: 2015-6-7 20:31     标题: 回东东五六朋友

这是票房的通病。也是弊病。在演唱方面,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自由发挥,在节奏的快慢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唱,但毕竟你是业余的,和那些名家相比,相差天壤之别!俗话讲,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要以名家的演唱为范本。业余演唱者没有任何资格去放慢、放快速度去做处理。作为乐队伴奏人员,也要尊重原唱的节奏、抑扬顿挫的处理方法,把这些都了如指掌,心中有数,不能一味的“拉谱子”,要拉出情感、拉出韵味。像你所说的类似情况,要区别对待,查找原因,究竟是问题出在演员还是乐队,和原唱对比一下就明白了,不是吗?
作者: daxingwly    时间: 2015-6-7 20:55

       非常同意沧州戏迷老师的观点。我自己就是一个业余演唱者,从演唱的角度来讲,我们本身就是模仿别人的唱腔。相似者如凤毛麟角,那是先天条件再经过艰苦努力才达到的;而一般人虽竭尽全力尚难望其项背,如果在演唱节奏上再忽快忽慢,自由发挥,必然段不成段,调不成调。所以,唯有多下苦功,才能收获甘甜。
作者: 沧州戏迷    时间: 2015-6-8 21:51     标题: 我对业余票房演唱和伴奏的一点体会

作为一个评剧业余爱好者,在几年的实践中,发现有以下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不管是演唱者还是文武场伴奏人员,个人音乐素质的高低以及悟性的强弱,直接影响演唱和伴奏的质量。在每段唱腔的开始,文场人员要听武场的“开头”,按照‘开头"提示的节奏去拉过门。这叫“圆着板走”。二、文场伴奏人员在唱句后面的过门里,一定要把最后一个音符的尺寸拉足,给演唱者一个“肩膀头”,以便演唱者开口演唱。比如反调慢板、大小慢板等比较慢的板式,其过门一定要在最后把握好快慢的尺寸,不能随便加快和放慢,要恰到好处。三、伴奏人员首先要先会唱,再去拉,加强对剧情的理解,认真揣摩唱词的含义,拉出情感,发挥托、垫、带、随、托腔保调的作用,乐队人员(特别是主奏乐器)要首先找到自己的感觉去拉,要学会“拉戏”,不能光会拉谱子。在没有调音台的情况下,文场在演员唱的时候,要放低音量,这叫“阴着走”决不能千篇一律,只顾卖弄自己,不顾演员,压倒演员的声音。这叫“盖演员”,是不可取的。演员是红花,乐队是绿叶,乐队是为演员服务的,不能颠倒。四、演员在演唱时,也要圆着板走,依靠自己良好的"心板”随乐队的速度去唱,一定要“抗住板”,不能忽快忽慢,这样乐队就无法和你配合了。以上是我在实际伴奏中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不知对错,敬请有识之士予以指点。
作者: sina_东东五六    时间: 2015-6-9 14:59

        赞同以上网友提示,很钦佩沧州网友不厌其烦详细介绍伴奏经验,看得出造诣颇深,受益匪浅,谢谢。我提出的问题是演唱速度,板头问题,因为当前票房普遍存在板头是由乐队掌管的误区?也跟目前乐队拉谱,演员随着乐队唱谱养成的习惯不无关系。评剧乐队就是伴奏,它的功能,就是托裹垫带,烘托气氛,辅助演员完成演出而已。唱的快慢,强弱,是演员自己的事情?举一个简单例子,演员上场,走。就这么一个字,语气加重,鼓师就开冲头,语气稍轻点,就开水底鱼。走的后面加个哇就开垛头了。我想说明的是速度是演员自己掌握的,鼓师的速度来自演员。唱腔同样如此,快慢强弱对比关系,老演员大都没有文化,但他们都懂得逢强必弱,逢紧必缓,普通原理。唱腔中的变化与唱词密切相关,板式更是焕发情绪的有力手段。唱腔中的撤,叼。必须演唱到位业内称交待,没有肩膀头乐队抓不住。强调乐队伴奏不利有失公允。
作者: 枫之韵    时间: 2015-6-9 17:10

沧州戏迷老弟说的非常到位。列举的四种问题,是我们业余评剧爱好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值得学习、借鉴。解决问题唯一办法就是相互多沟通、常听、多听唱段录音。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