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 [打印本页]

作者: 玉芙蓉    时间: 2010-10-2 08:12     标题: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
                                     网友金域蓝湾 唐山论坛
   
       本人前些天走访了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成兆才出生地绳各庄,顺便参观了滦南县评剧博物馆,意在感受评剧,思考评剧。评剧从诞生到发展,从发展到兴盛,从兴盛到辉煌。今天,路走到头了吗?
       如果说没有?为什么评剧在它的发源地,在它的根基地,在它受众最多的地方——唐山,却呈现出一种萧条?或许有些人会不承认这种说法。但事实是,平常人平日里在唐山一年到头是看不到评剧的。没人演,也没人看。只有到了评剧节,才知道评剧还是唐山的文化名片,是唐山的骄傲。
       成兆才出生于滦南县绳各庄,这里必然有养育评剧的土壤,那就是绳各庄的村民,滦南县的村民,冀东大地的村民。虽经百年,他们对评剧的挚爱始终不渝,其热情从无消减。有人说,现今的传播形式多了,电影电视应接不暇,生活节奏加快,谁还有空看那些慢悠悠的老戏?错!——你说的不是农村!是城市!
       毋庸质疑,当代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的变了,有的没变,有的变化不大。比如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总体而言,依然是贫乏的、枯燥的、荒芜的。不信你就到农村住几天,看看你能忍耐多长时间的寂寞!农村虽然也有电视,可是电视里有多少是农民爱看的?城里人看电视都觉得索然无味,何况农村乎!不看电视看什么?那里没有繁华的夜市,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没有酒吧,没有歌厅。更何况很多农村的夜晚到处是一片漆黑。请不要忘记,农村的劳动环境至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烈日下操劳了一天的农民,在晚上还是需要舒缓悠闲。他们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忙忙碌碌——白天忙,晚上还要拼命地应酬。农村的夜晚,农闲时光,他们最希望坐下来乐一乐。所以,成兆才时代的农民对民间文艺的那种需求,在今天没有太大的改变。不同的只是新时代的文化文艺离农村越来越远了。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评剧从农村诞生,最终还要靠农村生存下去。城里人太忙了,太有钱了,眼光太高了。所以他们喜欢新鲜刺激。他们想远离传统。
       评剧的希望在农村,那么评剧应当做些什么呢?
       其一,送戏下乡,是一切从事戏剧文艺工作者的方向。看似是送,其实是得。送下去的是戏,得到的是活命的营养。
       支持扶植农村文化文艺活动的开展,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文艺队伍,是所有政府文化管理机构最迫切的任务。国家养着一大批文化文艺工作者。但他们几乎都不愿意到农村去。然而,在农民眼里,他们是最受尊敬的人。这种误解谁来疏通,这种距离谁来拉近,这种鸿沟谁来填平,各级文化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开辟农村文化市场。农村的文化市场是开放的,也是有广阔天地的。有人认为,到农村演出不挣钱。这是一种误解。导致这种误解的,是运作者的死板。其实农村对文化文艺的需求层次很多,村、乡、镇、县,各级机关,各种宣传,各类教育,数不尽的工作,都可借“戏”发挥。大集庙会,都有赖大戏来哄抬。富甲一方的农民企业家都需要用戏剧捧场扬名,农家的红白喜事也希望有好戏相伴。搭大台,唱大戏可以;站土台,唱短出也可以;穿插演出也可以。只要有心,路子肯定越走越宽。名声出去了,农民就会主动来请。
       其三,评剧振兴依然需要热爱评剧的众多义士的大力支持。成兆才和评剧能走出唐山,走向全国,离不开唐山的“永盛茶园”,离不开义士王永富、王凤亭父子。今天,评剧仍然需要全新的“永盛茶园”,需要新的志士仁人。在绳各庄,村民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绳各庄能组班演评剧,那多有说服力”!这让人感触深刻。农民讲的“说服力”,应当有多重含义。绳各庄人唱评剧,正宗、有影响、有吸引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也给政府增光添彩吗?毕竟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了!遗憾的是,他们缺资金,缺专业指导,缺正规培训,缺名人的传帮带。然而唐山又是一不差钱,二不差专业人才。那为什么不去帮他们一下呢?看来缺就缺有能力的人士的实际行动。
       来吧,唐山的有志之士,帮评剧一把,帮农村一把,用自己的努力,在冀东大地谱写出唐山评剧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0—9--30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0-10-2 08:42

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是当今的事实。如果现在的文艺院团(不要说大地方的),就市、县一级的团体就文化下乡重点的帮扶一些地方也是可以的,“到时”不是也很露脸吗?
作者: 老骥    时间: 2010-10-2 09:26

    好文章!好力度!
    ——“国家养着一大批文化文艺工作者。但他们几乎都不愿意到农村去。然而,在农民眼里,他们是最受尊敬的人。这种误解谁来疏通,这种距离谁来拉近,这种鸿沟谁来填平,各级文化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得好!在铺天盖地的“某某下乡”口号的喧嚷声中,各种能挣快钱的商品早已充斥农村市场,就是文化市场甘居寂寞,行动像个小脚女人。如果各级领导如疯子老兄所说“就市、县一级的团体,文化下乡重点的帮扶一些地方也是可以的,‘到时’不是也很露脸吗?”不也是“政绩”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是某些领导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何时才能具体一点的实现呢?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0-10-2 09:39

文章不错,有同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实存在,我有几位同仁,他们长年活动在农村,他们在河北的迁安地区活动已经有好几年了,他们在那里活动有两个团体,每个团体的人员不多,只有30多人,有时候也有走穴来的临时客串的,乐队的人员也很少,文武场加一起只有5.6个人,但是他们几乎什么戏都能唱,戏码也比较多,主要是以传统戏为主,他们是私人组团,老板每天管三顿饭,每顿饭都是一菜一饭,遇到有大方的老板可能会给两个菜,老板给大家开资,余下的是老板的收入,每年尤其在农闲时候必演,在有矿山的地区是常年坚持演出,他们为什么能做到呢,一是那里的老百姓需要,二是因为他们为了生活,再有也是他们喜欢这项工作,他们的收入也不错。那么我们大到专业院团为什么不能下乡呢?因为农村那里的条件太差,他们在城里生活习惯了,有国家给的丰厚的待遇,有着高级别的演员职称,在城里呆着虽然一年也不演出一场,但是工资却不少一分钱,何必还要去农村吃苦呢。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0-10-2 20:58     标题: 关于农村评剧艺术文化市场的一点儿看法

好文章!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在农村评剧艺术市场很大,地方很多小剧团一直很活跃!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客观明显,亟待解决的:其一,评剧“粉丝”们年龄都已偏大,年青人极少,青黄不接很明显。其二,大部分村缺少设备和公共活动场所。其三,缺少专业艺术指导,即使是一些高龄的民间老艺人,也是凤毛麟角,稀世珍宝一般。其四,也是最关键的,还需要各级基层行政组织,加大支持力度!
希望民众的呼声,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评剧这门传统艺术失传在不久的今后,是很遗憾的,也是我们最最不愿意看到的!

支持一楼的帖子
[attach]1724[/attach]
作者: wjg888888    时间: 2010-10-4 18:37

帖子很好,一语中的,说明评剧不是没有市场和出路。农村真是个广阔的评剧天地,就看你怎样去运作了。我看到了希望。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0-10-5 14:53

引用:
原帖由 评剧爱好者! 于 2010-10-2 09:39 发表
文章不错,有同感,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事实存在,我有几位同仁,他们长年活动在农村,他们在河北的迁安地区活动已经有好几年了,他们在那里活动有两个团体,每个团体的人员不多,只有30多人,有时候也有走穴来的临时客 ...
评剧爱好者弟呀您不是东北人吗?怎么到河北的迁安还能撂场子?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0-10-5 22:19     标题: 好文章

好文章‘希望民众的呼声,能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评剧这门传统艺术失传在不久的今后,是很遗憾的,也是我们最最不愿意看到的!’hyx-sgh 这句话说到点上了!!!希望有关领导
(各级基层行政组织)加大支持力度!!!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0-10-6 10:22

引用:
原帖由 疯子 于 2010-10-5 14:53 发表



评剧爱好者弟呀您不是东北人吗?怎么到河北的迁安还能撂场子?
艺术无国界,因为那里有需求。最近又听说有一部分人,已经去天津演出一阵子了,天津是个好地方,那里的环境好有这个氛围,她们在小剧场(小园子)每天都有演出,票房收入也不错,有一位鼓师在那里已经干了十几年了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0-10-6 11:01

另外就下乡的话题再啰嗦几句,其实如果每个人在城里有安逸的生活,又有稳定的收入,再让我们自愿去农村吃苦,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不会选择这样做的,我也不会的,我们想的是怎么样改善生活水平,怎么样能有房子住,在有了一定物资基础的情况下,才能玩评剧,政府可能也不愿意做这类事情,地方政府要的是GDP指标,要的是政绩,这样的事情也不会支持的,因为是要花钱的,就评剧节来说,每两年一届能够坚持下也是很不容易,能够每届都参加的,也就是那么几个有实力的团体,就其他部分团体也是非常艰难的,每个剧团参加一次评剧节,他们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排一个参赛剧目少则二三十万,多则百八十万,可是参赛回来又怎么样了呢?还能演出几场呢,有的团体就是为了参赛而参赛,这样的事情政府可以支持一次两次,可是不能永远的支持下去,现在政府要就文艺团体产业化,不知道产业化后会怎么样。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0-10-6 12:23

迁安是个好地方,听说那里评剧很火,民营的团体很有水平,看来评剧爱好者弟是那里的受聘琴师啦!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0-10-9 10:07

疯子兄您就不要取笑了,我可没那本事
作者: 172772625    时间: 2010-10-10 14:58

文章是不错,在下认为复兴的关健在先有一个氛围,然后从小段子、小剧团、评剧小品开始,认人喜闻乐见,东北二人转为什么这么火?不就是撂地坛开始的吗?所以先从这作为突破口,我想是有点效果的。
作者: 杨学峰    时间: 2011-6-5 18:43

实在是好帖子,内容丰富一针见血,有骨有肉说到我们心坎上。我衷心希望戏迷朋友们,精诚团结。为了振兴评剧事业,办好农村评剧业余小分队,承传评剧的光辉历程。为群众无偿奉献,以实际行动来感动“上帝”吧!
                         但愿人生有来世,
                         唱的地覆天又翻。
作者: 国庆    时间: 2011-6-7 13:07

支持!有同感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