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值得一读的有关二胡,音乐知识(转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21     标题: 值得一读的有关二胡,音乐知识(转帖)

(一)、胡琴類樂器及其配件
1、中國民族樂器之首——二胡。二胡是我國影響最大、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和最具中國氣質和韻味的拉絃樂器。作為胡琴家族中的主要成員,二胡在全國各地區的使用達到了相當普及的程度,在民樂團中是主要的旋律樂器,在幾乎所有的地方戲中都使用二胡作主奏樂器,是很多民族、民間音樂、藝術形式中重要的伴奏樂器和主奏樂器,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劉天華將二胡推向藝術舞臺至今,二胡的演奏水準和二胡樂器本身的品質突飛猛進,已成為中國民族樂器之首。
2、二胡最早的雛形——奚琴。奚琴是隋唐時期居於今河北省北部一帶少數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種樂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它是中國最早的拉絃樂器,胡琴類樂器的鼻祖。唐代奚琴傳入中原,當時稱為嵇琴。唐宋時期的奚琴(嵇琴)有彈弦和軋弦並存的演奏方式,後來逐漸演變發展成為用馬尾毛製成琴弓來拉奏的胡琴。“胡”是中原人對遊牧民族的泛稱,同時表明這種樂器源於草原,後來漢族又根據胡琴的兩弦稱之為二胡。
3、關於二胡最早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宋代陳暘的《樂書》。該書自宋神宗熙甯、元豐(1068一1085)年間開始編纂,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完成,歷時近40年,文圖並茂、規模宏大、卷目浩繁(共200卷)。其下篇(96一200卷)稱《樂圖論》,有關樂器的論述不僅有文獻依據,尺寸規格,而且有540幅插圖列於其間,使人一目了然。《樂圖論》裏記載了一種和二胡相似的樂器“奚琴”並附有插圖:“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制兩弦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從插圖看,奚琴沒有千斤,二個弦軸與今天的二胡方向相反,琴杆上節點突出,好像是用竹杆製成。琴筒與今天的二胡基本相同,琴筒上蒙的是蟒皮還是木板,從插圖上很難判斷,但琴碼儼然在目。這是目前能找到的關於二胡最早的文字記載和圖片資料。
4、最早記載嵇琴的文字——唐朝詩人孟浩然的《宴榮山人池亭詩》:“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過。”
5、最早記載“胡琴”的文字——唐代大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詩:“中軍置酒飲客歸,胡琴琵琶與羌笛。”但許多人認為這裏的“胡琴”不是指二胡的前身拉絃樂器,而是指由胡部所傳入的彈撥樂器。
6、關於馬尾胡琴最早的文字記載——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五記自作《凱歌》其三之中有這樣的詩句:“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憂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
7、最早進行二胡型制改革的人——周少梅。20世紀初,江陰顧山鎮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在常熟周萬興胡琴店周榮根、陶洪茂技師的支持和配合下,將二胡的琴杆增長至90公分(現在二胡的內弦轉軫為那時的外弦轉軫位置),改選瓜子蛇皮為琴膜,琴筒加大,更換琴弦(將內外兩絲弦都加粗,定弦的音高也隨之降低了三至四級音),配置軟弓等使二胡的音量、音色有了很大改進。
8、二胡生產加工歷史最早的城市——蘇州。蘇州是我國民族樂器製造業的發源地,其樂器製作的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南宋時期已有樂器作坊,而且從家庭手工業逐步演變到了專業化的作坊生產,出現了專門以製作樂器為主的一條街。到清康熙年代,蘇州的樂器製造業已繁榮鼎盛、飲譽全國。乾隆年間,“蘇州即有數戶人家,主要產品是鼓、笙、笛簫、胡琴等”。嘉慶初年,蘇州的樂器製作已頗具規模,建立了民族樂器行會組織,統轄江浙一帶樂器店行。同治年代,“金石絲竹,無不具備。”。
9、最早的月彎頭二胡和逥紋頭二胡——20世紀30年代,著名演奏家蔣風之設計了頂部呈半月形,琴筒為六角啞鈴式的二胡,這就是解放前被稱為“蔣氏南胡”的二胡。周萬春樂器號店主、著名民族樂器製作師周榮庭(1907~1975) 根據蔣風之、陸修堂等人的要求並協同探討,製作了洋山柄頭二胡(現月彎頭)和逥紋頭二胡。
10、二胡“宋官帽”琴頭和“大葉千秋”琴頭的創制人——臺灣“糊塗二胡工坊”制琴名師塗明順(自稱“糊塗”)。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22

11、直邊蛋型筒二胡的改革者——熊正林、封明君。改革時間:1973年,特點:音量大、高低音平均、音質純正、統一。
12、方圓筒(前八後圓)二胡的研製——20世紀5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曾組織成立民族樂器試製組試製了一些二胡及其它民族樂器,對不同大小、長短和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的二胡琴筒進行過測試。70年代,新影樂團的湯良德研製了前方(八角)後圓的二胡,而且花板是可以轉動調節的半月形,可以根據不同需要對聲音的傳導進行調節。1975年中央音樂學院王國潼和北京民族樂器廠滿瑞興研製成功琴筒長133毫米,前口縱向直徑86毫米,橫向直徑92毫米,後口內徑84毫米的方圓筒琴。琴筒中央加裝一個小竹筒,目的是增強高音區的音量。前口成扁八角型,目的是要使擦弦點降低,以增加音量與音色的穩定性。王國潼和滿瑞興的這項改革曾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二等獎。
13、扁八方筒高胡的研製人——王國潼和滿瑞興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研製。扁八方筒高胡的琴筒前口小,後口大,中部呈細腰形,琴筒內加裝長10.2cm、直徑4.2cm的小竹筒,使高把位的發音格外明亮。演奏時一般無需用雙膝夾持琴筒,而採用與二胡完全相同的演奏姿式,利用前音罩、後音罩替代兩膝夾持琴筒的演奏習慣,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14、低調粗弦二胡(二泉琴)的研製人——王國潼和滿瑞興於20世紀70年代研製。80年代閩惠芬與王瑞泉、沈德慶共同研製成功標準的南音二泉琴。
15、扁圓筒二胡的研製人——呂偉康。扁筒二胡的研發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當時北京、蘇州、瀋陽均開始進行試驗。呂偉康從1958年即開始搞三胡試驗,琴筒做成扁筒,但因聲音大音色不美而擱置。後來又通過無數次的設計,並破天荒地把蟒皮橫過來鞔,終於在1968年成功制出音色、音量統一的扁圓筒二胡,成為最早定出型制的橢圓形琴筒。
16、第一把四個筒的二胡——臺灣文化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莊本立教授于1958年研製的“大四筒琴”。1981年他還發表了《四筒琴之創作與研究》一文。
17、“曾氏二胡”的研製人——曾憲勇。1961年,原武漢軍區勝利文工團二胡獨奏員曾憲勇因設計自用二胡而開始改革傳統二胡。他設計的這種改革二胡由武漢民樂廠資深老師傅雷志明製造,將琴杆裝在琴筒上,琴筒為束腰式,筒內分前後腔,俗稱“大屁股二胡”。1964年4月他帶著第一把改革二胡(64-2-1型)參加全軍第三屆文藝匯演,並在當時全國樂改展示交流會上試奏。1965年2月又設計了橢圓二胡,由武漢民樂廠樂義明製作。隨後勝利文工團民樂隊正式起用他改革的橢圓二胡及中胡(65-2-2型、65-2-3型、65-中-4型)。2000年8月25日,曾氏“改進型胡琴”申請發明專利,2004年4月獲得批准。這種胡琴的最大特點是琴杆不穿過琴筒,並在琴筒內增加了不同形狀的部件,通過喉管的作用,使音質、音色更美,並且防止了“狼音”的出現。
18、凸輪式雙千斤二胡的研製——20世紀70年代末瀋陽音樂學院民樂系主任果俊明等人參加“凸輪式雙千斤二胡”改革獲得成功。他本人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科技大會上用凸輪式雙千斤二胡作了獻禮演奏。
19、電子變音二胡的研製——1987年,河北省石家莊地區群眾藝術館王占英發明成功“電子變音二胡”,獲得國家專利並獲省第二屆發明展覽銀獎。同期研製成功的“WII—38型、W II—46型電子變音胡琴”、“效果器”、“兩用電二胡”等系列產品獲河北省文化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電子變音二胡用新振膜取代了原二胡所用的蟒皮,通過音色轉換開關控制可演奏出二胡、高胡、中胡、京胡、京二胡、墜胡、馬頭琴、大提琴等效果。該產品已被《二胡藝術概覽》、《中國樂器》等書收入。
20、加弦二胡的研製人——河北師範大學盧俊德。該琴特點是弦多於等於3根,相應地軸子、千斤、碼子都有改進。為了不致因弦多影響演奏,將琴杆下部由直形變為彎形。為了保證音質,將琴筒改為扁不等八角形,其頂點可連為蛋圓形。1988年6月獲得國家專利。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26

21、兩用胡琴的研製人——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和平機器廠勞動服務公司裝卸隊徐國柱、馬修身、沙廣英、徐國權。兩用胡琴是在原二胡基礎上,在調弦器的螺杆外穿有一頭帶外螺紋的套管,在琴擔上裝有連接琴弦變換裝置的連杆,在琴筒上裝有變換高胡和二胡琴弦的變換裝置,在琴筒內裝有帶蒙皮的小筒,從而使一把胡琴獲得高胡和二胡兩種音色。1988年10月獲得國家專利。
22、“能演奏和聲的二胡”的研製人——浙江省揚州市歌舞團孫恒柏。該琴特徵在於千斤上有兩對可同時分開或併攏的琴弦爪,每對琴弦爪都含有一隻固定爪和一隻活動爪,二胡弓上的馬尾是雙股的。在不改變現有二胡的基本組成結構情況下即可演奏和聲音響。演奏單聲部旋律時,只需將該千斤上的琴弦爪併攏即可。1989年12月獲得國家專利。
23、長鐵牌滑動千斤二胡的研製人——李長鐵。遼寧新民市長鐵樂器廠廠長李長鐵從1986年開始至1999年,歷經13年時間研製成使用滑動定位千斤變調的BDQ-1型變調二胡。新型二胡在傳統二胡基礎上增加了滑動定位千斤、琴弦微調器和琴弦鎖,可以演奏12個調式,比傳統二胡擴大了四度音域,每檔之間均為小二度音程,琴弦微調器可以更加方便的對音準加以調整,而琴弦鎖則有效地避免跑弦的問題。該琴2001年12月得到二胡專家認可,2003年1月通過了專家鑒定委員會的鑒定並獲國家專利證書。除滑動千斤變調二胡外,李長鐵根據相同的工作原理,先後研製成了多功能電聲二胡、六檔轉調高胡、七檔變調板胡、五檔轉調京胡、電聲京胡、旋轉式變調笛等新型民族樂器,這些都先後獲得了國家專利。
24、內調式人造蟒蛇皮二胡的研製人——北京提琴廠退休工人李培俊。他的這一產品1998年獲得國家專利。
25、“陳式二胡”的研製人——陳寶田。這種新式二胡是由中國音協二胡協會副秘書長陳寶田發明的,筒內置兩根長短不一的竹風管,並在筒內壁粘有方錐型及園柱型的阻音塊,據介紹可增大共震,改善高低音之間的音量比例及內外弦的音色。
26、齒膜側置音窗胡琴的研製人——甘肅蘭化公司退休職工周榮松。1998年至2002年,經周榮松近5年的研究,一種全部採用納米塑膠製作琴筒、琴杆等部件,採用人造蟒皮製作振膜的“齒膜側音窗二胡” 研製成功,並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其特點是在蒙皮端製作若干個凸齒和缺口,借助這些凸齒和缺口使振膜張緊,以便支承琴馬的壓力。與此同時,若干個缺口又使振膜的相應區域處於相對比較鬆馳的狀態,琴弦振動時振膜上相對較鬆馳區域的振動比較自由,產生豐富的泛音,使音色更好。側置音窗是把音窗移到琴筒的側面,使音窗朝向聽眾,使音量增大。
27、瓷胡琴的研製者——1985年,景德鎮幾位專家由“擊甌”產生聯想推出了以瓷盤為主要材料的新型民族打擊樂器“瓷甌”。1991年他們又研製生產了瓷二胡等16個品種18件(套)的瓷系列樂器。陶瓷二胡為景德鎮青花瓷藝,由純手工製成,可奏出具有金屬般質感的美妙音樂。
28、純手工普通玻璃二胡的研製人——包頭市東河區的個體經營者馬可夫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用普通玻璃做二胡,二胡通體都是純手工玻璃的,琴皮選用塑膠薄膜。5年裏他不僅做了30多把普通玻璃二胡,而且還將傳統二胡進行了大膽改進,製作了反拉胡、中置胡、漫瀚胡、寬音域胡等五種創新二胡。
29、“撐持二胡”的研製人——安徽省銅陵市長江新村汪寬禮。這種1990年申請專利的品種系將普通二胡的琴杆由細圓柱狀改為縱向扁平狀,內外弦軸相對琴筒的位置上移一定高度,可使二胡的音域範圍擴大三分之一。
30、“新型胡琴”的研製人——天津市河北路慶捷裏周福雋。與傳統胡琴相比,區別主要在於琴擔子用音響合金銅管制成,音膜採用高分子塑膠薄膜材料,用自鎖可調卡環固定,可方便地進行鬆緊調整。1991年4月申請了專利。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29

31、懸杆音柱二胡的研製人——1993年河北省藝術學校教師王曙亮與大提琴演奏家王連波共同改革懸杆音柱二胡,由王連波製作。
32、一種“胡琴”的研製人——江蘇省鎮江市鎮江船舶學院8系804室教研室王子猶。此琴一改過去琴杆穿過琴筒,琴頭軫子為圓錐手柄的結構,將琴杆與琴筒從外部連接,琴頭軫子的繞弦端外露懸伸,琴杆截面形狀為其中有一條直線圍成的形狀。可演奏無指板和有指板兩種形式,可演奏和絃,並可在三弦、四弦胡琴及圓形、六方形、橢圓形琴筒上推廣。1993年2月申請專利時產品名為“胡琴”,1994年10月獲得國家專利。
33、“A杆胡琴”的研製人——湖北省監利縣魯家興。該琴是在把現有各類胡琴的琴杆與琴筒的結構點從琴筒中央移至左右兩邊後構成的。由此,弓子的弓毛穿過A杆運行就自然同琴筒平行了,同時A杆琴杆同琴筒的結構點由原來的一點變成兩點。1995年1月獲得國家專利。
34、“雙杆琴”的研製人——江西省九江市歌舞團易祥忠。其特徵是在同一個音箱上插裝連體雙琴杆而形成前後兩面各自獨立的兩個音組,琴軫、指板、琴托與琴弦的結構類似於提琴,在音箱內裝有蛇皮、拉線板,琴馬壓在音鍵上,音鍵的下端通過軸帶動音梁壓緊在蛇皮上,上端通過音墊壓緊在頻率片上,頻率片裝在琴杆之間的空間裏。此琴具有可固定兩個音組,能演奏出增寬了音域的二胡的音響效果,1993年3月獲得國家專利。
35、“寬音域二胡”的研製人——山東省臨沂藝術學校孫慶遠。此琴由現有雙千金二胡改進而成,第二千金為滑動式千金,有一直徑稍大於琴杆直徑的套筒套裝在琴杆上,套拉弦部分為圓弧形,起用時可與換把同步由左手虎口帶動。琴筒外可增設金屬套筒,琴杆通過一套管裝接在金屬套筒上,套筒下端擦弦處還可以加工成一平行於琴筒的斜面,使弓毛擦弦與琴筒平行,琴弦垂直于蟒皮振動。1993年5月獲得國家專利。
36、“多功能雙弦胡”的研製人——江西省餘幹縣政協易文廣。此琴的特徵是:四個調弦軸裝在琴杆上部,雙弦馬架附在發音筒上,底部開有圓弧形槽,其上與底邊平行開有兩個各供一根弦通過的小孔,弦的一端纏於調弦軸上,另一端固定於發音筒下部。其中二根弦通過小孔,另外二根弦置於雙弦馬架的外側,弓毛從弦排列的中間穿過,兩側各為二根弦。1993年9月獲得國家專利。
37、“旋律二胡”的研製人——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大興路和平里劉沛愚。此琴是以能演奏“旋律性”強的音調而特別設計的,除琴杆、弓、軸、碼、弦、筒外,特在弦下加裝與千斤、撐弦、琴杆一道整木做出的“按音板”,以實現按弦深淺的一定,使產生能演奏大量半音、轉調、離調所要求的音樂,並使用了高強力纖維做成的閉合安全壓弦繩帶。1994年4月獲得國家專利。
38、李長春研製的改革二胡——1978年12月,陝西商洛地區劇團李長春改革試製的二胡在中國音協西安分會籌備小組召開的二胡改革座談會上亮相。這種改革二胡主要是增加了一根低音琴弦和琴軸,採用三根弦階梯排列的金屬千斤,在二胡下方擴充了純五度,加寬了音域,保持了原有的音質、音色和演奏技巧,並能用雙弦、三弦演奏。
39、“三用胡琴”的研製人——天津市紅橋區滄德莊馬勳強。此琴是在原二胡千斤位置上安裝活動滑道,在琴筒內套上二個直徑較小的中琴筒和小琴筒,在各琴筒後面連接有調諧器的支架,支架上有兩個內外旋鈕,使用時調諧中琴筒和小琴筒的位置,並在琴杆的滑道上調諧千斤的高低來改變聲調,使其發出京胡、京二胡或二胡的音響。1995年5月日獲得發明專利。
40、“一種二胡”的研製人——湖北省仙桃市通海口鎮黃斌。該琴採用金屬條加固琴杆、外壓內頂滑動式千金系統、絲杆調弦和琴筒內加音柱,琴筒外加金屬箍等方案,使琴杆不彎曲、千金不易鬆動、琴筒不裂縫。此琴專利使用名稱為“一種二胡”,1997年9月獲得國家專利。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47

41、古瓶式三音板雙音柱胡琴的研製人——北京豐台區明春東園江雲鎧、江山。該琴特徵在於琴身為古瓶式整體框架,由高音柱和低音柱組成雙音柱,在面音板兩端有活動頂塊,拉弦板與底托採用掛鈎結構,音量、音質可調節。1998年11月獲得國家專利。
42、“曾式三弦二胡” 的研製人——武漢市音樂家協會會員曾憲勇。經30餘年潛心研究,於1972年制出第一把三弦二胡。它在曾式“改進型胡琴”基礎上加了一根低音弦,在弦上設置了微調器,琴筒內增加了不同形狀的部件,比傳統的二胡音量大、音域寬,可在快板部分拉出和音。1999年7月2日,三弦二胡實用新型專利獲批准。
43、三弦雙共鳴筒拉弦琴的研製人——安徽省合肥市謝霞山。該琴由雙共鳴筒、琴杆、琴弦、琴弓及聲音放大裝置等構成。共鳴筒成左右安置,其間用扒釘固連。右共鳴筒左口蒙有蟒皮,蟒皮中間處設有內弦碼,左共鳴筒左口與泡桐木振動板膠接。琴弦設三根弦,一粗二細。其結構獨特,拉琴者坐著或站著均可操作使用。2000年8月獲得國家專利。
44、“一種多用胡琴”的研製人——遼寧省遼陽市宏偉區張兆鵬。該產品2000年研製成功,在原二胡的基礎上,分別放上板胡瓢、京胡筒、高胡筒幾個配件,就可達到一琴四用。
45、夾式琴膜胡琴的研製人——安徽省合肥市宣城路吳其雲。其琴筒的前口固定有兩層重疊的面膜和襯膜,選擇不同材質(尼龍、真絲、塑膠等)的面膜和襯膜互相匹配,可製作各種規格的胡琴。2001年6月獲得國家專利。
46、雙筒胡琴的研製人——峨影樂團方澤溥。其特徵是:雙筒由上、下連接板並列,雙筒前部之兩扇蚌式半筒頂端各鑲皮膜鼓,相互組成V形蚌口,琴柱下端插入上、下連接板突出V形蚌口開孔內,四弦順琴柱入V形蚌口,弦下端系於下連接板,V形蚌口內設橋柱碼連接皮膜鼓和琴柱,四弦列序壓於橋柱碼上方,琴弓毛不囿於琴弦之間並設指板。該雙筒胡琴含雙高音胡、雙二胡、雙大胡、雙倍大胡,2001年6月獲得國家專利。
47、“加強二胡”的研製人——河南省南陽市陳興華、李德普、王校可。該琴主要特點是其中千斤由頂木和兩套機械壓調裝置組成,頂木通過連接件與琴杆固連,機械壓調裝置的螺母嵌套在頂木或琴杆上,螺針旋套在螺母上,壓弦鉤穿套於螺針上。其中頂木下方山口過弦處可設置弦枕槽或可調弦槽,琴杆為縱向加強琴杆,琴杆截面呈扁圓前平狀,琴軸長度與琴筒加琴馬的長度相等。2002年3月獲得國家專利。
48、帶指板二胡的研製人——吉林省扶余縣張顯忠。此琴2002年7月申請專利。琴筒前端的振動面由動物膀胱膜片製成,指板的外表面呈縱向扁平狀,在指板的前端側面上設有與指板固接的品,品為12~24個。 
49、新型胡琴音筒的研製人——天津市靜海縣開發區王乃政。琴筒橫截面形狀為正八角形或六角形,其每一截面與截面的連接採用榫槽指接粘合連接。該技術2003年2月獲得國家專利。
50、龍鳳牌改良二胡的研製者——江蘇揚州民族樂器廠。該產品1999年5月通過文化部科技鑒定,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已獲兩項國家專利。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52

还有好多条,我怕版主不让发,也怕大家不愿意看,若大家 都想看,有回复意见后我再发吧!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4:57     标题: 介绍二胡知识二

51、全胡的研製人——廣州市李漢唐、李旭波。該琴琴筒由外筒、內筒、發音面板和音窗板組成,發音面板和音窗板分別設置在外筒的兩端;內筒較外筒小和短,設置在外筒內,內筒的上部與外筒部分共用;內筒與發音面板之間部分接觸,其相互之間未接觸的部分形成間隙。這是一種集高、中、低音音色於一體的四根弦全胡,2005年4月獲得發明專利。此外,廣東省圖片社的李旭波2001年還創制成功大全胡、低音全胡系列。
52、產品最多的胡琴創新人——山東高密鳳凰樂器研究所龍志軍。他研製了一系列龍氏創新二胡,據廠家介紹至今已有“寬音域兩弦二胡”、“寬音域回聲兩弦二胡”、“雙筒兩弦二胡”、“和絃雙筒四弦二胡”、“寬音域有舌二胡”、“寬音域有舌回聲二胡”、“帶副高頻音窗的二胡”、“懸弦水準音膜直通音箱胡琴”等品種。
53、一種改良高音質麗音二胡的研製人——江蘇省南京市于漢、王建農、王一。其主要特徵是在琴筒內加置一個琴筒內置混響器,使其能更好地放大高音部分諧波,同時又不削弱低、中音部分的音量。2003年11月獲得國家專利。
54、“一種新型二胡”的研製人——新疆烏魯木齊市張洪智。該琴特徵是將琴杆和琴托連成一體,利用滑塊將琴筒固定在琴托上,琴托與琴筒之間除了連接部分的滑塊外,全部留有間隙,使琴筒共鳴作用不受干擾。2005年12月獲得國家專利。
55、“新概念二胡”的研製人——上海民族樂器一廠產品設計員厲克蘭。2005年她研製了一種全透明二胡,琴杆、琴把、琴筒,整把二胡從頭到尾通體透明,用硬度與老紅木不相上下的透明亞克力材料製成,琴筒上的發聲膜為純白色貓皮。她還設計出了“餘音嫋繞”——新版箏、“彩雲追月”——新版二胡、“玉軟花柔”——新版琵琶、“滿江明月”——新版揚琴、“清韻飄然”——新版中阮等新概念民族樂器系列。她的這些創新研發都完成了專利申請。
56、世界上最大的仿真二胡——2003年10月在上海國際樂器博覽會上展出的一把由上海民族樂器一廠製作的巨型仿真二胡。琴高4.25米,琴筒長0.74米,直徑0.6米,琴身用紅木製作,琴筒前埠直徑51釐米,振動皮膜是直徑達70釐米的蟒皮。琴弓長4.16米,總重232公斤,弓毛採用化纖材料。此琴需多人配合才能拉奏。
57、世界上最小的二胡——由北京市民王軍制作的一把長4.7釐米、重0.97克的超小型二胡。這把二胡經過中國音樂學院二胡演奏家的認可,證實從用材、製作工藝等方面和一般二胡是一樣的,並且能拉出高低音,演奏簡單的曲子,2005年10月獲得了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書。目前王軍又在製作更小尺寸的二胡,一項新的吉尼斯紀錄又將誕生。
58、最早的中音拉絃樂器——弓胡。20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社團上海大同樂會創制,它是仿我國古代樂器提琴的形制,採用了像二胡那樣的懸弦拉奏方法,但未能流傳下來。
59、中胡的創制人——著名民族樂器製作師周榮庭(1907~1975)。20世紀三四十年代,周榮庭在參加蘇州吳平國樂團活動期間,為加強中音部音樂的表現力,在二胡的基礎上研製成中音拉絃樂器,即今日的中胡。
60、第一把低音大胡——20世紀40年代,著名民樂製作師周榮庭在參加蘇州市第四屆吳平國樂團的社會演出活動中,為樂團試製了羊皮低音大胡,填補了民族樂器低音聲部的空白。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7 15:00

61、上部發音的低音胡琴的研製人——中國雜技團王建民。該琴改變了傳統胡琴的設計,將琴桶設置在空心琴杆的上側,琴桶直徑可為20公分以上,在琴桶的一側蒙有崩緊的發音膜;基座固定在空心琴杆的下側;下傳導杠杆架通過下杠杆軸架鉸鏈固定在基座內側;上傳導杠杆架通過上杠杆軸架鉸鏈固定在琴桶內側;上傳導杠杆架的另一端通過傳導絲與下傳導杠杆架的一端鉸鏈,傳導絲置於空心琴杆的內側,下傳導杠杆架的另一端與琴弦壓連接,上傳導杠杆架的另一端通過傳導柱碼與發音膜壓連接。2005年8月獲國家專利。
62、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二胡形制——六角琴。六角形制的二胡已有上百年歷史, 實踐證明是音色音量的最佳共鳴體,已經趨於成熟,早已形成二胡市場的主流形制。
63、二胡的第一個國家標準——20世紀50年代中期,有關部門組織成立民族樂器試製組,從北京民族樂器廠、上海民族樂器廠、天津民族樂器廠及蘇州民族樂器廠中抽調精英人才,並調集音樂界的一些權威人士,如二胡專家蔣風之、琵琶權威楊大均、三弦專家蕭建生等加盟到試製組共同研討,對二胡與其他幾種樂器進行試製。經對多種琴筒樣式進行反復測試,最後確定現行的六角二胡為最佳標準,相關單位審定後便批准為國家標準,頒發到各生產廠家,從此凡生產者均以這一標準的規格生產。但法定的這一標準只限於各專業院、團、所進行教學、演奏所用之二胡,並未包羅各地方戲曲具有特殊色彩的其他二胡,具有地域色彩的二胡也不受標準約束。
64、胡琴人造皮膜研製的開始——人造皮膜替代蟒蛇皮的研究工作始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至今從未間斷。期間研製者眾多,但結果令人滿意的少。50年代北京民族樂器廠曾進行過各種材料的試製,如用絲織品塗膠的方法,或用塑膠材料薄膜印上蟒花紋以取代蟒皮,但因聲音太差而告吹。該廠還試用過小牛犢皮替代,也未成功。70年代後期,由書法家張瑞齡先生和當時的中國戲曲學院音樂教研室主任黃金陸研製的第一代用尼龍織物替代蛇皮皮膜的研製成果“尼龍皮”曾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第一屆中國科學大會上展示,並榮獲大會頒發的榮譽獎,但由於有音量方面的缺陷而未能普及推廣。北京星海李培俊師傅發明的“聚脂膜”蒙筒新型二胡,2000年即開始在河北樂海民族樂器有限公司試製生產,並申請了新型產品專利保護。1991年,湖北省仙桃市黃顯海四兄弟開始研究人造蟒皮,經過11年數萬次的反復試驗,研製和配製了1000多種新材料,於2002年4月研製成功用“四龍牌”人造蟒皮蒙制的二胡。經全國數十位二胡專家、教授、演奏家鑒定,當時認為“四龍牌”人造蟒皮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可以進入實用階段,是胡琴和其他皮絃樂器改革史上的一大創舉。無錫古月琴坊在2003年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首次推出的古月牌環保二胡引起了日本客商的關注,後大批銷往日本。北京市崇文區光明路張志成研製了採用PVC塑膠膜或賽璐珞膠片或金屬片制的琴皮,於2004年12月獲得發明專利。2004年,上海民族樂器一廠首批“環保胡琴”在該廠樂器實驗室問世,他們用尼龍、貓皮、狗皮、魚皮等材料取代了蛇皮。同年香港中樂團阮仕春以PET聚脂薄膜(杜邦化工環保產品)製成HKCO1型高胡,據稱用PET聚脂薄膜製造的胡琴壽命預計較傳統的長10年左右。2005年,劉正輝推出了多年潛心研製的“仿生皮京胡”,在文化部與中國樂器協會舉辦的主題為“樂器-藝術-科技”第三屆國際演藝設備與科技論壇上進行展示並獲得好評。
65、二胡套皮、鞔皮工藝的首創人——中國著名民族樂器製作師、蘇州周萬春樂器店創始人之一的周榮庭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創了套皮和鞔皮等一系列皮質處理工藝。?
作者: gwf88    时间: 2009-1-7 20:31

谢谢提供分享。。。。。。。。。。。。。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8 14:22

还有太多呢,共600条,我不好意思 发了
作者: pj_qupu    时间: 2009-1-8 17:55

确实多了点,您可以把地址共享一下。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8 18:41

我还不会操作,遗憾!
作者: pj_qupu    时间: 2009-1-8 18:53

直接把网页的地址写到帖子里就可以了
作者: 夜色中秋    时间: 2009-1-9 08:33

谢谢您 的指教.
作者: 伯乐    时间: 2009-1-10 17:07

其实多介绍一些乐器方面的知识还是挺好的,感谢热心人!
作者: WYS    时间: 2009-6-23 13:48

谢谢夜色中秋给我们发了这么多的二胡知识.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