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中国评剧院的改制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liuhaollk    时间: 2011-11-8 23:59     标题: 中国评剧院的改制之路


不改制,旱涝保收的制度扼杀了几乎所有人的积极性。改制,很可能出现的退休潮将把剧院变成一个空架子。
10月,由中国评剧院(下称“中评”)与民革辛亥革命研究会联合出品的大型评剧现代戏《林觉民》在中国大剧院展演。顶级团队,华彩巨制,全场赠票,仍抹不掉观众席上空荡荡的尴尬。

《林觉民》的作曲、著名作曲家刘文田怎么也没想到,中国评剧院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中评有舞台美术队伍、剧本文学队伍、演员队伍、音乐创作队伍,每个队伍都有几十人,现在不论编剧、舞美还是乐队都是寥寥数人,奄奄一息。”

从1955年中评建院时开始,刘文田便一直在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和他一起在中评作曲的有数十人,现在留在评剧舞台的只有他一人,2005年,就连他也退了下来。

更让刘文田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年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浪潮中,中评会一下子丢了“铁饭碗”。

评剧团“全军覆没”

5月18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据了解,全国保留事业性质的院团中,有很多昆剧院团,京剧院团也保留了除江苏省京剧院以外的其他10家重点京剧院团,而全国第二大剧种评剧则全军覆没,连国字号的中评也未能幸免。

“也许是中评不行了,评剧也不中用了,走到今天这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中评被改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刘文田叹息道。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1958年划归北京市。作为评剧的唯一一个国字头院团,几十年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把评剧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据业内人士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中评一团演员新凤霞一个人的票房收入便超过梅兰芳京剧团的四大名旦,很多入不敷出的剧团都向中评拆借资金。

刘文田努力回忆着中评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中评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三看御妹》,为了能有好座位,很多观众夜里就来排队。”

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天的中评,大多数的演出,即便是全场赠票,上座率也不会超过50%。整个院团已经没有一个能站得住台面的演员,更没有出一台叫好又叫座的戏。

“传统机制”毁了中评?

最让刘文田想不明白的是:“中国评剧院每年接受政府那么多的资金支持,拥有全国最好的评剧人才,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没落至此,甚至还不如一些白手起家、自负盈亏的民营院团。”

“大概是政府管得太多了,每一出戏都是‘领导意志’在起作用,演什么,怎么演,根本不听其他人的。”刘文田苦笑说。

“《林觉民》的导演郭小南是大导演,演员也都是实力派,可领导安排的一个四不像剧本毁了这出戏,我们也曾反映过剧本的问题,可领导的意见是,剧本一个字都不能改,我们也没辙。”刘文田无奈地说,“都是上级安排的,每个领导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排戏,又有哪个肯用心听我们的意见,按艺术规律办事呢?”

评剧爱好者、专栏作家刘光宇告诉记者:“我们的现状是,演一出评戏,只要完成了领导所期望的任务即可,不必去考虑这出戏究竟能带来多少效益,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因为如果任务完成不了,可能政府的支持就不能兑现,至于观众欣赏不欣赏那是另外一回事。排出一出新戏,向上面作个汇报,再邀请几位专家写上几篇空洞的剧评,然后束之高阁,再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轮回,发展不了演员,吸引不了观众,这样下去,中评不死才怪。”

据内部人士透露,中评每年接受北京市文化局拨款3000万元左右,每排一出新戏也都会有补贴。“也许正是这些优势毁了中评。”刘文田说。

“现在中评的年轻演员根本就没有练功的,艺术造诣难超前人,根本出不了先前那些叫好叫座的角儿,剧院的戏有人看那就怪了。此外,戏没有人看对演员们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无论演几出戏,演得怎么样,他们的收入都会雷打不动,这样谁还会有心思去排戏呢。这种旱涝保收的制度,几乎扼杀了所有人的积极性。”中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明天还有没有戏?

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转企改制政策措施正在制定中,不日出炉。

改制能救活中评吗?

对于改制,前中评二团团长兼中国评剧大剧院经理陈胜利拍手叫好。陈胜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有活力的体制让评剧走了一条下滑的路,走到今天,没戏,没人,吃着政府的钱。今天要把体制变了,变成自负盈亏的体制,用市场说话,出好戏,推名角儿,养观众,如此,中评必活。不破不立。”

然而,刘文田仍然有一些担忧:“现在中评在职人员有200多人,离退休人员的人数甚至都超过了在职人员,一旦转企改制,很多人都会选择退下来,因为改制后的退休工资将会大大少于转企前退休的工资。中评人才断档已经很严重了,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一旦引发离退休潮,老人退下去,新人还上不来,剧院发展就更难了。”

据了解,中评内部有一个政策,凡是年龄达到50岁,工龄达到30年的都可以自由选择退休,中评在职的200多人里近三分之一符合这个条件,而且这些人代表了中评的最高水平,“如果这些人退下去了,中国评剧院几乎就只剩一个空架子”。

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中评发展到今天病入膏肓的地步,必须要改制之医,但‘改制’不能单纯地去取消‘国营院团’,而要倡导‘民营机制’之风,要把国营院团的体制优势和民营院团的机制优势集合,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与市场接轨当然是必要的,但政府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文艺适应市场必然有一个过程,当它还不能自立甚至被市场严重冲击的时候,政府扶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必须。”

明天究竟还有没有戏?在改制完成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 张长弓    时间: 2011-11-9 10:13

拜读了楼上的帖子,很受感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少年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那么评剧又怎么样呢?是什么毁了“中评”?答案是肯定的,是旧的传统体制!是评剧的带头人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行政的干预不一定会赢得市场,领导的意志不能代替市场的需求。那么,市场需求是什么?应该是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评剧,一个即有传统又有创新的评剧艺术。希望”改制“能给评剧艺术带来春天,”国字头“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能辜负广大的戏迷。
作者: dt828    时间: 2011-11-9 18:27     标题: 不能光那么简单地改制

同意楼上帖子的观点,但是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一下子就断奶,简单地把一些艺术团体推向社会,但这条路终究是要走的。但一下子推出去恐怕真的要遭到灭顶之灾。我认为文化部门应该对全社会艺术观有个引导,让艺术自由发展,那么一些低俗艺术就可能泛滥,比如有的所谓歌唱家上台嚎了那么几句,一夜就可以成名,然后出场费就飙升到几万,而一些戏曲演员们经过多年刻苦锻炼,有着扎扎实实的艺术基础,但却上不了座,如果在人们的艺术观还没有转变,让这些高雅艺术团体到社会上去同等竞争,那不可想象。
作者: 异想天开    时间: 2011-11-10 08:04

文化体制改革是中央的一项决策,不光小的剧团,河北省就保留一个事业性编制的“河北省交响乐团”。唐山市已经改革,大部分都成立了演艺公司。各地的剧团改革后出现一个空壳这是必然的现象,将来有的院团大戏暂时演不了,培养下一代需要一定的时间。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1-11-10 09:52

改制是必然。可一下就让他适应市场是不可能的。就如3楼所说,国家要给一些必要扶持。现在一些小戏苗考上戏校,戏曲爱好者都说不是好事,恐躭误其前途。因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你唱了几十年,还不如一些所谓的歌星嚎上一段挣钱呢,你想他心里平衡吗、、。有名的艺术家唱戏也没人听,【看】‘。这不是评剧的悲哀吗、。吗。演出时要人在台口带头鼓掌。累不累、。
作者: yqdxgls    时间: 2011-11-10 10:27

引用:
原帖由 王家 于 2011-11-10 09:52 发表
改制是必然。可一下就让他适应市场是不可能的。就如3楼所说,国家要给一些必要扶持。现在一些小戏苗考上戏校,戏曲爱好者都说不是好事,恐躭误其前途。因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你唱了几十年,还不如一些所谓的歌星嚎上一 ...
戏曲艺术不景气到了如此地步,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媒体的宣传力度、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家的支持与管理、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马泰、魏荣元等老一辈艺术家们演唱的水平固然很高,但离不开媒体的大力宣传,想当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常播送老艺术家们的唱段,众所周知的《向阳商店》《夺印》的唱段甚至整出戏就在中央电台上播,这两出戏的影响到现在还很深,可现在呢,戏曲在电台上几乎听不到;戏曲艺术是综合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练功、学习,才能出效果,与歌曲、小品的相比,大家都会有个结论。当然并不是说歌曲、小品功底低。既然需要长时间的练功,练出来以后就应该得到回报,但实际上确实不相匹配,难免有些演员就不练功了。上边几位说到中评都不景气,我想这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有不少县级剧团连工资都发不开,政府应在这方面加以考虑,给以必要的扶植,否则戏曲这门中华民族艺术会逐步走向衰败的,与其届时再去挽救,倒不如现在雪中送炭。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1-11-10 13:55

现在政府都是一刀切,只要不挣钱就砍掉,一切都向JDP看齐,大家都看到了,佛山小女孩被两次碾压,人们都见死不救了,而且评剧大多是扬善惩恶题材较多,现在谁还听戏呀,世道变了,与时俱进吗。
作者: txdandan    时间: 2011-12-7 15:05

嗯~说得对
作者: 杨利    时间: 2011-12-13 10:26

网友们分析的都比较透彻我赞成。但我还是觉得媒体宣传力度应提高,就像前面网友说的小时候常常听收音机里整场评剧在播放,真是百听不厌,现在就不能放啦!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