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中国评剧院兴衰变化 催生转企改制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1-11-13 18:36
标题:
[转载]中国评剧院兴衰变化 催生转企改制之路
原文地址:中国评剧院兴衰变化 催生转企改制之路作者:凌空评剧团
文章原标题:中国评剧院,还有戏吗?
10月,由中国评剧院(下称“中评”)与民革辛亥革命研究会联合出品的大型评剧现代戏《林觉民》在中国大剧院展演。顶级团队,华彩巨制,全场赠票,仍抹不掉观众席上空荡荡的尴尬。
《林觉民》的作曲、著名作曲家刘文田怎么也没想到,中国评剧院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中评有舞台美术队伍、剧本文学队伍、演员队伍、音乐创作队伍,每个队伍都有几十人,现在不论编剧、舞美还是乐队都是寥寥数人,奄奄一息。”
从1955年中评建院时开始,刘文田便一直在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和他一起在中评作曲的有数十人,现在留在评剧舞台的只有他一人,2005年,就连他也退了下来。
更让刘文田没有想到的是,在今年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浪潮中,中评会一下子丢了“铁饭碗”。
评剧团“全军覆没”
5月18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任务。
据了解,全国保留事业性质的院团中,有很多昆剧院团,京剧院团也保留了除江苏省京剧院以外的其他10家重点京剧院团,而全国第二大剧种评剧则全军覆没,连国字号的中评也未能幸免。
“也许是中评不行了,评剧也不中用了,走到今天这种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中评被改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刘文田叹息道。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1958年划归北京市。作为评剧的唯一一个国字头院团,几十年里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把评剧推上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周恩来总理曾经说:“三天不喝茶,不能不看新凤霞。”据业内人士介绍,上世纪50年代末,中评一团演员新凤霞一个人的票房收入便超过梅兰芳京剧团的四大名旦,很多入不敷出的剧团都向中评拆借资金。
刘文田努力回忆着中评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中评在长安大戏院演出《三看御妹》,为了能有好座位,很多观众夜里就来排队。”
据业内人士介绍,今天的中评,大多数的演出,即便是全场赠票,上座率也不会超过50%。整个院团已经没有一个能站得住台面的演员,更没有出一台叫好又叫座的戏。
“传统机制”毁了中评?
最让刘文田想不明白的是:“中国评剧院每年接受政府那么多的资金支持,拥有全国最好的评剧人才,如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没落至此,甚至还不如一些白手起家、自负盈亏的民营院团。”
“大概是政府管得太多了,每一出戏都是"领导意志"在起作用,演什么,怎么演,根本不听其他人的。”刘文田苦笑说。
“《林觉民》的导演郭小南是大导演,演员也都是实力派,可领导安排的一个四不像剧本毁了这出戏,我们也曾反映过剧本的问题,可领导的意见是,剧本一个字都不能改,我们也没辙。”刘文田无奈地说,“都是上级安排的,每个领导像完成任务一样去排戏,又有哪个肯用心听我们的意见,按艺术规律办事呢?”
评剧爱好者、专栏作家刘光宇告诉记者:“我们的现状是,演一出评戏,只要完成了领导所期望的任务即可,不必去考虑这出戏究竟能带来多少效益,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因为如果任务完成不了,可能政府的支持就不能兑现,至于观众欣赏不欣赏那是另外一回事。排出一出新戏,向上面作个汇报,再邀请几位专家写上几篇空洞的剧评,然后束之高阁,再接着进行下一次的轮回,发展不了演员,吸引不了观众,这样下去,中评不死才怪。”
据内部人士透露,中评每年接受北京市文化局拨款3000万元左右,每排一出新戏也都会有补贴。“也许正是这些优势毁了中评。”刘文田说。
“现在中评的年轻演员根本就没有练功的,艺术造诣难超前人,根本出不了先前那些叫好叫座的角儿,剧院的戏有人看那就怪了。此外,戏没有人看对演员们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无论演几出戏,演得怎么样,他们的收入都会雷打不动,这样谁还会有心思去排戏呢。这种旱涝保收的制度,几乎扼杀了所有人的积极性。”中评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明天还有没有戏?
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转企改制政策措施正在制定中,不日出炉。
改制能救活中评吗?
对于改制,前中评二团团长兼中国评剧大剧院经理陈胜利拍手叫好。陈胜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没有活力的体制让评剧走了一条下滑的路,走到今天,没戏,没人,吃着政府的钱。今天要把体制变了,变成自负盈亏的体制,用市场说话,出好戏,推名角儿,养观众,如此,中评必活。不破不立。”
然而,刘文田仍然有一些担忧:“现在中评在职人员有200多人,离退休人员的人数甚至都超过了在职人员,一旦转企改制,很多人都会选择退下来,因为改制后的退休工资将会大大少于转企前退休的工资。中评人才断档已经很严重了,现在正是用人的时候,一旦引发离退休潮,老人退下去,新人还上不来,剧院发展就更难了。”
据了解,中评内部有一个政策,凡是年龄达到50岁,工龄达到30年的都可以自由选择退休,中评在职的200多人里近三分之一符合这个条件,而且这些人代表了中评的最高水平,“如果这些人退下去了,中国评剧院几乎就只剩一个空架子”。
评剧表演艺术家谷文月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类似的担忧:“中评发展到今天病入膏肓的地步,必须要改制之医,但"改制"不能单纯地去取消"国营院团",而要倡导"民营机制"之风,要把国营院团的体制优势和民营院团的机制优势集合,政府对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艺与市场接轨当然是必要的,但政府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单位推向市场,文艺适应市场必然有一个过程,当它还不能自立甚至被市场严重冲击的时候,政府扶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必须。”
明天究竟还有没有戏?在改制完成之前,一切还都是未知数。
《中国经济周刊》实习生 赵明月︱北京报道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北京凌空评剧团演出剧照
[
本帖最后由 玉芙蓉 于 2017-6-16 14:11 编辑
]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1-11-22 11:58
标题:
评剧也许正在“消失”
作者:杨雪
评剧是我国第二大剧种,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近年来评剧演出市场持续低迷,人才流失严重,评剧艺术传承面临困境。日前,在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和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传承·纳新·发展——中国评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专家对此表示忧虑。本刊特采访了几位艺术家、业界人士,希望能引起社会层面的关注。
评剧的“知音”在法国?
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的赴法文化交流,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刘秀荣说,她终生难忘。
那是第一次到法国,热心好客的朋友邀请刘秀荣到家中做客,为她播放了一段录像。让刘秀荣惊讶的是,录像中一群黄头发、蓝眼睛的西方人竟在电影院里津津有味地看着法文版的中国评剧《花为媒》!录像中,这些观众的神情是那么愉悦,他们显然是深深被剧情吸引了,笑声不断。“法国人也喜欢中国的评剧?”刘秀荣这样问,朋友笑了笑。事实证明了一切。
再次到巴黎,是几年以后,刘秀荣获邀参加第二届巴黎中国戏剧节。在这个“西方人为中国戏剧颁奖”的戏剧节上,她因饰演《乾坤带》中的银屏公主而成为首位“塞纳”大奖的获得者。演出结束后,刘秀荣为法国艺术界做了一场讲座,在互动阶段,这些法国艺术家们对《乾坤带》的理解令她再一次惊讶!他们说,《乾坤带》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法、民法和国法……刘秀荣说,恐怕我们自己都没有这么细致地研究过这出评戏的内涵!
我们也许在“失去”评剧……
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刘秀荣说,和在国外的感受相反,评剧在国内却一点一点地陷入出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当然,大多数地方剧种都面临着或大或小同类的问题……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的薛晓金研究员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全国评剧专业剧团仅剩二三十个,且均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尤其是最近的十多年来,评剧在城市中几乎失去了市场,高端的演出中,甚至连中国评剧院这样的单位都已难见其身影。有一件事比较是令人伤心的:2008年中国评剧院场均收入仅有1.5万元,而同年,作为话剧最高的艺术殿堂,北京人艺的场均收入已达6万多元!评剧的市场在消失,评剧的人才在流失,评剧艺术举步维艰。但热爱戏曲艺术的中国人不会忘记,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评剧可谓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那时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马泰、筱白玉霜、新凤霞、魏荣元等评剧名角儿的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一句唱词传唱至今,《刘巧儿》、《苦菜花》、《金沙江畔》、《向阳商店》等剧目家喻户晓。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专业的评剧团遍布大江南北。从四川到云南,从贵州到新疆——仅东三省的专业评剧院团就达到120个。
在日前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举办的“传承·纳新·发展——中国评剧现状与发展论坛”上,不少来自石家庄、天津、沈阳等各地的评剧院团团长、艺术家和戏曲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到这一点,不胜感叹。
由“衰”转“盛”谈何容易!
说起评剧的由盛转衰,专家们指出,这也并非独有现象。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整个中国戏曲都不能说很景气——尽管很多剧种得到了国家的扶持。评剧,因为它缺乏地域性,比较难得到某一地方政府的支持。这是它解决困境赢得发展比较困难的客观因素。
目前影响评剧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唐山演艺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罗慧琴说,好戏能带动剧种的发展,培养演员。但目前活跃在戏剧界的编创人员基本年龄偏大,各现存评剧院团,编剧、导演、唱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服装设计的队伍配备很不完善。人才全方位缺乏,也是限制评剧发展的一个瓶颈。
薛晓金从2009年开始对北京地区评剧人才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她指出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1997年后的13年来,北京地区没有招过一个评剧专业学员、河北艺校早已取消评剧专业、天津戏校自2000年后没有办评剧班!
评剧曾以贴近生活而赢得百姓的喜爱,今天,老戏中的生活与我们这个年代已相去甚远。创新剧目,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但如何创新,如何培养?所有关心评剧发展的业界人士都在探讨出路。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王鸣铎告诉记者,近10年来全国各地几乎没有院校招收评剧学员,即使招生也只有中专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决定从今年起招收评剧生,不但有中专还有高职,学生学习评剧免学费。他说,尽管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也要尽力把人才接续起来。
开放合作或者别有洞天?
就在采访王鸣铎院长的当天下午,记者获悉相声演员郭德纲正在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合作重排两出失传很久的传统评剧,月末将要搬上长安大戏院的舞台。
王鸣铎告诉记者,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身份为人熟知,但他评剧演员出身的身份却少有人知道。他有着十几年的评剧功底,不久前,当郭德纲将留存在手里的一份评剧资料拿到我们面前的时候,大家都吃了一惊,这竟是100余出评剧剧目简介!
“在场的人有的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评剧还有这么多剧目和流派!一直以来,我们关注那些流行的评剧剧目多一些,却忽视了评剧的丰富性。郭德纲提供的那份评剧资料提醒我们,评剧不会亡。”王鸣铎院长说。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艺术团团长马惠民说,评剧当年的辉煌靠的就是“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其实现在,评剧发展和革新的思路可以更广、力度可以更大,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说,评剧如果要发展,就必须是活的,而不能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戏剧评论家王安葵则表示,评剧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雅俗共赏。上世纪50年代评剧艺术的高潮就是像阿英、张庚、欧阳予倩等几代文化人持续推动和身体力行迎来的。
在采访的最后,作为评剧艺术传承人的刘秀荣给记者讲起了她有关评剧的又一个“故事”:
1991年,我跟我的老师新凤霞去香港演出,单凭一出《花为媒》和一出《杨三姐告状》,三天演出下来,剧场里就摆满了花篮……
好的文化艺术作品,就是这样受欢迎。而对于传统戏曲,刘秀荣说,最重要的还是它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刘秀荣现在已经在教外国学生唱评戏了,她也希望评剧中的优秀剧目能走进中国的校园。她说,有时候一出好戏,孩子们看过一眼,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今年我接到教育部汉办的通知,通知我们,评剧要走进十几个国家的学院,从明年开始在澳大利亚‘起程’。相信评剧艺术能够重现光彩,也能走向世界!”刘秀荣告诉记者。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