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关于‘功力’的探讨 [打印本页]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1-16 23:00 标题: 关于‘功力’的探讨
以前在老一辈的琴师们互相谈论琴艺时,常常听说某某人的‘功力’太好了!我想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在茶余饭后有暇之时来探讨一下关于‘功力’的问题。或许对大家琴艺的提高能有些帮助。望大家能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龙腾虎跃的尽舒己见!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1-17 01:48 编辑 ]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1-28 20:52
这个题目太大了,不知怎么说也不敢说。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1 12:13 标题: 回评剧爱好者
老弟 何出此言?有啥‘不敢说’?我在这里是希望大家‘探讨’。既然‘探讨’就该把你的感知和想法拿出来!我想,每个拉弦的都下过很大的‘工夫’也都练就了一定的‘功夫’那么‘功力’怎样?恐怕一时难以复言。这就是‘功力’这一议题值得大家探讨的必要性。你说呢?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1 21:53
这个课题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么说起,今天不知深浅冒然说几句,也许会起到抛砖引玉作用。记得年轻的时候,一次偶然机会有幸在电视里,看见了京胡大师李慕良先生在讲课,当时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老先生的右手的手指,不是和正常人的手指是整齐并拢的,二指和三指是弯的变形的,伸出右手的手指是分叉的,因为右手常年的持弓演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职业病,再看看自己师父的手指也是那样的,这时候才认识到他们的“功力”是何等之深,他们的“功力”才是最成熟最完美的也是最高深莫测的,我这一生是达不到了。另外再说一下“功力”与年龄的关系,我觉得一位杰出的琴师,如果在十几岁或二十岁左右就开始拉琴,当拉到四十左右的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功力”,但这时候的“功力”应该还有一定的瑕疵,如果到45——50岁的时候就应该是成熟完美的时候了,这时候的经验、阅历、精力应该是最好的,所以“功力”也是最好的。这个层次的“功力”周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下降,但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的互相弥补,能延续到70岁左右,70岁以后的“功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但是我们业余玩家就不好说了,我们大多数可能一生也不会达到这个层次,即便有一两个也是个例,成熟期也比较晚一些,即便是专业的琴师,也有很大一部分达不到这样高的境界的,我们都觉得自己拉的不错,其实我们还是差那么一层窗户纸没有点破。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2 09:08 标题: 回评剧爱好者
看了老弟关于“功力”与年龄的关系,的论述感到非常贴切!有同感!我想这可能就是你自身经历的概括和总结吧?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2 11:00
回百合老,您的论“功力”一贴,确实把我们都给难住了,正如玉芙蓉老师说的,这个课题太大了,我们不知从哪说起。至于我所说的“功力”与年龄的关系,其实包括我自己,也包括我的师长或师弟以及我的所有朋友们。总之,我们要牢记师长经常教导所我说的,“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功力”是我们所有人时时刻刻都在追求的,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目标。/color]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3 11:17
“功力”永无止境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2-2-3 21:07
看了二位师傅的帖子,对我触动很大,含义深刻!这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我喜欢拉板胡,但总是觉得浑身使不上劲儿,俩手感到很笨很笨的,自己听着都不好听,看着听着大师们操琴是那样的灵活自如,心里更是着急。没办法,好好练功吧!年龄大了,投师无门,且得不到要领,只有企盼各位老师傅们多多发表指导性的具体一点儿的帖子了!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2-3 21:26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2 09:08 发表 
看了老弟关于“功力”与年龄的关系,的论述感到非常贴切!有同感!我想这可能就是你自身经历的概括和总结吧?
含糊、渺茫,使某越发糊涂。不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4 09:16
疯子 ‘功力’这一话题虽说很大,也不至于让老弟‘糊涂’哇?我认为它就好似一个闪闪发光的宝石,从无数个折射面闪烁着每一个拉弦的琴艺。也就使我们有了很多的切入点来讨论它,评剧爱好者老弟不就是从‘功力和年龄’的一面来述说了自己的感知了吗。我想,每一个拉了十几,几十年有了一定‘功底’的朋友在实践过程中都会感知到自己的‘功力’发挥的水平。比如某一场戏拉下来或是某一天玩完了感觉到拉的很轻松‘很顺’!这个‘顺’就是‘功力’的体现。再如,某一个大挂拉下来获得了观众给乐队的满堂‘彩’!这个‘彩’也是‘功力’的体现然而‘顺’‘彩’不是常常有的只有在‘功力’超常发挥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所以,我认为只要从它的某一个点切入就可展开讨论。你说呢?以上是我的浅见,也请朋友们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4 10:13 编辑 ]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4 12:42
同意百合老切入点说法,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切入点,每个切入点又代表着不同的“功力”,比如百合老说的大褂满堂彩,这就是代表着有个层次的"功力",达到这个层次的“功力”,就已经是一个很高层次的“功力”了,我们作为一个业余玩家,也有我们自己的“功力”,“功力”无处不在,这个课题太大,需要大家的智慧把它理清。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2-4 15:48
看了各位老师关于功夫和功力的探讨,很长见识。如果认为功夫等于时间,等于年龄,本人不敢苟同。另外,功力也并不是由手掌和手指有多大变化来衡量。有功夫,是天才加勤奋,有功力,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我看到有一些年轻人,板胡就拉得很不错,强过一些乐队大弦或专业大弦。圈内还真有瞧不起年轻人的,那他只能向某楼主所说,随着年龄增大,功力减小。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2-4 20:33
啊!“功力”就是这等的解释方法呀?年龄=“功力”?还是不明白,“功力”的来龙去脉究竟是什么?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4 22:33
引用:
原帖由 王家 于 2012-2-4 15:48 发表 
看了各位老师关于功夫和功力的探讨,很长见识。如果认为功夫等于时间,等于年龄,本人不敢苟同。另外,功力也并不是由手掌和手指有多大变化来衡量。有功夫,是天才加勤奋,有功力,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我看到有一些 ...
难道功夫真的与年龄没有关系?就那您本人来说,您如果从15岁开始拉琴,您一直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当您一直拉到70岁,您在这个年龄段当中,难道都是一个水平?在这个年龄段当中,真的没有一点变化?。我说的功夫与年龄的关系,就是说莫一个个例,在成长的道路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因素的左右,“功力”是有不同变化的,我说的“功力”本身并不代表拉的“好”,或拉的不“好”,与天才没关系。不过您说的:“有功夫,是天才加勤奋,有功力,是得到大多数人认可。”这个我很认同,应该再加上时间积累,老人家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天才终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4 22:47
对不起打错了,是“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可能说我没说明白,所以误导了王家朋友,您说的对,功夫不能等同于年龄,更不能等同于时间。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2-5 10:08
我说的天才加勤奋,可能说的大一点,实际我是在说自己。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论勤奋,自己一直不懈努力。水平虽有提高,但比起一些年轻人,还是自愧弗如。不知是自己功夫不到,还是不得要领。可能是没有天赋吧。在演唱方面,自我感觉就不错。这也是天赋使然吧。总之,自己认为天赋应该占很大比例。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5 11:40
引用:
原帖由 王家 于 2012-2-5 10:08 发表 
我说的天才加勤奋,可能说的大一点,实际我是在说自己。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论勤奋,自己一直不懈努力。水平虽有提高,但比起一些年轻人,还是自愧弗如。不知是自己功夫不到,还是不得要领。可能是没有天赋吧 ...
赞同你的“天赋”观点,干这行天赋占主要成分,另外也更喜欢您的直率,这里再多几位向您这样的朋友就更好了。 另外我再瞎嘞嘞几句,再继续说一下,“功力”与年龄的关系。由于身体条件的各异,有的人的“功力”甚至延续时间的更长或更短,虽然“功力”逐渐减退,但是他们的风格、特点、还有经验等其他方面,是不能随”功力“减退而减退的,这些东西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正是我们晚辈所追求的,我们不但要继承发扬,还有责任把它再传授给下一代,这方面比如百合老已经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有时候师长的一个手势,或一句话,就会使我们茅塞顿开,这些宝贵的无形资产,通过师长们的口传亲授,再加上大家自己的刻苦努力,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是大家都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这些东西说到底,还是脱离不了‘功力’的范畴,我所说的所谓“功力”减退,只是从人的生理角度而然,只是代表着某一个方面的减退。另外,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很低,逻辑性也很差,说的不对请大家谅解,只代表个人观点。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6 12:30 标题: 回疯子
老弟 ‘功力’确实不能单一的以‘年龄’而论,它们不是个等式。但,不无‘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功夫’的不断的成熟,‘功力’也就随之增加,我想这就是你要问的‘来拢’吧?只于‘去脉’那就要看实践中‘功夫’的体现了。没有‘功夫’谈何‘功力’?你说呢?
作者: 戏迷MP5 时间: 2012-2-6 12:36
这个问题各位老师探讨的很专业,作为业余玩者深感激励,大有打开茅塞之效。纵观大千世界,凡技术行当,或多或少都涉及功力问题,而功力的大小优劣,决定着完成某项事业的质量好坏。所以也是众多玩技术的所追求的一种难以量化的指标。打个比方,就拿前面百合老提到的大过门来说,专业也拉,业余也拉。把谱子放到面前谁都能拉下来,但人家专业和有的业余手拉得又快又清楚,有的业余手虽然也一个字没落,但时间拖沓,象丢转儿欠电一样,完全不是大过门所应表现的激烈情绪,我想这应该就是功力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所谓“功力”,是比照而言,没有高山不显平地,没有更好此之最好。高手的功力源于天赋+勤奋+好学+创造,追求高手的过程就是提高功力的过程。反之,如果不谋追求高手,好歹都行,也就无所谓功力了。(语无伦次,瞎说几句)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7 20:07
功力的大小优劣,决定着完成某项事业的质量好坏。
就老弟的这句话,说一下‘功力’的‘连锁效应’的问题。 大多朋友在实践中都能体验到,在关健时侯,大弦,一弓子就能带起文场所有演奏员达到最佳状态!鼓老,一键子或砸一脚台板就能激起乐队群情振奋集体一下子就‘铆上’!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假如一个‘功力’平平的大弦和鼓老效果又会怎样?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10 17:06 标题: 回戏迷MP5
老弟 你说的这位拉弦的连鼓都不识,可见他的‘功夫’还没到家根本谈不上能有什么‘功力’了,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也就使那位鼓老的‘功力’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功力’还有靠诸多客观因素来激发的一面。你说呢?
作者: WYS 时间: 2012-2-10 19:06
同意百合老的观点。
板胡重要,鼓也同样重要。平常玩玩没有鼓或许还可以,但要规范,提高演唱整体水平,或是演一出大戏,没有鼓是万万不能的。在没有指挥的状况下,鼓师就是指挥,那是不能更改的。在演出时打出字幕或报幕时,鼓师在前,板胡在后,可见鼓师的重要程度。一个琴师如果不能和鼓师很好的合作或不会听鼓,那么这个琴师不是一个全面的琴师,更谈不上功力如何了。
我是唐山的,前些日子参加唐山市宣传部,群艺馆等组织的百场大戏唱新春活动,全是各社区业余评剧团参加的。演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唱段不要,必须是折子戏,帽戏,或全场大戏,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一个比较过硬的鼓师,如果拉板胡的不会听鼓,那还怎么演。
说到功力这个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琴师不光是功夫好(拉得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高超的音乐素质和乐理知识等,这样才能在演奏曲谱时,尤其是在演奏新创作的曲谱时,做到尽善尽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2-10 21:26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6 12:30 发表 
老弟 ‘功力’确实不能单一的以‘年龄’而论,它们不是个等式。但,不无‘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功夫’的不断的成熟,‘功力’也就随之增加,我想这就是你要问的‘来拢’吧?只于‘去脉’那就要看实践中‘功夫 ...
乍一看关于“功力”之说真是无从回答,太复杂了,提到“年龄”与“功力”的关系我认为不是共性,是正比提高的关系,但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人人等同了,当拉弦的拉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水平以人而论),就会有僵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没有“强者”超越或“师长”的点拨,僵持的时间会更长,尤其是在一个局限的区域内没有“强者”、而经常听捧者更为明显。百合兄、评剧爱好者弟我说的对吗?
[ 本帖最后由 疯子 于 2012-2-10 21:27 编辑 ]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2-10 22:03
回疯子兄,早有思想准备,知道您一定会有精辟结论,非常同意您的观点。
作者: 戏迷MP5 时间: 2012-2-11 09:41
(回百合老师)说实在的,业余玩者说功夫到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知识基础和见识机会都有限,不像专业的要经师、入科班,接受理论方和技术方面的训练。问题是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在基本不懂、基本不会的情况下抄家伙就干活,一味的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像专业老师所“佩服”的那样哪也不是哪,“胆子真大”。事实上,所说并非普遍想象,但也不是虚构。有学习提高意识的还是大多数,见面互相尊称老师就是佐证。其实,学习的机会和方式也很多,曲谱网就是一个好课堂,据本人所见,专业老师们大多并不保守,乐于教人,只要你好好地问,人家就会好好地告诉你。诚然,市场观念也应该占有一定位置,但为了长远利益,还是要把长功力重视起来。(瞎说了,见笑见笑)
作者: WYS 时间: 2012-2-11 10:27
疯子老兄说得非常对,同样的练琴,同样的下功夫,可是结果却不一样,我想这就是个人的悟性和天赋吧。正如我们在工作中,有的人干了一辈子的活都干不明白,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干的非常好,拉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吧。“尤其是在一个局限的区域内没有“强者”、而经常听捧者更为明显”。这样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沾沾自喜,让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要经常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自己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也许这一辈子都学不到。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11 21:46 标题: 回疯子
老弟所谈极是,非常实在贴切可谓经验之谈!非常赞同!
我想,每个拉弦的都会经历过如你所说:拉到一定水平的时侯就会有‘僵持’的阶段。这个时侯如没有“强者”的比对,他就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没有“师长”的点拨,他也就无法迈过那道坎!由其经常听道捧者的奉承就会更使其飘飘然!
就‘功力’而言他也就停止在那个‘一定的水平’了。这也就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他只有战胜自我才能不断的提高‘功力’,对不?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27 23:30 编辑 ]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2-11 22:11
看各位高人这么热烈的讨论“功力”这个话题,真是羡慕。可惜我不能完全看懂,插不上言。我想,要想自己有好的功力,必须要打好基础。就是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我想要提高自己的功力,必须从基本功上下功夫。如果你基本功不好,只靠功夫是达不到目的的。(瞎说几句,请多指正)。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11 22:25 标题: 回WYS
很赞同老弟的说法:我认为一个好的琴师不光是功夫好(拉得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高超的音乐素质和乐理知识等,这就提到了‘功外功’问题。一个琴师,鼓师的‘功力’如何?都离不开‘功内’‘功外’这两方面的功夫,也可称之为‘道行’高低。这也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11 22:35 编辑 ]
作者: 戏迷MP5 时间: 2012-2-12 22:25
百合老师提到功内功外的概念(想必是内功外功吧),深受启发。个人觉得凡“功”的形成必是由内而外,各种物理性的“功”除了做功方式的转化,其能量的释放大都是由内向外,最终在接受的物体上显示“功力”。由此不难想到制造音乐也不例外,要想处理好每一个音符,必须首先对该音符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想象,想都想不到不可能做到,想得到的才有可能做到。做到的与想到的之间的差别体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用物理词是否可叫“功力”,显然是反比关系。而想到的与老师或是其他途径得到的指点(包括观察力)之间的差距体现了自己的悟性,是否可叫“知识能”。不难看出,如果有追求的话,各个较高层次的技术信号在心里聚积,通过动手逐渐变成“功力”而体现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随口闲谈)
[ 本帖最后由 戏迷MP5 于 2012-2-13 09:17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2-13 09:56 标题: 回戏迷MP5
老弟聊的太好了!必须首先对该音符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想象,把这个预想,通过‘动手能力’完美的体现出来就得靠‘功内’‘功外’的‘知识潜能’来完成。也就是你提到的‘各种高成次的技术信息在心里聚积’这些‘聚积’也就是功底的积累,到用时才能做到一触即发!从而形成了‘功力’的体现。
顺便举几个‘功外功’的例子:WYS老弟的‘较高的文化修养’就能很好的理解剧情,掌握人物感情也就能带着感情拉!使演员‘借力’。再如疯子老弟,除拉弦还能修弦,做弦。因他还会木匠手艺,木匠的腕力都好!他的运弓肯定暴发力好有冲劲!还如:有的人能文武场走一圈,各种乐件都能拿得起来。假如还能开车,那么他的洞察力,判断力一定很好,思维敏捷,反应快!。还有,诸如戏曲理论,音乐理论等各种知识的积垫,形成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属‘功外功’的范畴,(所谓功外功就是拉弦以外各种技能的功夫)都有利于‘功力’的提高。‘功内’‘功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想拉好弦必需尽可能的掌握各种技艺,要有充实的理论知识,为‘功力’打好基础。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30 20:24 编辑 ]
作者: gwf88 时间: 2012-2-16 07:57
“功力”永无止境............
作者: huangjianwen 时间: 2012-2-17 10:18
各位老师说的太好了,【功力】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知识,有老天给的天赋和自己努力的收获。好的琴师拉出的音律和唱的一样,慢板委婉动听,快板刚柔顿挫有力,有的琴师听着就是拉音谱,生硬扰人,作为琴师不易,谢谢几位老师的帖子真长见识。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3-2 23:28
和大家再探讨一下‘功力’的发挥主,客观因素的问题。
做为乐队的每个乐手都应有一定的潜在‘功力’,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场发挥的经验。从主观上讲都想发挥好自己的‘功力’,这就必需都有个好心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的集体精神!鼓师,琴师的技艺能服众,才能带动大家一起‘铆上’!发挥好各自的‘功力’。从客观上说,要求整个乐队,每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要和谐,干活时都能注意到情感的传递和勾通,才能做到互相激发!随机应变发挥出每个人的‘功力’,从而体现出整体水平。一点浅见,供大家探讨!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3-17 21:21
再从‘功力’互相激发的一面来看对‘功力’发挥的重要性。
比如;两个实力相当的乒乓球队员拉起弧旋球来可互相扣杀几十板!那么,如果其中有一个实力差的,还能打的那么精彩吗?
拉弦也是同理,操起弦来就要做好随时接受来至鼓师,演员‘激发’信号的心里准备,你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发挥好本身的‘功力’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是不是这个理?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7 21:24 编辑 ]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2-3-18 14:42
看了百合老的关于“功力”发挥的帖子,感到真是精辟的总结,我理解主要是两点:一是团队的和谐合作精神,再有就是演奏员临场应变的心理素质。有了这种精神和素质,才能把每个人的“功力”技艺发挥得更好!敬候百合老发表更多的好见解!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3-18 22:38 标题: 回hyx-sgh
版主老弟 你说的非常好!
‘团队的和谐合作精神’这是‘功力’发挥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团队集体‘功力’发挥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整个乐队的成员平日在私下里就要做到请同手足,才能在干活时达到‘上阵父子兵’的状态。
‘临场应变的心里素质’这是‘功力’的发挥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做为鼓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演员的每一个手式,眼神,动作所需的点子才能给力于演员,使演员的‘功力’很好的发挥。做为琴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听鼓师又要看演员,还得照顾到下手活,要及时发现演员在场上感情变化的需要和鼓师发出的信号极积配合。才能使大家的‘功力’得以充分发挥,保证演出效果。个人浅见,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8 22:53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4-29 23:14
今天,突然想起师付早年的一句话:他说,在拉大迷子的时侯,抖出来的音,应该是让人听着是‘弹出’来的,像蹦豆,音形要个保个的圆。 当时很不理解,明明是拉出来的,怎能听得像‘弹出’来的?后来在‘功力’有所长进了才明白。
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4-29 23:35 编辑 ]
作者: 醉八年 时间: 2012-4-30 19:48 标题: 百合老哥请进
您有QQ吗?可否加我一下506392537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4-30 21:14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4-29 23:14 发表 
今天,突然想起师付早年的一句话:他说,在拉大迷子的时侯,抖出来的音,应该是让人听着是‘弹出’来的,像蹦豆,音形要个保个的圆。 当时很不理解,明明是拉出来的,怎能听得像‘弹出’来的?后来在‘功力’有所长 ...
这贴又说出了一个很高明的议题,拉大弦的右手之功,抖功看似简单,没有相当的时间练习是不可能出现那个干净、利索得蹦豆的声音。哎!又瞎说了!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4-30 23:19
疯子 说的没错!右手之功非常重要!可是在实践中往往被忽视。
子金老弟在帖子中说过:必须打好基础,必须从基本功上下功夫。而右手的基本功很多人在打基础时就不在意右手腕力的练习,只追求左手的技巧。拉起抖弓来大小臂一齐动,就不见腕子动!右腕一点功力没有!右腕没功力,快弓肯定拉不利索。所以建议大家在打基础时就要特别注意右腕的基本功练习,逐步提高右腕的功力!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 09:48
疯子的:没有相当的时间练习是不可能出现那个干净,利索得蹦豆声音。
说的非常准确!要想快弓拉的干净,利索就必须重视起提高右腕功力的练习。这里就有个如评剧爱好者老弟在帖子中曾提到过的‘目标’和MP5老弟的‘追求’的论诉。在练功时就把‘干净’‘利索’做为追求的目标舍得花大力气不懈的练!就不愁右腕功力的提高。共同探讨!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5-1 10:23
百合兄,小弟向您学习!我觉得抖弓的技巧很要“工、功”的,一个是腕的力度,二个是弓子的稳重,三个是弓毛触弦的点距,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比较成熟的都不可一日不练,您说是不是这样呀。
作者: lgd 时间: 2012-5-1 16:02
关于右手的功力大都不重视!
[ 本帖最后由 lgd 于 2012-5-21 02:18 编辑 ]
作者: 评剧爱好者! 时间: 2012-5-1 21:53
演奏快弓,二者缺一不可。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 08:43
三位老弟都说出了关于‘快弓’和‘抖弓’的宝贵经验,由其IGD的‘手放松,心里得使劲’这是致关重要的。经常发现有的人在拉‘快弓’‘抖弓’时右手越拉越高,这就改变了弓毛与弦的磨檫点导致拉出来的音不实。应该是,要保持平行运弓,越发力,越要平,才能达到拉出来的音圆实。
疯子的‘三个是’道出了‘抖弓’技巧的关健。右腕一定要有力,而切还要有储备力,这个力还有个分配的问题,比如在抖大迷子的4---5---音时,4音可用七八力,到5音时再用十分力,一定要留足后劲。弓子的分量一定要称手,不可太轻。抖时弓毛触弦的点距是因功力水平不同而不同的,功力好的点距可拉到3-5公分。
评剧爱好者老弟的‘快弓,缺一不可‘。道出了拉快弓时左右手的配合问题,都是很好的实践经验。请大家继续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7 09:20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 16:26
就IGD老弟的‘手放松,心得使劲’的论诉再说几句。
我的理解,就是要用心来调动丹田之气,分配到右腕,再送到弓毛上,使弓毛与弦有足够的磨擦力。这个心劲的使用过程,也就是气功家们所说的‘以意领气’的过程,是用意念把气领到右腕,再发力于弓毛。是不是这个理呀?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 20:46 标题: 回百合老
百合老您说的太精辟了!
[ 本帖最后由 lgd 于 2012-5-21 02:19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3 23:00
看来IGD老弟的‘功外功’也是非常了得!能把太极的发力要领用在运弓上实数罕见!如果把那个‘四两拨千斤’的功力用到运弓上,那该有多冲!拉起来又该是多么轻松?但,实践中很多人不重视腰部的配合,不知道发力点在哪,所以功力很难提高。你这帖的‘腰部动作的配合’又给大家提个醒!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3 23:04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4 11:42
百合老您言重了!
[ 本帖最后由 lgd 于 2012-5-21 02:21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4 20:25
IGD老弟 我非常欣赏你的‘瞎说’,你的这一帖又‘瞎说’出一个‘肢体语言’来。你说的没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拉法,但是,那个拉法规不规路?他的肢体语言别人能不能读懂?我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关中’公认的,是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就不得不讲究吧?比如:坐姿,老一辈拉弦的讲究要‘四平八稳’。四平:两脚平放于地(不可掂脚),两膝平摆于肩同宽,两肩平齐(不可端肩缩背)两眼平视(不准斜视看人)为四平。
八稳:抬头,直背,拔胸,两臂自然下垂,心无杂念,成竹在胸,仪态平合,风姿如钟为八稳。只有在这种状态时才能更好的使用肢体语言。再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4 20:36 编辑 ]
作者: 疯子 时间: 2012-5-4 22:23
回百合版主兄
您讲到了“以意领气”这个概念分量很重,意念来自脑,功来自于心,这可不是做样子,摆架子。拉弦的这个劲要想用的到位首先基础要扎实,再就是“懂”。您看我理解的对吗?
四平八稳我认为应灵活掌握,不能僵,不能受约束。
作者: WYS 时间: 2012-5-4 23:07
LGD老师有很多高招值得大家学习,希望他多发帖子。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4 23:23
疯子!你就不怕麻烦?干嘛还要多打那么两个字?以后不可!
关于你说的‘心’‘脑’的功能,我看不能截然的分开来论。只于‘以意领气’我也是借题发挥,借言表意从道理上作个比喻而已。真的能用意念来发力运弓的,恐怕大师级的也不多见。只于你说的‘懂’,我看这才是最最重要的!在不懂的情况下,怎样去追求功力的提高?
关于坐姿的四平八稳,可以灵活,但,不能不受其约束。因为坐姿不讲究,不雅,不正会直接影响到肢体语言的表诉,一些行为动作会使人读不懂而被误解。你说呢 ?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1 21:57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5 12:19
百合老所说的极是。
[ 本帖最后由 lgd 于 2012-5-21 02:20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5 23:22
关于肢体语言,说几句个人看法。
拉弦的肢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干活时乐队的所有成员都不能说话。鼓师可用鼓健指挥全台,琴师就得靠肢体语言来指挥文场。那么,做为琴师就该做到让大家能读懂你所要表意的肢体语言,才能带领大家共同发挥好功力水平,然而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也带表着他的功力水平。这一点也正像IGD老弟在帖子中说到的:功力达不到一定程度是理解不了的。
举几个常见的肢体肢体语言的例子,如:铆上!这时可见琴师,在弓子抽动的同时做个,上身随大臂向右倾斜的动做。
再如:到乐句需要停时,琴师会做个把弦柦子头部向怀里拉的同时右手放在右腿上的动做。
还如:当拉到轻松欢快的乐句时,琴师会做个把弦的柦子头部向前推出,身体很舒展的动做。
当然还不止这些,顺便说一下,肢体语言绝非是摇头晃脑。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8 23:29
关于功力,师付曾给了我一句话:‘功’好下,‘力’难得!。说明了要想提高功力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我的理解,是:‘功’就如十月怀胎,‘力’就如一朝分娩。
大家看是不是这个理?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1 23:37
关于右腕的功力问题,请大家仔细的研究和品味一下IGD老弟在帖子中的一句话:再由腕子把劲泄到马尾上由马尾再泄到弦上。 要想做到这一点,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做到的!再请大家体会一下,运弓时,是弓杆带着功毛走?还是弓毛带着弓杆走?这里就有个把劲泄到哪的问题。再请探讨!
作者: WYS 时间: 2012-5-12 17:54
感觉是弓毛带着弓杆走。
作者: laoqiao 时间: 2012-5-12 18:56
拉到劲头上,好像感觉不到弓杆,只有弓毛强烈的欲望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2 19:17
两位老弟 能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是把劲泄到了弓毛上。是完全正确的运弓方法。更说明了,右腕的功力已是相当的不错了!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2 19:22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3 18:01
关于右腕的功力,再说几句。
很多人在运弓时都把劲泄在了弓杆上,让弓杆带着弓毛走,结果造成弓毛与弦的磨擦系数大大的减弱,导至音形不圆,发出来的音不实。所以建议在运弓时,一定要找到是功毛带着弓杆走的感觉。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3 21:34
再请大家仔细研究和品味IGD老弟的这句话:,没有多少人练习过基本功长弓等等。我认为这是非常实在的一句很值得品味的衷告!‘长弓’‘慢弓’往往被忽视,平时练功时只重视‘快弓’的练习。很少在‘长弓’‘慢弓’上下大力气。希望大家能走出这个误区。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4 19:32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4 19:54
关于‘长弓’的练习,重点应放在‘慢’上。拉弓时要拉满弓,推弓时要送到底。一定要掌握好运弓的力度要匀!这是一件很枯燥的事,需要一定的毅力去做。每天坚持半小时,月余之后就会感到效果的。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5 18:43
关于‘长弓’的练习再说几句。
在长弓练习时还要注意手型的变化练习。拉弓时,右腕要向外突出,手成向里回钩型。推弓时,右腕要向里突出,手成向外扬型。要养成习惯,有利于腕力的提高。另外还要特别着重里弦的练习,因里弦是特别吃功的。在运弓力度上应先重后轻,轻重弓练习时,要在轻弓上多下功夫,轻到自己能听到声音即可。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5 18:48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6 17:55
在‘长弓’练习时,还要调整好气息,这是非常重要的,请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只有气息平稳,才能控制好腕力的平稳。练枪的人讲究的是‘枪打一口气’为的就是平稳。练‘长弓’也是同理,只有稳,劲才能匀。所以建议大家在练功时要配合好呼吸,拉弓时吸气,推弓时呼气。气息匀了,腕力也就匀了。再探讨!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6 21:28
关于推拉弓的手型,发几个图片供大家参考!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6 22:54
我刚才发的关于推,拉弓的手型图片,只是供初学者在练功时的提示,在推拉弓变换时,要注意腕子先变。个人浅见,望有识之士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6 22:58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7 21:32
关于右腕的段练
年轻练功时,师付曾告戒我要随时随地的练习右腕的腕力。方法是:在小臂不动的情况下,右手尽量向里钩,然后再向外扬,做左右摆动的动做。里钩时五指捏在一起(如拿弓状),外扬时五指张开(这样可使外扬的开度更大),直到腕子酸麻为止。这种段练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只要想练不论散步或闲谈都可进行,只要保持经常,日久必见长进。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17 21:42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19 21:33
关于功力,请大家记住疯子老弟的这句话: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比较成熟的都不可一日不练,
要想不断的保持和提高功力,就得做到‘不可一日不练’!大家再探讨!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0 00:20
,
[ 本帖最后由 lgd 于 2012-5-21 02:16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1 07:47
IGD老弟
你昨天的帖子怎么把他编辑没了?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1 22:58
IGD老弟
你昨天那帖,是很有份量的,由其是你提出的要讲究练功的方法的问题,是非常正确的,如果方法不对岂不白练?正像你说的那样,要想再改,就难上加难了。请继续发表你的高见,好吗?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2 00:52 标题: 百合帮主
百合帮主我不想在说什么了,说也是白说起不了什么作用,我也不会拉就是凭自己的感觉瞎说,所以就不说了。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5-22 11:29
我说lgd老师还是要说的。‘功不可一日不练’,练功方法更重要。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拉好板胡。从你的帖子里大家学到不少知识,是花钱也难找的好老师啊!
作者: 张长弓 时间: 2012-5-22 12:39
lgd老师还是要发帖子的,大家非常喜欢你。
关于“功力”我觉得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事情,积累多了“功力”自然而然的也就增长了。
那么功不可一日不练的话题,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平时要多练基本功,左右手要有岁月的积累方能熟中生巧(这是不可一日不练的)。接下来,就是要学习左右手技巧,掌握戏曲伴奏的技能,这是需要慢慢地品味的,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另外,要懂剧情,会唱段,做到心手合一,有悟性。(一孔之见)
[ 本帖最后由 张长弓 于 2012-5-22 12:41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2 23:39
IGD老弟
你看子金和长弓说的多么中肯,网友们喜欢你的帖,需要你的帖子,你的音频大家也给了很高的评价。所以你还得继续的‘瞎说’!!!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3 00:43
就IGD的练功方法和长弓的要懂剧情,会唱段,做到心手合一,有悟性。之说,结合疯子推荐的‘望坟台’大挂,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段唱,是评剧生腔中的精髓,而这个挂,又是精髓中的精髓!干净,利索,述度之快,难度之高。间直是望尘末及!没有十几或几十年的功力是很难做到的。看了帖子之后大家都在叫好!也可能都在想练,我想这里就有个怎么练?也就是IGD说的方法问题。
我的浅见:首先必需要做到如长弓说的:
要懂剧情,会唱段,做到心手合一。是拉好这个段子的首要问题。不懂剧情,唱不出感情,怎能拉出感情?心里没有怎么能应在手上?又怎能做到心手合一?在业余玩家里有一部分拉弦的以有谱子就能拉而自豪,这个挂你再看谱子拉试试?恐怕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必需把谱子装到脑子里,把它背的滚瓜烂熟才行。因为有很多乐句都是一口气的东西,在拉的时侯调整不好气息都不好使!如:27到672765再由53到51653都是一口气的,你中间喘气行吗?一喘气就断条!不信试试看。(本人不会打谱,标不出音高来,谅解吧)练好这个挂,确实能把功力提高一大块!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3 06:39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3 04:53 标题: 回百合老.子金.长弓三位老兄
谢谢你们的忠言!这么多喜欢评剧板胡的,没有问基本功都练习些点啥东西的。都是上来就拉唱腔,可想没有基础建设的楼房能不坍塌吗?说好听点就是个玩,能可以掌大弦吗?到台上也会丢丑的。基本功是个永恒的东西,基本功练好了再拉唱腔就是玩,拉望坟台大过门你就拉望祖宗也不费吹灰之力。望坟台不就是个快吗?快的好办呐你可以慢慢的一下一下的练,慢的东西在加上技巧就难了吧,
给大家推荐一段花木兰里的 归家 大家练习一下,试试看比望坟台难度大不大,看看怎么下弓子。另外我对本网站也有意见,我这个会员老是不升级,去年我就问过,叫网站把我写的删了都没删,一年多了还是没升级,我可以把写的编辑没了。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3 07:51
IGD老弟
关于你提出的升级的问题,我想网站会给于考虑或解释的。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3 09:02
关于望坟台的拉法
我的两位老师就是两种拉法,张老师是倒把拉,胡老师是变指,不倒把拉。本人也是学的变指,不倒把。是把腰码定在距瓢22公分处,当拉到27开始到51653改用指尖切弦(如二胡指法),拉到6543再改为指套切弦。为了保证音准,不论倒把或不倒把都不可小指直奔5音位!都有个先选‘定音指窝’的问题。倒把,有的选用一指先切1音位,有的选用三指先切3音位然后小指切5音。不倒把,选用一指先切1音位二三指同时切弦,然后小指切5音。
我前几年在帖子中说过:法亦法,无定法,各施各法。目的就是告戒大家,不论练啥都要跟据自身条件和功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练。供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8 20:17 编辑 ]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5-23 09:09
刚才我查了积分与会员等级说明,积分到1000分即为金牌会员。lgd老兄积分为936分,距金牌会员还有一步之遥。努力。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5-23 09:20
关于会员等级问题再多啰嗦两句。会员等级的高低,只能代表注册时间的长短和发帖数量多少,并不代表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你发的帖子分量轻重,大家能从你的帖子长了知识就够了。重在参与。共同为振兴评剧做贡献。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3 22:36
王家老弟
说的太对了!关键是你发的帖子分量轻重,大家能从你的帖子长了知识就够了。重在参与。共同为振兴评剧做贡献。把体会和经验拿出来供大家参考就是做贡献!大家共同探讨就是重在参与!所以还是请IGD老弟重振雄风吧!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4 23:12
IGD老弟
就你的进级问题,以前我也是一点不懂进级的有关规定,所以,我请教了玉芙蓉版主,他让我看‘站务管理 戏迷建议’栏目里的‘关于积分与会员等级的说明’。我看了,积分500-1000的是高级会员。1000-3000的金牌会员。3000以上的是元老会员。你可自己查看一下。就如王家说的那样,你只差几十分就可进级了!加把劲!!!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4 23:17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5 04:42
非常感谢百合老和王家二位朋友的热情和关怀,谢谢你们了!
关于升级的问题不讨论它了,升不升级的有啥用啊也不能当饭吃。至于评剧板胡的弓法指法我在随便瞎说几句,实际上弓法指法他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说过门最后2 - 2 2 2和5 - 5 5 5第一个2 和 5都是拉弓,大都是六弓子完成(拉,推.拉.推.拉.推)第二个拉弓要抖弓(也有第一个拉弓抖弓的要根据剧情)。小安板67 - - -.一般是拉五下。见皇姑的观只见的观字是三弓子完成的.2 23.如果不拉就不用说了。花木兰我本是闺阁红妆.53 2 3 17 6( 5 17 6).花53是用一指拉弓由3抹到5。推弓由5再抹回到3. 176的1是三脂1.我本是的是2 27.2是外弦空弦拉弓要用一指打弦.27是里弦三指推弓.还有过门的6 15.6是用一指拉弓由1抹到6抖弓。15是推弓。就是说弓法指法都对了没有一定的时间练习也不出味的。还有鸟如林反调3 56 2都是一弓一字拉吗!要是这样拉还用你拉?3是拉弓在3 的前面加2.23 56 2 2. 56连弓推弓,2是拉弓要抖弓(其中56的6要在后半拍用二指打一下).要说的多了,你就是看了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个东西不是那么好改的.自己可以照着镜子拉看看自己那里不对,弓子走的直不直,什么时候弓子平着走,什么时候跳起来。什么时候压下去,看看自己的手型好不好看。看看左右胳臂手腕哪儿僵着劲。快的东西好练都是骗人的,慢的不好练。今天说了这么多,得罪之处还望见谅!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6 12:22
IGD老弟
何出‘得罪’二字?你的这一帖是非常好的,含金量极高!无论弓,指法讲的都很详细,希望今后能多发这样的好帖供大家学习。也希望朋友们能认真的研究和探讨。我想通过认真的练习,一定会把功力提高一大块的。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6 15:33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6 12:41 标题: 百合老爷子
您过奖了!我是没事随便说的!弓法和指法是互相配合的,右手僵会牵扯左手的发挥,反之同样。评剧没有规定的弓法指法,都是随心所欲。不像京剧那样讲究!专业的弓法大都不是太讲究的何况业余的了,实际每一弓子推拉是有说法的。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6 16:43
IGD老弟
很赞同你的:评剧没有规定的弓法指法,都是随心所欲。不像京剧那样讲究!专业的弓法大都不是太讲究的何况业余的了,实际每一弓子推拉是有说法的。这一说法,就评剧这个剧种来说,它借鉴姊妹艺术的成分太多,铸成了它的随意性,决没有京剧那样严紧。然而就两位京胡大师,燕守平,李祖铭他们的弓指法也是各有差异,我看过他们的教学讲座视频。拿打音来说,燕,要求学员在连打时要打三个,李要求他的学员要打出三个半,咋理解?在伴奏上京剧有法可依,评剧就无章看循。延续下来的都是如何的拉出‘味’!而对‘味’的追求,又因拉弦的对腔的理解,本身的功力水平,在演奏时所发挥的激情,所用的弓指法就各不相同,所以说它的随意性很强。但是,最基本的运弓还是要讲究的,不能总是呛着拉吧?为了进一步提高功力,因此在这里还需要对基本弓法,进一步探讨的。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6 17:28 标题: 百合老爷子
您说的太对了!大体上弓法基本都差不多,都不会出大格,及个别的弓法有些出入也是情有可原的,他说是拉弓对你说是推弓对无法争论,是不是啊?也不能把他们告到法院去.指法也是没有正确的规定,一个人拉十遍同一段唱腔就拉出十样来。心情好的时候拉的就讲究点漂亮点,技巧灵活点。您说是吗!!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5-26 20:28
非常感谢LGD老师和百合老等几位精彩的论述!认真学习这些,可以使戏迷朋友们少走很多弯路。反复琢磨和练习是很重要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吗。在这里我这个外行给大家提个建议:要想把这些学透,掌握好,除了练习这些,还是要把自己的基本功练习好(LGD以前的帖子里有这方面的论述);再有就是练习自己的耳朵,如果你能听出专家拉的弦弓子的走向(哪怕是几个音),对你理解LGD的帖子就会有很大帮助,对你的功力的提高也一定会有帮助。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看法,请大家多指正,希望不会影响大家的学习。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6 22:03
子金老弟的建议:再有就是练习自己的耳朵,这点非常重要!如能练出用耳听明白别人的弓势和手指技巧的运用。将会很快的接受他人的长处,从而提高自己的功力。
作者: hyx-sgh 时间: 2012-5-26 22:04
借花献佛啦!也借“常子金”老师之言向“百合”和“lgd"二位师傅致谢了,相信二位师傅的‘百宝箱’中还有很多真经未“现身”。同时就常老师一句话“......练习自己的耳朵”再描几句,我认为这句话正如百合老所讲确实很重要,要学好演奏技艺,一定要多听,练就一副好耳音,只有听准了,再仔细揣摩,勤奋练习,才能出好成绩。可想而知,如果琴弦定的不准不平都听不出来,还能演奏出高水平吗?一点拙见,望指教!
[ 本帖最后由 hyx-sgh 于 2012-5-26 22:07 编辑 ]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6 22:36
IGD老弟,说的一点都没错!【心情好的时候拉的就讲究点漂亮点,技巧灵活点。您说是吗!】我在以前的帖子中说过:拉的‘顺’!这个‘顺’就是得在心情好的时侯,功力发挥的就好,这时才能感受得到的。所以希望所有拉弦的朋友在拉弦时,一定要有个好心情来保证功力的发挥。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7 09:56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7 03:39
三位老师说的太好了,作为一名琴师耳音灵敏度必须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时时刻刻在与演员沟通,观察演员的一举一动.就看你的大脑思维敏捷能力了,演员卯上劲了这时候就看自己的功力给不给力了。这时候你也不可能心里不使劲,屏住呼吸把劲都用在心上尽情的发挥功力。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7 22:34
就IGD的‘耳音’‘眼睛’说说看法,耳音好的能在欣赏别人演奏时用耳分辩出他所使用的
指法技巧,这个音拉出来这个味,是用的啥技巧。比如,IGD在帖子中说的,花木兰中的‘我本是’的是27,是用里弦三指抹着拉,当你听到27出(哎依)这个味时就知到他用的是,三指由里弦2滑到7的‘海底捞月’的技巧。
再说说眼睛,以前我在帖子中提到过,拉弦的要‘眼观六路’可是有很多人操起弦之前先把谱子摆在了面前,拉起来眼睛一时也离不开谱子,哪里还有闲心看演员的‘一举一动’?这样拉演员能借上力吗?所以建议,一定要把眼睛由谱子上解放出来。把所要拉的音符全记在脑子里,才能算一个合格的琴师。供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6-12 08:53 编辑 ]
作者: lgd 时间: 2012-5-28 08:06
就评剧板胡的拉法说说我个人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拉板胡不能太死板,要有超前意识,什么东西都是探索着前进,不能老是原地踏步走,必须革新升级。但前提是不能把评剧的味道弄没了。评剧板胡的味道主要是它的抹音35 53 72 27.还有64 46.这些抹音是要根据剧情来处理的,什么时候用二指处理,什么时候用三脂处理,他出来的味道是不一样的。这都是高难度的动作,没有几年的功夫是拉不了的。比如闯宫眼泪哭干的干后面6161....就是用二指抹的。如果用一指拉6二指拉1出来的东西就太水了。后面的4545都是二指抹的,外弦里弦都是抹的。接着就是猴子探海和抖弓。回杯记拉住二哥大过门6 6 4 3这个4就是有6抹到4的。花木兰的烈火一样31 235 76中的一就是5了,是由3抹到5再由5抹到3的。样是76,6颤弓,这个6必须由6抹到3,三脂又抹不到3就得有二指接着抹,这就是接力滑音。......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8 22:22
IGD老弟
你又放了一颗卫星!能毫不保留的把这些高难度的技巧说给大家,供大家学习,探讨。确实佩服!希望继续发表你的高论。也希望朋友们认真的,研究和练习,掌握关于一,二,三指的里外弦的抹音技巧。会对功力的提高大有好处。
作者: 百合帮主 时间: 2012-5-28 22:36
版主老弟
很赞同你的:一定要多听,练就一副好耳音,只有听准了,再仔细揣摩,勤奋练习,才能出好成绩。这一说法。要多听,不但多听别人的,还要多听自己的。建议大家在练功时,打开录音机把自己拉的录下来,事后仔细揣摩哪个音拉好了,哪个音还欠火候?找出差距,以利改进,功力才能不断提高。供参考!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29 09:19 编辑 ]
作者: 王家 时间: 2012-5-29 06:49
我很赞同百合老这句话,把自己拉的录下来,仔细听,找差距。板胡自己拉的不好,不敢妄加评论。只说说演唱,也像百合老所说,自己唱时同时录下来,事后听一听,找找差距,有利提高。目前我们有一些人总觉得自己唱的不错,沾沾自喜,在一个小圈子听的是赞扬。参加比赛成绩一般。事后怨天忧人,甚至贬低评委。有几个熟人,总以为自己唱的不错,瞧不起他,瞧不起她。你给他指出还不服气。不知这是不是普遍现象,听听各位戏友的意见。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