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活跃着的农家评剧团 [打印本页]

作者: 异想天开    时间: 2012-2-27 08:01     标题: 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活跃着的农家评剧团

点击:15 作者:赵蒙 放大字体:[ 大 中 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在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活跃着一支农家评剧团,团员们像模像样的表演让村民们在劳动之余过足了戏瘾,丰富了当地农民的业余生活,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评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西地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只要锣鼓一响,全村老少就知道又要开戏了,大伙三三两两地来到新建的西地文化大院观看演出。2月10日,记者在西地村看到,虽然村民们只能站着看表演,但每个人都全神贯注,有的干脆跟着节拍唱起来。舞台上的青衣、花旦、老生们则使出了浑身解数,纷纷登台亮相,赢得台下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因为喜爱 走上评剧之路

  小剧团团长刘士军的母亲曾经是村里唱评剧的“名角儿”。受母亲的熏陶,2003年,自幼喜爱评剧的刘士军和姐姐刘淑云克服种种困难,经过两年的时间组建了现在的小剧团。回忆组建时的情况,刘士军说:“当时全村会唱评剧的人不多。我和姐姐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发现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就算是遭人家的白眼也‘厚着脸皮’去请。当时,大家都开玩笑地说,‘刘士军又去请爹了’。之后,我们再从中挑选、试唱、培养出剧团的团员。我和姐姐又自掏腰包,凑了近一万元钱置办了简单的服装和乐器,又借来了一些道具。虽然设备简单,人员不多,但总算把剧团建起来了。”至于,为什么要组建小剧团,刘团长说,就是因为心里对评剧的那份热爱。为了能提高团员的演唱和表演水平,平时刘士军就组织大家多唱多练。不论冬夏,在文化大院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有团员们排练的身影。

    历经艰辛 大家始终坚持着

  小剧团现有演员17名,年龄最大的71岁,最小的35岁,都是本村村民,大家张口能唱,伸手能拉,乐队和演员都是多才多艺全能型人才。因为演员不足的原因,2007年剧团曾经停演了一段时间。刘士军说,当时他很纠结,想放弃,可是又割舍不下。“最难的时候,我们大家都齐心协力挺过来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外村演出,晚上坐拖拉机回家,路上很冷,大家就挤在一起取暖,你一句我一句地唱了起来。因为条件有限,那时出去唱戏都是团员们自己烧水、劈木头做饭。即便如此,很多人都坚持下来了,就是因为对评剧的热爱,为了能将传统曲艺传承下去。”刘士军说。

    首场演出名声大振

  提起小剧团最难忘的事,刘士军印象深刻。他说:“2003年7月份,小剧团进行了首场演出,当时观众多得出乎预料。也没统计到底来了多少观众,反正院子里黑压压的都是人,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看到来了这么多人,大家都很紧张。因为不专业我们的化妆很简单,表演也很稚嫩,可观众喜欢我们的节目,第一场演出非常成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2004年,小剧团的演员已近30人,慢慢活跃起来。从村里庆‘三八’妇女节,到全旗的广场文化节,逐渐受到了广大村民的喜欢,名气也渐渐传开,周边的村镇开始邀请他们去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自编自演 每年坚持演出近40场

  如今,小剧团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还在不断创新。表演的节目不仅有《秦香莲》、《茶屏记》等十几出传统古装剧,还根据农村生活自创了现代戏,《小看牌》、《换戒指》等。西地村党支部书记田伟是剧团中年纪最小的成员,他经常在业余时间从网上找些经典曲段,然后再根据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稍加改编,让剧情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墙头计》一出戏,讲诉了两个兄弟不孝顺,不赡养老人,老人过年被赶上墙头的故事。村民胡全海说:“很多农村老人喜欢看这类剧,因为能起到教育、警示年轻人的作用。”一次,一位老人看了团员演的《墙头计》后痛哭失声,这件事对团员触动很大,也给了大家很大启示:只有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心声,小剧团才能有观众、才能有生命力。为此,根据农村经常有因为婚嫁收彩礼而产生矛盾的事情,小剧团又编排了一出《都是彩礼惹的祸》,并请司法所同志助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司法所人员以旁白的形式解读法律专业用语,做到了寓教于乐,效果非常好。散场后,听到村民还在讨论剧里涉及的法律问题,团员们都觉得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西地村支部书记田伟对记者说:“以前一些农民农闲时爱打扑克、打麻将赌博,现在都愿意听戏了,大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和谐了。”

  虽然人员不多,但小剧团仍然每年演出近40场,并被奈曼旗授予“诺恩吉雅”文化奖特别贡献单位。2010年,一些年轻团员因为家里的一些压力选择退出了,可坚持下来的小剧团仍然是村里的一道风景。只要锣鼓一响,村民们就会放下手头的活计,来看演员们的演出。刘士军说,这些同样热爱着评剧的村民们是小剧团最忠实的观众,是他们最强大的支持。
[attach]8580[/attach]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2-27 12:32

评剧剧本创作选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作者:陈宝辉,刘莉莉
由北京市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与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共同主办的评剧剧本创作选题研讨会,2 月24日在京召开。与会专家结合白派剧团今年剧目创作选题,深入剖析了评剧剧种的表现特点与优势,提出除了继续加工整理传统戏,继承好白派艺术优良传统和移植改编一些其他剧种的剧目,扩大评剧剧目题材范围,丰富所上演的剧目外,还应着力抓好现代戏的创作,与时代同步,写老百姓身边的事,说老百姓要说的话,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这是评剧独有的优长,是其他剧种不可比拟的,应当充分把潜力发挥出来,以扩大观众群,增强号召力。

  北京市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是以弘扬与普及民族演唱艺术为宗旨的学术团体,曾与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合作,先后推出了多出白派经典剧目,并在首都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长安戏院成功上演了20余场戏,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选题研讨会主要结合白派剧团今年新创作剧目选题进行分析论证。中国戏曲学院的专家学者、中央电视台的导演等出席座谈,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团长、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王冠丽,白派剧团艺术总监赵德明,演出总监孟中华,介绍了白派剧团今年安排创作的反映古代治学观念、宣扬儒家文化的古装戏《孟母三迁》、反映旧时代评戏艺人苦难遭遇、颂扬人性之美的近代戏《海棠红》及表现一代鼓王传奇经历、展现骆派京韵大鼓神采的现代剧《鼓王骆玉笙》三出大戏的进展情况。与会者对白派剧团今年创作剧目的选题和扎实的运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热情的关注,对剧本的创作方向、立意与表现手法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同时也提供了许多适宜评剧表现的现实生活感人的素材,他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

  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评剧是最接“地气”的一个剧种,以王冠丽为代表的白派剧团是一个高水平的团队,模范地树立起“戏比天大”的理念,把演好戏作为一种追求,而剧团的运作机制适合市场化,具有票房价值与号召力,在津京两地演出都引起巨大轰动,推动了评剧的传承与普及。如今喜欢听评剧、唱评剧的人越来越多,在评剧舞台上掀起的“王冠丽热”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这也体现了白派剧团团队精神结成的硕果,很值得赞许。北京市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负责人史绍杰等人殷切希望白派剧团再接再厉,多出好戏,在评剧界起到标杆作用。
作者: 常子金    时间: 2012-2-27 12:33

评剧演员施立红舞台剧照
作者:折腾
施立红,国家二级演员,天津戏剧家协会会员。1984年进入天津戏校学习河北梆子。1991年进入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潜心研究戏曲表演艺术,始终活跃于舞台表演一线。

追看过她几出戏,她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活泼可爱,给人留下极为深刻印象。这是在2012、2、25梅兰芳大剧院《孔雀东南飞》中饰演的小姑子焦月华。没想到此剧编剧竟是李瑞环。

施立红曾受到老一辈艺术家胡芝风及河北梆子艺术家刘俊英的指导,曾多次与河北梆子艺术家王伯华、孙秀兰合作演出《打金枝》,并在电视台录制此剧作为艺术资料。嗓音甜亮、表演细腻是其艺术特点,每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都能受到广大戏迷的肯定与好评。主演剧目有《打金枝》饰金枝、《画皮》饰化身、《蝴蝶杯》饰胡凤莲、《万花船》饰张小莲、《李慧娘》饰李慧娘、《喜荣归》饰崔秀英、《白蛇传》饰青蛇、《秦香莲》饰皇姑等等……其中《画皮》和《白蛇传》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名段欣赏的节目录制,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国庆文艺晚会及全国政协组织的大型戏曲调演活动,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受到好评。
作者: 李丽    时间: 2012-2-27 12:49

这支农家评剧团的事迹很感人。他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群众演出,真是难能可贵。愿这支农家评剧团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小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为评剧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欢迎光临 评剧论坛-评剧曲谱网 (http://www.pingju.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