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和声学角度讲,板胡和二胡一样都是靠振动产生的共鸣而发出的声音,因此,薄厚不均势必使振动的受力不均匀,共鸣效果绝不会好的.因此上厚下薄的做法不一定可取.新的板胡要有一个受力振动的过程,行话叫"开堂",所以新板胡不一定就特别响,关键是音质好就行,拉一段时间后,出来共鸣效果自然就好了.当然厚也有个度,不是绝对的越厚越好,太厚了没声音了也不行.人们都着急,想新的板胡一拉就特别响,可急于求成往往事倍功半.马淑华老师来唐时我见过其老公为她伴奏时用的板胡,比我们常人用的板胡板要厚一倍,但说实话没有我们的板胡响,可他用了40 年没换过板,他讲开始时确实声音不理想,可慢慢地拉开了,效果 就好了.再者我们业余和人家专业的比不了,人家演出时都 有麦克,板胡本身的声音再小一扩音,就好听了.太响了反倒出杂音了.因此专业板胡要的不是声音大而是音质好.我们则不同了,都是在野外操作,又没有扩音设备,所以我们要求的是声音本身洪亮,不亮自己都 长气,也感觉不过瘾,呵呵.不管怎么说板胡板的薄厚,要根据板胡的材质\瓢本身的薄与厚,椰子长的是否成实以及所用弦的质量均有很大关系.究竟多厚合适要试着来,人们总感觉不太理想,总想往薄了打,可殊不知有时在玻璃板上垫沙纸稍微多摩两下就超过了临界点.再试就下把音不亮了,结果就是板胡板打薄了.
上述内容是我个人的体会.绝对的实践基础的,不是无根据的瞎说,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