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
点击: 2 作者:陈钧 放大字体:[ 大 中 小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腾讯微博 人人网
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兼论戏曲音乐民间性及其发展机制
陈钧
本文虽概述近50年以来评剧音乐的发展,但因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我国经历了十年“文革”时期,这十年中,评剧音乐在学演、移植京剧“样板戏”的政治环境下,创作上失去了正常的状态,因此,本文对这一时期评剧音乐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不做描述和评论,将近50年评剧音乐的发展分作两个阶段:评剧音乐的创新阶段(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评剧音乐的现代追求阶段(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评剧音乐的创新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剧音乐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评剧表演团体一般为民营体制,艺术创作、表演保持着传统的民间性方式,某些国营剧团刚刚成立,在创作和艺术管理上与民营剧团差别不大,因此评剧音乐在新流派的产生和行当唱腔的创立,以及新板式、新唱调的创作等方面仍表现出新的发展。
5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评剧音乐创作方式由民间性向专业性转换;在新的形势下,创作内容以表现当代生活和配合各项政治运动为主。创作方式的改变对评剧音乐的现实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推动力量,评剧唱腔在形式上有了更为多样的变化。评剧音乐工作者以改革创新、贴近时代为目标,不但创作、改编了大量古装戏音乐,而且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现代戏音乐。但是,这一时期由于评剧院团在体制上已大部分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单位,在经营和管理上与旧剧团有了很大的不同,艺术创作开始脱离市场的制约;新音乐工作者的加入不但改变了评剧音乐的创作主体和创作方式,同时也给评剧院团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创作理念,因此使评剧音乐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发生了许多变化。剧团体制上和创作思想、创作方式上的变化一方面推动了创作实践的繁荣,另方面对评剧音乐乃至评剧艺术的长远发展也逐渐产生了某些意想不到的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对中国汉族音乐与语言关系和评剧音乐所运用的语音规律缺少必要的了解,加之普通话的推广和某些学术观点的引导,评剧音乐创作实践摒弃了业已形成的以冀东、天津、北京三种语音相混合的剧种音韵,在语音运用中更多地倾向于普通话,因而使评剧音乐丢失了某些传统的韵味,产生了一种新的风格。这一时期由于评剧音乐理论研究尚不能为创作实践提供剧种音乐发展可以把握的规律,加之新音乐工作者的参与和评剧音乐创作专业性的转换,在创作中更强调作曲者的主观意志,并把欧洲古典音乐创作思维方式和方法带入评剧音乐创作实践中,因而评剧唱腔创作呈现出一种以革新为主旨的多样性发展。这种发展总的趋势在于打破传统艺术形式,力图创建一种新的评剧音乐。
这一时期评剧音乐的发展以1949-1958年和1958年以后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由于民间性创作方式和剧种音乐发展机制尚未完全丧失,新的艺术流派、新的唱腔,和以男声唱腔为主的行当唱腔的创立,反映了评剧音乐新的发展;后一阶段由于民间性创作方式的终结和剧种音乐发展机制的迷失,导致了剧种音乐程式性的破坏和剧种声腔音乐整体的停滞不前,评剧音乐开始步入了一条非戏曲音乐的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