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三分指、七分弓

大家快来看啊!疯子朋友给大家又出了一道题!

TOP

引用:
原帖由 疯子 于 2010-6-15 22:16 发表
回“评剧爱好者”朋友
      您的弦拉的那么好,您怎么不介绍一下您的经验或体会呢?您说我是出的题,那么这道题是跑偏了呢还是离谱了呢?我是真心的想听听像您这样的行家进行评论或介绍经验。
回疯子朋友,您说的那个抖弓是正确的,另外除了这个抖弓还可以在2上加一个小抖,也是借鉴京剧比较常用的方法,这样除处理就显得不呆板了。个人浅见请您指正!

TOP

回疯子朋友,首先您这样称呼我实在是不敢当,请您以后不要这样称呼了,我们之间就是朋友关系,谢谢!再说我拉的那两下子比起这里的各位同仁还差的很远,人家高人就是不愿暴露自己,再说您讲的三分指七分弓两手配合这方面的演奏技巧讲的确实很全面,本人经验欠缺实在是找不出什么毛病,前辈们总结出的经验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所说的三分指七分弓,个人觉得在实际运用上也不见得就百分之百的一个占三一个占七分,前辈们之所以这样提法是提醒大家两手配合是怎么样的重要,两手配合缺一不可才是关键,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弓续问题,一般初学者不太好掌握,有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多借鉴一下京胡方面的技巧,有的东西是相通的,关于技巧这方面的东西几句话是很难说清楚的,需要多和身边的老师们学习多看多听,有些东西能听出来,有的东西达不到一定层次是听不出来的,所以有的东西需要看。我只是说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浅见仅供您和各位朋友参考,说得不好如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我的文字表达能力实在有限不会说什么,让您和这里的各位朋友见笑了。

TOP

关于右手技巧问题,我在以前的老帖中曾经看到过老驥朋友发的一个帖子,帖子中主要讲的是京胡持弓和运弓方法,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我认为和评剧板胡的运弓方法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评剧板胡更有自己的特点,评剧板胡运弓技巧不次于京胡,我认为比京剧有过之而无不及,有的评剧琴师前辈们也会拉京剧,而且拉的相当不错,甚至京评梆拉的都相当的棒,所以在拉评剧板胡的时候技巧就显得更加丰富,但是京剧琴师会拉评剧板胡的好像还没有,{当然了没做过这方面的调查没有根据},更深层次的演奏技巧用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只有在老师的示范下,你再跟老师做重复的练习,这时你会感觉到自己和老师有明显的差距,所以有的专业玩家达到一定水准后为什么要拜师,其实每个门派的老师都有各自不同的演奏特点,你喜欢哪个门派的你就需要投靠哪位老师,有老师的指点进步会更快,也不会走弯路,但是尽管有了老师的指点,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才能进步提高,要想达到娴熟的演奏程度没有个三年五载的苦练是不行的,几个简单的技巧就够练几年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点不假,我也是一样每天在学习,包括来这里向大家学习,记得百合老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三年后演奏的段子再和你三年前的段子相比,你会感到大不一样”,这说明是你进步了。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也是必须具备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字、德,没有德字做基础是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琴师的。

TOP

回疯子朋友,对于您所说的评剧板胡持弓方法的改革这一观点,我还没有听说,对于是否需要改革评剧板胡的持弓方法这一观点,本人实在是才疏学浅不敢妄加评论,板胡的持弓方法无非
只有两种,一种是戏曲持弓方法就是现在的借鉴于京胡持弓方法,另一种就是和歌舞二胡的持弓方法一样,但对于评剧板胡目前这种持弓方法,我认为这都是老前辈们摸索出的最好的持弓方法,一个是板胡的弓子比较重,这种持弓方法比较有力度,稳。再有就是我们评剧的唱腔结构是"板腔体",所说“板腔体”就是说评剧有一个基本调,利用这个基本调在板式上面的变化,来反映人物性格思想的变化。板腔体都是板上起板上落,即便是紧打慢唱,紧打紧唱,慢打慢唱,也要有板上起板上落的感觉,这样的话一般起落都要适当的给一些力度,所以我感觉目前这种持弓方法,无论在力度方面,还是换弦换弓方面,快弓慢弓都比较自如好控制,持在手上也比较舒服。至于评剧音乐化是否需要改变板胡的持弓方法,这一点我不实在敢妄加可否。另外,所谓音乐化到是什么程度才算音乐化,这个概念比较模糊,究竟是倾向于那一种音乐?是改变评剧的唱腔结构吗?还是......。其实我们的前辈们也是在改革,如著名音乐家马可先生还有贺飞先生等等,他们也为新凤霞老师等创作过唱腔,是哪段唱腔记不清了,还有京剧的交响音乐沙家浜等等,这些都算不算是音乐化?京胡的持弓方法是否也需要改变呢?疯子朋友您的这道题太深了,我确实没有本事回答。您就给我个鸭蛋吃吧,还能解解馋。呵呵


TOP

百合老您说的太对了,“疯子机灵,经的多,想的全,超前的意思强。老骥沉稳老练,知识面广,思维敏。共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评剧的酷爱”!。连您在疯子朋友面前都不敢乱说,何况我这小辈了,这回我是真的领教疯子的厉害了,再不敢在他面前乱说了,呵呵!。老驥朋友的知识面太广了,另外我建议老驥朋友,把您以前的关于京胡演奏的几个要点那个帖子,再重新给大家再发一下,那是一些基础知识,我觉得对初学者很有用。关于持弓方法问题,看来咱们几个比较守旧的思想是达成共识了,我觉得持弓方法只是个习惯问题,有的朋友喜欢另一种持弓方法,也不是不可以,别说是持弓方法了,您你就是改用左手持弓也没人会说您错,这样的先例是有的,曾经有某戏校教师就是左手持弓,不过持弓放松应该不会改变。另外,不知道疯子和老驥朋友您二位的年龄,所以不敢和您称兄道弟,我58岁。另外,也建议百合老您一定要注意身体!

TOP

您好疯子朋友,您说的很对,我们的前辈们一直在努力改革,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比如谷文月老师演出的评剧“祥林嫂”,经过谷文月老师和中国评剧院的有关人员的努力创作,改革成“评剧音乐剧,祥林嫂”,注意!叫“音乐剧”,但是里面的唱腔基本没有变化变,里面的一些故事情节,通过音乐加解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里面已经增加了很多音乐了,可是唱腔还是原汁原味的。正如您所说: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加入那么多的音乐,但是还是不能脱离评剧风格,还得叫“评剧”音乐剧。

TOP

回老驥朋友,既然咱们年龄相同,咱们就以兄弟相称吧。我的评剧知识和经验甚少,在这里还是个小学生,自从来到这里,就像到了一个评剧艺术的大课堂一样的感觉,我学到很多关于评剧方面的知识,在各位老师面前不敢班门弄斧,如果老驥兄弟非让我说,那么我就把刚刚从您那里学到的,再还给大家吧。转自老驥版主的帖子:由于评剧伴奏的视频教学很少,在网上看了中国京剧院的周佑君老师的京胡演奏教学视频,感到所讲的京胡的演奏方法和您过去讲的板胡演奏技巧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举例如下:
  1,持弓的方法,和二胡的持弓方法不同,但和板胡相同。
  2,拉外弦时,马尾紧贴外弦的同时还要贴琴筒、贴担子。
  3,拉里弦时,无名指勾马尾,贴里弦、贴琴筒、贴担子。
  4,运弓时,大臂带小臂,小臂带腕子,腕子带弓子。
  5,拉弓和推弓时,马尾和琴弦要保持适当的力度。这里列举了五个例子,每个例子中说的都非常精准,这个帖子尤其对我们初学者很大帮助,这些和评剧板胡是没有区别的。另外我的文学水平确实有限,连标点符号还用不好,还在学习,让大家见笑了。 可能是我的电脑有病毒了,所以字不能放大。

TOP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0-6-19 22:22 发表
  二位   就‘音乐化’的问题和你俩做一探讨,事物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不管怎么‘化’也得味纯,听者感到舒服,愿意接受。不知二位对刘秀荣的‘胡风汉月’的音乐创作,尤其‘今别离’那段唱腔如何的评价?它 ...
回百合老,以前对这段唱腔不是很熟,刚才特意听了两遍,个人认为,这段唱腔已经进行了很大程度的音乐化改革,从前奏一开始,就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在反调方面也进行了改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听。后面的F调二六板,使用了主题再现的手法,主题音乐连续出现了几次,主题音乐是否是什么民歌音乐,这个不知道。总的来说,音乐化程度是非常大的。但是尽管是这么大程度的音乐化,还是没有脱离评剧的板式结构,开头是正调散板,转反调慢板,再转二六板,后面二六没有回归正调,而是用了F调,感觉很新颖,最后的结尾感觉好像是落在凡字调上了。在百合老面前班门弄斧了,望您指教!

TOP

“我认为评剧就得这么个‘化’法,才容易被接受,被认可,才是正道”。赞成百合老您的说法。疯子您长我两岁,以后就称您哥哥了。看来还是哥哥您理解的透,您说的也全面,您和老驥朋友对一些问题分析理解的非常准确,而且分析问题哲理性也强,语言也有逻辑性。百合老的文笔更不用说了,这方面还得刻苦的向您几位学习。另外,再说个问题,我们评剧艺术只靠我们这些业余玩家是不行的,大量工作还是靠那些专业人士去做,他们起带头起作用的。同时也呼吁上面能重视我们评剧,给我们评剧这个剧种一个席位,当然了,我们评剧也要自强,不要“窝里斗”,要团结。我们评剧在“中国剧协”连一个副主席都没有,还赶不上其他的地方剧种。听说中国剧协24号开会改选了,希望这次能给我们评剧一个副主席的席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