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夕阳红戏迷”朋友发表这样的新帖,因为我是我们这儿“评剧俱乐部”伴奏拉板胡的,深有同感!
喜欢唱的人太多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妇女,也是苦苦没有合适伴奏的。
一个小规模的乐队,起码要有板胡、二胡(或中二胡,过去叫瓮子)。再有条件的话,加弹拨乐器(琵琶或三弦)、笙、大低音胡(或大提琴)。不管文场还是武场,打底鼓(过去叫鼓老儿)都不能少,最好有一个打梆子的(打板的),不是特别内行和有功底的“戏娄子”是不能胜任的,这些老师傅们很少了,年轻的不是专业院团基本上没有。
伴奏的不管多少,要和演唱的快慢、长短、唱停要一致,这就要求“板眼”都要掌握准,(在我们这儿评剧比赛中,我观察体会到“板眼”是评判第一因素)。
再有就是唱腔要准,最好都会识谱,起码伴奏的应该会(而且要练熟,做到"心里有谱“)。
不管是“板眼”还是“唱腔”,要做到唱伴合一,必须一句一句反复切磋、推敲练习。
伴奏的要苦练基本功,尤其是操板胡的,弓法指法要做到娴熟、运用自如、委婉动听,确实是很不容易的。
我个人认为,乐队应该是有分工的,板胡是领奏,在起唱插弦儿、烘托演唱强弱、快慢、悲喜气氛中,起到致关重要作用;二胡是赔奏,始终和唱腔一致,(俗话说好打头的全靠硬二手)要特别熟悉唱腔;低音是衬奏,一般是尾音拉的较强;弹拨乐在某些地方是独奏。要分工明确,配合默契。
一点点粗糙的浅识,不会专业术语,仅供参考,让大家见笑!
宝坻区“新蕾评剧团”的琴师李红曾老师(可能是这个名字),我接触过,他从14岁就登台演奏,今年以70多岁高龄,水平极高,现仍然活跃在评剧舞台上,在我们这儿上演时,掌声不断,可惜没有机会和这位大师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