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崛起强烈建议评剧抱团取暖
其实评剧就是盛行于环渤海一带的地方剧种,内蒙、山东等地至今也存在着评剧团。所以评剧当之无愧的是环渤海地域的地方戏,只有评剧才能最准确的称之为环渤海戏曲。随着环渤海的崛起,一种代表该地域的传统文化传统戏曲应该以评剧为特色,主打评剧牌。
其实评剧不一定非要属于哪个省,环渤海的几个省市特别是京、津、冀、沈阳都应该以评剧发展为己任,发扬大评剧精神。但是一定要以哪个城市为主,评剧就是属于这个区域的。经济都一体化了,文化还有什么不能统一呢?特别是北京和中国评剧院更应该有这个责任。
另外,评剧观众也不缺,缺少的是评剧年轻观众的培养。试想一下,再不培养年轻观众,等这一批戏迷老了之后,将没有新观众续后,到那时观众就真的断层了。评剧没了观众比没有传人更可怕。千万别口口声声说年轻人不喜欢评剧,我不信,的确如此,如果我一生下来到处都是周杰伦、李宇春、曾轶可,电视里也从来没有播放过评剧,那么我又从何谈起喜欢评剧呢?我知道评剧这个概念就不错了。但是我只知道她是一个人人不爱的戏曲,老古董,仅此而已。你说不正确引导年轻观众他们可不就这么点认识吗?顶多说客气点那叫传统文化。可口口声声的传统文化难道只是作为历史去了解吗?
在喜欢中性美的李宇春、唱歌含糊不清的周杰伦、唱歌跑调的曾轶可这个年代,似乎没什么年轻人不喜欢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李宇春、周杰伦的才气,但是连听歌都听曾轶可跑调的歌我就想不明白了,可见社会引导的作用多么可怕。是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如果是积极的那无可厚非,可是看看喜欢的都是什么。
所以戏曲特别是评剧绝对不会吸引不住年轻人,现在评剧有一种脱离群众的倾向,也流失了一部分观众。但是我们看到,专业评剧不景气,而业余评剧活动还不少,所以评剧应该回归到戏曲本土中去,不要脱离群众。没有好的剧目,没有好的题材,谁会想去看?我就不信现在排一些演社会现实题材的戏没人看,你演年轻人年轻人会不喜欢?评剧尤其是评剧最不能脱离普通百姓,评剧本来就是为平民百姓而生,所以评剧也要为平民百姓演戏、排戏。另外就是政府和媒体的正确引导。
评剧之所以从农村火到城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进程的也大都是工农阶层,所以演的题材非常适合他们。而如今固然农村题材的戏需要演,但是表现城市普通百姓的戏更需要排,比如,现在有关年轻北漂的题材多得是,感人的、讽刺的、揭露现实的应有尽有,不要总排一些主旋律的戏,当然作为文化是需要为政治服务,但是现在都这样了还不从实际出发,排一些实际点的戏。尽管可能遭到某些部门的不满,但是评剧不怕,评剧永远都是社会的照相机,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评剧可以借助环渤海的崛起复兴起来,找到归属感。因为评剧自身的原因注定了她有这个能力。评剧不被人了解,是因为评剧被挡在了戏曲门口外,也因此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评剧,评剧是戏曲,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戏曲,她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流行歌曲,她最能唱出每个时代的气息,她最能赶上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的评剧一定会大放异彩,再次成为戏曲的主流,成为文化的主流,成为青少年的最爱。因为她有理由让年轻人喜爱让年轻人痴狂,评剧有信心成为传承文化超越流行歌曲的经典。当初谁会想到传统相声和不上台面的二人转会在一些人的改革和带领下流行起来呢?评剧只要走对路,也会有这么一天的。不过建议不要强迫年轻人喜欢,但是要创排适合他们的戏,吸引他们主动接受。
我相信酒香也怕巷子深,评剧再好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也是枉然。我更相信不是所有年轻人都不喜欢评剧,如果可能的话,让年轻人回到那个年代,他们也照样会喜欢戏曲,因为那时候戏曲是最完善也是比较少有的娱乐艺术形式。所以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形势下,单靠戏曲这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吸引年轻观众未免有点太残忍。所以应该理解他们不喜欢戏曲自有不喜欢的道理。但是戏曲本身应该从年轻元素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除此之外,就是必要的外力宣传工作。评剧院团没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是导致评剧潜在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要因素。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很多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虽然有欣赏评剧的愿望,往往不能实现。即使是国家评剧院的所在地戏迷,由于不能准确掌握剧院的演出地点、时间等信息,也往往不能如愿。从而潜在需求者不得不寻找其他替代消费品来度过闲暇。过去评剧对广播市场的占有率是相当高的,如果此时评剧能够扩大广播电视市场占有率将是一次绝佳机遇。
评剧保留传统是很好的继承,但是评剧要想发展必须创新。而改革和创新则是评剧发展的灵魂。因此我们不赞成评剧墨守陈规,保留老观众当然重要,但是吸引年轻人才是根本。试想一下,当年新凤霞等老一辈艺术家刚创新时不也备受争议吗?估计至今也有不喜欢新派的,但是她成功了。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达到满意。如果只针对老观众,固守传统,评剧就不会发展了。开拓更宽的戏路让戏曲的观众更立体更全面才是戏曲的发展之路。戏曲唱腔和表演需要演员的实力,但是即使演员唱得再棒,哪怕当年的小白玉霜、新凤霞等评剧皇后或公主转世恐怕她们的演唱也很难立足于当今的舞台。时代不同了,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标准也大不一样。到底是硬把观众生拉到剧场看戏还是戏曲迎合观众的欣赏需要而自动吸引观众?这自然不必多说,时代在变,在如今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文化娱乐形式多样的大背景下,戏曲不被许多年轻人喜欢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全国最接近普通话的剧种(还包括北京曲剧),也可以说就是普通话,因此它最有群众基础。评剧和其他剧种一样都能演传统戏,但她更擅长演现实题材的现代戏。所以现代戏是评剧的长处。既然这样,那么评剧就多排一些经典的现代戏,不要老是歌颂真善美,我想揭露假恶丑也未尝不可。既然传统戏曲剧种让评剧名词退步,那么也就不要老往传统上凑,特别是千万不要学京剧的韵白。因为论传统你评剧永远比不了京剧,论程式化永远比不了京剧,论高雅学不来昆曲。所以评剧就保持朴实的美就够了。当然其他剧种该学的还是要学,毕竟评剧是靠吸收发展起来的。
评剧与时代同步,但同时她又是戏曲,单纯的传播传统文化不是评剧的责任,也担当不起。评剧就是供百姓消遣的雅俗共赏的剧种,一面传承着传统文化,一面还要娱乐大众,甚至担当宣传时事的义务,只有这样,评剧才是评剧。
所以说,评剧曾经很辉煌,她们靠的不是别人,是自己。中国评剧现在跌入低谷,其原因不光是评剧的领导和演员们,国家、大环境以及各地方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评剧演员们,想重新辉煌,要靠你们自己。现在,没人关心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评剧的投入,但实际上,还在从事评剧事业的人们不要奢望谁会来帮助你。你们应该卧薪尝胆,年轻的孩子们,只有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你们才能进步,中国评剧才会有长远的发展。记住,只有这样,辉煌的时候,你们才会笑得更美!
(转载刘光宇的文章 标题有改动)
[
本帖最后由 hyx-sgh 于 2011-2-27 14:2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