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右手功在拉“形”

右手功在拉“形”

  我的师辈们对拉弦的左,右手讲究的是:左拉音色,右拉音形。他们认为,只有把音拉的形色俱佳才算得上好拉弦的。因为,音无‘色’乏味,音没‘形’不美。他们所追求的‘音形’是:打如‘豆’(在用打的指法时,所打出来的音都要像蹦豆似的粒粒饱满,圆实,干净利索)   揉如‘丝’(在揉弦时要求如抽丝般的细腻,慢而不断)
  滑(抹)如‘枣核’(在用滑法时要注意起,收弓的力度变化,也就是轻起轻收,要把音拉成如枣核两头尖中间粗的音形来)
   我的理解:“音形”与“音色”的合成体应该是“音质”也就是说只有左,右手的默契配合才能保证“音质”华美,圆润,干净,利索(用IGD老弟的话说:拉出来的音应该是“鼓”的)。然而对这‘打如豆’‘揉如丝’‘滑如枣核’音形的追求是要靠坚实的右手功夫来实现的如:持弓的方法,运弓的技巧,腕力的控制 等等在以前IGD老弟的帖子理都有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今天这个让疯子等了三年的帖子,不知老弟可否满意?也供大家参考!釜正!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3-5-13 21:32 编辑 ]

TOP

  感谢几位老弟对这个帖子的关注,评剧爱好者说的很对,我那时也和你一样是靠‘口传心受,书信往来’的方式学的。好在师傅是伪满‘国高’毕业,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面授时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极易理解。那时我把师傅的信装订成册,平时当做讲义来阅读,也用书信回交做业。我所以提出“地域”问题,就是因不能亲随左右随时授教,感到少学了很多很多好东西而遗憾!当然,时代不同了,通讯,交通都很方便了,确实给学习带来很多方便。可说是:天涯若比邻的时代了。

TOP

非常赞同二位老弟的说法,常言说:井掏三遍出好水,人投三师武艺高。可见拜师学艺的重要,正如疯子说的“只听不行,还要看到,还要有教者的解释,这就是抄近走。”我也认为,要想进一步提高琴艺,只有拜师才能“抄近走”。要想得到真传,只有在师徒名分确定后,师傅才能承担起责任,才能倾囊相授。老一辈琴师们还流传着一句话:没有‘揉’‘抹’‘打’定是没传法。是说明师传的重要!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3-5-16 17:43 编辑 ]

TOP

   老弟   不比‘纠结’,我在帖子里说过,“还有个缘分问题”。也许你们的机缘还没到,只要你用心,留意的寻找等机缘到了就会如愿的。

TOP

  老弟  沉默了这么多天,是因你帖子最后的“过去······”让老哥感到自惭,一时乱了思路不知该如何回帖。我也受过‘欺’遭过‘白眼’。这都怪自已眼拙,好在他亮相早,没得到真东西就结束了。我也感到很庆幸,只当吃了个沙子咯了下牙而已。

TOP

  可见钟供钟秧老弟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哪,还惦记着那“成册的东西”别忘了我说的是‘那时’事已隔半个世纪,何况其间还有个“史无前例”早在文艺界遭横扫中毁掉,所以很遗憾不能满足老弟的心愿了。

TOP

   关于“音形”再抛一砖    很多朋友对于“音色”非常熟悉,可是对于“音形”确很陌生。甚至有的人拉了一辈子弦还不知有“音形”一说。“音色”拉好了只堪入耳(不难听),但不能入心。只有拉好“音形”才能入心,入心了才能感人,使人动情,才能叫响‘满堂彩’。所以说,拉好“音形”是非常重要的。   供大家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