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关于‘功力’的探讨

关于‘功力’的探讨

  以前在老一辈的琴师们互相谈论琴艺时,常常听说某某人的‘功力’太好了!我想在此提出来供大家在茶余饭后有暇之时来探讨一下关于‘功力’的问题。或许对大家琴艺的提高能有些帮助。望大家能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龙腾虎跃的尽舒己见!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1-17 01:48 编辑 ]

TOP

回评剧爱好者

  老弟  何出此言?有啥‘不敢说’?我在这里是希望大家‘探讨’。既然‘探讨’就该把你的感知和想法拿出来!我想,每个拉弦的都下过很大的‘工夫’也都练就了一定的‘功夫’那么‘功力’怎样?恐怕一时难以复言。这就是‘功力’这一议题值得大家探讨的必要性。你说呢?

TOP

回评剧爱好者

  看了老弟关于“功力”与年龄的关系,的论述感到非常贴切!有同感!我想这可能就是你自身经历的概括和总结吧?

TOP

  疯子  ‘功力’这一话题虽说很大,也不至于让老弟‘糊涂’哇?我认为它就好似一个闪闪发光的宝石,从无数个折射面闪烁着每一个拉弦的琴艺。也就使我们有了很多的切入点来讨论它,评剧爱好者老弟不就是从‘功力和年龄’的一面来述说了自己的感知了吗。我想,每一个拉了十几,几十年有了一定‘功底’的朋友在实践过程中都会感知到自己的‘功力’发挥的水平。比如某一场戏拉下来或是某一天玩完了感觉到拉的很轻松‘很顺’!这个‘顺’就是‘功力’的体现。再如,某一个大挂拉下来获得了观众给乐队的满堂‘彩’!这个‘彩’也是‘功力’的体现然而‘顺’‘彩’不是常常有的只有在‘功力’超常发挥的情况下才能获得。当然还远不止这些。所以,我认为只要从它的某一个点切入就可展开讨论。你说呢?以上是我的浅见,也请朋友们指正。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4 10:13 编辑 ]

TOP

回疯子

  老弟  ‘功力’确实不能单一的以‘年龄’而论,它们不是个等式。但,不无‘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功夫’的不断的成熟,‘功力’也就随之增加,我想这就是你要问的‘来拢’吧?只于‘去脉’那就要看实践中‘功夫’的体现了。没有‘功夫’谈何‘功力’?你说呢?

TOP

  功力的大小优劣,决定着完成某项事业的质量好坏。
  就老弟的这句话,说一下‘功力’的‘连锁效应’的问题。 大多朋友在实践中都能体验到,在关健时侯,大弦,一弓子就能带起文场所有演奏员达到最佳状态!鼓老,一键子或砸一脚台板就能激起乐队群情振奋集体一下子就‘铆上’!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假如一个‘功力’平平的大弦和鼓老效果又会怎样?

TOP

回戏迷MP5

  老弟  你说的这位拉弦的连鼓都不识,可见他的‘功夫’还没到家根本谈不上能有什么‘功力’了,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也就使那位鼓老的‘功力’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功力’还有靠诸多客观因素来激发的一面。你说呢?

TOP

回疯子

  老弟所谈极是,非常实在贴切可谓经验之谈!非常赞同!
  我想,每个拉弦的都会经历过如你所说:拉到一定水平的时侯就会有‘僵持’的阶段。这个时侯如没有“强者”的比对,他就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没有“师长”的点拨,他也就无法迈过那道坎!由其经常听道捧者的奉承就会更使其飘飘然!
  就‘功力’而言他也就停止在那个‘一定的水平’了。这也就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他只有战胜自我才能不断的提高‘功力’,对不?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27 23:30 编辑 ]

TOP

回WYS

  很赞同老弟的说法:我认为一个好的琴师不光是功夫好(拉得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高超的音乐素质和乐理知识等,这就提到了‘功外功’问题。一个琴师,鼓师的‘功力’如何?都离不开‘功内’‘功外’这两方面的功夫,也可称之为‘道行’高低。这也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11 22:35 编辑 ]

TOP

回戏迷MP5

  老弟聊的太好了!必须首先对该音符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想象,把这个预想,通过‘动手能力’完美的体现出来就得靠‘功内’‘功外’的‘知识潜能’来完成。也就是你提到的‘各种高成次的技术信息在心里聚积’这些‘聚积’也就是功底的积累,到用时才能做到一触即发!从而形成了‘功力’的体现。
  顺便举几个‘功外功’的例子:WYS老弟的‘较高的文化修养’就能很好的理解剧情,掌握人物感情也就能带着感情拉!使演员‘借力’。再如疯子老弟,除拉弦还能修弦,做弦。因他还会木匠手艺,木匠的腕力都好!他的运弓肯定暴发力好有冲劲!还如:有的人能文武场走一圈,各种乐件都能拿得起来。假如还能开车,那么他的洞察力,判断力一定很好,思维敏捷,反应快!。还有,诸如戏曲理论,音乐理论等各种知识的积垫,形成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属‘功外功’的范畴,(所谓功外功就是拉弦以外各种技能的功夫)都有利于‘功力’的提高。‘功内’‘功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想拉好弦必需尽可能的掌握各种技艺,要有充实的理论知识,为‘功力’打好基础。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30 20:24 编辑 ]

TOP

  和大家再探讨一下‘功力’的发挥主,客观因素的问题。
  做为乐队的每个乐手都应有一定的潜在‘功力’,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场发挥的经验。从主观上讲都想发挥好自己的‘功力’,这就必需都有个好心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的集体精神!鼓师,琴师的技艺能服众,才能带动大家一起‘铆上’!发挥好各自的‘功力’。从客观上说,要求整个乐队,每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要和谐,干活时都能注意到情感的传递和勾通,才能做到互相激发!随机应变发挥出每个人的‘功力’,从而体现出整体水平。一点浅见,供大家探讨!

TOP

  再从‘功力’互相激发的一面来看对‘功力’发挥的重要性。
  比如;两个实力相当的乒乓球队员拉起弧旋球来可互相扣杀几十板!那么,如果其中有一个实力差的,还能打的那么精彩吗?
  拉弦也是同理,操起弦来就要做好随时接受来至鼓师,演员‘激发’信号的心里准备,你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发挥好本身的‘功力’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是不是这个理?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7 21:24 编辑 ]

TOP

回hyx-sgh

  版主老弟 你说的非常好!
    ‘团队的和谐合作精神’这是‘功力’发挥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团队集体‘功力’发挥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整个乐队的成员平日在私下里就要做到请同手足,才能在干活时达到‘上阵父子兵’的状态。
     ‘临场应变的心里素质’这是‘功力’的发挥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做为鼓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演员的每一个手式,眼神,动作所需的点子才能给力于演员,使演员的‘功力’很好的发挥。做为琴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听鼓师又要看演员,还得照顾到下手活,要及时发现演员在场上感情变化的需要和鼓师发出的信号极积配合。才能使大家的‘功力’得以充分发挥,保证演出效果。个人浅见,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8 22:53 编辑 ]

TOP

  今天,突然想起师付早年的一句话:他说,在拉大迷子的时侯,抖出来的音,应该是让人听着是‘弹出’来的,像蹦豆,音形要个保个的圆。 当时很不理解,明明是拉出来的,怎能听得像‘弹出’来的?后来在‘功力’有所长进了才明白。
     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4-29 23:35 编辑 ]

TOP

  疯子  说的没错!右手之功非常重要!可是在实践中往往被忽视。
  子金老弟在帖子中说过:必须打好基础,必须从基本功上下功夫。而右手的基本功很多人在打基础时就不在意右手腕力的练习,只追求左手的技巧。拉起抖弓来大小臂一齐动,就不见腕子动!右腕一点功力没有!右腕没功力,快弓肯定拉不利索。所以建议大家在打基础时就要特别注意右腕的基本功练习,逐步提高右腕的功力!

TOP

  疯子的:没有相当的时间练习是不可能出现那个干净,利索得蹦豆声音。
   说的非常准确!要想快弓拉的干净,利索就必须重视起提高右腕功力的练习。这里就有个如评剧爱好者老弟在帖子中曾提到过的‘目标’和MP5老弟的‘追求’的论诉。在练功时就把‘干净’‘利索’做为追求的目标舍得花大力气不懈的练!就不愁右腕功力的提高。共同探讨!

TOP

  三位老弟都说出了关于‘快弓’和‘抖弓’的宝贵经验,由其IGD的‘手放松,心里得使劲’这是致关重要的。经常发现有的人在拉‘快弓’‘抖弓’时右手越拉越高,这就改变了弓毛与弦的磨檫点导致拉出来的音不实。应该是,要保持平行运弓,越发力,越要平,才能达到拉出来的音圆实。
   疯子的‘三个是’道出了‘抖弓’技巧的关健。右腕一定要有力,而切还要有储备力,这个力还有个分配的问题,比如在抖大迷子的4---5---音时,4音可用七八力,到5音时再用十分力,一定要留足后劲。弓子的分量一定要称手,不可太轻。抖时弓毛触弦的点距是因功力水平不同而不同的,功力好的点距可拉到3-5公分。
   评剧爱好者老弟的‘快弓,缺一不可‘。道出了拉快弓时左右手的配合问题,都是很好的实践经验。请大家继续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7 09:20 编辑 ]

TOP

  就IGD老弟的‘手放松,心得使劲’的论诉再说几句。
  我的理解,就是要用心来调动丹田之气,分配到右腕,再送到弓毛上,使弓毛与弦有足够的磨擦力。这个心劲的使用过程,也就是气功家们所说的‘以意领气’的过程,是用意念把气领到右腕,再发力于弓毛。是不是这个理呀?

TOP

  看来IGD老弟的‘功外功’也是非常了得!能把太极的发力要领用在运弓上实数罕见!如果把那个‘四两拨千斤’的功力用到运弓上,那该有多冲!拉起来又该是多么轻松?但,实践中很多人不重视腰部的配合,不知道发力点在哪,所以功力很难提高。你这帖的‘腰部动作的配合’又给大家提个醒!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3 23:04 编辑 ]

TOP

  IGD老弟 我非常欣赏你的‘瞎说’,你的这一帖又‘瞎说’出一个‘肢体语言’来。你说的没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拉法,但是,那个拉法规不规路?他的肢体语言别人能不能读懂?我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关中’公认的,是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就不得不讲究吧?比如:坐姿,老一辈拉弦的讲究要‘四平八稳’。四平:两脚平放于地(不可掂脚),两膝平摆于肩同宽,两肩平齐(不可端肩缩背)两眼平视(不准斜视看人)为四平。
  八稳:抬头,直背,拔胸,两臂自然下垂,心无杂念,成竹在胸,仪态平合,风姿如钟为八稳。只有在这种状态时才能更好的使用肢体语言。再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5-4 20:3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