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
网友金域蓝湾 唐山论坛
本人前些天走访了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成兆才出生地绳各庄,顺便参观了滦南县评剧博物馆,意在感受评剧,思考评剧。评剧从诞生到发展,从发展到兴盛,从兴盛到辉煌。今天,路走到头了吗?
如果说没有?为什么评剧在它的发源地,在它的根基地,在它受众最多的地方——唐山,却呈现出一种萧条?或许有些人会不承认这种说法。但事实是,平常人平日里在唐山一年到头是看不到评剧的。没人演,也没人看。只有到了评剧节,才知道评剧还是唐山的文化名片,是唐山的骄傲。
成兆才出生于滦南县绳各庄,这里必然有养育评剧的土壤,那就是绳各庄的村民,滦南县的村民,冀东大地的村民。虽经百年,他们对评剧的挚爱始终不渝,其热情从无消减。有人说,现今的传播形式多了,电影电视应接不暇,生活节奏加快,谁还有空看那些慢悠悠的老戏?错!——你说的不是农村!是城市!
毋庸质疑,当代农村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的变了,有的没变,有的变化不大。比如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总体而言,依然是贫乏的、枯燥的、荒芜的。不信你就到农村住几天,看看你能忍耐多长时间的寂寞!农村虽然也有电视,可是电视里有多少是农民爱看的?城里人看电视都觉得索然无味,何况农村乎!不看电视看什么?那里没有繁华的夜市,没有闪烁的霓虹灯,没有酒吧,没有歌厅。更何况很多农村的夜晚到处是一片漆黑。请不要忘记,农村的劳动环境至今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在烈日下操劳了一天的农民,在晚上还是需要舒缓悠闲。他们绝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忙忙碌碌——白天忙,晚上还要拼命地应酬。农村的夜晚,农闲时光,他们最希望坐下来乐一乐。所以,成兆才时代的农民对民间文艺的那种需求,在今天没有太大的改变。不同的只是新时代的文化文艺离农村越来越远了。
评剧要复兴,希望在农村。评剧从农村诞生,最终还要靠农村生存下去。城里人太忙了,太有钱了,眼光太高了。所以他们喜欢新鲜刺激。他们想远离传统。
评剧的希望在农村,那么评剧应当做些什么呢?
其一,送戏下乡,是一切从事戏剧文艺工作者的方向。看似是送,其实是得。送下去的是戏,得到的是活命的营养。
支持扶植农村文化文艺活动的开展,帮助农民建立自己的文艺队伍,是所有政府文化管理机构最迫切的任务。国家养着一大批文化文艺工作者。但他们几乎都不愿意到农村去。然而,在农民眼里,他们是最受尊敬的人。这种误解谁来疏通,这种距离谁来拉近,这种鸿沟谁来填平,各级文化部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二,开辟农村文化市场。农村的文化市场是开放的,也是有广阔天地的。有人认为,到农村演出不挣钱。这是一种误解。导致这种误解的,是运作者的死板。其实农村对文化文艺的需求层次很多,村、乡、镇、县,各级机关,各种宣传,各类教育,数不尽的工作,都可借“戏”发挥。大集庙会,都有赖大戏来哄抬。富甲一方的农民企业家都需要用戏剧捧场扬名,农家的红白喜事也希望有好戏相伴。搭大台,唱大戏可以;站土台,唱短出也可以;穿插演出也可以。只要有心,路子肯定越走越宽。名声出去了,农民就会主动来请。
其三,评剧振兴依然需要热爱评剧的众多义士的大力支持。成兆才和评剧能走出唐山,走向全国,离不开唐山的“永盛茶园”,离不开义士王永富、王凤亭父子。今天,评剧仍然需要全新的“永盛茶园”,需要新的志士仁人。在绳各庄,村民讲了这样一句话:“如果绳各庄能组班演评剧,那多有说服力”!这让人感触深刻。农民讲的“说服力”,应当有多重含义。绳各庄人唱评剧,正宗、有影响、有吸引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也给政府增光添彩吗?毕竟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了!遗憾的是,他们缺资金,缺专业指导,缺正规培训,缺名人的传帮带。然而唐山又是一不差钱,二不差专业人才。那为什么不去帮他们一下呢?看来缺就缺有能力的人士的实际行动。
来吧,唐山的有志之士,帮评剧一把,帮农村一把,用自己的努力,在冀东大地谱写出唐山评剧的新篇章!
文章来源:燕赵都市报 2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