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细读曲谱

细读曲谱

    初登中国评剧曲谱网,如饥似渴地只想多积分,多下载曲谱。除了丰富自己的收藏,还把曲谱当成礼物赠送给朋友。随着时间的增长,兴趣有所转变,开始学习一些评剧的基本知识,并细细地品读起手里的曲谱来。自己感到还真有点收获:
    1、根据曲谱上标注的1=G或1=D等调号,可以判定这一评剧唱段的“调式”属于“正调”还是“反调”。知道了“调式”就可以确定板胡的定弦是1-5弦还是5-2弦。
    2、根据4/4、2/4、1/4这些拍号,可以判定这一唱段的板式。其中4/4拍多属于“慢板”,即“一板三眼”,它是评剧唱腔的最基本板式。2/4拍多用于“二六”板。1/4拍多用于“流水”板。
    3、小节线是用于划分小节用的,每小节不论是4拍、2拍还是1拍,都只有一个强拍,即一“板”,其余拍都是“眼”。所以,4拍子的属于“一板三眼”,2拍子的属于“一板一眼”,1拍子的属于“有板无眼”。   
    4、我还发现了小节线的一个“特点”,即强拍都紧挨在小节线的后边。敲“大梆子”的乐手“点”落在小节线后的第一个音符上没错。
    以上是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还望大家给以批评指正。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4 21:16 编辑 ]

TOP

回百合老先生和疯子老兄!

    我这点细读曲谱的收获只是班门弄斧。特别是看了百合老的帖子又增收获。不过想请教一下百合老先生,散板以前还听说过,您说的“一板二眼”可是头一次听您说。也可能我还没有通读曲谱,在咱们曲谱网上的曲谱里目前还没见过这种板式,请您给详细介绍一下这种板式的特点好吗?

TOP

回“疯子”老兄

    您的这一问题我想最好由百合老来解答,因为这方面老先生是权威,我也在等待老先生的“一板二眼”的回答!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5 19:58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这次真正领教到了老先生的厉害!据我所知,“一板两眼”这种板式,以前的传统的评剧音乐里是没有的。在其它音乐里,3/4拍也只是多见于外国的圆舞曲。想不到见多识广的百合老先生记的那么清楚。佩服!把一幅新得的画献给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请问百合老

    读了您的有关评剧板式的论述,很有收获!再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们知道乐队中的底鼓、檀板、梆子都是起控制乐队、演员的演奏、演唱的节奏作用的。实际演奏中,落在强拍上的“板”的声音远不及落在弱拍上的底鼓的声音大。而梆子的“点”和板的节拍有时是相同的。是不是为了使离乐队较远的演员听得更清楚才增加梆子这件音量较大的乐器的呢?

TOP

[quote]原帖由 评剧爱好者! 于 2010-6-26 16:55 发表
可以说百合老的解释是权威性的,说的也很全面,在百合老面前实在不敢多说,只是做一小小补充吧。垛板也是一板一眼,但在实际打的时候,也是打两个本本,梆子打在板上。顺便说一下3/4板式,比如李忆兰老师演唱的“珍珠 ...
    评剧爱好者老兄一到就给我们带来的新的知识,您和百合老真是珠联璧合!知识丰富得车载斗量!谢谢啦!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6 17:1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0-6-26 22:36 发表
[    老弟   梆子,鼓不单单是控制演奏,演唱的节奏,更主要的是为了营造和烘托场上气氛!比如,演员在哭大迷子时,好的‘大棒子’乐手能把演员和观众的眼泪打出来!做为演员,不是‘听’而是‘借’,借乐队所营造的氛 ...
    百合老说得很形象,支持!不过,您的“大棒子”应该是“大梆子”之误!否则“大棒子”打谁也得流眼泪!“疯子”老兄说得也挺好,不过,据说早期“莲花落”连实心梆子都没有,用的是竹板和“碎嘴子”。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7 10:01 编辑 ]

TOP

回WYS网友!

引用:
原帖由 WYS 于 2010-6-27 09:34 发表
3/4(一板两眼)的唱段在御河桥后边也有.
    按您的指点,真的找到了这段乐句。佩服您!不知咱们曲谱网里还有没有这种板式的唱段?

TOP

给疯子老兄提个醒!

    有关“南梆子”的论证,咱们在“菊坛花絮 梨园趣闻”版块里玉芙蓉版主的“话说南梆子”一文里讨论过!百合老还对制作工艺有过介绍。请看原文:
            话 说 南 梆 子   (作  者  张慧德)
      喜彩莲对评剧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其中改革梆子一事值得大书一笔。早年评剧承袭河北梆子,击打使用枣木制的实心梆子,声音高脆,“大口落子”的唱法正是这种梆子声催出来的。三十年代中后期,喜彩莲三闯上海滩,以新戏《人面桃花》起家,经欧阳予倩先生亲自指导帮助,以质量取胜,成了继白玉霜之后又一个征服上海观众的评剧演员,人送雅号“时代艺人”。这是喜彩莲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避开大口落子的唱法,腔调向清丽柔和发展,并在乐队中增加了二胡、三弦、月琴和嗡子,丰富了伴奏的色彩。只是感到枣木梆子的声音过响过炸,与新腔不太协调,有意改革,苦于拿不出好方案。一个偶然的机会,喜彩莲发现挑担子卖面点的人敲的是一种掏空了心的榆木梆子,声音低而柔,亮度、音量也够,她大胆决定拿到台上一试,那梆声几乎与她的评剧乐队浑然一体,之后,就正式改用这种梆子。由于是从上海带回,大家习惯叫它南梆子。开始其他演员还不敢用,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到南梆子确实声音柔和,不搅戏,演员用不着和梆子“争强”,相继都改,一直沿用到今天。

TOP

回“疯子”老兄

    您问“不就是“空心梆子”吗?还“南”什么呢?一定有讲究!”
    帖子里说了,因为是从上海带回北方的,大家习惯叫它“南”梆子。原帖全文在“ 菊坛花絮 梨园趣闻”栏目第5页。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29 21:0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疯子老兄真是幽默得可爱!就喜欢您这性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这也不能叫崇洋媚外,关键是民族乐器的演奏没有那么“疯”啊!

[ 本帖最后由 老骥 于 2010-6-30 16:31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