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曲谱网
| 网站首页  | 唱段曲谱 | 评剧史略  | 评剧知识 | 曲  牌  | 锣鼓经  | 剧 本 | 戏词释典  | 特色铃声 | 戏迷论坛 | 曲谱邮购 | 买乐器 |
打印

关于‘功力’的探讨

回戏迷MP5

  老弟  你说的这位拉弦的连鼓都不识,可见他的‘功夫’还没到家根本谈不上能有什么‘功力’了,由于受了他的影响,也就使那位鼓老的‘功力’不能发挥出来!所以,‘功力’还有靠诸多客观因素来激发的一面。你说呢?

TOP

同意百合老的观点。
板胡重要,鼓也同样重要。平常玩玩没有鼓或许还可以,但要规范,提高演唱整体水平,或是演一出大戏,没有鼓是万万不能的。在没有指挥的状况下,鼓师就是指挥,那是不能更改的。在演出时打出字幕或报幕时,鼓师在前,板胡在后,可见鼓师的重要程度。一个琴师如果不能和鼓师很好的合作或不会听鼓,那么这个琴师不是一个全面的琴师,更谈不上功力如何了。
我是唐山的,前些日子参加唐山市宣传部,群艺馆等组织的百场大戏唱新春活动,全是各社区业余评剧团参加的。演出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唱段不要,必须是折子戏,帽戏,或全场大戏,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一个比较过硬的鼓师,如果拉板胡的不会听鼓,那还怎么演。
说到功力这个问题,我认为一个好的琴师不光是功夫好(拉得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高超的音乐素质和乐理知识等,这样才能在演奏曲谱时,尤其是在演奏新创作的曲谱时,做到尽善尽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TOP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6 12:30 发表
  老弟  ‘功力’确实不能单一的以‘年龄’而论,它们不是个等式。但,不无‘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功夫’的不断的成熟,‘功力’也就随之增加,我想这就是你要问的‘来拢’吧?只于‘去脉’那就要看实践中‘功夫 ...
乍一看关于“功力”之说真是无从回答,太复杂了,提到“年龄”与“功力”的关系我认为不是共性,是正比提高的关系,但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不是人人等同了,当拉弦的拉到一定的水平的时候(水平以人而论),就会有僵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如果没有“强者”超越或“师长”的点拨,僵持的时间会更长,尤其是在一个局限的区域内没有“强者”、而经常听捧者更为明显。百合兄、评剧爱好者弟我说的对吗?

[ 本帖最后由 疯子 于 2012-2-10 21:27 编辑 ]

TOP

回疯子兄,早有思想准备,知道您一定会有精辟结论,非常同意您的观点。

TOP

(回百合老师)说实在的,业余玩者说功夫到家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知识基础和见识机会都有限,不像专业的要经师、入科班,接受理论方和技术方面的训练。问题是要有虚心学习的精神,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能在基本不懂、基本不会的情况下抄家伙就干活,一味的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像专业老师所“佩服”的那样哪也不是哪,“胆子真大”。事实上,所说并非普遍想象,但也不是虚构。有学习提高意识的还是大多数,见面互相尊称老师就是佐证。其实,学习的机会和方式也很多,曲谱网就是一个好课堂,据本人所见,专业老师们大多并不保守,乐于教人,只要你好好地问,人家就会好好地告诉你。诚然,市场观念也应该占有一定位置,但为了长远利益,还是要把长功力重视起来。(瞎说了,见笑见笑)

TOP

疯子老兄说得非常对,同样的练琴,同样的下功夫,可是结果却不一样,我想这就是个人的悟性和天赋吧。正如我们在工作中,有的人干了一辈子的活都干不明白,有的人进厂几年就干的非常好,拉弦也同样是这个道理吧。“尤其是在一个局限的区域内没有“强者”、而经常听捧者更为明显”。这样的人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沾沾自喜,让别人的吹捧冲昏了头脑,要经常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功夫”还差得远,自己需要学习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也许这一辈子都学不到。

TOP

回疯子

  老弟所谈极是,非常实在贴切可谓经验之谈!非常赞同!
  我想,每个拉弦的都会经历过如你所说:拉到一定水平的时侯就会有‘僵持’的阶段。这个时侯如没有“强者”的比对,他就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没有“师长”的点拨,他也就无法迈过那道坎!由其经常听道捧者的奉承就会更使其飘飘然!
  就‘功力’而言他也就停止在那个‘一定的水平’了。这也就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他只有战胜自我才能不断的提高‘功力’,对不?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27 23:30 编辑 ]

TOP

    看各位高人这么热烈的讨论“功力”这个话题,真是羡慕。可惜我不能完全看懂,插不上言。我想,要想自己有好的功力,必须要打好基础。就是说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我想要提高自己的功力,必须从基本功上下功夫。如果你基本功不好,只靠功夫是达不到目的的。(瞎说几句,请多指正)。

TOP

回WYS

  很赞同老弟的说法:我认为一个好的琴师不光是功夫好(拉得好),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高超的音乐素质和乐理知识等,这就提到了‘功外功’问题。一个琴师,鼓师的‘功力’如何?都离不开‘功内’‘功外’这两方面的功夫,也可称之为‘道行’高低。这也是‘功力’的主观因素的一面。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2-11 22:35 编辑 ]

TOP

百合老师提到功内功外的概念(想必是内功外功吧),深受启发。个人觉得凡“功”的形成必是由内而外,各种物理性的“功”除了做功方式的转化,其能量的释放大都是由内向外,最终在接受的物体上显示“功力”。由此不难想到制造音乐也不例外,要想处理好每一个音符,必须首先对该音符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想象,想都想不到不可能做到,想得到的才有可能做到。做到的与想到的之间的差别体现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用物理词是否可叫“功力”,显然是反比关系。而想到的与老师或是其他途径得到的指点(包括观察力)之间的差距体现了自己的悟性,是否可叫“知识能”。不难看出,如果有追求的话,各个较高层次的技术信号在心里聚积,通过动手逐渐变成“功力”而体现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随口闲谈)

[ 本帖最后由 戏迷MP5 于 2012-2-13 09:17 编辑 ]

TOP

回戏迷MP5

  老弟聊的太好了!必须首先对该音符的处理结果有一个想象,把这个预想,通过‘动手能力’完美的体现出来就得靠‘功内’‘功外’的‘知识潜能’来完成。也就是你提到的‘各种高成次的技术信息在心里聚积’这些‘聚积’也就是功底的积累,到用时才能做到一触即发!从而形成了‘功力’的体现。
  顺便举几个‘功外功’的例子:WYS老弟的‘较高的文化修养’就能很好的理解剧情,掌握人物感情也就能带着感情拉!使演员‘借力’。再如疯子老弟,除拉弦还能修弦,做弦。因他还会木匠手艺,木匠的腕力都好!他的运弓肯定暴发力好有冲劲!还如:有的人能文武场走一圈,各种乐件都能拿得起来。假如还能开车,那么他的洞察力,判断力一定很好,思维敏捷,反应快!。还有,诸如戏曲理论,音乐理论等各种知识的积垫,形成了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些都属‘功外功’的范畴,(所谓功外功就是拉弦以外各种技能的功夫)都有利于‘功力’的提高。‘功内’‘功外’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想拉好弦必需尽可能的掌握各种技艺,要有充实的理论知识,为‘功力’打好基础。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30 20:24 编辑 ]

TOP

“功力”永无止境............

TOP

各位老师说的太好了,【功力】这是一个很深奥的知识,有老天给的天赋和自己努力的收获。好的琴师拉出的音律和唱的一样,慢板委婉动听,快板刚柔顿挫有力,有的琴师听着就是拉音谱,生硬扰人,作为琴师不易,谢谢几位老师的帖子真长见识。

TOP

  和大家再探讨一下‘功力’的发挥主,客观因素的问题。
  做为乐队的每个乐手都应有一定的潜在‘功力’,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的临场发挥的经验。从主观上讲都想发挥好自己的‘功力’,这就必需都有个好心情!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的集体精神!鼓师,琴师的技艺能服众,才能带动大家一起‘铆上’!发挥好各自的‘功力’。从客观上说,要求整个乐队,每个成员之间的感情要和谐,干活时都能注意到情感的传递和勾通,才能做到互相激发!随机应变发挥出每个人的‘功力’,从而体现出整体水平。一点浅见,供大家探讨!

TOP

  再从‘功力’互相激发的一面来看对‘功力’发挥的重要性。
  比如;两个实力相当的乒乓球队员拉起弧旋球来可互相扣杀几十板!那么,如果其中有一个实力差的,还能打的那么精彩吗?
  拉弦也是同理,操起弦来就要做好随时接受来至鼓师,演员‘激发’信号的心里准备,你才能做到不失时机的发挥好本身的‘功力’达到较高的演奏水平。是不是这个理?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7 21:24 编辑 ]

TOP

看了百合老的关于“功力”发挥的帖子,感到真是精辟的总结,我理解主要是两点:一是团队的和谐合作精神,再有就是演奏员临场应变的心理素质。有了这种精神和素质,才能把每个人的“功力”技艺发挥得更好!敬候百合老发表更多的好见解!

TOP

回hyx-sgh

  版主老弟 你说的非常好!
    ‘团队的和谐合作精神’这是‘功力’发挥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也是团队集体‘功力’发挥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整个乐队的成员平日在私下里就要做到请同手足,才能在干活时达到‘上阵父子兵’的状态。
     ‘临场应变的心里素质’这是‘功力’的发挥最重要的主观因素,做为鼓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演员的每一个手式,眼神,动作所需的点子才能给力于演员,使演员的‘功力’很好的发挥。做为琴师,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听鼓师又要看演员,还得照顾到下手活,要及时发现演员在场上感情变化的需要和鼓师发出的信号极积配合。才能使大家的‘功力’得以充分发挥,保证演出效果。个人浅见,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3-18 22:53 编辑 ]

TOP

  今天,突然想起师付早年的一句话:他说,在拉大迷子的时侯,抖出来的音,应该是让人听着是‘弹出’来的,像蹦豆,音形要个保个的圆。 当时很不理解,明明是拉出来的,怎能听得像‘弹出’来的?后来在‘功力’有所长进了才明白。
     说出来,供大家探讨!
  
  



[ 本帖最后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4-29 23:35 编辑 ]

TOP

百合老哥请进

您有QQ吗?可否加我一下506392537

TOP

引用:
原帖由 百合帮主 于 2012-4-29 23:14 发表
  今天,突然想起师付早年的一句话:他说,在拉大迷子的时侯,抖出来的音,应该是让人听着是‘弹出’来的,像蹦豆,音形要个保个的圆。 当时很不理解,明明是拉出来的,怎能听得像‘弹出’来的?后来在‘功力’有所长 ...
这贴又说出了一个很高明的议题,拉大弦的右手之功,抖功看似简单,没有相当的时间练习是不可能出现那个干净、利索得蹦豆的声音。哎!又瞎说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