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在汉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者:刘长海
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剧曾经是在民间流传的小说唱,几经坎坷、变革,衍变成为今天受群众喜爱的剧种,与汉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清末,评剧得到了汉沽‘桐裕成张家’祖孙三代人的鼎力相助,才有了今天的辉煌。”昨日,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会员、汉沽民俗文化专家李瑞林告诉渤海早报记者。
李瑞林说,评剧产生于光绪年间,分西路评剧和东路评剧,其分界点在宝坻林亭口。西路评剧活跃于香河及武清一带,1893年进军北京,因其动作诙谐滑稽、唱腔高亢激越而赢得观众喜爱。而东路评剧活跃在唐山一带,后来,成兆才带领冀东“崔佑文戏班”到天津演出,但因种种原因唱不过西路,一段时间内陷入尴尬状,戏班日常支出都遇到困难。为糊口,演出一些讨看客欢喜的情爱成分浓厚的折子小戏,又以“寓情意淫,有伤风化”之论造禁演,被迫还乡。
戏班人员的生活陷入困境,落魄成为沿街乞讨的“丐帮”,以打地摊演唱、化缘维生返乡。途中,一行人流落到汉沽界面做表演,却得到汉沽富户张廷惠的赏识,并予以大力支持。“张廷惠是在不经意间给予评戏班经济扶持,却为民族戏剧文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李瑞林说。
李瑞林说,对身心受到重创的评剧先人们来说,得到既有势力又有财力的张廷惠的赏识、资助,实在是求之不得的大事。成兆才又带领队员对评剧的唱腔、曲调、化妆等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先后创作出《水连天》、《杨三姐告状》等剧目,再次进津演出时,让人刮目相看,并逐步走向兴旺。后来,“桐裕成张家”的张廷惠的儿子也对评剧给予帮助,评剧名家筱俊亭、毕艳艳、燕灵芝、燕灵君等多位名角,先后和“桐裕成张家”老少东家结干亲,影响不小。1930年,“桐裕成张家”的孙辈掌门张象言,又改家族宗祠为共和戏院,这使得各地评剧名流、艺人多来汉沽献艺,汉沽成了评剧艺人们的竞技场、聚散地。久经磨炼而日渐成熟的精湛技艺在这里汇集交融,一派纷繁。
现如今,评剧在汉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老少,不分男女,大多都会哼唱几句,并有多人成为全国知名的“十大名票”。